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看起來很眼熟卻又好像哪裡不太對勁的字,有邊讀邊八九不離十,有兩種唸法。讀作ㄒㄧㄝˊ時,音同「鞋」、「協」,當動詞用、也是古河名,作動詞用時意思是測量物體的周圍或寬度。可以查到「度長絜大」這樣的成語,早從西漢賈誼流傳下來的用語,原來是測量尺寸比大小,後來引申為比較、較勁。但這類用法少見,因此唸作ㄒㄧㄝˊ的「絜」也就未曾聽聞。
比較可能會有的情形是唸作ㄐㄧㄝˊ的「絜」,音同「潔」、「傑」。這裡《說文解字》只有寥寥四字說明:「麻一耑也」,根據段玉裁的注解,是說一束麻的意思,又由於捆成一束的麻整齊有序,故引申為潔淨,也就有了後來衍生出加了水漬旁、意象也因此更清楚的「潔」。
所以唸作ㄐㄧㄝˊ的「絜」該是形容詞。而從東漢到盛清,時隔一千五百年,到了《康熙字典》中收的「絜」字解更多了。《康熙字典》中提到「《博雅》靜也。《玉篇》淸也...《易·說卦》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有整齊潔淨之意。至於整理自《禮·大學》則有「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註》絜,猶結也,挈也。《朱子·章句》絜,度也。《莊子·人閒世》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音義》絜,約束也。
」,應是從一束麻的意象衍生出節制有度、約束的意思。
簡單來說「絜」也是個好字,更與「潔」音義同源,只是後來後者取代前者,「絜」就少見了,只能留在名字中,偶而讓我們想望一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