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31, 2009

身體的欲望:阿凡達 (Avatar, 2009)

當初預告片出來時我有點暈倒,本來是不打算看了。但James Cameron在我心目中威望尚在,況且他差不多每拍一部片就樹立一次新的製作預算門檻,本片又是我毫無抵抗力的科幻類型,忍了三天還是去看了。而這部片證明了詹姆士掌握超大型科幻動作片的調度能力,從容不迫並且故事有條理有內容,遠勝後輩麥靠北。雖說《阿凡達》的故事稱不上高明,但是詹姆士就是有辦法整合無比炫目的聲光特效和故事本身及政治訴求,使電腦特效與故事相輔相成,而不是讓故事成為特效的陪襯。3D影像在片中毫不喧賓奪主,並非凸顯前景影像,而是用來增加背景的縱深,讓整個畫面都是立體而一致的。相較於今年夏天的華麗空殼變形金剛,《阿凡達》更加完整,更加緩急有序,更加面面俱到。

我看《阿凡達》,頗有用《風之谷》的環保理念來演一部外星版《與狼共舞》的感覺。這是關於一群人類到遙遠星球探索可用資源、無意間遇到外星藍色小巨人、重新領略生命與自然和平共處的道理的故事。說穿了這故事原非什麼新鮮得前無古人的點子,把潘朵拉星球換成美國西部邊疆,把納美人換成印地安人,把「人類」換成白種人(但其實也都還是白人),本片根本就是全盛時期的凱文科斯那作品,崇敬自然、回歸自然的環保訴求甚至不需要更動。但本片還引了一個有趣的設定,就是片名所指的人類與納美人(Na’vi)兩種基因混合造出的生物阿凡達。阿凡達計劃是生產人類在潘朵拉星的同名行動載具,因為星球上不適合人居的環境,使人類需要將意識接上阿凡達,由阿凡達在星球上自由移動,並且與納美人往來。也就是說阿凡達是沒有自己的意識的。但因為開發潘朵拉星資源、征服/驅逐居住在珍貴礦物資源地的納美人,也是阿凡達計畫的一部分,所以這個計畫同時也是殖民計畫。


沒有自我意志、作為人類心智「交通工具」的阿凡達,又是片名所指的主人翁地位,那麼它的關鍵內涵是什麼?有的說法是它影射印度濕婆神的化身,以此連結到印度神話。我的理解是從下半身殘障的陸戰隊員傑克(今年表現引人注目的Sam Worthington)開始,去看貫穿這部電影的一個主題,就是身體的感官知覺與自然的關係。從半身不遂的傑克頂替甫過世的兄長、加入阿凡達計畫、將意識輸入阿凡達的那一刻開始,我們就能藉由傑克的體驗了解這部電影想要傳達的人與自然共處的環保訴求,始終緊扣著身體感知的環節。當傑克在阿凡達的身體中甦醒時,他的第一個反應是先適應這個藍色的高大肉身,然後開始狂喜奔跑。傑克/阿凡達的狂喜,不但在於他又能追趕跑跳碰,也在於他能夠擺脫人類必須藉助人工呼吸系統才能在潘朵拉星自由行動的限制,直接以阿凡達的身體,還有那莫名所以的辮子神經突觸,去體驗這個神奇星球上所有妙不可言的景觀(視覺)、食物(味覺)、動植物(觸覺),還有與異獸超越語言的溝通(第六感?)和大地與神靈的奧秘呼喚。成為阿凡達後的傑克,超越的不但是他自身行動不變的限制,也是所有人類的感官能力的極限。

從這裡來看,本片略嫌陳舊的人與自然共生共存老調,就有關於身體與欲望的特殊內涵。人類傑克與載具阿凡達的關係在本片中乃是互相補足、彼此完滿,沒有自我意識的阿凡達因傑克而完整,成為真正有血有肉的個體。而傑克則藉由阿凡達探索或重新開發他的各種感官能力,彌補他下肢不便的缺憾,使他能奔跑行走,去到潘朵拉星的叢林深處。至於傑克/阿凡達在納美人的教導帶領下感悟潘朵拉星自然的奇妙與神的靈力等等,更是這個主題明顯不過的延伸了。所謂回歸自然這等New Age的標準口號,在片中便是很具體的關於身體慾望的具體回歸,而這慾望不僅僅是狹隘的性欲,而是所有關乎眼耳鼻口舌和手足髮膚的感官知覺的原始動力。這種具體的回歸在James Cameron謹慎的處理下,雖不免偶有粗泛之憾,但其略帶神秘主義的調調透過納美人的文化與信仰,卻沒有過度自溺的一廂情願。

我認為這是技術層面之外,《阿凡達》在電影解讀層次上的最大貢獻。他以一個虛構的身體,去反省人類的身體,還有整個人類身體、感知能力、以及生態環境彼此之間的關係。我不確定這部電影是否對資本主義剝削生態環境、疏離人的身體與自然、還有商品化物化任何東西等課題有深刻的批判;但是我認為從身體思考的面向為起點,可以幫助我們在看待這部電影與它在當代的社會文化意義時,去找到進一步詮釋的可能性。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