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1, 2021

上篇文章提到玉器,一般來說都是好的意思。凡事總有例外,有些玉器收到可不太妙,比如上篇匆匆帶過的「玦」。

玦,玉部四劃,讀作ㄐㄩㄝˊ,音同「決」、「絕」。好了,這兩個組合起來頗不祥的同音字,大約也就是「玦」這玉器的含義與用法。玦是有缺口的環形玉器,既有缺口,便意味著不全、遺憾、分別乃至於決絕。《荀子》裡提到「絕人以玦」,宋《廣韻》進一步說「逐臣待命於境...賜玦則絕」,段玉裁注《說文解字》時也補充道「先王...與玦即去也」;王君對臣子賜玦玉以表不再相見的決絕之意,是流放甚至賜死的嚴厲處置。

(新石器時期耳飾玦,現藏於臺北故宮)

但若說「玦」是不祥玉器,卻又未必。《莊子》有「儒者授珮玦者,事至而斷」,東漢的比較經學典籍《白虎通》也提到:「君子能決斷則佩玦」。佩戴並使用「玦」的君子乃決斷力的展現,〈玉中三玦:耳飾之玦?〉這篇文章整理了幾則歷史記載中使用「玦」以表決斷的故事案例,值得參考。根據這篇文章的說法,「玦」可能是目前已出土最早開始使用的玉飾,並有耳飾、扳指和佩飾三種用法,還早於用來放逐臣子的「玦」。所以,「玦」還是古代射箭時使用的玉飾扳指,《康熙字典》引《禮》、《詩》而說明:「射者著於右手大指以鉤弦者亦謂之玦」,幾乎是白話文,夠清楚了。

(宋朝的白玉玦,工法精緻得多)
「玦」的含義與用途不少,但如何演變,從早期的耳飾到射箭用的扳指、表決斷或決絕的佩飾,暫時還沒讀到什麼說法。也或許耳飾、扳指、佩飾之間,用途與含義並沒有具體關聯,只是後人皆以形似而稱「玦」,便這麼兜成一塊。

同場加映:「玦」有個同音字「玨」,外形、含義、用途卻大不相同。「玨」又可作「珏」,多了一點、同部首而多一劃,仍是同字、同一種玉。觀形會意,「玨」是兩塊玉拼成一起的玉器,許慎也是「兩玉相合為一玨」,這字義到今天也幾乎沒什麼變化。

關於「玨」,較有見識的國片觀眾應該知道幾年前過世的演員王玨(1918-2015)。王玨演出作品並不算多,主演的更少,但名流影史的還算有些,像是國民黨時期的愛國電影《皇天后土》(1980)、《辛亥雙十》(1981);他在李安的《飲食男女》(1993)也軋了個小角色,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2013)裡驚鴻一瞥,只有兩顆鏡頭,是王玨的最後銀幕演出。王玨憑《皇天后土》奪得唯一一座金馬獎(男配角獎),並於2009年第46屆金馬獎獲頒榮譽性質的特別貢獻獎。

回到「玨」,有點懸疑的是,究竟是怎樣的兩玉相合而為一玨,以及玨是怎樣性質的玉器、用於什麼場合,各字典卻都沒有說明。稍微查了幾個關於「玨」「玦」異同的介紹網頁,只得到「玨」是相當優質的美玉,但似乎沒太有參考價值的出處,一時之間難有定論。看來需要花點氣力,或乾脆問學有專長之士,才可能有更進一步的說法。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