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 01, 2013

看片小記: 露西亞離開之後 (Después de Lucía, 2012)

亞蕾與父親遠程遷居到墨西哥城,兩人嘗試在亞蕾的母親車禍過世後重拾生活,從喪親之痛中再站起來。做廚師的父親找到新的餐廳工作,而亞蕾轉到新的學校,認識新同學。一次在同學荷西家的小派對中,亞蕾在酒精、大麻、與情緒發洩的交叉作用下,與荷西發生性關係。荷西將整個過程用手機錄了下來。隔天,這段性愛自拍傳遍全校。亞蕾在學校開始受到同學的譏諷、進而變本加厲為一連串的霸凌。

在此之前,國內關於霸凌的電影以《告白》的討論度最高。《露西亞離開之後》的宣傳確實瞄準了《告白》要比試一番。不過這兩部題材相同的作品,在敘事與視覺上風格完全不同,嚴格來說並沒有誰比誰更犀利、誰比誰更駭人的這種比較性問題。有別於《告白》以MV式影音剪輯和較誇張的表演,《露西亞離開之後》採取相當冷冽的表演與影像策略,也幾乎沒有特別製作配樂,簡約風格不知為何令我想起麥可漢內克。

因此,本片海報的暴力影像與帶著某種美感的線條和色彩,其怪異的組合、隱約透露讓人不自在的情感暗流,正是《露西亞離開之後》的重點。隨著劇情進展,班上同學對亞蕾的霸凌愈趨激烈、惡化,每一次的霸凌都如此赤裸,讓人如坐針氈。而從這霸凌擴散開的整個事件,包括校方與亞蕾父親的處理方式,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錯誤決策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整個事件唯一的一次正確處理,就是亞蕾終於選擇離開。

或許《露西亞離開之後》做得比《告白》好的(如果真要比的話啦),是它讓我們看到校園霸凌中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校園霸凌或任何形式的集體暴力最恐怖的地方,在於暴力事件發生的當下,共謀者沒有人真正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麼殘忍。是以他們或許知道自己這麼做不好、不對,但他們面對無法捍衛自己的那位受害者,還是參與了這場暴力的、具有傷害性侵略性的行動,甚至可能樂在其中。和有自覺地參與暴力相比,對於集體暴力的無知與麻木,才是真正的道德崩潰。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