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0, 2009

獸之生: 狗咬狗 (2006)

這部香港導演鄭保瑞視覺風格突出的作品,為李燦琛拼得當年金馬獎一席男主角提名,在國內好像沒有太多聲勢,甚至沒有發行DVD。

為了找這部片還有些曲折。當年這片沒在國內上映,隔年春天去了一趟香港,在廟街看到DVD,貪便宜買了海盜版,哪知回來怎麼放就是只能看到主選單。隔了兩年多,看到Netflix上有就租來看了。而會想看是因為陳冠希(那時還沒爆出他的醜聞),心裡一直以為這片是他入圍金馬,結果看完才發現錯得離譜。但當初確實被他海報上怒目的狠勁吸引住才想看這片的。

如果〈狗咬狗〉的主要目的是要對觀眾營造一種暴躁忿怒的心理壓力,那我會給它接近滿分。整體來說它也是一部頗有野心的佳作。它彷彿有心要讓人看得很辛苦很難受,去領略那種瀰漫在所有角色週遭那股難以明言卻又感受真切的躁鬱不安。粗粒子質感、陰暗、高反差、長時間的灰黑色調,加上使用近景與特寫擠滿畫面,這些視覺元素鋪陳出的香港有種極度的壓迫感,彷彿整個空間都被一層厚厚的塵灰壟罩著,只有明暗,沒有顏色。再者,幾乎所有演員,無分警匪,百分之八十的對白都是用吼叫的;他們無時無刻不在憤怒,總是需要用叫罵來宣洩溝通。這種視聽效果交叉之下,營造出一部躁鬱難當、一百分鐘下來令人幾近虛脫的警匪動作片。

兩個主角之中,陳冠希飾演的柬埔寨殺手鵬是較有意思的角色。從童年時期便被捉去當作殺人犬般培養訓練的鵬,完全不識字,只能認數目字和鈔票,只懂得填飽肚子和殺人。光是看貴公子出身的冠希弟(叫他哥太折我壽了)染黃頭髮、抹黑手臉、學柬埔寨語,演出饑而扒飯、野蠻兇殘的殺手,就讓人大呼過癮。撇開陳冠希不光采的醜聞不提,從他這部片的表現來看,他真的是相當有企圖心,值得令人期待的演員。

而鵬這要角在故事中的性格轉變,或者應該說變得比較像個人的過程,也是相當有意思的轉折。他在躲警察藏身的垃圾場遇見了的女孩,從輕微弱智、遭生父凌暴,在極短的時間內變成鵬獸性的安撫出口,進而變成鵬相依為命的寄託,到雙雙亡命並終而變成鵬的妻子,一步步都呼應到鵬認識生命價值與可能性的過程。在此之前,鵬只了解人不為己天誅地滅、只有靠自己才能生存的道理;當他與女孩相處幾日夜下來並進而成為人夫、將為人父,他慢慢有了其他的人類情感,像是關懷、不忍、示弱、屈服。這些情感與姿態對殺手來說乃是致命的弱點,但正也因此,鵬終於比較像一個人,而不只是一條狗。

與鵬作對比的是李燦琛飾演的暴怒警探偉。偉的角色寫得很糟,難以理解憑什麼讓李燦琛而不是陳冠希代表角逐演技獎項,大概是把寫差的角色演得好也是一種功力吧。偉的歷程與鵬相反,鵬從故事開始沒多久便讓觀眾瞭解到他的忿怒來自於心理承擔的巨大壓力與痛苦,所以吼叫與粗暴都是直接的情緒宣洩。眼看著同夥一一死在鵬手下的他,一股腦把所有積壓著的憤恨,連帶他對父親貪腐的悲痛,全都轉換成向鵬尋仇的動力。到了最後偉一路追到柬埔寨與鵬死決,他反而變成了那條狗。


狗咬狗全片充斥的躁鬱暴怒,很可以用來比喻香港乃至於東南亞當前的某種社會情境。東南亞這座全世界數一數二的超大工廠,為成衣業加工業和所謂先進國家提供廉價又穩定有品質的勞動力;而跨國財團企業肆無忌憚地壓低生產成本,把所謂品質生活那樣冠冕堂皇的口號丟給東南亞和絕大部分的第三世界國家,讓第三世界的人民去廝殺爭奪少得可憐的微薄薪資。我們往往容易看到東南亞的貧窮和混亂,更容易看到那些貧窮混亂的表層原因來自人民有限的生產力或政府貪腐;如果這些現象講出了部份的真實,那麼鵬也不過是那廉價又效率奇佳的勞動力的其中一枚螺絲,將他的效率出賣給出得了價的資本。在這環買賣中,鵬是狗,香港雇主是那拋肉丸的人。

另一方面,香港人也不好過。這承接東亞與東南亞的樞紐,一直到快二十一世紀了才正式告別殖民時代,開啟後殖民的歷史政治。然而換了旗幟、「馬照跑舞照跳」之後,香港脫離了殖民情境了嗎?中國統治給了怎樣的許諾,帶來什麼願景?請走了大英帝國這沒有血緣的父親,取而代之的中國究竟是怎樣的「生父」?父親這條血脈似乎沉重得難以負荷難以全心擁抱,九七過後迎來的中國,第一道大禮便是長驅直入的公安人員和解放軍,緊接著二十三條法,六四越來越是不能說的秘密。解殖前後,經濟自由依舊,但政治不民主也仍然政治不民主。

如果這是解讀這部電影的一條路徑,那麼片尾鵬在柬埔寨古寺的廢墟外用短刀將奄奄一息的妻子切開肚腹,親自為他的小孩剖腹接生的那場戲,或許是鄭寶瑞對的未來的答案。假使現實如此暴亂慘酷,要迎接新生命,打造真正有希望的未來,也必須使用同樣血腥野蠻的方法。唯有以血易血,以暴制暴,我們才有可能真正對當前的困境痛徹地覺悟,在跨國資本與國家政府這雙重共犯結構之外覓得出路。

我對這部電影的解讀或許稍嫌牽強。倘若如此,容我換一句話來為自己找台階下,同時做個小結。這部片推出後的一年,杜琪峰新的香港寓言〈神探〉(2007)問世了。這兩部相隔僅僅一年的電影很可以放在一起討論。雖然〈狗咬狗〉總體成績與〈神探〉有一小段落差,但是兩片的角色設定與敘事的演繹可對照處甚多,同樣處理主人翁的瘋狂(前者獸性後者精神分裂),同樣讓警探進入到罪犯的瘋狂和心理邏輯來推動辦案,最後也因為這邏輯的反噬而帶來毀滅性的收場。我之前在探討〈神探〉時曾經提到,香港回歸十週年時的杜琪峰,其電影中彌漫的絕望與無助的焦慮,反映的或許也是他對當前香港的不滿,除了逃避浪擲〈放逐〉(2006)和深深的無力感〈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只剩下自暴自棄以至毀滅〈神探〉一路可走。

對鄭保瑞來說,他的答覆則是讓我們都成為野獸。他要我們血流成河,放盡狂暴、彼此同歸於盡後,或許下一代在一切重來的摸索中能找到他們的出路。



這個部落格是監製梁德森籌拍本片的製作日誌,從集資選角寫到拍攝,以電影人的角度提供珍貴誠懇的觀察,頗有參考價值。本文使用的所有圖片也摘自於此。

5月 17, 2009

constitute, institute, restitute... & prostitute

這是轟ㄟ這陣子莫名奇妙浮上心頭的問題,自得其樂覺得有意思,就去翻翻字典,把查到的結果放上來跟鄉親分享這妙不可言的英文。以下幾個單字都有相同的字根,卻因為字根意義的大同小異導致加了不同的字首後有天壤之別。請看:

con·sti·tute
(vt.) 構成,組成;任命,選定;制定(法律等),成立

這個字取自中世紀英文,但可遠溯至拉丁文constitutus,由com-和statuere兩個部份組合而成,前者為「在一起(together)」,後者為「建立組合(to set)」,又見statue(雕像)。共同建立或組成,顧名思義,constitute就有我們現在了解的意思,同理可證constitution用來稱呼憲法背後的語言邏輯。

in·sti·tute
(vt.) 設立,制定(制度、習慣等);著手,提起(訴訟)
(n.) 學會,協會,研究所,會館;專科學校,大學;講座;原理,原則

這個單字是直接從拉丁文institutus來的,字首in-為「在…之中或之上(in, on)」,字根則同是statuere,組合起來意思就變成建立基礎,也就是制定法令規章,所以相關字變成法令法規(statute)。它當作名詞解的時候,拉丁字源是大同小異的institutum,那怎樣的地方是研讀或制定那些硬梆梆法規條例的地方呢?無非就是高等學術政治單位啦。所以你看哪個單位用這個字稱呼自己,等級上就高了點,有做研究或類似嚴謹工作的地方。

res·ti·tute

這個字較常使用的是名詞restitution,動詞restitute似乎不太常看到,許多字典都沒有。名詞restitution來源曲折,最早也是拉丁文restitutio,後來在中世紀傳到法文後又流入英文圈子,才有了現在這個字。字首re-大家很熟悉了,是「重新、再一次」的意思,字根同為statuere,意義與constitute字根衍生義的statue同。那麼名詞restitution以此看來是重新雕個像,因此成了今天使用的歸還、償還、復職等意思。這也很好理解。

以上三個單字的字根大體相同,隨字首調整意義,所以可以一起理解。好玩的來啦。

pros·ti·tute
(n.) 娼妓,妓女;出賣節操的人
(vt.) 賣淫,賣身;圖利而出賣(名譽等);濫用(才能等)

…怎麼會差這麼多呢?

字典說,這單字仍然源自拉丁文prostitutus,字首pro-可解為「在…之前(before)」,字根同樣是statuere,意思略有不同,變成「站立(stand)」或「盯視(stare)」。站到前面來盯著路過的行人,就變成了妓女…咦,閩南語那貶抑的說法「站街的」不就是這個意思嗎?原來如此,羅馬人用字其實相當寫實生動,但本來也應該是很體貼的,原來只是單純一個敘述性的單字,乃是藉描述招攬顧客的行為而不是進行交易需要做的動作來表達這門行業或身分。但有意思的是,也只有這個單字當名詞的時候用來指稱人的身分或職業,另外一個本身也能當名詞用的institute卻不是用來指人的。這當中究竟還有什麼奧祕就要交給專家學者啦。

心得一:這四個單字共用字根,字源原本相同,產生變化的除了附加的字首還有字根內涵微妙的差別。
心得二:可能prostitute原來是很中性的字,只是單純用來稱呼一個行業,但內涵隨著時間和價值慢慢改變,成為一個壞字。再次印證語言有自己的生命,也印證語言是會被文化價值牽動的,搞到後來有一堆像性工作者這樣遮遮掩掩的稱呼,真不知是語言有問題還是人的腦袋出了差錯。

好啦,隨便玩玩就到這裡。下課!



參考:
文馨最新英漢字典
Webster’s New World Dictionary

5月 13, 2009

美國夢的時代任務

Star Trek (2009)

"In the ’60s, the series helped viewers see the world with fresh, unprejudiced eyes, which made the turmoil of the times easier to digest, and gave reason to hope for the future." (32) – Entertainment Weekly, #1046. May 8, 2009.

1961年,蘇聯將載人太空船發射昇天,使人類首次進入到地球以外的外太空,也讓美蘇兩大強權領導下的冷戰正式進入太空競賽。

1969年,美國太空船阿波羅11號成功登陸月球,使美國在冷戰太空競賽終於超前蘇聯,完成人類首度登陸月球的歷史紀錄,也讓太空人阿姆斯壯留下「這是個人的一小步,卻是人類的一大步("That’s one small step for man, one giant leap for mankind.")」的經典名言。

在人類首度進入外太空和首度登月的九年當中,美國與古巴陷入開戰邊緣的緊張關係;甘迺迪總統遇刺身亡;復因越戰深陷泥沼動彈不得;民權運動與反戰運動掀起國內滔天巨浪。1966年,有部電視影集在美國悄悄播出了,它是〈Star Trek〉。它不是美國首齣關於外太空的科幻電視影集,甫上映時觀眾反應也不熱烈,然影響力與時俱進,於美國大眾文化與類型電視電影的穿透力之深之遠,堪與另一支科幻系列〈星際大戰〉並列兩大傳統。

5月 11, 2009

老師的感性

大約半個月前我老闆主持的研究中心辦了個小型研討會。活動結束、收完攤後,我陪老闆走路到她的車旁,邊走邊聊到我的論文進度和他幾個其他學生的近況。我們在出大門前停步,站在那像候車室般的小房間聊了起來,聊著聊著她忍不住又開始發起她眼中師生關係淪喪的那股牢騷。

她說到現在的老師與學生關係大不如前啦,老師也不再關心學生的寫作和生活啦,學生也只功利地求快快畢業快快進入市場啦(難不成要在這陪妳養老嗎?);總之,師生之間淪落為單純的上課—寫報告—批改—寫論文—口試過關的功能而已。像我們這種有經濟壓力的尷尬處境,在她眼中好像是枝微末節的小事,不過我一個做學生,即使是論文已經寫到下半場的資深博士生,頂多也只像是丐幫裡的一袋長老,在她這種六袋長老面前,想放屁也只有偷偷放的份。

不過她牢騷發著發著,話題轉到身為老師的心情,倒是說了一段很感性的話。她說:我們做老師的看著學生來來又去去,有時候看到才華在這裡閃現然後離開,有時候看到學生掙扎受苦,然後離開。她便提到她在阿根廷讀到的一本小說,故事的主角是個以替人寫信維生的人,專門在車站為不識字的人寫信讀信(這是中央車站的劇情吧?)。這個人從車站離開去旅行,到了各個村莊暫時落腳;村民知道他識字,也來請他寫信讀信,於是他每到一個村莊就多逗留一陣,也解決了她的盤纏問題。慢慢地他發現,扮演這寫信讀信者的角色,讓生命、故事與訊息透過文字呈現出來,並藉由他得以往來反復,變成他生活生命的一部分。

於是我老闆說,她在讀那故事的時候,感覺到老師也就像那個故事主人翁,靜靜看著無數學生與論文在她生命中川流過。

我承認,我老闆的執拗、嘮叨、古怪,偶而會到讓人抓狂的地步;但那些特異的脾性全是來自她性格中那令人難忘的熱情和某種浪漫(不是羅曼蒂克)。當時金色夕陽斜進大片玻璃窗的黃昏,我靜靜站在她的身旁,聽著她講述那一小段(現在已經記不牢的)故事,還有她娓娓道來算是她的人生體悟吧。在那恍如詩般的片刻,我感到一股溫暖,就像那道夕陽,閃現在那方斗室中。

5月 06, 2009

看片小記: 山中傳奇 (1979)

1. 和胡金銓先生稍早的兩部武俠經典〈龍門客棧〉(1967)、〈俠女〉(1970)相比,〈山中傳奇〉稍嫌遜色,不過跟最近看的幾部鳥片對比之下已經好很多了。這部片講的乃是聊齋,無武也無俠,不能了解何以許多人把它列入武俠之列。

2. 聊齋大概是最早的仙人跳,怎麼講的都是女鬼色誘讀書人來換取利益的故事?

3. 聊齋故事裡的讀書人,多的是金榜未題名的窮書生,遲鈍笨拙兼懦弱不堪,根本是標準的滷澀,搞不懂憑什麼讓秀艷各異的女鬼接二連三向他們投懷送抱?

4. 所以說這些窮書生也是最早的宅男囉?不然整天搖頭晃腦死讀書的窮小子怎麼都剛好撞見情有獨鍾又生死不渝的女鬼?蒲松齡寫聊齋的動機是宅男的復仇?(悟!)

5. 從〈倩女幽魂〉(1987)等後來的聊齋改編電影看得到許多借用〈山中傳奇〉的痕跡;不知胡大師是否也有從什麼前輩學些招式?

6. 張艾嘉真是有夠漂亮,轉戰幕後實在可惜。

7. 近年來銀幕上的聊齋女鬼,像張艾嘉到晚近的王祖賢利智,一個比一個美。請問這是反宣導嗎?有這種女鬼,誰想好好活著?聶小倩妳就來吧,別說印堂發黑,通體發黑我都甘願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