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另類白色恐怖的冷戰四十多年後、蘇聯主導的共產鐵幕崩潰的前兩年問世的〈慾望之翼〉,乍看極為沉悶乏味,我在電影資料館第一次看這部片時,開演不到十分鐘就開始打瞌睡,不到半小時就決定跟我弟溜去喝咖啡。但是這部片獨特的視覺風格和美學表現是很契合柏林圍牆倒塌前夕的時代氛圍,前陣子有機會好好看一次,終於有機會得見大師風采。大量的獨白、黑白攝影、天使傾聽人心裡的聲音,除了沒完沒了的存在辯證外,還適切地掌握了低壓的政治氣氛下、人們如何把話藏入心底的壓抑與無奈。在這種人人都是孤島的時代,天使成為觀眾的眼與耳,替我們看穿無表情面孔下的內在情緒、聽到靜默裡的自白。
但是,也同時因為天使沒有感官能力,沒有喜怒哀樂,讓天使墮入凡間體驗活生生的人世,頓時變成無與倫比的誘惑。後半部的〈慾望之翼〉因此搖身變成另一個辯證,讓變成凡人的天使去感受氣味、感受痛苦與愉悅、感受寒冷暖熱、感受愛。原來看似單調冷肅的八零年代柏林,其實充滿生命,四處流竄著時代巨輪滾動前的陣陣騷動。天使Damiel墮落成為人,其實驚喜連連,〈慾望之翼〉走到最後,在一片困惑中看到一絲希望。
1993的〈咫尺天涯〉使用一樣的拍攝手法,處理同樣是天使墮入人間的題材,這回卻是Damiel的老搭檔Cassiel帶領我們經歷東西德統一數年的柏林。只是Cassiel沒有他搭檔的樂天與好運道,困頓和混亂讓他不知所終,歷經酗酒、露宿街頭、偶然成為不法份子,最後竟死於非命。我認為溫德斯藉由Cassiel沒頭沒腦的悲劇投射他的時代觀察,也許是想表達他對新柏林的一種茫然甚至忿懣。但是不知為何,總感覺整部片走到後來變成一部鬧劇,尤其是最後半個多小時跟黑道周旋最後莫名奇妙被射死,一整段劇情有種廉價黑幫片的荒謬喜感。
總地來說,從〈慾望之翼〉到〈咫尺天涯〉,溫德斯毫不掩飾橫跨六年縱看柏林劇變的史詩企圖。以他前作濃烈的人文氣息和大師手筆,確實是可以期待他經歷時代轉折的心得。可歎光華只閃現一次,〈咫尺天涯〉拿到當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個人認為是過譽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