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9, 2020

這個字難了,有邊讀邊沒有用,不唸作ㄩˋ、也不唸作ㄩㄝ。此字並未收錄在教育部的國語辭典,根據中研院的「國際電腦漢字及異體字知識庫」,此字有兩個讀法,ㄓㄡˊ,音同「軸」;或讀作ㄓㄨˊ,音同「竹」。「中國哲學書電子化計劃」網站也整理了「㛩」,轉載自《康熙字典》,則只收錄ㄓㄡˊ一個讀音。

無論如何,「㛩」並未收錄在《說文解字》,最晚在宋朝的《集韻》已出現,因此可確定在這段時間冒出來,是比較晚近的字。《康熙字典》對此字的說明很簡略,跟《集韻》一樣,只說「同妯」,也就是說與「妯娌」的「妯」相通。沒了。看來,「㛩」的字義從宋朝到清朝沒什麼變化,流通使用的場合也少,是標準的罕用字。

但奇怪的是、或者毫不奇怪的是,不論哪個讀音,微軟新注音系統都沒收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