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11, 2014

看片小記: 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 (The Grand Budapest Hotel, 2014)

(個人最愛這個版本的海報)
善於說故事、並且總帶點古怪趣奇、視覺風格鮮明、有強烈的童話色彩的Wes Anderson,新作《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聲勢驚人,上個月在北美上映,不但首映周末單廳票房平均一舉衝上影史前十名、全球總票房已破一億美元,爛番茄的影評與網友評價皆達九成之譜、IMDB評價目前也擠進前150名;四月中於國內上映,大台北票房已破千萬,就非好萊塢作品來說表現搶眼亮麗。

Wes Anderson有旗幟鮮明的小眾影迷,不少人從他早期的《天才一族》(The Royal Tenenbaums, 2001)一路追隨至今。不論是從故事背景、敘事策略、美術設計、乃至於影像語彙,《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很明顯是懷舊氣息濃烈的作品;單是俄羅斯民謠為底的電影配樂、製作模型而非使用電腦特效、以及依故事的時代背景不同而變換的畫面比例,這些獨特設計所製造出的異國風情與帶有復古色彩的手工質感,與本片帶有古怪奇趣的人物與劇情相互輝映。

這樣的美學巧思,在Wes Anderson的作品裡大約是近十年發展出來的,其中發揮得最淋漓盡致、與故事本身也結合得最精彩的應屬聰慧揮灑的《超級狐狸先生》(The Fantastic Mr. Fox, 2009);它也曾是我最愛的Wes Anderson作品。如今,《歡迎來到布達佩斯大飯店》又拉抬了這個高度。這部電影初看是輕巧可口的喜劇,實則深埋著愈嚐愈濃的傷感。它雖以架空現實的二十世紀中期的歐洲為背景,講高山國度Zubrowka共和國的布達佩斯大飯店裡傳奇門房M. Gustave以及年少門房無(Zero)的一段奇特歷險,卻蘊含巧妙貼切的虛實指涉。我在電影尾聲看到了全片的關鍵句。已屆老年的無(Zero)、也就是Mustafa先生,總結他年輕時期的這段經歷,依然認為Gustave是造作膚淺之徒,但他也說了,即使如此,這樣虛偽的一個人,在那樣野蠻凶暴的年代,仍保有那麼點我們稱之為人性的那文明的淡淡餘暉(全句台詞原文為"There are still faint glimmers of civilization left in this barbaric slaughterhouse that was once known as humanity")。而造就Gustave在膚淺勢利之餘仍能保有些許人性光芒的那個年代,也從Mustafa在世紀末回看過往的悠悠之口,道出那世紀初已如落日暮靄、即將消逝的優雅高貴。

但那優雅高貴無關血統出身,而是一種氣質、舉止,無論如何都應該自矜自持、以表示對他人也對自己都基本尊重的那氣質。我們在兩場戲的對比中看得最清楚:當Gustave與Zero第一次搭火車穿越邊境而被軍方攔下檢查時,帶隊長官Henckels (Edward Norton)以略為咬文嚼字的口條,第一時間事先訓斥自己下屬有失禮儀,在澄清誤會後更親自向Gustave為這場無謂紛擾道歉、並親自保證兩位在這段旅途中不會再受此待遇。Gustave與Zero第二次搭火車穿越邊境時,遇上的是另一場戰爭、另一對軍官士兵;而Gustave對這群穿黑制服的凶神惡煞依然據理力爭,換來的卻是軍官當著他的面撕毀Zero的通行證紙、以槍托打Zero並圍毆Gustave。時隔不過數年,同樣的旅程同樣的情境,卻已人事全非,無理、蠻橫、粗暴的赤裸裸國家暴力,取代或許假情假意、但總是維持著自重重人、古樸優雅門面的國家暴力。

究竟哪種國家暴力比較誠實,我不知道,更無法評斷。但我相信,看似在緬懷那優雅含蓄過往餘暉的Mustafa,其實是在哀悼可能永遠逝去的那段進退有節、知體守禮的年代。而我認為這正是本片埋在逗趣詼諧的故事底下那股無法消散的愁緒。走出戲院,看著台北多事的四月街頭,(正巧也是)黑制服毆人的影像還鮮明印在腦海,想著便忍不住長嘆起來。


*紐約時報有篇報導介紹這部片的飯店模型製作以及導演鍾愛手作模型的獨特美學觀,可供參考。

2 則留言:

No Eulogies 提到...

我都認為本片是 Wes Anderson 一大突破,邁向大師之作。倒想問問為何筆者最愛這幅沒有添上色彩的海報? 是因其手繪風的緣故嗎?

轟ㄟ專用 提到...

是的,我鍾愛這張手繪海報的樸拙美感
也很符合本片想要傳達的天真氣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