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01, 2018

東京:淺草;日本式拒絕

淺草寺是我此番日本行造訪東京的第一站。阿姨非常熱心,帶著我坐地鐵轉公車,搖搖晃晃一小時進城,算是善盡地主之誼,大概也因為淺草寺隨隨便便都很好逛吧?


淺草寺前後左右兩三條街,各式甜點、服飾、紀念品商店齊集,真的非常好逛,也還好我沒特別想買什麼,否則肯定會狠狠刷好幾筆。不過我有點幻滅的是,這擁有近一千四百年歷史、咸認東京最古老的佛寺,其實「雷門」燈籠、淺草神社、甚至五重塔等佛寺建築,都是二戰後重建。如今眼前的所有建築,都是戰後新造的鋼筋混凝土建築,並且屢屢重新上漆以確保簇新的外貌。說來沒什麼好意外,二戰時期無數空襲轟炸,千百年木造建築震毀焚盡,也是意料中事;這麼一想,把淺草寺當作旅遊景點而非古蹟,也就沒什麼了。


有關淺草寺,實無需我在此多介紹,倒是雷門斜對面的淺草文化觀光中心推薦去晃一下。雖說淺草寺周邊吃喝玩樂的觀光資訊,寶島遊客絕無需要去特別跑什麼旅客中心探詢,但這幢2012年落成啟用、至今不過五歲、既不高大也不雄偉的建築物,設計師卻是名聲響亮的隈研吾。建築本體採用仿日本傳統的「格柵」設計,確有不同於一般現代建築的混凝土、金屬或玻璃帷幕等質感,同時在夏天能達到遮陽降溫的效果。但此處地點或許才是真正吸引遊客造訪的主因。淺草文化觀光中心樓高不過八層,卻足以使頂樓展望台視野絕佳,不但淺草寺及周邊區域盡收眼底,東北向不遠的晴空塔也一覽無遺,堪稱美景無敵,難怪能夠成為景點。

我們在淺草寺一帶待了一整個下午,印象最深刻的卻不是美食或傳統藝品店,而是親身體驗了日本式的軟釘子。日本人文明海外的文化習性,其中之一是用各種委婉含蓄、隱約幽微的方式說「不」,我來東京的第一站,就在淺草見識到了。事情是這樣的,既然難得來到旅遊勝地淺草,好歹按圖索驥,找一兩間旅遊書介紹的名店,吃個甜點之類的。究竟該選哪間前進,其實我也沒有特別的想法,揀了書上圖片看順眼的、不用走太遠的、阿姨也可以吃的,就近找了過去。

想不到地圖在手、手機指路,就是沒看見招牌。照理說這名店應該不難找,我們在那幾條街繞啊繞就是沒有,難道是鬼打牆?阿姨決定去問店家。問了兩間餐館,站在店門招攬顧客的歐巴桑很認真地左盼右顧,最後帶著歉意說不太清楚;賣關東煮的大叔板著臉,「不知道」簡潔地回覆阿姨。我們飢腸轆轆,決定帶著半放棄的遺憾心情,隨便揀了一間勉強還過得去的名不見經傳餐廳,吃了一碗勉強還過得去的拉麵。

吃飽稍坐,養夠氣力後,我們繼續逛。結果劇情大逆轉。阿姨在餐館對面買了一雙步鞋,我們才走到路口,想不到就發現之前要找的那間甜點店,整個用白板為起來,上面接了一紙說明,整修中。原來如此,難怪不得其門而入。恍然大悟的同時,我們也有另一層恍然大悟:原來剛才領教了日本式拒絕!那兩位問路不成的阿桑和大叔,店家都在甜點店的十步之遙,尤其大叔的關東煮根本就在甜點店的對面,怎麼可能不知道?根本只是不想講而已。我不懂的是,甜點店和關東煮、餐館又沒有競爭關係,問路應該不至於失禮冒犯,為何不肯明講?但最讓我感到背脊發涼、越想越生氣的其實是那位阿桑,認真協尋原來都只是一場表演。就在三間店面遠的地方,她明明是知道的,卻用最委婉迂迴的方式向我們表達她的拒絕回答。

但這究竟是為什麼?如果不想回答,為何不直接說不知道?但為何這樣一個簡單的問題都不願意回答?我們究竟犯了什麼文化禁忌?住在日本三十多年的阿姨也是一臉困惑,我也始終搞不懂。

(從淺草文化觀光中心俯瞰淺草寺全區,視野絕佳)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