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13, 2012

2012台北電影節: 秋光奏鳴曲 (Höstsonaten, 1978)

(是,我確實是等到今年的台北電影節,才終於和柏格曼的這部名作相逢。不過能在大銀幕上看電影,怎麼說都比在電視螢幕上看DVD強。)

《秋光奏鳴曲》有柏格曼作品中極浪漫的片名,但其殘酷令人不忍卒睹的程度卻或許是數一數二的。這部片的本事是發生在一個以青年夫妻為主的家庭中一天之內的故事;青年夫婦邀請妻子的新寡母親前來同住,母女多年未見如今相逢看似熱切融洽,卻暗藏多年未決而一觸即發的不解、誤解、以及種種的怨懟。這個聚首之日也因之成為攤牌決裂之時。


柏格曼的作品大約都是表演教科書,也極沉溺於不斷自我對話、深掘內在正反辯證、極富哲學高度與神學色彩的內容。所以本片如同其他的柏格曼作品,都很重視透過對白或自白處理概念問題,對於運鏡或光影變化等技巧的繁複多變並無開發的興趣。本片關於開發美學形式的可觀之處,大概是中間母女夜間對話的段落,近乎半個小時的篇幅只有兩個演員的臉部特寫,其中有許多是超過一分鐘沒有剪接的長推鏡。這裡頗展現攝影功力,但最精采的應該還是表演。

《秋光奏鳴曲》已經是柏格曼晚年的作品,距離讓他一躍成為大師的《第七封印》(1957)幾乎整整二十年。如果說早年的柏格曼對哲學命題有強烈喜好,晚年的柏格曼作品入世得多,越來越著重於從日常生活體察這些與生命有關的種種困惑。本片中Eva(麗芙鄔曼)與Charlotte(英格麗褒曼)這對母女的矛盾、愛的渴求與失落、緊張與衝突、懺悔與決裂,都是從生活片段的記憶中抽出哲思辯證般的對話。如果能從這裡看柏格曼創作與關懷的轉向,大概是他逐漸感覺到生活與人世間的各種糾纏,遠比哲學辯證更加複雜難解、也可能更加深邃沉重吧。究竟什麼是愛,愛如何能傳達到他人心中,而怎樣的愛是我們所愛的人需要的,不正是糾纏著世人千萬年至今無解的難題嗎?

然深刻孤絕與通俗平易之間,也只是毫釐之差。以《秋光奏鳴曲》所處理的故事來說,與國內倫理電視劇兩造間也相去不遠,或許台劇演得更好懂、更多彩多姿眼花撩亂。我這麼說並沒有要貶低本片的藝術地位與柏格曼的崇高;我只是想知道,柏格曼在那些年的創作轉向中,有沒有從小津老師那裡吸收些靈感?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