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項更大的驚喜,是在表哥友人的引薦下,有緣參加駐紐約菲律賓領事館主辦的夏日影展Sinehan sa Summer 2014。這位菲律賓友人原來只是點頭之交,也壓根沒放在心上;想不到紐約處處臥虎藏龍,這位朋友竟是獨立製片人,今年受駐紐約菲律賓領事館之邀,策畫這次的影展。我則是偶然與他聊到自己對電影的興趣,他順手轉寄影展資訊、邀我參加。之前便有印象,紐約的菲律賓領事館位在曼哈頓的第五大道上,距離台北駐紐約辦事處只有三街之遙;再瞄一下資料,時間上都能配合,同時是免費放映。能進入菲律賓領事館大堂,又有免費電影可以看,而且是不熟悉的菲律賓電影:何樂而不為?
根據介紹,由駐紐約菲律賓領事館主辦的夏日影展,今年已是第七年,據說報名的短片量驚人且來自四面八方,近水樓台、菲裔美國導演的獨立作品自然不會缺席,也有澳洲來件、甚至從北歐投來的作品。今年的影展從八月11日至15日為期五天,每晚七點放映一場次。我除了12日晚上因轉車誤時而只好錯過之外,其餘四天都出席了。11日首映當晚擔任開場的是二十世紀中期菲律賓的重要導演Eddie Romero的長篇作品«Ganito kami noon… Paano kano ngayon?»(As We Were, 1976),是帶有喜劇情調的國族主義史詩,藉由天然呆的農家俊小子Kulas (Nicholas)的奇遇,來看菲律賓在1898年對抗西班牙的反殖民國族運動、卻在時代巨輪下落入美國治下再次成為殖民地的歷史轉折。我對菲律賓的電影史全然陌生,無法評斷本片在當時菲律賓的電影工業條件下,表現是否傑出;不過,這部電影當年在菲律賓國內拿走許多獎,鋒頭甚健。而片中不時閃現後殖民精神與女性主義的光芒,在1970年代的東南亞能有如此表現,應值得肯定。
接下來四天的影展行程,分別是兩天短片精選與兩天獨立電影精選。我所錯過的第一晚短片精選自然不提了,後三天總共觀賞十五部影片,也不可能全部都提。這裡只介紹幾部個人印象較深刻、較喜愛的作品,與鄉親分享。
13日短片精選第二發的十部作品中,喜劇«Sisiw» (My Pet Chick, 2014)是最容易消化的作品,藉由把零用錢拿去市場買寵物機的小男孩,來反襯一個投機好賭的小家庭,活潑風趣中見瘋狂荒謬,堪稱流暢完整。另一部喜劇«Ins & Outs» (2013)是我當晚最愛之一,可惜這部作品目前找不到網路影像,只能潑IMDB連結。本片背景設定在當代的布魯克林,兩位東亞裔的移民局官員破門而入、衝進一個白人家庭的公寓搜捕偷渡客未果,卻發現原來是(有色人種)參議員與白人妻子的私宅。正當烏龍任務無功而返之際,卻發現參議員果真在閣樓窩藏白人偷渡客。全片擬仿美國多年不墜的實境節目«COPS»,更精確地說比較像後來擬仿該節目的«Reno 911»,是擬仿的擬仿的擬仿,十足後設,並且編劇出色、表演精彩,尤其是飾演移民局官員的兩位演員,狂放的演出搭配連珠炮的對白,已具備瘋狂喜劇的條件。當然,最妙的莫過於(菲律賓裔)編劇後來在映後座談指出的,他們在腦力激盪的編劇過程中發想的,是要做一次角色逆轉(role reversal),翻轉慣例中白人─移民局官員、有色人種─非法移民的想像,除了笑點油然而生外,也反省美國社會中關於誰是「美國人」誰是偷渡客的種族成見。
探討男同志與男色服務議題的«Érintés» (Touch, 2013)很有逗馬宣言的調調,以三、四個固定鏡頭,表現一位男同志與一位男按摩師從交談、按摩到共浴的簡單故事。後來查了一下,這部作品故事設定在布達佩斯、全片以匈牙利語表達,編導卻是菲律賓裔的Francis Rafael Solajes,因此也被收入本次影展。本片構圖清爽乾淨,剪輯有度,傳達男同情慾之壓抑與渴望的方式既含蓄又飽滿,是非常到位的練習。
另有兩部私人影像日記風格強烈的作品,這裡介紹以編導Bor Ocampo個人的真實經歷為基礎«Mabuhay ang Pilipinas» (Long Live the Philippines, 2013),乍看之下是一對情侶在雪梨濃情蜜意的情愛故事,剝開愉悅甜膩的表象,才發現這其實是男主人翁的澳洲移工影像日記,而他在菲律賓已有家庭,且他在澳洲結交的女友也知情。一瞬間,這部短片變成男主人翁的移工紀實與懺情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