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05, 2017

看片小記 雷神索爾3:諸神黃昏 (Thor: Ragnarok, 2017)

藉由好萊塢大片認識新單字,也是好萊塢功德一件。雷神索爾系列最新作品《諸神黃昏》原文片名Ragnarok,查了一下,這單字正是特指北歐神話中的未來預言,包括一連串北歐諸神間的對抗、征伐,終而導致奧丁、海姆達爾、洛基、甚至索爾等神祇之死。是謂諸神黃昏。

當然,在《雷神索爾》這超級英雄系列中,故事暫時還沒辦法照北歐神話的路子走。在漫威宇宙/好萊塢的《諸神黃昏》中,索爾與洛基、甚至海姆達爾都活得好好的,電影給索爾最措手不及的痛擊、或許也是某種象徵性的死亡,是讓他的雷神鎚給轟得破碎(電影後面還有得發揮,由此鋪陳出索爾另一階段的覺醒/自我認識)。而這篇章的諸神黃昏中的大敵,是死亡之神海拉。不巧她也是奧丁的長女、也就是索爾的親姊姊;海拉因奧丁之死而得以自冥界釋放出來,而能在故鄉亞斯嘉獲得無限神力的她,打算以奧丁長女之姿繼承她認定名正言順的王位,並進而統治九界。索爾相信這是「諸神黃昏」的預言,而他必須極力阻止,而為了能與海拉抗衡,逃亡/流亡中的索爾與洛基必須(再次)放下歧見、通力合作並尋求奧援、逃離莫名其妙身陷其中的薩卡星,返回故鄉、搭救亞斯嘉族人並擊潰海拉。

雖然早在第一部《復仇者聯盟》(The Avengers, 2012)便已有索爾與洛基,戲份還不少,但《雷神索爾》系列一直要到《諸神黃昏》這第三部曲,才藉由奇異博士與浩克兩角,真正將此系列銜接上復仇者聯盟的故事宇宙(片尾的彩蛋甚至還強烈暗示另一漫威系列故事的接軌,但身邊許多人顯然沒抓到梗,我也不便在此爆雷)。奇異博士的串場固然有魔法力敵神威的趣味,但讓浩克迷途到薩卡星成為競技場打手,如此故事設計或許交代了浩克自《復仇者聯盟2:奧創紀元》(Avengers: Age of Ultron, 2015)以來兩年的行蹤,卻實為過場、為娛樂而娛樂的障眼法,對推動故事並無具體作用,相當浪費篇幅。索爾的薩卡星遭遇在本片所佔篇幅不小,與洛基沒完沒了的互鬥互忌戲碼、邂逅浩克與亞斯嘉傳奇女武神/戰士族瓦爾基麗等等,如此大費周章讓索爾與洛基兄弟迷途,終於鋪陳出回師阿斯嘉的王子復仇記。

也罷。《諸神黃昏》值得推敲之處,在於它以北歐神話的架構,卻偷渡希臘神話、聖經故事乃至典型父權敘事。在海拉與索爾、洛基的宮廷內鬥中,海拉以奧丁長女之姿繼承王位,在歐洲王室傳統確有案例可循,但巧不巧海拉是個嗜血好鬥的大反派,使得亞斯嘉之王的道德正當性回到索爾身上,也確認男神/王權的無可取代。而索爾與洛基的地球—薩卡星迷途,在迷途中糾集戰友、(再度)尋求自我認同、確認並接受亞斯嘉之王的天命,不但有公路電影的影子,更隱隱呼應奧德賽的神話敘事。至於索爾最後醒悟到諸神黃昏預言之不可逆,因而不再阻擋、反加速其實現,最後與洛基和阿斯嘉餘族登上太空船離開炸得粉碎的故土,航向宇宙,又何嘗不是聖經中的諾亞方舟故事翻版?如此暗渡陳倉,除了覆寫既有的北歐神話,或許也讓觀眾更容易吸收;就這點來說,漫威和好萊塢與改寫花木蘭、Pocahontas、泰山等歷史/傳說的迪士尼差可比擬。這倒無妨,但《雷神索爾》系列至今也算完成第一階段的三部曲,而三部的故事發展模式看來都不脫迷途/旅程作為索爾自我探索的公路電影模式,從探索並認同雷神的身份、迴避亞斯嘉統治者的天命、到接受天命,這漫長的探索才終於暫時告一段落。我暗自替《雷神索爾》系列捏把汗,心想這把戲連玩三集還不膩?索爾到底還要迷途幾哩路才找得到他自己?

《諸神黃昏》終於為《雷神索爾》系列畫下一個句點,或是一個分號,而且是成績不差的句點/分號。雖然我對電影故事有些批評,但整題來說本片相當熱鬧,鋪陳的笑點極多,冷笑話有之、給鐵粉看的內行人幽默也不少,多點齊發的策略不免是本片篇幅略長的元凶,但觀眾顯然買單了。本片在國內的宣傳強打導演Taika Waititi及造成話題的邪典前作《吸血鬼家庭屍篇》(What We Do In the Shadows, 2014),身邊也確實有人其實沒看過《吸血鬼家庭屍篇》、卻單為這點就衝場的。這莫明所以的效應挺讓我感到有趣,況且國內觀眾—包括我—認識這喜劇演員出身的導演應該也多限於《吸血鬼家庭屍篇》,但Taika Waititi首次執導好萊塢強檔片就有如此成績,令人眼睛一亮;他敢玩也玩得漂亮,將這系列從第二部的暗黑風格急轉彎,大玩七零年代的迪斯可風,繽紛霓虹讓人眼花撩亂,平添不少觀影樂趣。《雷神索爾》挾爛番茄、IMDB高分於本週末在美國上檔了,票房表現是否也會反映這樣高評價、並呼應寶島高票房,很快就會揭曉。


*娛樂週刊影評褒貶互見的影評,村聲雜誌讚許有加的影評也很值得參考。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