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28, 2021

杜琪峯的無以迴避:中國「結」

但僅僅是《PTU》兩三年之內,杜琪峯對香港的關注與香港未來的思索,有了再一次的劇烈轉變。而這次的轉變將對他接下來十年的創作,扮演某種定錨的關鍵意義。

香港回歸未過十年,2005年的《黑社會》及續作《黑社會以和為貴》(2006),出現杜琪峯創作軌跡前所未見的黑暗與凝重,直探回歸後的香港面對中國步步逼近、即將全面掌控的窒息與無力。《黑社會》系列既和《無間道》系列與諸多類似題材港片對話,也無疑是城市政治與歷史的冷酷寓言:猶記得在《無間道III:終極無間》(2003),香港警察與中國臥底合作揪出穿梭兩地的走私黑幫與警部內賊,到了《黑社會以和為貴》,卻已無那種裡應外合、齊心通力的浪漫。杜琪峯眼中的「以和為貴」,是香港三合會的新任話事人只想做生意,「安份」經營香港地下經濟,卻沒想到中國政府悄無聲息從旁協助進而插手,最後掌握話事人主導權、授意指定新任話事人,好讓它能有效掌握地下香港的動態。

原來,真正的黑幫,這隻三合會長也翻不出去的黑手,是中國政府;堂堂三合會會長,地下香港總督,在雄起的中國跟前也不過是任由擺佈的一步棋。當年聆賞《黑社會以和為貴》深深震撼於這時代寓言/預言,卻萬萬想不到十年後已然成真。

從此以降,杜琪峯持續關注回歸後的香港命運,也越來越不見那種開拓電影美學的野心以及把玩浪漫的輕鬆與詼諧。2007年的《神探》藉警察精神分裂式的執著與宛如自我剖析的故事開展,來審視香港面對回歸的集體焦慮;2011年的《奪命金》,透過香港人特有的投機性格、黑幫調頭寸撐門面的困窘,藉金融風暴的歷史事件折射出香港在回歸十年多之後不斷流失的各種優勢。這是相較於港英時期的三重失落與無力感:精神原鄉並未隨回歸而真正找到「祖國」,政治民主依舊不可得、自由反而收緊;至於汲汲營營奮鬥半世紀終於享有的繁榮富裕,如今連投機都僅能堪堪度日。

香港是一座夾縫中的城市,這是香港影評界自己給的說法,這說法也相當中肯真切。那麼,杜琪峯在跨越回歸十年的作品裡,流露出愈見強烈的這些匱乏、窘迫、焦慮所引發的窒息感,彷彿指出這道夾縫正在消失。至於香港電影工業遭中國商業電影崛起而擠壓、愈居劣勢,則是杜琪峯這樣道地港味的電影人有口難言的酸楚。

確實,過去十年來,杜琪峯仍能推出或幽默或浪漫的作品,如首度進入中國內地的合拍片《單身男女》(2011)、精彩有奇趣的《盲探》(2013)以及大手筆嘗試歌舞類型與進一步劇場化的《華麗上班族》(2015),卻也有緊繃到讓人無法喘息的《毒戰》(2013)。但更重要的是,過去十年來的杜琪峯作品逐漸流失以往那股濃厚道地、市街氣息的香港味。好壞還很難論斷,有可能只是杜琪峯單純想做點改變,但更有可能是中國市場的拉力與言論空間逐漸限縮,使杜琪峯作品的故事、背景設定、或投射觀眾等考量,必須愈來愈考量中國官方的喜好與中國市場的口味。


在我看來,《毒戰》可以是觀察2010年代杜琪峯作品裡中國因素衝擊的指標。以中國警察一路深入偵破香港的中國內地製毒網絡為故事主幹的《毒戰》,是整體水準極高的警匪動作片,人物個性鮮明而強烈,故事與情節都非常緊湊、張力十足。事實上,2013對杜琪峯來說是豐收年,這一年杜琪峯同時繳出《毒戰》與《盲探》兩部高水準佳作,堪稱過去十年的創作高峰,且在中國票房大有斬獲,分別成為杜琪峯作品在內地首部突破一億與兩億人民幣門檻的作品,一年內兩部作品一口氣跨越兩關卡,商業上的成功有目共睹。《毒戰》更讓他第七次入圍金馬最佳導演獎,無疑是金馬獎最鍾愛的香港導演(至今共入圍八次)。

但《毒戰》卻也是杜琪峯過去十年來香港票房最低的作品,賣座甚至未達五百萬港幣,與中國市場的風光相去何止遠,說天壤之別都不為過。為什麼由香港重量級導演推出這麼一部製作水準高又整齊的作品,在家鄉會遭受這等冷眼?《毒戰》有別於杜琪峯以往的警匪黑幫題材作品者,在於人物的道德模糊這項重要特色完全消失。這部片的主要人物與形象大約是黑白分明的世界:嫉惡如仇、除惡務盡的中國警探,搭配團隊合作效率神猛的中國警隊,對比深入中國製毒、極度自私且心狠手辣的香港反派;配角們固然有好有壞,但香港來的黑社會們一律不是什麼好人。而在故事尾聲,神探般的中國隊長固然英勇殉職,許多公安也在街頭槍戰裡死去,但香港黑社會也橫死街頭、死刑室內伏法,無一僥倖。

簡單來說,《毒戰》的敘事核心可謂道德與正義偏頗的中國視角的產物,而在這樣的視角下,香港很容易就被投射成貪婪墮落的化身,資本主義腐蝕已盡的罪惡他者。穿透《毒戰》的種種精彩,骨子裡無異於半世紀前的樣板戲,以簡化的道德教條與國族神話,控訴西方資本主義殖民香港的百年罪孽。

這是關於《毒戰》與認同政治最糟糕、最走入死胡同的解法。但可能有別的嗎?從杜琪峯自己的說法、某些評論也試著為杜導緩頰,《毒戰》是新的嘗試,是杜琪峯自我調整以協調港式警匪片獨特視野與內地觀眾口味的折衷方案。但兩地市場反應懸殊是鐵錚錚事實。而杜琪峯的中國「結」恐怕也隨香港局勢急速惡化,讓他愈難施展身手。2013年以來,杜琪峯沒能再推出水準以上的作品。


延伸閱讀:關於《毒戰》,香港影評人朗天發表在《明報》的影評,後來刊登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官網,可以一讀;杜琪峯接受香港01網站的一篇專訪,提到他的創作歷程與《毒戰》的某種個人挫敗,也是理解這部作品的一個脈絡。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