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28, 2020

看片小記 盧米埃:光與影的故事 (Lumière!, 2016)

雖然電影史的起點該從哪裡、何處算起,至今仍不無雜音,但多半公認是盧米埃兄弟於1895年十二月底在巴黎的一場公開放映,視為電影正式誕生的里程碑。

從1895年開始至1905年的十一年間,盧米埃兄弟總共拍攝達1422部之多的影片。紀錄片《盧米埃:光與影的故事》精選並修復其中的108部,分成數個主題或單元整理解說。108部,聽起來很多,但若以當時每部影片約50秒來算,全部播放完畢也才九十分鐘,而本片片長正恰恰九十分鐘。本片導演Thierry Frémaux身兼劇本、剪輯、旁白,清楚介紹各片段、也評點賞析關鍵、更偶而分享某些片段的趣味之處,讓整整一個半小時的黑白短片一路看來毫不枯燥乏味,反而相當生動豐富。

這108部短片是影像的歷史,也是歷史的影像。眾所週知,盧米埃兄弟以里昂為家、發展事業,因此他們許多作品都留下了里昂街頭的歷史影像,包括首部公開放映、略稱《工廠下班》的作品。但盧米埃也造訪巴黎,拍攝巴黎鐵塔、聖母院等地標,更遠走紐約、東京、京都、越南、墨西哥等地,將各地的世紀末風情一一收入鏡頭,無一不是無比珍貴的影像紀錄。

事實上我是抱著崇敬之心觀賞《盧米埃》,看到後來更深受感動。箇中原因當然在於以幾乎吃到飽的方式看遍數位修復的盧米埃作品,還附帶行家解說。Thierry Frémaux領著我們認識到,早在電影發明之初,早在電影語彙和概念發展之前,盧米埃作品中已看到重製、場面調度、構圖、推鏡等技巧;從片中不斷出現的曝光、對角線、景深等字詞,我們也清楚看到電影與繪畫、攝影的親緣關係有多近。

不過,這些感動也伴隨著感嘆。當我在看這些每部50秒、固定鏡頭拍攝的短片,因它們的精彩、無窮趣味而驚豔、讚嘆、深受感動的同時,對照當下主流商業片鏡頭語言的使用,不免深深感嘆。盧米埃拍攝的這些短片,單靠場面調度、畫面中人物動作或事物變化,就使畫面生動豐富而飽滿,揮發出驚人的故事性或戲劇張力;而這還是在沒有聲音、沒有鏡頭運動——連搖鏡都沒有,也沒有黑白灰以外的顏色等現實限制下做到的成就。相較之下,如今大型商業片務求視聽感官的精彩刺激,大量仰賴特寫、(超)快速剪輯、強烈色彩、電腦特效,尤以好萊塢動作類型片,來達到吸引觀眾的目的。

當然,商業片本身沒有錯,電影科技和技術的演進本身也無對錯之別。但不得不承認—並免不了哀嘆—的是,好萊塢大型商業片發展出的這類電影「美學」養壞了觀眾胃口。如今因果循環,觀眾被餵養得多只懂得欣賞那種快速致效的電影娛樂,好萊塢投其所好,也就讓電影看起來越來越快、越多電腦特效等視覺刺激,如此不斷循環。但相對地,當今主流商業片也就逐漸失去了使用長鏡頭、場面調度等技巧來說故事的能力。這對我來說實乃電影美學的一種倒退;就這點來說,這毋寧是一種電影語言的逐漸衰微甚至死亡,某種視覺的失語症。

事實上,過去百餘年來的電影科技發展,都在一點點改變電影語言:錄音科技、彩色電影、超特寫鏡頭、電腦特效、3D、IMAX、高速攝影...無一不是在每每改變拍攝電影與觀看電影的方式。而過去十餘年來,好萊塢的超級英雄電影無疑再次加速了這趨勢;它是首要推手,卻也是最大受害者:試問,誰能從過去十五年的任何一部超級英雄片或大型商業片,找到一分鐘的片段,是單一鏡頭、沒有特寫、沒有鏡頭運動、沒有電腦特效、卻又豐富動人的呢?如此想來,如何能不興感嘆呢?

《盧米埃:光與影的故事》是一次複習電影史的寶貴機會。我們回到電影的原點,重新浸淫在樸實電影語言所創造的豐富觀影愉悅感受,絕對是影迷等級的豪華饗宴。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