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7, 2015

看片小記 太陽.不遠 (2014)

標誌去年318運動集體記憶的《太陽.不遠》,去年十月卅一日重回立法院、在濟南路露天放映時我看了第一次;日前適逢服務單位的學生會舉辦藝術季,選在324行政院血腥鎮壓一週年,於校園內的草坪也玩了一場露天電影院,我和同事一起去看第二遍。

校園露天電影院當晚,〈看不見太陽的那幾天〉導演李家驊到場座談,得知電影在去年推出後有不少批評。我讀到有關這部片的批評,比較有印象的只有這篇,提到關於本片格局狹隘、自我設限的問題,我多少也能認同。在兩次看片的印象中,我也注意到整部作品未能收納運動現場其他重要組織的動態,例如公投盟,乃至於學運團體內部的異聲如賤民解放區與大腸花,使這部片在表現運動內外聲音紛呈這方面流於扁平、單面向。即使有〈退場前。志工絮語〉、〈世代正義藍綠之爭〉等段落,將鏡頭轉向學運內部叫沈默的角落如物資組、立院二樓區、孤鳥攝影師等,對於豐富全片紋理並未有太大助益。當然,仍有像李惠仁的〈烈焰下的崩解與重生〉與蔡崇隆的〈國家機器的啟動〉等高手出招,讓我們難得地看見「反派」警方與官方的說法,端出較持平也較多樣化立場的影像,讓這些立場自行辯證對話。當然,蔡靜茹〈我們的1990〉讓野百合世代在片中佔有一席,不論是世代交替、理念傳承、或平行對照的脈絡,都豐富本片的意義,同樣值得肯定。

不過,我與同事都注意到有些片段似乎和去年濟南路版本不一樣了。記得沒錯的話,似乎至少〈我來街頭的理由〉和〈一夕之間我長大〉重新剪輯過,拿掉一些並且補進一些片段。而座談中李家驊也提到,由於學運後有些成員受到司法整肅追殺正在進入訴訟程序,有些可能影響訴訟案的影像目前需要撤下,或許因此會有版本不同的問題。這應該就解釋了我與同事的觀察。對我來說,重新剪輯過的版本彷彿有好些,至少前半部電影較去年的版本感覺更完整緊湊、也較沒那麼重複了。確實,從去年四月運動結束到十月底公映,短短半年的時間從篩選材料、剪輯、到後製完成,極其倉促的時程或許解釋了《太陽.不遠》的蒼白與狹隘,遠遠無法做到細膩耙梳或是宏觀敘事的工夫,略顯難堪地暴露它的不完美。但是從去年十月卅一日的露天放映再次塞滿濟南路的盛況,可以清楚看到它承載、召喚集體激情與記憶的作用,仍大於為整個事件構築完整而縝密的論述。

這是《太陽.不遠》仍待釋放的情感能量,當然也是它的負擔。整體而言我對本片肯定多於批評,因為它是集體記憶的某種歷史見證、也是那股激情的一個寄託;它比較像是拼湊出來的筆記而非論文,有重點整理,但刪節之間頗見潦草與不成熟。未來一定還會有更多關於318學運的紀實影像問世,優劣互見,但總要有第一部。作為這第一部,《太陽.不遠》對得起許多人了。

3月 24, 2015

這個看起來很眼熟卻又好像哪裡不太對勁的字,有邊讀邊八九不離十,有兩種唸法。讀作ㄒㄧㄝˊ時,音同「鞋」、「協」,當動詞用、也是古河名,作動詞用時意思是測量物體的周圍或寬度。可以查到「度長絜大」這樣的成語,早從西漢賈誼流傳下來的用語,原來是測量尺寸比大小,後來引申為比較、較勁。但這類用法少見,因此唸作ㄒㄧㄝˊ的「絜」也就未曾聽聞。

比較可能會有的情形是唸作ㄐㄧㄝˊ的「絜」,音同「潔」、「傑」。這裡《說文解字》只有寥寥四字說明:「麻一耑也」,根據段玉裁的注解,是說一束麻的意思,又由於捆成一束的麻整齊有序,故引申為潔淨,也就有了後來衍生出加了水漬旁、意象也因此更清楚的「潔」。

所以唸作ㄐㄧㄝˊ的「絜」該是形容詞。而從東漢到盛清,時隔一千五百年,到了《康熙字典》中收的「絜」字解更多了。《康熙字典》中提到「《博雅》靜也。《玉篇》淸也...《易·說卦》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有整齊潔淨之意。至於整理自《禮·大學》則有「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註》絜,猶結也,挈也。《朱子·章句》絜,度也。《莊子·人閒世》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音義》絜,約束也。 」,應是從一束麻的意象衍生出節制有度、約束的意思。

簡單來說「絜」也是個好字,更與「潔」音義同源,只是後來後者取代前者,「絜」就少見了,只能留在名字中,偶而讓我們想望一下。

3月 17, 2015

嫈是罕見字,我長這麼大第一次遇上,同樣是拜學生所賜有緣得見。

嫈,從「女」部,十畫,讀作ㄧㄥ,音同「英」、「鷹」,顯然是形聲字。遲至許慎的《說文解字》,已收錄此字,條目下的解釋只有四字:「小心態也」,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沒幫啥大忙,只要我們改查「嫇」,以至於《康熙字典》也說明嫈嫇乃需要同時使用為「嫈嫇」的連綿、並且是疊韻複詞。好,我們先跳過「嫈嫇」,來看教育部重編的國語辭典修訂本官網,對於「小心態也」是直翻為白話文,解成小心的樣子。而《康熙字典》收錄的本字用法,除了當作形容詞外,不出人名地名,不過念法倒是有些變化,只是如今只留下ㄧㄥ,只有一個例外:條目最後提到「又火螢切,𦖤平聲。女人潔淸貌。」只可惜,這個不錯的字解,連同隋代的《博雅》曾經記載的「好」以及宋代《集韻》中收錄的「嫈嫈,好貌」等用法,如今皆不復見。

至於「嫈嫇」,根據《康熙字典》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都是幼婦、新婦的意思。這一樣是少見的用法,恐怕在文言文使用較頻繁的武俠小說都不容易看見。

說來又是可惜,「嫈」是個好字,卻仍不免漸變得陌生,如今只能依賴當作名字使用並且援引《博雅》的字解,來延續它的生命,如同我學生聰明的父母--或命理師那樣。

3月 09, 2015

看片小記 成人世界 (Chappie, 2015)

(我喜歡這版本的海報)
南非導演Neill Blomkamp的作品雖然有清楚的科幻基因,也有好萊塢資金的挹注,要這麼就將其歸類為好萊塢電影,卻又覺得哪裡有些卡卡的。尤其在他將新作《成人世界》的故事背景再度拉回他最熟悉的約翰尼斯堡,當地獨特的城市風貌、文化與口條,在Blomkamp的影像中,每每展現不同於典型好萊塢科幻片的氣質。

Blomkamp相當著迷於機器與人之間難分難捨的關係。他在《第九禁區》(District 9, 2009)中透過外星人題材借力使力、直探南非歷史中最不堪的種族政治,在科幻面向則中規中矩地略微探討機械作為人體的延伸;第二部長片《極樂世界》(Elysium, 2013),則更進一步討論機械作為人體一部分的生化人概念。到了《成人世界》,Blomkamp想要探討的是人工智慧。約翰尼斯堡引進機器人警察作為警力先鋒與人類警察的擋箭牌,有效遏止犯罪,負責設計的工程師迪昂(Dev Patel)成為當紅炸子雞。與此同時,開發機器人警察的Tetravaal公司另有一位工程師文森(Hugh Jackman),則因設計由人類透過神經控制的戰鬥型機器人巨大、笨重又昂貴,不受警方青睞而備受冷落。迪昂私底下更著手設計更先進的人工智慧的程式,希望能寫出有意識的程式,讓人工智慧能開始思考、感受、自主學習。而此時,22號機器人因執行任務而受創故障,面臨報廢的命運。

《成人世界》的故事設定,在第一時間就面臨科幻暴力美學經典作《機器戰警》(RoboCop, 1987)、以及人工智慧題材傑作《AI人工智慧》(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2001)雙重龐大陰影的挑戰。然本片並未挑戰過關,劇情編排的幾個明顯漏洞,最離譜者莫過於提供警方維安機器武力的Tetravaal公司,直如菜市場,幾無管制監控機制,工程師不但攜帶機密資料或器具進出自如而且無分日夜,方便無比。其次,迪昂成功重新啟動22號機器人、喚醒查皮後,竟然就這麼把查皮放在反派忍者窩居處,讓他任這批亡命之徒處置教養;同樣扯的是忍者他們綁架迪昂的隔天,緊繃的綁架犯與肉票關係竟無端消失,而他們也就這麼沒頭沒腦讓迪昂回家繼續過正常生活,完全不擔心他是否會去報警。此外,嚴重影響敘事節奏的安排,還有本片花了半部片剪輯偽新聞片段、鋪陳約翰尼斯堡的治安現況、忍者的幫派困境、到迪昂開發出查皮的意識,但故事在電影後半段開始瞬間加速,查皮的學習日進千里,卻未賦予相對的篇幅來蘊釀戲劇的強度與重量,導致查皮自主意識的驚人成長、文森的陰謀、查皮被拋入現實世界受到霸凌而被迫學習成長、查皮成為忍者幫派一份子、到迪昂-查皮與文森-麋鹿兩造的對決等故事進展,都變得像趕路般而盡顯急促而手忙腳亂。即使故事最後的轉折頗具幸未,已來不及挽回失速的敘事節奏。

至於本片人物設計的扁平刻板,則是另一致命傷。所有幫派人物等典型「反派」,都像二十年前成龍電影中的洋人反派,壞得膚淺愚蠢,與其說是黑道,其實更像小丑。迪昂與文森,一個天真一個乏味,毫無高階機械工程師該有的智性與視野,令人望而生厭。飾演Tetravaal老闆的Sigourney Weaver更加不知所云,人物個性毫無深度、表演也僵硬呆滯,令人納悶這樣的「將才」如何能管得動龐大的高科技企業體。全片唯一有可「看」性的表演,來自以聲音演出詮釋查皮的Sharlto Copley;他層次分明又情緒豐富的聲音表演,證明Blomkamp當年挖掘他是眼光獨到的驚奇,也得靠他繼續保有Blomkamp電影愈見稀薄的神采。

身兼編導的Blomkamp執導有張力有氣勢又有深度的電影或許日漸吃力,自石破天驚的《第九禁區》後,每出新作、功力便倒退三成,到了本片已出現許多邏輯不通、不連貫的毛病,盡顯故事散漫、節奏凌亂、角色呆板空洞、缺乏說服力等毛病,只靠著不斷催谷的配樂與疲勞轟炸的爆破和特效,來維持電影的可看性。往好處想,《成人世界》和《第九禁區》一樣,都留了開放性的結局供人揣想,如果Blomkamp力圖振作,或許能拍還不錯的續集片,把這兩部片的故事好好地繼續說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