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5, 2014

廖克發作品展 愛在森林邊境(2009)、一起去看海(2013)

在廖克發的五部短片中,接在後推出的愛在森林邊境(2009)是唯一一部有將場景設定在他的家鄉馬來西亞的作品。這部半小時篇幅的短片在過去(馬來西亞)與現在(台灣)兩個時空之間跳接,講一個新加坡華人女子,在二十世紀中期,因為參加左派組織而遭受政治迫害,與幾名同志逃進馬來西亞叢林、並與其中一名男子發生感情,卻不知如何輾轉流離、終而落腳在台灣至今。故事收尾在孤老的她翻出泛黃相片,去找她失散多年的那位同志情人。

從創作時程來看,廖克發摸索通俗劇、並以此作為他基本的作品格式,大約在《愛在森林邊境》可以看到雛形。或許是觸碰到他的私密記憶與家族史,廖克發不免流露感性,採取通俗劇的形式便有其個人因素。這種濃厚的個人情感,從通篇反覆出現的老歌〈南屏晚鐘〉表現得最清楚;廖克發甚至忍不住在片尾加上一段私錄的卡拉OK演唱版本,向親人致意。愛在森林邊境》雖然並不完整,挑戰兩段時空交錯剪接的高難度敘事瞻前不顧後,並非一次成功的嘗試;不過,在廖克發的五部短片中,就屬它最為溫暖親切。既是個人抒懷,優劣之論或許是其次吧。

一起去看海

2013年推出的《一起去看海》是廖克發的最新作品,重新聚焦於台灣,講一位泰籍外勞、一位女性陸配及她兒子的偶遇故事。年輕的泰籍外勞天真單純,在街頭被男孩摔壞了數位相機,循著男孩找上陸配;陸配捉襟見肘,已無能力負擔兒子生計,更不可能賠償外勞的相機。這午後的一場意外,讓各自心頭有千斤重的三人這麼偶遇了,在短短半日的相處中,揭露不足為外人道的傷。

(一起去看海)

一樣是三十分鐘左右的篇幅,《一起去看海》相當成熟飽滿,幾乎沒有浪費任何一分鐘。值得注意的是本片將三位故事主人翁打造得很立體:年輕外勞雖然來自有海岸線的國家,卻時常掛念多年前出海而不再回來的父親;賣檳榔維持家計的陸配,在台灣已是第二段婚姻,如今丈夫動輒家暴,前一段婚姻留給她的是個兩邊家庭都無容身之處的兒子;兒子從頭到尾沒說過話,只是不斷嚎叫。年輕外勞彷彿誤闖台灣社會的邊緣地帶,看見赤裸的剝削與粗暴,檳榔攤前的丈夫與陸配妻之間、陸配與嚎叫的兒子之間、以及賓館裡的黑道嫖客,在在表現出言語和肢體上毫不掩飾的粗魯和暴力。廖克發在這裡所呈現的黑暗台灣,頗有張作驥之風,在寫實色彩的粗暴中,流露他對於社會底層真切的觀察。

幾乎所有在社會底層或邊緣打滾求生存的人,往往因謀生需要的強悍,自然而然表現出一種特有的俚俗和粗暴;廖克發、張作驥的作品中,都捕捉到這種氣質。相較之下,也將關注視角對準都市邊緣的蔡明亮,倒顯得詩情畫意了。廖克發在《一起去看海》演繹的台灣底層的暴力,有一種隱隱作痛的殘酷;一場陸配遭夫家暴的戲,鏡頭跟著家暴夫的背、讓我們看著他穿過半掩的門走向女人,半掩的門擋住觀眾視線,使我們無法看見家暴現場,卻完全能從女人驚惶不安的表情完全感受到即將來襲的暴力威脅。黑道嫖客的極短戲碼也以相同的影像策略,完全迴避嫖客咆嘯盛怒的神情,而僅僅以聲音和嫖客的刺青,就足以傳達出暴力帶給觀者的強烈不安。

一起去看海》裡的暴力最讓人驚心動魄的,莫過於男孩的不斷嚎叫。男孩嚎叫的原因不難猜想;或許正是如此,他拒絕忍受、拒絕保持沉默,以放聲嘶吼來表達他對自己的遭遇、他的家庭、他所處的社會的所有不滿,才格外駭人。男孩嘶吼所體現的憤怒、驚怖與狂暴,正反映出這造就他的慘酷家庭與瘋狂社會。我以為這比起天真單純、客居他鄉的外勞角色,或許更是廖克發的自況,身處這個瘋狂、慘酷、粗暴而扭曲的世界,除了放聲嚎叫,已沒有更好的方式能表現他的無助與憤怒。

(一起去看海的嚎叫男孩)

而要到接近尾聲時,外勞、陸配與男孩三人在河邊解開麻布袋露出一隻危顫發抖的小狗,並猛然驚覺整條河浮著十數只一模一樣的麻布袋時,一起去看海》深埋將近半小時的核心主題才終於向我們揭露:這三人與浮在河上、綑綁在麻布袋中的小狗一樣,都是被遺棄的個體。不論是實質意義上或社會、文化層次上來看,「遺棄」是三人與狗們面對的處境,也正是《一起去看海》的核心題旨。外籍移工、外籍配偶(及其子女)、乃至廣大的底層勞動階級,都是台灣主流的中產階級社會論述下被冷冷遺棄、而必須在社會邊緣自生自滅的一群人;就這點來說,甚至看來剽悍兇惡的家暴夫、黑道等,也被這社會所遺棄,他們在這社會的遭遇,與麻布袋中的棄犬無甚分別。

看見廖克發的台灣

三人看著棄犬時的絕望,或許也是廖克發觀察台灣社會時深深感受到的無助。廖克發以馬華的背景,五年來的創作軌跡往社會邊緣/底層移動的傾向越清楚。這是他的旅居身分與文化位置造就的創作關懷與細膩,這創作優勢也大致反映在包括蔡明亮、趙德胤與何蔚庭等非本籍導演的作品中,能夠充分藉自己的外來者身分,去感同身受被排除在主流社會之外的個體、族群,深刻體察他們的噤聲、困境與掙扎。關於台灣的老年族群,我們有楊力州;關於勞動階層的困境與生存掙扎,有不能沒有你(2009);關於原住民的歷史消音,更有賽德克巴萊(2011)的強勢平反;而同志族群在台灣則已越來越不是主流之外。相較之下,台灣的外勞外配人生,大概是絕大多數台灣影像工作者無意投入、也無法深刻的題材。

而廖克發成就驚人之處,在於他勇於嘗試、將觸角伸向各族群。從《花開的夜晚》的台灣中產階級,到《愛在森林邊境》落腳台灣的馬華老嫗,乃至《雨落誰家》的菲籍外勞和《一起去看海》的泰籍外勞,廖克發的五部作品共橫跨普通話、閩、Tagalog、英語、泰語等至少五個語種。誠然,多聲道已成當代台灣的影像生產最能反映後殖民情境與勞動力/文化資本全球流動的特色之一,即使在國內絕大多數不處理外籍配偶或移工題材的影像作品,國台客英多語並置幾乎已成無法迴避的常態。但廖克發將創作關懷伸向他(或許)不熟悉的Tagalog、泰語(何蔚庭也是),深刻體察這些邊緣族群的生命,並藉此反思台灣社會,如此膽識與誠意,九成台灣導演都做不到。

綜觀廖克發作品展的五部短片,可以清楚看到他掌握影像技巧與敘事的成熟度,其貼近中下階層的視野與暗濤洶湧的風格也日見明確。雖說廖克發以私密記憶的浪漫下標的菠蘿蜜飄香的漫長等待似乎有些文不對題,並未充分反映這五部作品的共性,他大量使用事後配音的結果,也略為干擾(至少我的)觀影經驗,不免對廖克發配音策略的使用有些困惑。但文火慢熬的廖克發,確實值得我們等待他發光發熱。

2 則留言:

阿弟 提到...

您好:
我是克發的製片阿弟,剛剛在網路上查資料無意看到您的影評。我個人覺得您寫得非常好,對克發作品的詮釋幾近創作原意,尤其分析背景的部分很觀察入微。
廖克發最近的紀錄片作品《不即不離》是關於他的家族背景—馬來西亞共產黨的故事,在今年2014金馬影展有播放,想邀請您觀賞、分享寶貴的建議。
想請問我是否能跟你聯絡呢?感謝!

詳細資料可參考:
https://www.facebook.com/pages/蜂鳥影像工作室-HummingBird-Studio/157305044345897

p.s《愛在森林邊境》女主角設定是馬來西亞華人,非新加坡華人。

阿弟 0953-612-388
jineechen@gmail.com

轟ㄟ專用 提到...

阿弟您好
首先感謝您的指正
更感謝您的肯定
也謝謝您的邀請
只要時間上配合得來
我非常樂意觀賞克發導演的新作
我的email: knarf@edirect168.com
或是jkuo74@hotmail.com
兩者皆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