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07, 2012

2012 【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之《68-法國學運紀事》

68─法國學運紀事 (68, 2008)

繼去年【機不可失】影展後,在華語世界以製作、推廣紀錄片為務的CNEX持續在地紮根,今年以公民精神為主軸,舉辦【青春有為】影展。雖然兩地奔波分身乏術,幾部期待值超高的作品像岩井俊二的《311之後》只好忍痛放棄,我還是購入套票勉力支持。

堪稱今年影展強打的《68—法國學運紀事》(68, 2008)原來是導演Patrick Rotman為France 2電視台製作的紀錄長片,或許是紅到海外,就升格到銀幕來播放。讓人困惑的是,影展手冊裡的片長資訊前後出入,分別出現88及95分鐘兩種資料;但IMDB上所載的資料是115分鐘,而我在現場看完所測到的片長卻是100分鐘左右。究竟是有版本差異呢,還是以現場實測數據為準,暫時難以確認。

無論如何,本片架構嚴謹、影像資料豐富、旁白清楚細心,確是成績不俗。但我對68法國學運紀事》的評價有些保留;在我看來它大約是半部佳作吧。且讓我稍微拆解一下它的敘事時序與策略。


本事,以我所見

68法國學運紀事》以1968年在舊金山以反戰、和平與愛為主題的演唱會開場,隨即以將近半小時的篇幅處理越戰與美國反越戰。電影到了30分鐘的長度時,畫面切換到東歐,用近五分鐘的鋪陳布拉格之春革命運動。接下來的敘事設計大約是這樣:35分鐘時,回頭交代越戰現場,1968年元月越共在西貢的突襲、終而失敗卻進一步引發美國的反戰運動;40分鐘時,轉而介紹由搖滾樂手如披頭四與Jimi Hendrix繼續催動的反戰風潮,隨即舖陳柏林的學生抗爭,以及從義大利開始並在紐約大學、哥倫比亞大學、倫敦、馬德里、日本等地大學校園遙相呼應的佔領大學運動。

45分鐘時,鏡頭轉到法國巴黎,時為1968年五月,翻天覆地的學運終於也蔓延到這裡,且迅速演變為全面影響勞工、服務業、政治秩序長達一個月的社會運動。本片敘事至此停留在法國學運約整整半小時;大約在第78分鐘時,將法國學運的部分在學生因逃避憲警追捕而溺斃塞納河而引發的大型送葬並誌念活動作結,同時回到美國現場,帶出金恩牧師、勞勃甘迺迪先後遭暗殺的事件。86分鐘時,回到布拉格,處理蘇聯入侵、結束布拉格之春。97分鐘左右,電影轉而處理切格瓦拉之死對拉丁美洲的衝擊與同年七月在墨西哥的學生示威、鎮壓、與隨即登場的奧運。最後,來到1969年,在Janis Joplin的演唱片段與阿波羅十一號登月等影像交叉剪輯中,電影結束。

小評

首先,就原文片名非常乾淨俐落的數字68—來看,68法國學運紀事》不單單探討法國肇生五月學運社運風潮的內部成因,或許更傾向以世界史的格局,將法國68學運放在全球、或者更精確地說以歐美為主的第一世界各地爆發的反戰反既有體制運動脈絡下理解。是以電影耗用前面三十多分鐘、將近全片三分之一的篇幅,開展越戰與美國反戰反文化等風潮,由中暗伏這些遠在千里之外的社會事件,如何與法國本土兩相牽動。當然,在電影開始處理法國的部分時,也確實而細密地呈現學運、罷工潮、乃至楚浮高達等新浪潮導演帶頭中斷坎城影展。誠如Rotman旁白所言,學運的爆發同時反映歷史與空間兩種成因,學校教育的僵化體制無法再滿足大學生的時代需求,同時五零年代冷戰的高壓也使西方靜極思動,因此對於教育體制的不滿蔓延到社會層面來擴大、釋放。

然而我不明白的是,本片如果需要用半小時的氣力,才能將越戰部分處理完畢、再拉到歐陸來建立68學運的敘事,何以不也試圖探討法國學運的具體訴求是甚麼?無政府主義與罷工罷課的關係為何,意欲追求的另一種社會秩序又是甚麼?在學生團體之外的其他社會成員,或是並未追隨罷課罷工運動的人,當時的具體生活衝擊、反應與想法是甚麼?甚且,戴高樂將軍首領的政治統治集團的因應與決策過程又是甚麼?這些問題,包括反文化運動、搖滾樂、性解放、第三世界反殖民獨立運動、少數族裔的平權運動等現象,彼此呼應牽動,關係龐雜,在片中並沒有任何進一步的追蹤或深入探討,頂多由幾個簡單的畫面交代過去。

而建構斷代世界史的野心可能成為一個致命傷。假使片尾提到金恩牧師、勞勃甘迺迪、切格瓦拉遭暗殺是用來說明一個理()想奔騰年代被迫中斷,作為法國學運終結的某種平行影射,那麼我無法確定墨西哥與太空競賽的部分,和法國學運有甚麼必然的關係。如此有離題嫌疑的安排,加上佔全片三分之一長度的越戰論述,可能混淆觀影焦點,且嚴重壓縮本片深入探討法國學運的寶貴機會,殊為可惜。

另有一點使我難以評斷的,是遲在2008年出品的本片,完全以新聞畫面或歷史影像剪輯組構而成,未有今日特別製作的片段。事隔四十載,應該仍有許多當事人、或是近距離觀察的相關人等,能夠提供證詞或各種觀點;事後的出土資料或評論家學者等,想必也可以給些說法,幫助觀眾思考法國學運。但本片非常小心地迴避所有的類似材料,僅使用當年留下來的影像構築、或是重回歷史。

這種策略可以說是某種硬蕊,是出自某種有關紀實影像哲學觀或電影美學的堅持嗎?當然,對於後代的人來說,本片單單是影像本身,每分每秒都是珍貴無比的第一手史料;看完電影時在場外偶遇的朋友恰好也看過此片,就頗納罕地說他從沒看過格瓦拉遺體的動態影像。但是,作為一部紀錄片,為一個翻天覆地的時代、社會留下某種影像見證,68法國學運紀事》能成就的,該不只如此。



*CNEX官網由此去;【青春有為】主題紀錄片影展官方部落格由此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