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05, 2021

斜玉旁的漢字,泰半和玉器有關,但我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不求甚解,不但不知那是怎樣的玉器,可能怎麼讀都只是有邊讀邊蒙混過關,至於究竟怎麼讀、又是什麼意思,不曾詳察。

比如說「瑗」。平時見了,不作多想認定該讀ㄩㄢˊ,查了字典才發現整個都錯了。

瑗,玉部九劃,讀作ㄩㄢˋ,音同「願」、「院」。瑗,環形玉器,而且一直以來也就只做此解。打從《說文解字》開始直到今日各式字典,「瑗」正如許慎言,「大孔璧」,中間有圓孔、且是佩戴在手臂的璧玉。若由瑗的篆體所示,約略可看出兩手持玉之姿,相當生動。

許慎在《說文解字》進一步解說:「人君上除陛以相引」,段玉裁做注時則引《荀子》補充道:「召人以瑗」。用白話文説,則是國君以瑗招納人才,表敬賢之意。

但這還沒完。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網站的詞條網頁上有這麼個說法:瑗「是由早期環狀石斧演變成的臂飾,後來再演變為玉鐲」。這說法真假幾分不得而知,但瑗、環如何依玉和孔洞的大小比例不同而有所區分,用途又有何不同,已有專業人士在網上解說,可參考遠在貴州、化名龍虎的文物專家的長文,連同「璧」、「玦」一併介紹,相當清楚詳盡,這裡就不贅言。

總之,瑗是招賢納才的好玉器。史上以「瑗」為名的重量級人物大概只有東漢的崔瑗,賈逵的學生,書法、文學都有些成績。話說古代君子雖以佩玉表彰身份與氣質,但身上披掛這些玉器走來走去,實在也辛苦了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