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4, 2008

工商服務兼轉貼:不要太乖的宣傳品

以下文字是從常逛的部落格超齡演出「不要太乖的宣傳品」那裡摘下來的,點前面的超連結可以讀全文,點右邊圖片也可以。「粉墨登場」是一部關於國內反高學費政策的社運紀錄片,尚未面世。該片至今創作歷程,關於導演的部份請點這裡



可能是我受過嚴格的軍事美術訓練,小時候唸復興商工被操死了,當時學校又流行日本設計系統教育,所以直到現在我面對文宣品就變成日本人的A型處女座龜毛性格……

將「粉墨登場」變成黑白紀錄片是第一步市場區隔,但是黑白電影不論拍怎樣的議題或類型,都有種浪漫性,不管影片調性是冷或熱,黑白之所以精典,在於他詮釋的難度,除了剪接很辛苦,揀選劇照時也很難,必須找到一種狀態,一種俗話說的feeling,所以我選了一張,主要是正中間的女孩手勢很吸引我。也許有人開始發現,原本以手寫的鋼筆體片名不見了,的確一開始用鋼筆書寫體是迎合片子很抒情,但是缺乏了某種張力,若用渾厚的書法字體片名幾乎又是蔡明亮的招牌,所以在做片頭時意外的排列得到了目前新定調的宣傳文字,我喜歡這樣簡單的設計,四個字排成方框也有篆刻作用,然後用全部大寫的黑體英文,很法國味,兩個放在一起很反差,非常不協調,整張黑黑的就像黑咖啡,將整件事變得沒那麼乖,讓自己反而安心不少。

6月 16, 2008

刺青

這次回去忘了找這部片來看,結果回到美國,竟然在荷李活發現了剛發行的DVD。

要不是故事發展到後來出現了幾個漂亮的爆點,我真的要很用力的問:為什麼這部片可以拿泰迪熊獎?我認為周美玲是個很聰明的電影工作者,可是我不覺得她在電影美學上有什麼力求突破的創作勇氣。她很懂得包裝自己的作品,攝影很美,音樂好聽,演員漂亮,故事通俗易懂,卻選了影展上比較討好的同志題材。把這些元素放在一起,讓她從艷光四射歌舞團開始,在國際影展總是很容易成為焦點。第三世界都會中的同志情慾世界,放在所謂全球化但說穿了其實是歐美中心的平台上,變成了邊緣的邊緣,是很好操作的話題。美版DVD的封皮有個聳動的副標A Daring Portrait of Forbidden Love;就是這樣誇張,彷彿歐美看他們的同志情欲可以是Will and Grace(當然那樣搞也有它的問題),看別人的同志世界就盡是封閉壓迫下的禁忌空間。

我不知道周美玲是不是用這種邏輯在國際影展順勢操作這部電影,但是這裡面取巧的成分是有的。從故事裡面一些可有可無的點綴性角色也可以看出這種傾向。狀似不良少年的痞子阿東啦,帶點草根味的阿嬤啦,他們都是不必要的故事線,卻把電影裝飾得好像講了很多主流社會不(想)了解的邊緣人故事似的。不要說是對歐美觀眾,即使是對國內觀眾,這樣的安排都是很做作的設定。

但是總的來說,這仍然算是好看的電影。我說周美玲是個聰明的電影工作者,懂得包裝自己的作品,有一方面是她能夠掌握創作的時間點,巧妙地呼應台灣社會的脈動,把這幾年國內的幾個重大事件收攏進電影中。她拋出幾條線,921大地震,創傷症候群(解離症),親情破碎,網路視訊跟疑似援交的網路情色,把這些線一一嵌進小綠跟竹子的同志情感裡,再一一收回來。更別提刺青的主題跟彼岸花的譬喻,有相當豐富的詮釋空間。很可惜,大部分的媒體焦點都集中在楊丞琳和梁若施的吻還有同志情慾,壓縮了探討這部片的可能性。這肯定不是周美玲寫這故事之初所願見,但是她應該也能預見到,拍同志題材的電影往往需要肩負這種對號入座的原罪。



Note1: 附圖是從囈語二三,,抓下來的,嚇死人的專業影評,就很多技術層面做很深入的分析。
Note2: 主題曲小茉莉,第一次聽到是在兩週前星光3簡鳳君的滿分演唱,超爆發力超好聽推薦。

6月 05, 2008

最遙遠的距離

不知道各位看完這部片有什麼感想?

我發現我沒有很喜歡ㄟ!是我看走眼了嗎?輪嘉都從威尼斯抱回一座金獅,是我的想法有問題嗎?

也不是說這部片很差啦。錄音這個idea玩得挺漂亮,三個主要演員也都演得極好。賈孝國一看就知道是老戲精,唸白超精準超滑溜,簡直要出油了。莫子儀也很入戲,看得到他投注很多感情,幾場哭戲真是青年演員的典範。至於桂綸鎂,她根本已經是台灣電影清新脫俗的代表;這麼上相的美眉,完全是為了鏡頭而來到這世界上的,有她的每一個鏡頭都美。

但不知為何就是怪怪的,少了點什麼。開場有點怪,故事有點刻意拖延,有些段落也不知所云。可能三個角色也都太自溺了,感覺不出來有什麼化學效應。賈孝國的角色我知道是為了紀念陳明才,雖然我不了解這個人,不知道賈孝國的表演是不是要呈現阿才這個傳奇表演者的怪咖性格,但是賈的表演真的太自溺了,自溺到有些片段讓我懷疑是不是喜劇。桂綸鎂的角色也有點太無病呻吟,不知道她到底要憂傷什麼,那種困頓缺乏跟環境的具體互動,讓我很難感同身受。

而且,又是東海岸。花東美則美矣,但是讓導演們這樣不斷生產治療系的電影,我們的東海岸已經變成台北人的異國情調,儼然成為台灣的夏威夷了。這樣好嗎?不覺得有點剝削嗎?

6月 02, 2008

一年之初 Do Over

回來半個多月的時間,在電影院沒看到幾部喜歡的電影,倒是DVD睇了好些不錯的貨色。陳懷恩的練習曲介紹過了,更早之前看了鍾孟宏的醫生,強力推薦,是很沉重的紀錄片;這星期還看過的有長江七號跟導火線,都不是傑作卻各有可觀之處。這裡想要提一下鄭有傑的一年之初。

這部片坦白說很有些瑕疵,企圖心極旺盛的非線性敘事把看似各自獨立的段落銜接得很不流暢,一兩個超現實的情節對推動故事沒有什麼幫助,幾個文藝腔的橋段設計也太做作了,簡單地說就是故事的整體性對我有觀影障礙。但是技術層面相當優秀,攝影剪接、還有林強一手包辦的音樂,在在引人入勝,也把上述的一些缺憾稍許補救回來。林強轉換到電音跑道,摸索多年後成績越來越好,而且彷彿比以前的搖滾時代更關注青少年的時代焦慮。

或許這是我們都會經歷的人生階段。年輕時活在青少年心理的焦慮中,急急忙忙想要變成大人,甩脫青澀;等到離開了青少年進入青壯年後,則會回望過去曾有過的焦慮,反而比那個青澀少年更關心當時的自己。

一年之初處理的題材之一,也是這層青少年的時代焦慮。決不悼念過去、只活在當下卻又不知當下是什麼、對未來則茫然未知,是世紀末青少年的共同煩惱。這種電影太多了,國片也是。少年吔,安啦!看到的是虛無憤怒,台北朝九晚五看到用揮霍夜生活來逃避迷惘,藍色大門則回歸學生時期懵懂單純的浪漫。(誰敢跟我提千禧曼波我就跟他拼命…)一年之初其中一個相當迷人的片段,則是透過幾個嗑藥年輕人的聊天來講述這電影看到的焦慮。四個年輕人坐上一台車在夜台北出遊,兩人嗑了藥,另外兩個自有重重心事。車子沿著快速道路,竟開到了沒蓋完的路段,盡頭是一排阻斷去向的路障,路障的後方什麼都沒有。四個人坐在路障上,看著烏漆嘛黑的前方。

「我們在幹嘛」
「我們在等」
「可是前方什麼都沒有啊」
「看,妳要仔細看」
「前面黑嘛嘛的,真的什麼都沒有啊」
「那是因為,我們要等的東西,還沒有來」

「我們在等未來…還沒有來,就是未來」

這段對話,不論是就草莓族、六年級、甚至是五年級後段班來說,都是他們年輕時期時代焦慮的絕佳註腳。配合著藥效發作的迷幻,這對話有著無厘頭的智慧,用交混著虛無與天真、茫然與世故的態度看著他們這個世代的未來。對他們(或是我們)來說,未來是完全不可期也無甚可期的,但重點並不是他們能看到什麼樣的未來,而是面對未來的態度。林強在天馬茶房中說的那句「未來,就是一直來、一直來」,放在日據時代的臺灣人身上,有一種淡淡的無奈,有種宿命自有安排的坦然。而一年之初中的X世代Y世代,對同樣茫茫不可期的未來,則有一種何必認真的戲鬧。嗑藥可以逃避無從使力的現實,也能逗弄存在命題的沉重。

這裡面真正感受到痛苦的,往往是過於認真的人。蝴蝶是,那位導演也是。鄭有傑卻不是。大半部電影沉溺於生命的身不由己和存在的困頓,悲劇不斷上演,靈魂沒有出口,電影的敘事本身也在跨年的那一刻前後不斷游移循環,彷彿時間與生命困在十二月三十一日的十一點五十九分,向前走了一分鐘後,導演又把故事拉回來,在台北的另一個角落,用別的角色再講一個沒有出口的故事。直到最後,蝴蝶與導演的一個約定,讓導演決定修改故事的結局,使得男女主角活轉了,導演也不會死了。(這一段光是用看的都很模糊,所以講不清楚是正常的)生命又有了希望,存在又有了出口,未來也不是完全茫茫不可期的了。

直到這最後一分鐘,一年之初的電影標題才出現。原來未來對於鄭有傑來說,不應該是等待那還沒來的,哪怕是救贖或是毀滅;未來,原來是重寫不堪回首的過去,用不斷活著的當下去改變觀看世界的角度。這是鄭有傑對靈魂困頓的解決之道:與其等待未來拯救自己,不如重新來過吧。Do Over,一年之初的英文標題告訴我們,回頭再走一遍其實也是向前看的一個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