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 27, 2011

看片小記: 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 (2011)

《3D肉蒲團之極樂寶鑑》從開拍到上映僅半年多的時間,就一部3D電影來說未免稍嫌倉促,若非有競爭壓力不得已為之,就是又犯了香港許多商業電影趕拍子製作的老毛病。號稱世界第一部3D三級片的頭銜隨即遭人打槍,但已噱頭十足;與另一部亞洲首部3D電影《娜妲莉的情人》相比,本片改編著名經典已是搭便車,有現成的腳本與聲望,剩下的就看立體影像能將愈禁愈紅的清初作品玩出怎樣的新把戲。

既然是立體影像的情色作品,總免不了窺淫奇觀的號召。本片最用心經營豪華瑰麗視覺者,非3D影像本身,更非交歡無盡的情色場面,卻是繽紛與撩人至極的海報。自此等而下之,情節堆砌與乏味之處,委實讓人瞌睡連連。


而本片影像如同許多所謂的3D電影,恰恰正暴露出立體影像的擬真卻不像。如果說推出以人之大欲為內容的立體影像,有助於增加我們觀影的專注力與視覺敏感度,那麼我們應該能從本片聊勝於無的3D影像效果,去思考立體影像:立體影像所追求的,究竟應該是不同景深的多層次二維度影像切片的疊合,還是在影像科技創造再一次劃時代的突破,呈現有縱深弧線的單一影像空間。三級片向來喜好使用的乳波臀浪等號召,在3D影像下,不應該讓觀者看到某個胸脯或某條肉體曲線的「立體」,只是因為他們距離我們的眼睛比較近而已;觀者應該要能看到某條曲線從銀幕盡頭朝向我們拋出來。

其次,從預告片與坊間討論來看,多少能感覺到本片重新演繹李漁經典的企圖心,除了荒淫的情色奇觀,還想變化出凌虐、殘殺等令人難以下嚥的畫面。凌虐暴力與情色歡愛,在扭曲肉體與表現極端肉慾的思維上,道理相同;性與死本一家,也因此硬蕊春宮往往少不了令人作嘔的情節與視覺刺激。本片在這一點的企圖心,頗有打造華語情色版的索多瑪一百二十天的氣勢。果真如此,薩德侯爵與帕索里尼或也同感驕傲。只可惜本片終歸節奏不清,前後調性混亂,若不是編導才情有限,便是膽識畢竟差人一等,在龐大商業利益的考量下,還是只能選擇懶惰的媚俗。

4月 24, 2011

看片小記: 靈魂的旅程 (2011)

本片有兩個互相關聯的故事軸,一個是位於新北市境內的某河濱部落遭到強制拆遷;一個是離鄉在台北工作的泰雅族人尤達,在祖靈的指引下尋找回去故鄉的道路。而尤達歸鄉的故事還包裹了一個小故事,述說了泰雅族的一個關於部落尋覓新地、開枝散葉的古老傳說;兩個故事裡外呼應,彼此對照隱喻的關係清晰可辨。


不出所料,本片的緣起與編導陳文彬投入相當時間的原民抗爭運動有密切關聯,稱本片是陳文彬參與抗爭活動與拍攝紀錄片《泰雅千年》的副產品,並不為過。部落拆遷與抗爭的紀錄畫面,應是直接取自鶯歌地區因為興建河濱自行車道而被迫遷離的泰雅族部落事件。本片在河濱部落強制拆遷的部分有個亮點,在於政府強制拆遷的理由,竟然是要鋪設自行車專用道。它極為精準且一針見血地指出中產階級社會的盲點:騎自行車這種蔚為風潮並且政治正確(節能減碳+慢活)的休閒活動,一旦放在另一個脈絡下,可以變得多麼諷刺,多麼面目可憎。

至於泰雅祖靈帶領尤幹歸鄉的故事,搭配尋覓新地的老傳說,看似陳腔濫調,卻彷彿暗指不必死守既有土地,大可另起爐灶、延續部落生命。就原住民在漢人苦苦逼近、生活空間與可能性遭到不斷阻斷壓縮的當下,這段故事實可以有砍掉重練的正面解讀;它對於原住民死守著既有居住地的刻板印象,甚至有某種顛覆性的啟發。

但本片證明,表演出色的陳文彬,執起導演筒未必立即上手。這部電影短短的七十分鐘,無論是故事質地、角色經營、劇情鋪陳等功夫,都因過多的一廂情願與陳腔濫調而表現得粗糙散漫。幾個很可以深入發展的故事線,被不必要的「抒情」特寫或長鏡頭混過去,使得電影尾聲尤達回歸族人社群的溫情,顯得空洞而教條。至於尤達的歸鄉路,從新北市到新竹,途中竟莫名其妙經過高雄(八五摩天大樓赫然入鏡),暴露的已不僅僅是技術上的缺陷了。



*關於陳文彬與泰雅族人因拍攝本片而產生的紛擾,可見破周報復刊655期的專訪:在紛爭裡踏尋祖靈的足跡
**本片官方部落格聊備一格,對於故事內容、創作緣由、拍攝過程等資訊,介紹甚少。

4月 22, 2011

魏振恩新詩又一則 (沒辦法學長交代要工商服務一下而且好詩大家讀)

從花蓮下雨
--給黃春明與國峻


靠懸崖的戲劇樓台
雨落如你的名字
我把雨點接住
不再捨去
而風從花蓮吹來
從宜蘭吹來
從你斷碎的靈魂吹來
掃落了我的眼睛
於是黑夜
風狂雨急是你叫我的聲音
催促我不要駐足
人世的崖邊

從花蓮下雨
我抱著你的磷光
看宿命把你撒在太平洋上
我抱著你的戲服
抱著一片無聲的喝彩
你在聲音裡面
為我鞠躬下台
但我來不及
抓住布幕的繩索
為醉心演戲的你
送上鮮花
這一朵一朵花蓮山上
採集的故鄉

(刊載於《笠》詩刊282期,2011年四月)

4月 21, 2011

魏振恩新詩兩則

(以下兩首詩皆原刊於《笠》詩刊278期 ,2010年八月)

在嘉狄斯與非洲對你

----非法移民溺斃命地中海的下午


躺在沙灘的一具屍體
他的摩洛哥沙漠
翻船時化成水
淹死了夢
他的夢是敞開的手
鼓起卷毛的胸
他戴著變形的陽具
蝦群短暫交尾的禁區
他的眼睛是鹽的洞穴
他進入你白色的海岸

你的國給我同樣的海
滿船地圖
你是我的聖水
星夜橫渡
你是我撒在沙裏的國度
萬年古都

午休的夢
請不只愛我的肉體
請在林中牽我
請給我一個簡單的骨頭
做著埋藏的動作

午休的夢
請唱著星空熠熠的安達魯西
請托管我們的駱駝
請抱著我們的異國
請讓我們在沙灘膨脹如非洲的山脈與沙丘



牆內


呼吸禁止了
手指也禁止了
圍牆內偷偷思考
挖一條古道
往自由的光束爬行
風飄著
但夢也禁止了
狗急促的叫聲
遙遠不斷的槍鳴
腦波也禁止了
那墜落的煙灰
或希望的碎絲雨點
冷也禁止了
感覺是禁止的
言語是禁止的
顏色是禁止的
心跳動著你我都
醒著也禁止著

4月 19, 2011

樂園

「人類吃了上帝告誡千萬碰不得的禁果,從此有智慧、知羞恥,卻也觸怒了上帝,被趕出樂園。

如果那是真的,那就也意味著人們所追求的樂園總是一開始就失去了。

但人們還是努力求幸福,也的確抓到過幸福。那不是錯覺,也不是幻覺。不管在海另一邊的上帝是怎麼說的,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總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的樂園,那怕只是短暫的一瞬間。」

宮部美幸,《樂園》下冊,頁333。

4月 14, 2011

看片小記: 街舞狂潮 (2010)

《街舞狂潮》近距離追蹤兩組人馬的故事,交織出當代台灣(台北)街舞的生態。這兩條偶有擦身而過但基本上平行進行的故事線,一個是歷經嘻哈藝人的阿倫,以高齡HOUSE舞者的身分推廣街舞並實踐進軍巴黎世界街舞大賽的理想;另一個故事則記錄由八位高中生組成的街舞團體Undergradu-Eight,利用高中的最後一個夏天參加捷運盃街舞大賽。


對我來說,紀錄片迷人之處在於,它有時能捕捉到不下於劇情片的關於生命的張力與戲劇性。高齡的阿倫夾在街舞熱情、營生不易的社會現實、以及參加世界級大賽卻換來屢遭淘汰的殘酷之間,不斷尋找能說服自己繼續燃燒夢想的一線生機。相較之下,熱情膽識直逼天頂的Undergradu-Eight,憑著年輕、樂觀與天真,當然還有不斷琢磨精進的舞技,最終拿到第三屆捷運盃街舞大賽冠軍。一老一少、一落寞一榮寵加身,兩相對照,不免引人唏噓。即使如此,在本片充滿勵志精神的情緒催化下,一腳已踏在中年門檻上的阿倫和青春無敵的Undergradu-Eight,同樣在為了街舞熱情燃燒著。


本片敘事結構頗雷同另一部同樣以街頭舞者為主的紀錄片《街舞開戰》(Planet B-Boy, 2007),都在儘可能傳遞關於街舞正面積極的信息。雖說導演蘇哲賢以首部個人紀錄長片的菜鳥之姿勇奪去年金馬最佳紀錄片獎,但相較之下格局稍嫌狹小確實也是缺憾之一。無論如何,蘇哲賢以多部MV的經歷加上與楊力州在《奇蹟的夏天》的合作經驗,使本片充滿MV的律動感,並因而巧妙表現出舞者充滿活力的氣息。本片相較於近年來成為潮流的少年運動題材的、強調剪接明快背景音樂豐富的其他紀錄片,彷彿有更沉重的任務:《街舞狂潮》有別於《翻滾吧!男孩》或《奇蹟的夏天》,它除了講街頭舞者的勵志故事外,似乎還想為街舞這個刻板印象中不夠名門正道的休閒活動平反。它帶著影像民族誌的信念,引領我們近距離觀察台灣人數不算多的街舞愛好者,以沒有偏見的眼光去認識他們的熱情以及誇張而有力的肢體動作。

或許是《街舞狂潮》重要場景設在台北市區核心,乾淨明亮的青春形象加倍鮮明,與刻板印象中街舞的邊緣階級色彩相去更遠。也因此本片的政治宣言無需太多抗爭姿態與社會正義感。若要領略街舞與社會的種族及階級政治、身體美學、還有肢體與空間的關係等複雜的命題,如何能融冶於一爐,可參見《街舞狂潮》(Rize, 2005)。此狂潮非彼狂潮,但加倍激進,KRUMP舞蹈的除魔色彩與令人驚嘆的肢體力道,能讓人清楚看見地方文化深植於歷史的緊密關係。

(Rize預告片)

4月 11, 2011

徐克的政治關懷

《通天神探狄仁傑》 (2010)

中國獨一無二的女皇帝武曌/媚娘(剃眉演出的劉嘉玲)登基前夕,登基所在地的東都洛陽城內接二連三發生離奇命案,亟於安定城內騷動人心的媚娘,在詢問國師後啟用多年前因反媚娘干政而入獄的狄仁傑(劉德華)。回復欽差身分的狄仁傑,在媚娘安排的親信上官靜兒(李冰冰)名為侍從實則監視的陪伴下,加上與大理寺同仁裴東來(鄧超)愈趨合作密切,一行人步步逼近命案真相,卻也因此逐步掀開背後的各種陰謀。

近年來佳作越來越難得見的徐克,回頭處理拿手的古裝動作的政治寓言題材,搭配近年在中國玩大型商業片愈見出色的陳國富(監製),繳出堪稱熱鬧而節奏明快並且言之有物的《通天神探狄仁傑》。不知是編劇張家魯的功勞,還是陳國富的建言,以往徐克透過角色之口碎碎念政治說教的毛病,在這裡驚人地收斂許多;徐克作品中慣見的因拍攝迅速而有的製作草率(往往是美術設計等技術項目)、剪接粗糙等毛病,在片中也變得精緻不少。作為徐克高規格進軍中國的大型製作,本片票房與評價的雙重肯定,應能讓他告慰。

本片對圍繞著故事主軸的許多政治議題頗有關照,舉凡武曌欲以一介女身登上皇帝寶座的性別政治、武曌與靜兒的女女曖昧、御用教派以及宗教領導政治、還有科學辦案與神鬼信仰的對立等問題,都有一一帶到。以上命題多點到為止雖有隔靴搔癢之憾,但也聊勝於無。就故事本身來說,電影最重要的信息還然政治鬥爭與馴化。本片表現的朝廷面面觀,無非是御用檢調系統的內部團結(大理寺),還有國家領導人籠絡可用之才並打壓異己的統治謀略;當然別忘記的,還有至親可殺的政治厚黑學必要信條。

本片在內地上映時用了另一片名:《狄仁杰之通天帝国》。如果說兩岸間的片名差別暗藏甚麼玄機,那關鍵應該在「帝國」兩字。「通天神探」強調故事主人翁的身分與本事,「通天帝國」則給我們武曌這中國第一位女皇帝的政治企圖與統治視野。我們還可以從中─包括狄仁傑本身─玩味徐克的創作路線的轉折。狄仁傑在故事初始身繫獄中,是因為他當初反對當時的武媚娘以太后身分攝政的逾矩行為;即使得回欽差身分,仍未使他因此真心擁護即將更名登基的武曌。但是片尾狄仁傑將御賜寶劍回獻女皇,雖仍不真心認同武曌,至少在形式上認可了她的統治正當性。耿直忠良的通天神探在態度上難解的劇烈轉變,若不是編劇上的致命失誤,就是有耐人尋味的箇中奧妙。

要領略此奧妙,可以拿本片和張藝謀十年前的爭議之作《英雄》(2002)彼此對照。《英雄》令人議論者,在於透過公開認可秦始皇的統治正當性,來影射張藝謀對中共統治的背書。我們或許會因此聯想,以為狄仁傑認可武曌的統治權威,也是出於同樣的獨夫統治邏輯。實則不然。《英雄》中,秦王政統治中國的正當性,建立在刺客無名(李連杰)對秦王個人統治意志的繳械,在無從檢驗他駕馭帝國體制的倫理基礎下,便一廂情願地替華文觀眾傳達對他成為中國之君的擁護。相較之下,狄仁傑認可武曌的統治正當性,卻是因為期盼她能重回大唐帝制的正統,以維繫整個帝國的統治正當性。也就是說,如果《通天神探狄仁傑》畢竟還是一部關於中國統治權威正當性的電影,那麼它要捍衛的不是一個強人(皇帝),而是一整個政治制度。誰能謹守這個制度不渝,我們就可以支持他。

從這個角度來看狄仁傑,或許就能理解他面對武曌時態度的轉變。我們更可以此來看徐克本人創作上政治立場的曲折。徐克非常喜歡在他導演或製作的電影中,藉角色之口夫子自況,批評時政,這是公認的某種作者標記。如果我們能同意《笑傲江湖》與《倩女幽魂》系列中眾主人公的義正詞嚴,是徐克對一手遮天的集權政治的激烈批評,那麼狄仁傑同樣是他的夫子自況。本片最終讓狄仁傑臣服於開明專制,暴露的是徐克作為始終旗幟鮮明的電影工作者,其創作路線前後擺盪的尷尬。徐克的政治關懷總帶有鮮明的民族色彩固不足論,但是他從早期對中國高壓政治的批判態度,轉向為對同一套政權統治力的默許,莫非民族情感就真那麼廉價?狄仁傑最後並未因救了武曌一命而官運亨通,反遁入鬼市醫傷兼自我放逐,總算還有些氣節;徐克為了延續創作生命而讓他素來的政治觀化整為零,恐怕難逃為五斗米折腰之譏。

但話說回來,張藝謀尚且在《英雄》之後搖身一變,從此成為當紅的中國御用電影人,徐克為了進入廣大的中國市場,對主政者略輸小誠,順應時勢也不過是彼此彼此。

4月 07, 2011

看片小記: 我的超人男友 (2008)

這部笑中帶淚的韓國喜劇,是轟弟死命推薦下得見的(「這是我最近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他慷慨激昂地這麼說)。或許是在國內直接發DVD的緣故,本片中英文譯名都頗混亂,各有兩個版本,並且各只差一個字。DVD上的片名打的是《我的超人男友》(The Man Who Was Superman, 2008),網路上具規模的中文電影網站卻寫著《我的超酷男友》(A Man Who Was Superman)。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一致,我不清楚,只能說代理商喜歡發揮想像力、自創中文片名,不免讓人困擾。


一個與超人自稱、卻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平凡、不起眼得無以復加的男人(黃政民),每天在街上行善助人,天真且樂觀。他相信自己是落難的超人,由於被光頭壞人在腦中植入克普頓石而失去所有能力。但他不能因此放棄超人的使命,並且必須保持快樂,就能有一天把克普頓石排出身體、找回超人能力。在電視製作人秀晶(全智賢)看來,這位超人既自溺得愚蠢、癡癲瘋狂、又可笑至極。秀晶找上超人作街頭人物的節目題材,原來只是想當作一個娛樂與笑話,直到她與他長時間並深入相處後,才慢慢挖掘出他悲劇性的背後故事。

本片至少可以從三四種不同的切入點來賞析箇中妙趣。比方說生活中的奇觀作為一種表演(戲劇)、媒體的窺奇與剝削(影像消費)、超級英雄類型的反省,等等等等。每個切入點都很有值得發展的詮釋與論述。雖然電影到了後半段,不能免俗地讓我們知道超人故事背後的「真相」,但無論如何本片無關乎真實與虛構、理智與瘋狂。超人是裝瘋還是真傻、他究竟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異常」、或是心智「正常」的秀晶應否「幫助」他變回到「正常」人,絕非觀看本片的重點。

《我的超人男友》蜻蜓點水般帶過韓國的國族政治與世界當代時勢題材,包括環保、全球暖化與光州事件,為一個小故事拉出頗寬闊的視野和歷史縱深。本片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巧妙利用超人概念與基督教的救世主象徵,來支撐全片的論述基礎。片中有個高度自覺的橋段,精準演繹這個觀察。在這片段中,超人正對著應是宣教小貨車上的大型電子看板,宣傳車的音響溫情喊話,有如他已過世的父親在對著他說:「兒子,你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超人彷彿在感應父親的慈愛口吻,微笑回道:「爸!請給我勇氣!」這時超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打出這樣的字幕:「你並不軟弱…每個人都有助人的能力…幫助人們,直到他們察覺為止」。僅僅以極低限的技術與視覺效果,能做出如此貼切而巧妙穿越文本的交叉指涉,並以不帶成見、甚至正面積極的方式看待所謂的瘋狂,著實令人激賞。

如果放在超級英雄的次類型光譜中,本片很能讓人聯想到雷聲大雨點小的《特攻聯盟》(Kick-Ass, 2010)。不過,在沒有好萊塢強力金援的後盾下,本片識時務地走小成本製作、以扎實的劇本與聰明的穿針引線,來講一個沒有炫目或昂貴特效、也不搞英雄崇拜的劇情片故事。它很有後設的趣味,但更多了反思類型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