5月 01, 2015

看片小記 寧靜咖啡館之歌 (さいはてにて,2014)

上週末上檔新片中有個極奇特的組合,永作博美、佐佐木希等一線女星主演的療癒系日本片《寧靜咖啡館之歌》,幕後赫然是拿過金馬獎短片獎(跳格子2008)與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乘著光影旅行2009)的導演姜秀瓊。原來我是對這幾年日本吹起的療癒風潮不怎麼感興趣,但這組合太奇特,忍不住好奇心便進場去一窺究竟。

我想這部去年金馬影展便參展過的作品,對姜秀瓊本人更是奇妙的經驗,因為這才是她第一部劇情長片,竟然因緣際會受邀去了日本,與一個從幕前到幕後幾乎全數為日本人的團隊合作,怎麼想都覺得難以形容。無論如何,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相當平淡簡約地講述一個小漁村裡一個船屋改建的咖啡館、咖啡館女主人以及三口單親家庭鄰居的故事。與漁夫父親三十多年未曾見面的女子,在父親八年前失蹤後依法宣告死亡,必須繼承債務、包括廢棄多年、毫無價值的船屋。女子決定從東京回到小漁村,將船屋改建為「夜鷹」咖啡館。女子的鄰居是一間暫停營業的民宿,單親媽媽為養家活口在金澤擔任酒店小姐,家中還在念小學的兩姐弟幾乎必須自食其力。隔著窄小道路對望的女子與三口家庭,如此在彼此生活中有了微妙的改變。

這是一部女性電影,相當細膩專注地呈現兩個自力更生的青年女子(其中一位還要扶養兩個小孩)從隔閡、誤解、到互相接納扶持的過程;本片也透過幾個吉光片羽,側寫了老年與孤寡女子的境況。《寧靜咖啡館之歌》劇情平淡內斂至極,搭配長鏡頭的使用,彷彿在向侯孝賢致敬、又或是承繼他的技法與精神。失去家人的女人們,包括咖啡館女主人,面對家人的失蹤與逝去,既不悲愴也不自憐;她們在生活中默默將自己修復,與命運和解,繼續過日子。姜秀瓊的鏡頭也因此顯得節制含蓄,讓我們看到和解中的寧靜與平淡,而不是激烈與呼吼。她在某個電視專訪中提到,日本團隊認為電影誠品看起來很台灣,因為許多鏡頭的使用不是日本影界慣用的語法。姜秀瓊未解釋是哪些鏡頭、我自然也不確定是怎樣的「台灣味」電影語法;我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和侯孝賢有關。

本片當然不是毫無瑕疵。單親媽媽從一出場那看似輕忽母職且動輒開罵的形象,轉變到親切關懷善良的母親/鄰居,其中轉折缺乏著墨;「夜鷹」女主人對三十年不見的父親深埋的思念之情,也交代得有些輕描淡寫。這兩個構築《寧靜咖啡館之歌》兩位核心人物內在性格的關鍵,處理有欠深刻,使得全片平淡得近乎輕浮,可能是比較大的問題。但瑕不掩瑜。同時,能夠成就這麼一部舉重若輕的作品,演員表現亦功不可沒。影后等級的永作博美,飾演等待父親歸來的咖啡館女主人,姜秀瓊說是她等待一整年終於等到的卡司,不慍不火、餘韻繞樑的內斂演出,證明等待非常值得。飾演單親媽媽的佐佐木希前半段令人印象深刻,後半段則過於親切、反而有欠說服力。不過整體來說表現自然平實,在商業片的框架中仍能迴避灑狗血等療癒系作品的弊病,已是相當難得。

甫得知今年台北電影節,姜秀瓊以本片入圍國際新導演單元競賽,成為該單元唯一參賽的國人導演,在強敵環伺下突圍難度極高。不過入圍即得獎,況且姜秀瓊首次執導劇情長片就能有這種跨國合作的優質經驗,比得獎還值得。



延伸閱讀:《放映週報》去年金馬影展時的報導專文
延伸閱讀:偶然讀到不錯的讀後感〈咖啡之外〉
延伸閱覽:《寧靜咖啡館之歌》官方網站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