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22, 2021

世紀末香港武打動作片:女打星篇

關於1990年代港產武打動作片,有個發展或許無關乎電影美學或動作技巧、肢體美學的創新,但可以當作話題聊聊,也應該在香港動作片史上留下一筆的,是女打星熱潮。

女打星這股潮流的出現或許延伸自古裝武打動作片的女俠形象。事實上,早在1980年代便崛起、輩份較高的女星如惠英紅,便是從女俠起家。她在1982年以《長輩》(1981)首奪香港電影金像獎影后,成為該獎史上唯一以武打片奪影后的演員。後來時裝動作片興起,惠英紅也順勢成為女打手,也加入「霸王花」系列作演了兩部。但惠英紅作為香港時裝動作片的第一代女打星,卻多為陪襯地位的配角,載浮載沉多年,到了十年多前才再有值得一提的代表作,卻不再侷限於女打手形象、且轉向實力演技派,在幾位經典女打星當中竟是表演生命最長也最有後勁。

整個香港電影的女打星熱,隨1980年代中期成龍《A計劃》(1983)開啟時裝動作片風潮而起,和主打動作喜劇片的新藝城以及徐克、許鞍華、關錦鵬等導演托起的香港新浪潮大致平行。說來整個延燒到1990年代的女打星熱,多半跟成家班有些關係,若不是先在成龍電影軋一腳露個面,便是受洪金寶拔擢捧紅。唯有惠英紅出道得早,又是從另個系統邵氏影業起家,無需嘉禾出身的成龍栽培。

港產時裝動作片或許可視為1970年代古裝動作片的一種革新,直接對應到香港同時期整體經濟的提升,民間消費力增加也影響到更具都會性格的娛樂需求;這種娛樂需求表現在電影,大約就是快節奏、更刺激、也更反映緊繃並時有犯罪活動滲透的城市生活的動作片。但港產動作片著重商業性與娛樂,很難說有什麼電影或敘事美學的開創性,至少我沒讀過哪位電影學者發表過這類說法。無論如何,有了惠英紅作開路先鋒,1980年代中後期接連推出至少四位夠份量的女打星,跟台灣有淵源的竟還不少。

緊接在惠英紅之後的,應該是寶島中生代觀眾不陌生的胡慧中。這位眷村出生長大的台北人,1970年代晚期在台灣發展近十年後轉進香港,由洪金寶提拔為女打手,在《福星高照》(1985)、《夏日福星》(1985)飾演女警探「霸王花」數年後,催生出自己的系列作品《霸王花》(1988),我也在少年時看過的許多港產時裝動作片裡,殘存一些霸王花英姿的印象。

《皇家師姐/小蝦米對大鯨魚》,羅芙洛與楊紫瓊

大約和胡慧中同時期出線,但銀幕生命更長、表演事業也更成功的,莫過於楊紫瓊。事實上,楊紫瓊較胡慧中出道得晚很多,卻幾乎瞬間爆紅,1985年以不到25歲之齡,同時在《夏日福星》以柔道教練的客串演出驚鴻一瞥,緊接著在《小蝦米對大鯨魚》與當年也紅極一時的羅芙洛(Cynthia Ann Christine Rothrock)共同領銜主演,成為閃耀無比的新星。我印象還很深刻,少年時看《小蝦米對大鯨魚》裡楊紫瓊身手矯健、動作火爆、拳腳狠辣更甚男子的英姿,震撼之餘秒被圈粉。

《小蝦米對大鯨魚》這片名一直深深烙印在我的少年記憶,卻才發現這是引進台灣市場而起的吸睛片名;本片正本清源其實應該是《皇家師姐》。當時《皇家師姐》過海來台灣搖身一變,成了《小蝦米對大鯨魚》,還以此片名繼續用到第四集《直擊證人》(1989)。我相信是銘刻作用的關係,先入為主認為「小蝦米對大鯨魚」聽起來比較對,聽著順耳,也很符合身手矯建的女警在陽剛氣息濃烈的警界闖蕩與面對加倍陽剛險惡的黑幫惡徒的境況。「皇家師姐」自然是出品公司德寶極力打造的系列作,但這如意算盤卻因為楊紫瓊閃婚而大亂。接下來的「皇家師姐」另有女打星接棒,奇的是楊紫瓊很快便重返銀幕,卻再也沒回到「皇家師姐」。往後楊紫瓊走向國際、迭有佳作,則是後話。

而接替楊紫瓊為「皇家師姐」系列扛鼎的,是另一位台灣演員楊麗菁。就年紀來說,楊麗菁出道得比楊紫瓊還早,以20歲之齡、「楊麗青」之名演出《皇家師姐III之雌雄大盜》(1988)時,已演過四部電影。後來楊麗菁陸續又演出至少兩部「皇家師姐」系列作品,也在至少兩部「霸王花」系列作品現身與胡慧中同台。被譽為台灣第一武打女星的楊麗菁,縱橫港台兩地近三十年,跨越武打動作、通俗倫理劇、文藝等類型,大銀幕、小螢幕都有她的身影,我最有印象的還是她的皇家師姐。怪的是,我依稀記得當年看的那部叫做「皇家密令」,如今卻遍尋不著相關資料。也許是我記錯了?

無論如何,港產時裝動作片在1980年代堪稱最後一位女打星,應該是李賽鳳。這位矯捷身手與瓜子臉蛋、嬌小身材不太相稱的女星也和台灣有些淵源,童年隨家庭在高雄居住過、完成小學教育。李賽鳳出道得也早,高中還沒畢業就有演出經驗,1985年接連在《威龍猛探》和《夏日福星》現身時才滿20歲而已。不過,李賽鳳要到1987年的《天使行動》才升格為女一,「天使行動」也成為她的專屬系列,共有三部作品。但我對「天使行動」系列反而沒有印象,記得的都是她在其他作品擔任配角的演出。

這裡該要記上一筆的是,1992年的「霸王花」系列作《92霸王花與霸王花》,齊集惠英紅、楊麗菁、李賽鳳三位女打星,這陣容當年大概是復仇者聯盟等級的了。不過,以香港影壇相互支援、所有人都要十八般武藝的體質來說,群星同台也不是什麼新鮮事。甚至可以說幾乎所有港星都曾參與過那麼幾部動作片、拍過幾場打戲。但話說回來,能夠腳踏兩條船、同時在「皇家師姐」與「霸王花」系列現身的女打星,也就楊麗菁和羅芙洛兩位。

在滿滿腎上腺素、肌肉膨脹、講究剽悍狠辣肢體衝撞的港產武打動作片裡,女打星能佔有一席之地,以今天的話來說無非是女力展現。當然,這也意味著,這種長髮脂粉搭配強悍剛猛的形象,服膺的仍是陽剛至上的男性性別邏輯。這在四分之一世紀前或許是無可奈何的事。只可惜,上述這些女打星電影,如今在墊檔重播塞好塞滿的亞洲片台都算少見(但最近居然有機會瞥到《雌雄大盜》和《直擊證人》的片段好感人)。或許是片源匱乏使然,也或許是女打星題材如津已乏人問津,無論如何,那個女打星不讓鬚眉的年代,竟也隨世紀末而遠去。

但還有一部片該特別聊一聊。在跨入新世紀之際,香港新浪潮出身的許鞍華推出了《阿金》(1996)。這部由楊紫瓊主演的作品,探討的是整部港產武打動作片史幾乎僅見的題材:武師。楊紫瓊飾演的中國武術高手阿金,輾轉來到香港而成為武打片的替身/特技演員,卻也捲入一場是非。在我對本片相當模糊的印象中,許鞍華費心呈現許多武打動作片的幕後細節,讓一直以來居於幕後的特技演員與武術指導走到台前成為主角,而觀眾也較能抽離出成龍這些巨星的光環,去感同身受這些打造武打動作片真正幕後功臣的勞苦與辛酸。楊紫瓊在拍攝過程的重傷片段,也收在片尾作為致敬,就像成龍所有時裝武打動作片的片尾一樣,那些時而逗趣時而驚心的NG片段,都成為觀眾某種宗教意味的觀影儀式。

而《阿金》背負動作片類型的商業化標籤,居然在隔年的柏林影展獲頒非競賽類的金攝影機獎(Berlinale Camera),為本片留住唯一國際性獎座。《阿金》的見證與成就,等於是香港武打動作片的後台縮影,袁家班、元家班、劉家班到後來的成家班、洪家班,接續成就香港影業的半片江山。「武術指導」或「動作指導」也在世紀末成為電影工業正式職稱,在一些講究武打動作的構圖或肢體美感的動作片,武術指導甚至左右鏡位、鏡頭運動、燈光等設計,權威不亞於導演。這些都是無數筋骨痠痛、跌打損傷換來的。

香港電影金像獎早在1983年第二屆便設立「最佳動作指導」專門獎項(後改為最佳動作設計),金馬獎也在1992年跟進,設立「最佳動作設計」獎項,直到十年前都是香港影人的後花園。動作獎項雖屬技術獎的陪襯性質,卻充分說明華語電影與其他電影工業、電影文化血脈的截然不同。而那個即將走入新世紀的歷史時刻,華語武打動作片也將出現世代輪替,新的武術團隊將見證新世代的武打巨星。


*延伸閱讀:關於《阿金》與特技人員,這裡有篇文章值得一讀。至於各女打星與相關系列作品的網路文章相當多,就不一一介紹。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