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0, 2014

曼哈頓: Sinehan sa Summer 2014 (下)

後面兩天的獨立電影之夜都是集編導於一身的作品,也都來自年輕世代。綜觀技法與說故事的功力純熟度,這些新銳的成績除了還缺點細緻之外,已經足以出國比賽了。14日放映短片«Onang»(2013)及長片«Ang Huling Cha-Cha Ni Anita» (Anita’s Last Cha-Cha, 2013),堪稱整個影展的最大收穫。

J.E. Tigiao導演的«Onang»以相當短的篇幅,獎山中相依為命的父女兩人,女孩除了繳不出學費的貧困外,更必須提防總是陰沉易怒的父親的家暴威脅。本片攝影精緻細膩,絕美的風景與視覺構圖對比故事主人翁生活所面對親人暴力造成的強烈反差,加倍突顯現實的殘酷。電影的最後一個畫面所暗示的家庭性暴力,把現場觀眾都嚇到了。本片暗濤之洶湧猛烈及本片之成功,可見一斑。


Sigrid Andrea Bernardo自編自導的«Ang Huling Cha-Cha Ni Anita»是以女同志為題材的喜劇。在鄉村生長而家境不錯的Anita從小舉止就像個男生,喜歡穿T恤短褲、不愛穿裙子扮公主,看到漂亮女生會心動、幻想與她結婚。長髮披肩的高佻美女Pilar回到村裡,為小小村莊帶來騷動,也讓情竇初開的Anita開始遐想她與Pilar卿卿我我、雙宿雙飛的甜蜜。

就主題來說,這部片不脫標準浪漫愛情喜劇的成長故事模式:暗戀愛慕發現原來對方對自己毫無感覺而幻滅成長;差別只在於異性戀換成同志。本片難得之處在於幾乎沒有同志議題電影很容易有的苦情/悲情色彩,Anita所受到的誤解與壓抑,都在流暢的節奏與不間斷的笑點中巧妙地稀釋掉;Anita自我陶醉且天馬行空的幻想性格,也有助於塑造這個角色的樂天爛漫、並幫助觀眾著眼於她各種遭遇中逗趣的一面。最令人驚訝的是三位主要兒童演員的表演恰到好處,帶點誇張卻又不油膩的自然演出,可說沒有六、七歲小孩子在鏡頭前很容易有的那種生澀僵硬。

若真要挑剔«Ang Huling Cha-Cha Ni Anita»,或許是首尾的成年Anita部分。片頭的設計很清楚地帶出本片的喜劇調性,但我也相信這一段是特地嵌入的設計,好帶出片尾Anita回到村裡憶往、並且看見童年的她與Pilar牽手與此刻的她告別。這樣的設計有其美感,但顯得多餘,看不出來有何必要將整個Anita的童年因此做倒敘處理,更看不出來片頭與整個故事有何關聯。導演若對這部分如此愛不釋手,不如另起一個故事,應該是更理想的做法。即使如此,瑕不掩瑜,我還是對於菲律賓電影掌握喜劇的能力相當印象深刻。本片在菲律賓當地的大型影展Cinefilipino Film Festival一口氣奪走年度最佳影片、女主角、女配角在內的四項大獎,在今年的大阪亞洲影展也得到導演特別獎的肯定,新銳Sigrid Andrea Bernardo未來應會在影展上再度遇見她的作品。


最後一天、15日的壓軸有三部作品,這裡介紹其中兩部。«Kathang isip» (Fear, 2013)英文片名為恐懼,但主要是透過主人翁小女孩對於黑暗、鬼神等未知事物無名的恐懼,來探討人如何面對自我與孤獨。電影雖短,不過十分鐘左右的長度,卻從非商業片規格的窮鄉僻壤孤苦母女苦情篇,很俐落地切換成亡母還魂回陽間陪女兒的恐怖片模式。«Kathang isip»以獨立製片的姿態,卻已有商業片的技巧與格局,相當值得肯定。

據說是這次影展精選的«Ang Daan Patungong Kalimugtong» (The Road to Kalimugtong, 2005),導演為浮上世界影壇檯面的新星Mes de Guzman,講的是呂宋島山間村落學童赤貧的生活。本片虛實交融,全數啟用非專業演員,以紀錄片的技法、介於紀實與虛構之間的故事,呈現片中家庭物質極度匱乏、年輕人需要想盡辦法離家工作、留下學童在家獨自生活的景況。除了畫面優美,充分傳達呂宋島山區氣氳繚繞、恍如仙境的自然之美,這部電影最難得的是,呈現主人翁的貧窮生活時相當平實、不帶偏見或販賣悲情。他們就是那樣地三餐不繼卻很努力地活著。

我在看這部片時沒有太多想法,後來經策展友人的介紹才點醒我,Guzman如此的拍片策略頗有法國Dardenne兄弟之風,這樣直白而真誠的紀實影像風格,或許就是導演多受肯定的緣故吧。據說Guzman藉本片在歐洲受到不少矚目,說來也是第三世界國家電影要在國際間出頭的現實。不過本片在當年菲律賓國內也備受肯定,不僅在馬尼拉國際影展(Cinemanila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拿下最佳影片第二名,隔年在菲律賓的Gawad Urian Awards影展更出風頭,囊括導演、男配角與製作三項獎。關於Guzman還有一件,堪稱奇事。他的紀實影像原來並不是在消費「真實」、滿足觀眾的窺奇欲:他本人的生活竟然和片中人物並沒有相差太多,平時也住在山中,並且不使用網路、也沒有手機,只在拍片時因聯繫需要而使用手機與外聯絡。這樣生活有辦法拍電影嗎?有點不可思議。

今年意外參與的Sinehan sa Summer 2014就這麼意猶未盡地結束了;我有了寶貴的收穫。菲律賓距離我們如此地近,記憶中卻從來未在國內院線看過任何從菲律賓引進的電影,想來非常不對勁。事實上,除了泰國、新加坡少數幾個國家之外,國內院線幾乎不引進任何東南亞國家的電影。這其實是國內觀眾相當大的損失。若不是今夏因緣際會來到這樣的影展,我可能也不會知道菲律賓電影的多元與豐富。往後若有愛看電影的鄉親恰巧在八月來到紐約,可留意這個好機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