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27, 2012

影行者的到來

問:如果現在再讓您看這個片子,感觸最大的是什麼?
艾未未:對我觸動最大的不是這麼多學生死去了,也不是這麼多家屬喊冤叫屈得不到回應,甚至不是政府的麻木、背信棄義、對社會最底層人的壓制,我感觸最深的還是整個社會的放棄。我們能放棄多少次呢?歷史上我們一直在放棄,多少不公平的和讓人難以置信的事情發生,大家都沉默。一直這樣沉默下去,實際上是把災難轉嫁給後人,給你的後代,給這些你不知道的人。當大多數人的權益都受到傷害的時候,沒有人出來堅持,沒有人出來說我把我的事情做好,我把我孩子的名字告訴別人,我把我心裡想的事情清楚的寫下來,或用其他方法表達出來。這個社會讓你覺得,它值不值得在這兒生存?值不值和這樣的人在一起?

艾未未談花臉巴兒



問:您覺得藝術家應該是什麼?
艾未未:藝術家最大的責任是活得像個人一樣。不要老想著自己是藝術家,要做一個正常人,然後你對藝術的理解才有可能使你的表達力更強,或是對他人的生活有所影響。

艾未未談老媽蹄花

5月 25, 2012

誰怕艾未未?

「我們設計了社會機制來保障我們的肉身,最終,我們卻必須(也只能)拿自身的肉體當作武器,用來對抗我們自己發明的龐大機器。艾未未便以他的裸身不斷入鏡,提醒我們人體無論長到幾歲還是跟嬰兒般無毛且柔軟。

說穿了,艾未未的作品便是『活著』這件事。如果我活著,將會發生甚麼事情。尤其,如果『我』就活在當代中國。


他設想著,如果你讓一千零一個從來沒辦過護照、從沒離開家鄉、從來就把出國旅行當作人生就之一的中國人搭上飛機,飛行十三個鐘頭,去到德國鄉間小鎮,放他們如野鴨自由漫遊,穿梭於德國人之中,坐在當地購物商場吃他們的便當,穿了泳褲去冰冷湖邊玩耍,那個時空轉化的過程對他來說已是一種文化創造。


艾未未活得像一件藝術品。他將他自己的肉身放進了現代中國,目不轉睛緊緊盯著這具身體如何依照卡夫卡預言逐漸蛻變。他瘋狂記錄著他生活的每一步驟,他拍照、拍片、推特,別人用攝影機監視他,他把監視器也變成了大理石雕刻品

現代中國就是艾未未的『床』。他天天睡在那張床上,從事各種活動,做各式思考,而他的藝術成品就是讓你看見那張床的原貌,原封不動搬進美術館。你看看,這就是我,這就是中國,這就是活在中國的證據。」


胡晴舫,〈他是一條愛自拍的卡夫卡巨蟲

5月 23, 2012

看片小記: 廣場 (2011)

這部紀錄片的官版簡介,第一句話清楚說明了整件事的起點:「一切都是從不准帶國旗上街開始。」電影的開始便是2008年、擷取自他人影像的陳雲林來台抗爭現場。抗爭理由很簡單:在自己的國家竟然無法揮舞自己的國旗;然而警力壓制抗爭的方式,卻十倍激烈而粗暴。

於是一場屬於這個世代的學生運動開始了,很快地他們有了一個名字,是為野草莓學運。

整個事件的過程,我因人在異鄉無法近距離觀察甚至參與,這部紀錄片算是給了一次補課的機會。除去片頭從他人影像擷取來的部分不算,全片110分鐘的篇幅相當平鋪直敘,以素人現場直擊的方式跟拍野草莓學運的最前線、也就是學運的集體領導圈內兩個月來的歷程。無甚修飾的剪輯或許使電影稍嫌單調,但是將兩個月的運動濃縮成兩小時,加上現場直擊的跟拍,仍能感受到學運團體內部緊密的情感與理念力量,當然也能清楚看到歧見或現場衝突發生時的張力。

5月 14, 2012

2012新北市電影藝術節 酒徒 (2010)

從第一幕開始,帶著粗框眼鏡的中年落魄男子已經醉了;又或者他其實沒醉,只是總叼著一支菸;又或者他剛清醒過來,發現身邊躺著一個濃妝未卸、有著嫵媚睡姿的女子。

烈酒,香菸,女人。昏黃燈光下,沙沙的寫字聲絆住煙霧不散,指尖總是薰黃,且有星點墨漬。這是二十世紀中葉苦悶文人的標準配備。

從上海躲避戰亂輾轉來到香港落腳的劉先生,遍讀當代文學,也立志從事嚴肅的文學創作。然而一九六○年代的香港,文學沒有市場,劉先生在揮之不去的戰爭回憶中,只能與菸酒為伍,過著偶而與女人萍水相逢的光棍生活,並且終於放棄成為文學家的理想,靠寫色情故事鬻文度日。

《酒徒》,張國柱

5月 12, 2012

,ㄔㄤˋ,音同「唱」。它本身就是個部首,這樣也好,查字典不費時間,省去許多猜字拆字的麻煩。

這是個非常非常老的字,早在《詩經》〈鄭風〉就將此字解作弓套,而載有「抑鬯弓忌」一詞。《說文解字》中所收「鬯」的第一義,則是由鬱金香釀秬黍(別問我這是什麼)而成的祭祀用香酒。這也是康熙字典所收此字的第一義;而教育部官網的字典所收的詞條,也都是跟這香酒有關,如「匕鬯」、「匕鬯不驚」。

以上都是名詞的用法。到了《漢書》,出現形容詞的用法,用來表示草木茂盛,通「暢」,比如說「草木鬯茂」。

但無論如何,這個字如今極為少見,能有機會認識它,要感謝香港作家劉以鬯。

5月 11, 2012

The Ruptures of American Capital (2006)

"Because race and gender are not secondary processes, but are constitutive contradictions, centering formations like women of color feminism and racialized immigrant women's culture necessitate a displacement of a totalizing 'systemic' tendency inherent to such analyses. Racialized and gendered difference is intrinsic to capital's reproduction, but it is also erased and disavowed. Naming race and gender as constitutive processes thus requires tracing the history of this erasure and disavowal. ... Women of color feminist practice and racialized immigrant women's culture emerge as the return of the repressed of capital, naming the erasures at the very moment of articulation. As such, the histories of race and gender must emerge in culture, where the impossible is imagined." (xxiv)
Grace Kyungwon Hong,
The Ruptures of American Capital: Women of Color, Feminism and the Culture of Immigrant Labor.

5月 06, 2012

2012新北市電影藝術節 緬華篇

將生活切割成兩座城後,不論是追台北的影展或窺探台中的文化風景都難度倍增。新北市電影藝術節相當年輕,也因此小而美的規模還算可以掌握;但即使如此,也不得不因行程上根本無法配合而在選片上有所割捨,再加上下手時機稍晚,又必須錯過幾部心中優選。

《虎廠》黎慧敏
這次電影節邀的片有許多跟東亞/東南亞跨國遷徙的主題有關,想來是新北市的地緣特色,也因此這次從善如流,挑的作品多是華人相關作品。無巧不巧,除了新認識的趙德胤作品是以緬甸華人為題材外,馬華導演胡明進的兩部2010年作品《虎廠》、《都是正常的》(本片由胡明進監製、楊恆毅編導),恰巧也都是緬甸華人在他鄉的作品。是怎樣的因緣際會,讓胡明近跑去緬甸拍當地華人的故事,我並不清楚,但成績顯然讓人印象深刻。

5月 03, 2012

看片小記: 全面突襲 (The Raid Redemption, 2011)

《全面突襲》確實是大爽片無誤。就武打動作片來說,這部作品已然可以與號稱功夫皇帝的甄子丹近年來著力開發的動作片路線並駕齊驅、甚至凌駕其上。令人驚訝的是,《全面突襲》由英國籍的年輕白人Gareth Evans自編自導,且場景並非設在東亞以外最有武打動作片實力的泰國,卻是印尼;最最讓人驚訝的是,片中印尼演員的那些拳拳到肉的真功夫,一點都不含糊,甚且讓人看得相當過癮。

當然,本片也犯了大多走「本格派」路線的武打動作片的毛病:既然把所有焦點都放在爆破、槍戰與格鬥,又何必在片頭鋪陳那無關緊要的倫理情節、還有出任務前的精神喊話?這些開場或許有助於經營故事主人翁正氣逼人並且愛妻愛家的仁義形象,而出任務前的喊話部分也有助於向觀眾傳遞任務資訊的功能。然而,延宕戲劇張力的結果,使電影多了不必要的五到十分鐘而略顯冗長,當真是廢話少說,多說無益。可能也是因為如此,從這些文戲鋪陳帶到一開始的槍戰,轉折欠佳而稍嫌凌亂的結果,使得警探因幫眾突襲而一一陣亡的過程,表現出的不是橫遭埋伏的悲壯,卻是暴露出他們無端犧牲並且顯然缺乏臨變的生疏與愚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