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29, 2010

但風大了

但風大了

作者 魏振恩 (J.E.Wei)
原刊載于【笠詩刊】Li Poetry 272 期 (2009.8)

那時摩羯座男子
站在海邊把他的帽子
放在我的髮上
那是一個土星火星拱月的冬夜
跑馬場的馬匹都睡了
只剩夢境
浪濤聲中擺弄命運

那時他說讓我們踏海而行
水紋將放逐海鳥飛翔
如仙人重新預言的鵲橋
相信 且藍履而行

但風大了把他的帽子吹落
但風大了把心中的鞋子濺濕
我們經過沉睡的馬匹
車燈也怒吼了
但風大了
市區的霓虹炫在他的臉上
遠行吧 但風大了
唇是歸途的劍


P.S. 作者本人部落格「魏振恩詩稿」已經搬家並且改名「約翰詩稿」,請鄉親繼續支持鼓勵,為他打氣。

1月 20, 2010

危機倒數 (The Hurt Locker, 2008)

這部講駐伊拉克美軍故事的電影早在2008就開始到處參展拿獎,包括威尼斯影展的幾個特別獎在內,等到2009正式在美國做商業放映時已經累積許多驚嘆號,到處有風聲說本片有角逐奧斯卡主要獎項的實力。國內原來排定在一月初的檔期(IMDB資料)一下子拉到三月,不知道是不是在賭奧斯卡得幾個獎,配合頒獎檔期來衝票房?


本片主人翁聚焦在美伊戰場最前線的一小支特別部隊--炸彈拆除小組(EOD, Explosive Ordinance Disposal)--的故事,主要人物就三個人,卻以這三個人的特別任務拉出整個戰爭的格局,以小喻大,讓我們看見戰爭的瘋狂和人性的迷失。這部片能廣受讚賞,攝影應該居大功。本片攝影不僅成功營造出一種戰場上死亡分秒逼近卻又不知從何處來的高度張力,它還能在這種張力之下屢屢維持住情緒上的距離感。導演很謹慎處理視覺上的物理及心理兩個層次上的距離感,讓觀者不至於強烈感覺到電影人文主義式的批判/說教姿態,也不會因為從美軍觀點看巴格達戰場而灑狗血地搞美國式英雄崇拜。偏偏這種距離感讓故事的推動製造出更多不確定的壓迫感,明明電影節奏緩慢,卻讓人看得透不過氣,攝影手法著實高明。

紀實攝影的技巧在本片也有可觀之處。紀錄片手法應用在劇情片中已經氾濫到毋須特別討論了,不過我感覺到這種借用手搖鏡或隱藏鏡頭等技巧,在幾個類型當中特別容易出現,戰爭片即是其一。這種技巧在特定類型劇情片中的大量應用,讓我們可以去問的,不只是為什麼手搖鏡或隱藏鏡頭是有特定內涵的電影語言,也是為什麼某些特定的視覺效果會讓我們將它認定是關乎「真實」的。不知道有沒有哪位高手可以來講解一下這當中有沒有什麼特別原因。紀實攝影在本片中的運用捕捉到許多不經意表現出來的表演,加上鏡位和運鏡獨到,使得風格化的攝影變成這部電影說故事的主角。比如說著全副武裝從煙幕緩步而出的畫面,一秒一千格的超寫實畫面效果等等,都高度活用鏡頭語言,並且轉變成有獨特風格的畫面。


導演Kathryn Bigelow以本片再度證明,要能拍出好的戰爭動作片跟導演的性別一點關係也沒有。Bigelow前作不多也不少,較有名的有驚爆點(Point Break, 1991)和21世紀的前一天(Strange Days, 1995)等。她擅拍動作類型片其來有自,原來她結縭數載的前夫正是在史詩等級大型電影,特別是科幻動作片中呼風喚雨的James Cameron!就本片犀利的鏡頭語言來看,Bigelow顯然走出自己的路數,無須以21世紀的前一天那類撐史詩的電影去追尋卡爺的腳步。
題外話:當初上映前票房成績讓許多人擔心/冷眼旁觀的阿凡達,如今北美票房以短短一個月的時間穩穩跨過五億美元的里程碑,成為北美歷史上帳面數字超過五億美元的第三部電影。無愧是影王之王的卡爺,十幾年前也在一片質疑聲中推出鐵達尼號,並且一舉成為六億票房的影史最高紀錄。如今沒人再敢問阿凡達有沒有可能超越鐵達尼,成為北美票房新霸主。真正的問題是:阿凡達何時會超越鐵達尼?

1月 13, 2010

年度補課: 停車 & 奇蹟的夏天

最近片看得還挺勤的,但眼看回美國的日期越來越近,終究是還有很多想看的片是來不及看了,只要一想起這件事就很懊惱,為什麼總是有一堆電影要遲個三五年才有緣得見呢?另一件事是想到看的片多,要能每部片都寫篇言之有物的心得,根本不可能。就算是挑重點寫,也真是往往心有餘而力不足。要尊敬那些寫影評的傢伙,他們也很辛苦的啊!

停車 (2008)

以紀錄片《醫生》(2006)在國內電影界聲名鵲起的鍾孟宏,時隔兩年推出個人首部劇情長片,依然引人注目,不但入圍當年坎城影展的一種注目單元(果然引人注目!),隔年的第四十五屆金馬獎也小有斬獲,拿下美術設計(趙思豪)和非競賽類的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這種成績僅管說不上十足風光,不能和同年問世而光芒萬丈的《投名狀》《海角七號》等鉅片相比,票房表現也不亮眼,但確是很用心的細緻小品。

關於這部片的城市寓言或現代啟示錄部份,鍾孟宏表現甚為清楚直接,每個人物都是一個故事的手法也不含糊,我這裡就不贅述了。這裡想要簡短提一下的是他經營影像敘事、真正用影像說故事的工夫。若不去細究本片故事本身稍嫌跳tone、中間一個小時顯得突兀薄弱的缺憾,我們應該可以很輕易地辨識出鍾孟宏在這部片中師法杜琪峰和王家衛兩位名導的明顯刻痕。杜汶澤獨白的段落不知為何很有早期王家衛電影的風格,幾個帶到高捷和那日光燈照明下異常蒼白老舊的理容院的段落,也很有王式影像的感覺。而張震和幾個角色的邂逅,特別是運匠九孔和杜汶澤再度出現時的那幾段,則很有杜琪峰在《鐵三角》等近作中經營的那種怪異的超現實喜感。若不是中間段落跳tone跳得太厲害,拖累全片成績,否則色澤飽滿運鏡穩健的攝影至少該能再拿個幾個獎項提名。鍾孟宏身兼編導攝影三職,能有這等表現,往後發展真值得期待。


奇蹟的夏天 (2006)

大名鼎鼎的楊力州,此番才第一次看到他的作品。在這部講花蓮縣美崙國中足球隊的紀錄片中,楊力州大膽置入MV剪輯和綜藝節目式的畫面經營手法,不知道老派的紀錄片工作者會不會對他不以為然?我頗欣賞他這種勇於求新求變的嘗試,即使有以包裝掩飾內容貧乏之嫌,但確實為國內紀錄片的美學形式注入一種活力。可惜的是,也許他設計的故事真的沒法撐起整整一百分鐘的片長,或是他剪輯出來的電影節奏感前後不協調,在開場熱鬧介紹幾個陣中隊員後,中間竟有半個多小時的時間感覺老牛拉不動車,讓人昏昏欲睡。直到電影進入2006全中會賽事時,整部片才又活過來。

我感覺本片最大貢獻應該是向國人證明,台灣除了某位卸任元首大放嘴砲、永遠停留在「足球元年」的口號足運,東海岸有一批有燒不完的熱情、也有令人驚豔身手的小足球員,等著發光發熱。足球在台灣是看的人遠比打的人多,它可能永遠沒辦法像棒球或籃球一樣,變成台灣的國球或全民運動,但至少可以向網球一樣,出幾個國際知名的好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