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部紀錄片的官版簡介,第一句話清楚說明了整件事的起點:「一切都是從不准帶國旗上街開始。」電影的開始便是2008年、擷取自他人影像的陳雲林來台抗爭現場。抗爭理由很簡單:在自己的國家竟然無法揮舞自己的國旗;然而警力壓制抗爭的方式,卻十倍激烈而粗暴。
於是一場屬於這個世代的學生運動開始了,很快地他們有了一個名字,是為野草莓學運。
整個事件的過程,我因人在異鄉無法近距離觀察甚至參與,這部紀錄片算是給了一次補課的機會。除去片頭從他人影像擷取來的部分不算,全片110分鐘的篇幅相當平鋪直敘,以素人現場直擊的方式跟拍野草莓學運的最前線、也就是學運的集體領導圈內兩個月來的歷程。無甚修飾的剪輯或許使電影稍嫌單調,但是將兩個月的運動濃縮成兩小時,加上現場直擊的跟拍,仍能感受到學運團體內部緊密的情感與理念力量,當然也能清楚看到歧見或現場衝突發生時的張力。
不過現場跟拍自然有其風險。綜觀全片,學運的訴求與理想性格或許看得清楚了,學運與社會的對話,包括論述、組織等各種資源的互動,卻因此而顯得極為模糊。單就本片而論,確實無法看到野草莓學運與其他官方或非官方機構的串聯、相互支援或甚麼建設性的批評等。電影尾聲,當野草莓決定收掉抗爭現場、轉進組織化階段的當晚,收了一段很完整很激烈的民眾謾罵,批評野草莓財務不透明、與外界缺乏互動搞小圈圈之類。回想當年隔洋觀火,媒體對於這場學運的討論,也有不成熟、關門造車之評,認為這場學運恰正體現草莓世代的無知天真者,所在多有。
或許有些批評是對的,也有其中肯之處(雖然不負責任的謾罵更多),但本片可貴之處在於它對於野草莓學運的近距離正面觀察,見證了這年輕世代參與民主的一場學習與實驗。生長於全球化資本主義如野火般狂燒的野草莓世代,自有其生命經驗與掙扎;本片的幾個片段,便生動捕捉到這世代學生特有的可愛,例如中正分局到廣場拆除活動屋等建物時,一位女學生打趣說超想吃麥當勞早餐,又或者兩位男學生在廣場前關於手機鈴聲的閒扯淡。他們消費各種商品,或許也被各種商品消費,但是他們也會積極運用這些商品的力量,藉筆電與無線網路的科技力,讓抗爭運動在網路上現場連線。
而大部分時候片中所呈現的學生之間的意見交換、直接民主、組織串聯、乃至歧見紛爭等,單單以觀者言,都能深刻地感受到,這次運動儘管不夠壯烈、可能也不如野百合影響深遠,但它對於直接參與的學生們來說,絕對是千金不換的寶貴經驗。《廣場》可能只提供了一個觀點,但力道之深,足以成為年輕世代參與社會政治的生命見證。
*有關野草莓學運與本片部分,可延伸閱讀:「為我們的時代寫下紀錄:江偉華紀錄片《廣場》觀後感」
4 則留言:
你好,
我是廣場的導演偉華,很喜歡這篇影評,請問可否轉載到廣場的FB專頁呢?
導演您好,得蒙您在此留言非常榮幸
也感謝您喜歡我的文章
轉載完全沒有問題,註明出處即可
太好了,謝謝你。
不客氣,這是我的榮幸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