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 10, 2015

2014國片個人驗收 之二

不賺票房賺獎項,若是獎項都賺不到?

於是接下來要檢討的,便是我個人推想、也是許多論者認為比票房補不了成本更嚴重的問題,就某個角度來說即國片的品質問題。在商言商,商業娛樂片首要任務在取悅觀眾,製造票房營收,至於是不是能在影展風光,則無須強求。相對地,若是非商業取向的獨立製片,票房難以討喜,總該在影展有些收穫吧?恰恰相反,去年金馬獎幾乎全軍覆沒的慘狀,坊間砲聲隆隆,慘狀遠甚票房區。

(唯鞏俐與陳湘琪延燒場外的影后口水戰、意外為金馬多搏了十多天版面,算是行銷面的另類收穫)

簡略回顧甫結束一個半月的金馬獎可以注意到,莫說重要獎項只憑陳湘琪以迴光奏鳴曲保住影后、易智言以《行動代號:孫中山》將原著劇本獎留在家,真要加上靠國片得獎的中國影人如陳建斌、萬茜(分別以《軍中樂園》奪得男女配角獎)來往自己臉上貼金,好像也不是太光彩。即使是技術類型的獎項,國片也未能守住任何城池,全由港中兩地掠去。

若不看得獎而看入圍部分,更看得到國片的失落:重要獎項如最佳劇情片由《KANO》孤軍奮戰,導演獎代表國片出賽的趙德胤為緬甸華僑,影帝區唯一寶島代表張震以中國作品綉春刀入圍,影后區有兩位國人門面較佳,但另一位寶島代表桂綸鎂也是以中國電影白日焰火》入圍。來到說故事能力基本功的編劇獎項,原著劇本獎方面除了得獎者易智言之外全都是中國作品,改編劇本部分更是全軍覆沒,沒有任何國人作品入圍。攝影獎呢?靠著國寶級李屏賓留住一個入圍名額,而其他獎項基本上都呈腹背受敵的類似態勢,或是有兩位寶島影人入圍、但其中一位以中國作品入圍的狀況。

如果這等慘烈還不足以呈現國片當前的危機,那我不知道還要如何才夠?技不如人,與其說是因為國內技術人才嚴重流失,不如說我們所謂的電影產業復甦,多半只反映在特定幾部商業大片的票房數字上,並帶動商業片的行銷等操作,卻未進一步認真看待人才培訓、有系統建立人才養成制度、健全電影工業各環節等根本關鍵。過去五六年以來的國片趨勢,在在證明魏德聖、九把刀等人作品的商業成功(包括豬哥亮的金字招牌),絕對只是個案,要讓台灣商業電影有整體的提升,需要的絕對是技術以及編導與表演人才的訓練,而這絕對需要從教育到培訓機制的紮根。國內目前有的資源遠遠不足,多年來也改善有限。

若商業片前景已危機四伏,非商業片與獨立製片的境況只有加倍險峻。過度向商業娛樂的市場需求傾斜,已帶來國內獨立製片更難生存的排擠作用,這絕對不是一個體質健康的電影產業應該發生的狀況。商業片強調直接票房收益而有公式操作導向的編導走勢,獨立製片或非商業片則強調創作力;當創作空間萎縮、或創作力因難以為繼而衰退,便直接反映在影展吃癟、或甚至連入圍都沾不上等困窘。持平而論,去年國片佳作不少,或是題材求突破、或美學表現不俗,如之前提過的《白米炸彈客活路寒蟬效應共犯》、時下暴力等,都各有可觀處,但怎麼看就是少了點甚麼,難以更上一層樓。簡單講就是完成度不夠高,在劇本或表演等關鍵環節頗有瑕疵,也反映導演欠缺火侯,使上述作品難以躋身年度嚴選。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