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30, 2015

2015 城市遊牧影展 個人觀察

過去半個多月來維持看片,無奈俗務繁多,疏於記敘觀影心得,難以顧及此處庭除。這裡先交代半個月前的城市遊牧影展。這是我頭一次參加城市遊牧,殊不知這影展已長跑十四、五年之久,茁壯成長約兩週規模的影展。我依然受限於雙城人生,只能在週末看片,這次買了兩份套票,最後看了七部,整理心得如下。

The Thumbs-ups

首先,我很幸運,看到影展開幕影片《柬埔寨饒舌魂》(Cambodian Son, 2014),旅居美國、立志拍商業動作片的日本導演隨妻到柬埔寨,與片中主人翁Kosal因緣際會;而Kosal這位美國長大、成年後因故被遣返回柬埔寨且終身不得再入境美國的難民,也因緣際會成為國際知名的饒舌詩人。單是Kosal的人生就是絕佳的紀錄片題材,加上導演更成了相當有趣的組合。如果導演也將自己放進片中兩相對照,或許電影會失焦,但也可能加倍精采。

其他餘韻不絕、令人印象深刻的作品,還包括《膺品大師》(Art and Craft, 2014),講一位具有自閉傾向、卻能以化腐朽為神奇的方式完美複製藝術品的無名男子的故事。《世界存亡一指間》(The Man Who Saved the World, 2014),以混合戲劇手法與紀實影像的非傳統模式、在1983與當下之間來回跳躍,既看Stanislav Petrov這位蘇聯時期軍官當年如何單憑自己的判斷,擋下幾乎要發生的、足以立刻毀滅世界的第三次世界大戰;也看被世界遺忘整整三十年、老邁的Petrov,應邀赴美演說的旅程。任何稍有想像力的觀眾,應該都知道整個人類的歷史壓在Petrov身上的重量,卻無論如何也難以想像,當年Petrov分毫之差,可能世界就此停在1983年。

5月 12, 2015

中國歷史傳說中的聖帝堯,大家都知道、也會唸,那麼去掉兩隻腳的「垚」呢?

也一樣,讀作ㄧㄠˊ,音同「堯」、「搖」。《說文解字》關於「垚」的解說非常簡潔也易懂:「土高也。从三土。凡垚之屬皆从垚」,所以查字典也很簡單,土部六畫便是。從東漢到盛清,這個字的意思也未有太多更動或增加,依然是「从三土。積累而上。象高形」寥寥數字結束,只在前面多了「同堯」二字,解答了我一開始的問題。

從「垚」到「堯」,可以認識中文字的一些奧妙。由於土堆疊(垚)而高聳(兀)、集兩構字要件而組成「堯」,因此「堯」是會意字,也由此衍生出高的意思。而帝堯的名號用來禮讚他的德行,或許也能揣測這位傳說人物為後世推崇的是哪類美德。也由於「垚」、「堯」都是好字,由後者衍生出的形聲字如「饒」,則有飽滿豐富的暗示,如豐饒、富饒;或許也能理解如「繞」、「遶」等常用字的構字邏輯,都和許多的土有關?

我對中國古代傳說並不熟悉,無法確切得知帝堯的出身,否則或許還能從「堯」這個字看出帝堯傳說的由來呢。

5月 09, 2015

fictional, fictitious, fictive

十年來在紀錄片領域成為巨星級導演的Michael Moore,聲名鵲起的那一刻是他於2003年的奧斯卡以《柯倫拜校園事件》(Bowling for Columbine, 2002)贏得人生第一座也是至今唯一的奧斯卡獎項。當時他在得獎感言中,於後九一一全美國反恐政治達到高峰的敏感時刻,針對小布希大動干戈的反恐戰爭提出批評道:

"I have invited my fellow documentary nominees on the stage with us, and we would like to say that they're here in solidarity with me because we like non-fiction. We like non-fiction and we live in fictitious times. We live in the time where we have fictitious election results that elect a fictitious president. We live in a time where we have a man sending us to war for fictitious reasons. Whether it's the fiction of duct tape or fiction of orange alerts, we are against this war, Mr. Bush. Shame on you, Mr. Bush, shame on you."

這段爭議極大的「得獎感言」讓好萊塢有失顏面,讓保守右傾的好萊塢人士非常反感,卻也讓Michael Moore從此連續多年成為最紅的紀錄片導演。這段感言也讓我注意到一個滿認識又不是特別熟悉的單字,fictitious。這單字無需費心背下來也不會忘記,我也一直沒特別去查字典,但不知為何多年來便放在心上,始終有些困惑這單字究竟是什麼意思?為什麼Michael Moore要用這個字而不是fictive?這兩個字有何不同,和我最有把握不會認錯的fictional差別又在哪裡?

5月 01, 2015

看片小記 寧靜咖啡館之歌 (さいはてにて,2014)

上週末上檔新片中有個極奇特的組合,永作博美、佐佐木希等一線女星主演的療癒系日本片《寧靜咖啡館之歌》,幕後赫然是拿過金馬獎短片獎(跳格子2008)與台北電影節百萬首獎(乘著光影旅行2009)的導演姜秀瓊。原來我是對這幾年日本吹起的療癒風潮不怎麼感興趣,但這組合太奇特,忍不住好奇心便進場去一窺究竟。

我想這部去年金馬影展便參展過的作品,對姜秀瓊本人更是奇妙的經驗,因為這才是她第一部劇情長片,竟然因緣際會受邀去了日本,與一個從幕前到幕後幾乎全數為日本人的團隊合作,怎麼想都覺得難以形容。無論如何,這部改編自真人真事的電影,相當平淡簡約地講述一個小漁村裡一個船屋改建的咖啡館、咖啡館女主人以及三口單親家庭鄰居的故事。與漁夫父親三十多年未曾見面的女子,在父親八年前失蹤後依法宣告死亡,必須繼承債務、包括廢棄多年、毫無價值的船屋。女子決定從東京回到小漁村,將船屋改建為「夜鷹」咖啡館。女子的鄰居是一間暫停營業的民宿,單親媽媽為養家活口在金澤擔任酒店小姐,家中還在念小學的兩姐弟幾乎必須自食其力。隔著窄小道路對望的女子與三口家庭,如此在彼此生活中有了微妙的改變。

這是一部女性電影,相當細膩專注地呈現兩個自力更生的青年女子(其中一位還要扶養兩個小孩)從隔閡、誤解、到互相接納扶持的過程;本片也透過幾個吉光片羽,側寫了老年與孤寡女子的境況。《寧靜咖啡館之歌》劇情平淡內斂至極,搭配長鏡頭的使用,彷彿在向侯孝賢致敬、又或是承繼他的技法與精神。失去家人的女人們,包括咖啡館女主人,面對家人的失蹤與逝去,既不悲愴也不自憐;她們在生活中默默將自己修復,與命運和解,繼續過日子。姜秀瓊的鏡頭也因此顯得節制含蓄,讓我們看到和解中的寧靜與平淡,而不是激烈與呼吼。她在某個電視專訪中提到,日本團隊認為電影誠品看起來很台灣,因為許多鏡頭的使用不是日本影界慣用的語法。姜秀瓊未解釋是哪些鏡頭、我自然也不確定是怎樣的「台灣味」電影語法;我忍不住猜想,是不是和侯孝賢有關。

本片當然不是毫無瑕疵。單親媽媽從一出場那看似輕忽母職且動輒開罵的形象,轉變到親切關懷善良的母親/鄰居,其中轉折缺乏著墨;「夜鷹」女主人對三十年不見的父親深埋的思念之情,也交代得有些輕描淡寫。這兩個構築《寧靜咖啡館之歌》兩位核心人物內在性格的關鍵,處理有欠深刻,使得全片平淡得近乎輕浮,可能是比較大的問題。但瑕不掩瑜。同時,能夠成就這麼一部舉重若輕的作品,演員表現亦功不可沒。影后等級的永作博美,飾演等待父親歸來的咖啡館女主人,姜秀瓊說是她等待一整年終於等到的卡司,不慍不火、餘韻繞樑的內斂演出,證明等待非常值得。飾演單親媽媽的佐佐木希前半段令人印象深刻,後半段則過於親切、反而有欠說服力。不過整體來說表現自然平實,在商業片的框架中仍能迴避灑狗血等療癒系作品的弊病,已是相當難得。

甫得知今年台北電影節,姜秀瓊以本片入圍國際新導演單元競賽,成為該單元唯一參賽的國人導演,在強敵環伺下突圍難度極高。不過入圍即得獎,況且姜秀瓊首次執導劇情長片就能有這種跨國合作的優質經驗,比得獎還值得。



延伸閱讀:《放映週報》去年金馬影展時的報導專文
延伸閱讀:偶然讀到不錯的讀後感〈咖啡之外〉
延伸閱覽:《寧靜咖啡館之歌》官方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