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13, 2021

新世紀華語武俠/武打動作片:兩宗師出手

這麼一路點名下來,華語武打動作類型在2010年代頗有些佳作以上的表現。其中最高規格的兩部,在人物個性、電影美學、製作水準、敘事高度等層次都是大師級手筆者,應該是王家衛十年磨一劍的《一代宗師》(2013)與侯孝賢唯美講究的《刺客聶隱娘》(2015)。王家衛與侯孝賢雖然都不是類型片出身、更非以武打動作馳名,甚至不是商業片導演,卻以華語電影「作者」的高度,將這兩部作品各自在武打動作與武俠次文類發揮到極致。

從構思到最後完成磨了多年的《刺客聶隱娘》,追溯武俠小説系譜的源頭,到千年前的唐傳奇尋找俠客身影。而依侯氏獨到的長鏡頭與寫實主義美學,或許無意追求血脈賁張或展現肢體奇觀的打鬥場面,可能也不會有什麼歃血為盟、表演姿態十足的感情戲碼。在侯孝賢的武俠世界裡,沒有門派、招式、私仇;侯孝賢打造的聶隱娘,是關於一位刺客在政治征戰紛擾的亂世思考與追求個人生命的故事。

《刺客聶隱娘》始於政治鬥爭與行刺,終於止殺與遠離政爭。而《刺客聶隱娘》的動作設計與身體美學在生理物理與舞蹈美感間追求平衡,則使電影悖離武打動作片的固有範式。侯孝賢的聶隱娘可能還超越了武俠類型忠孝節義的道德訓示層次。他試圖透過聶隱娘的掙扎、困惑到最後的出走,開拓天人合一、歸隱鄉野、最後相忘於江湖的敘事可能性。到最後,《刺客聶隱娘》裏甚至武和俠都沒有了,有的只是一位女子在世間的自我追尋。

《刺客聶隱娘》是個關於女刺客棄絕刺客身份、恢復「女人」身份的故事,在靜謐深長的侯氏鏡頭美學搭配下,相互烘托出唯美超然的意境。反武俠、反類型的武俠片,讓《刺客聶隱娘》獨樹一格,甚至超越《臥虎藏龍》的高度。但過強的藝術性恐怕也使《刺客聶隱娘》曲高和寡,雖有金馬最佳劇情片、導演與坎城導演等大獎加持,卻似乎沒能在華語武俠片激起太多漣漪。

相較之下,通俗許多的《一代宗師》為王家衛繼《東邪西毒》後的另一部類型相關作品,也同樣是演繹既有文本而非純然原創。但兩部時空背景與題材截然不同的故事,《一代宗師》自然也不會複製《東邪西毒》的武俠寫意路線,而更接近硬裡子實打的武打動作片。不過,以王家衛的性格,自然不會打造一部典型的功夫片;依他自己的說法,《一代宗師》的發想是要講「傳承」這個武俠或功夫片都沒探討過的命題。而本片以近半世紀的時間跨度,呈現葉問從廣東佛山安逸優渥、意氣風發的前半生,到因戰禍顛沛、落腳香港的孑然後半生。但《一代宗師》實則是兩個故事拼合而成的作品,另一爿、也是個人認為更有血肉更豐富飽滿的,則是圍繞著宮二開展的故事。而相較於著重武鬥與流離的葉問故事軸,宮二的故事有門派家風、拳法比試、殺父/逆師血仇、男女情愛,類型元素更完整。

葉問與宮二是精心設計的對比,男女、南北、簡練與華麗、傳後與斷絕。但兩人也共同經歷了現代中國的劇烈變動,民國時期的抗戰與輾轉來到殖民地香港,將兩人在各自的離散中又共同離散到偏安一隅而牽繫到一起。《一代宗師》特意突顯的時代脈絡,讓電影成了王家衛定錨時代書寫的《教父》(The Godfather, 1972;語出編劇徐浩峰),影評人686也以「民國遣悲懷」之題作為本片註腳。就這點來說,《一代宗師》以葉問為核心,講的實是關於武人、武門與武術,在民國時期的中國隨歷史動盪流轉的故事,從而超越了武俠或功夫片的格局,成為歷史劇。

當然,《一代宗師》的時代關懷,葉偉信的《葉問》(2008)也關照到了,差別或許在於王家衛讓他的作品多了時代的詩意與惆悵。也許側寫民國歷史動盪的《一代宗師》或轉向玄秘的《刺客聶隱娘》,類型、敘事、美學與產業等層面的開創性、突破性終究未能超越《臥虎藏龍》,但就開拓版圖的意義來說仍功不可沒。也是過去這十年,華語武打動作片浮上檯面的新世代作品與作者,將有一位後起之秀,以從未有過的面貌與風格,繼甄子丹成為新一波後浪。


*延伸閱讀:關於《刺客聶隱娘》,若有興趣追溯創作過程,不妨花點時間啃編劇謝海盟的《行雲紀:《刺客聶隱娘》拍攝側錄》(2015);另外,《印刻文學生活誌》第143期也製作了電影與影人專題,值得一讀。有關《一代宗師》,之前提過的《王家衛的映畫世界》資源豐富,舉凡章子怡、王家衛、徐皓峰專訪,到針對剪接以及上映版本的討論,可讀性相當高。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