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餘年來的電影史導演來去如鯽,名字、作品能留下來的沒有上萬也有數千,但會被冠上電影詩人頭銜的少之又少。就我所知,有被這麼廣為推崇的,好像只有塔可夫斯基(安哲羅普洛斯和Terrence Malick各算半個吧)。崛起於法國新浪潮的Chris Marker,不知是否走紀實影像路線的關係,論名氣無法與高達楚浮比肩,和侯麥布烈松相比也略遜一籌。所幸這位可謂自成一格的散文電影家,以其強烈的人道主義精神與浪漫底蘊,流暢悠然的影像間流露出自有的盎然詩意,近來越受重視。
偶然間得知此刻布魯克林音樂學院(Brooklyn Academy of Music, BAM)的電影院BAM Rose Cinemas這兩週推出Chris Marker特展,又是一班地鐵即可抵達的地點,怎麼說都該來做個功課。BAM Rose Cinemas位於布魯克林音樂學院最恢弘雄偉的建築,該建築緊鄰布魯克林地鐵與鐵路匯集的大站Atlantic Terminal (地鐵站名為Atlantic Avenue—Barclay’s
Center),交通極為便利。以往來紐約都只在曼哈頓晃,近年在布魯克林走動多了,才發現這裡寶藏不少,晚知道總好過不知道。
由於此展有許多作品只放映一個場次(請注意:不是一天,是只有一個場次),一旦錯過就沒有了,只好將些首輪片東挪西移一番,寶貴機會絕對不能錯過。開展隔天看的便是僅此一場的數位修復版Far from Vietnam (Loin
du Vietnam, 1967)。
(美版海報) |
讀過當代世界史的都知道越戰是美國在冷戰時期防堵共產主義擴張的關鍵;美國乃至許多擁抱資本主義思維的政宣機器更會理直氣壯地說,越戰是美國捍衛自由民主、解放越南人民的戰爭。當然,正如本片一開始所指出的,越戰也是大欺小、強凌弱的極不公平的戰爭。挾著全球最強大的經濟與軍事力量的美國,對上甫從抗法獨立戰爭得到寶貴喘息時間的越南,後世反覆思考這樣的態勢下何以美國最後卻輸了這場戰爭;當時的世人思考的則是,這場戰爭的意義是甚麼?究竟有甚麼必要,美國非掀起這場戰爭?不得不佩服Chris Marker對於歷史與意識形態政治的細膩與洞察,早在當代資本主義全球化的批判在智識界風行的半世紀前,他便藉由本片的反戰政治開宗明義地說道,這是一場金錢的戰爭,也是一場美國的戰爭。由於當時的美國無力反制近在眼前的卡斯楚進行共產革命,於是盡全力阻撓全世界各地的革命運動,而越南成了最好的祭品。
本片更進一步地指出,當美國藉越戰向全世界展示它得以金錢與武力霸權干預越南人的生活方式、威脅越南人的生命安危時,越南其實已遍布全世界。這一刻我們都是越南,越南離我們一點都不遠。
Chris
Marker的拍攝團隊的呼籲何其沉痛,又如此有洞見。又或者說人類何其愚蠢,智者不早已宣告,歷史總是不斷自我重覆的嗎?就在本片拍攝的同時,時任美國副總統的Hubert Humphrey於1967年出訪法國,「視察」巴黎並宣揚美國援助西歐戰後重建的政績,卻惹來一群激昂的反越戰人士抗爭。當時的Marker一群人不知是否意識到,戴高樂的右派政府,隨即在一年後亦將在巴黎激起更龐大、更暴烈的學潮?而當紐約乃至整個美國在這一年陷入反越戰與反種族歧視民權運動的滔天巨浪,幾乎要撕裂整個社會時,又怎會想到35年後,這個社會、這個國家,也將為另一個發生在境外的戰爭,惹起整個國家甚至全世界反反恐戰爭的批判?
看著«Loin de Vietnam»,忍不住離題地如此聯想。
(這應該是原版海報吧?) |
越戰是甚麼,或者說任何一場現代國家發動、圍繞資本主義而構築的戰爭究竟是甚麼,沒辦法也不可能只有一種解答。正如片中所是,當無孔不入的國家政宣、軍火商、政客、軍需品等各級產業,啟動生產線,滲透到你我生活中的各種環節時,戰爭同時是信仰與政治等價值的激烈衝突、政治集團的清算、經濟利益的傾軋、也是商品交易。恰是如此,Chris Marker與其同志們並沒有甚麼嬉皮式的、關於反戰的浪漫姿態,他們非常清楚,我們能夠暢談主戰或激烈批判戰爭,正是因為我們離越南很遙遠(loin du Vietnam)。這裡是所謂的西方,歐美這裡「西線無戰事」。接近電影尾聲,有一段乍聽頗似犬儒的旁白,說觀眾們坐著看完兩小時驚心動魄的戰爭與反戰論述,走出戲院又能享受平靜祥和的生活,而這是大家所生活的真實世界。
當然,我們不必如片中第三段中的男子那樣虛無,說我們談論越南批判越戰,不過是再一次消費他人苦難以滿足我們人道主義道德的心理需求。但絕對不要忘記越南。越南很近。
*有佛心人士已將本片全片上傳至在你來一管,有興趣的朋友請點此連結前往。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