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n the locus of immigrant writing:
"[A]ccording to [Arun] Mukherjee, [immigrant] writing is divided into two categories: 'if it deals with subject matter that alludes to where the writer came from, it is perceived as nostalgic. If, on the other hand, it has [the immigrant] content, it is automatically considered to be about an immigrant's struggle to adjust to new realities.' Nostalgia, in its association with the past, and adjustment, as a process of accommodating to an as-yet-to be determined present, are both situated in time frames that elude the current moment." (p.21) --Brinda Mehta
2月 21, 2011
2月 08, 2011
這個兔年
六天年假一瞬間就過完了。今早驅車往研究室的路上,再度與塞得滿滿的車潮相遇,莫可奈何地朝各自的辦公室緩飆。生活這回事,因為春節得以暫時脫軌,如今又極度配合地回到這無人情願的秩序裏。
今年過年我們全家幾乎來了半套的賀節儀式。大年初一,我們總動員回南部,短短兩天一夜的時間,拜遍幾個頗親的伯叔舅姨家,然後在初二晚餐後快閃回台北。搞到這麼隆重,主要是為了下個月轟弟的婚宴,挨家挨戶去報訊、送喜餅帖子;其次是因為我十年寒窗終於回來,好不容易全家十多年來又能一起過年。兩兄弟一個歸國一個成婚,家裡這麼大的事,轟爸覺得該趁此帶全家去拜個祖先見個長輩甚麼的。所以我們喬定時間,就光芒萬丈似地出征了。
南北往返,很幸運,都沒怎麼塞到。一路上我們不約而同聊起從前南下過年的事。高雄、屏東分別是轟爸轟媽兩家族的根基,一直到十多年前外公外婆先後過世以前,南下過年是我們一年一度的必要盛事,也因此搶票塞車是我們每每必要歷經的噩夢。我到現在還很印象深刻,讀小學時每逢年節,轟媽帶我們兩兄弟要能南下,往往要在當時的台汽客運台北總站排隊候補車位,一等就是整個上午,然後再坐七八個鐘頭的國光/中興號到高雄車站繼續轉車。有時運氣好些,到新園的外公外婆家時還沒日落;若是車子塞得兇,有時還未必趕得上晚餐。因為排隊候補加坐車塞車的時間實在太長,有時我們會先在高雄的表妹敏家先停一站,待個一兩晚、在高雄走逛一陣,再一起下屏東。
那時兩個小孩都放寒假,轟媽也還是家庭主婦,時間好喬,等車坐車那耗時磨人的皮肉痛,過去也就算了。再過個幾年,家裡經濟好些,從國光/中興號升級到莒光號甚至是飛機,減去很多等候補票和人擠人的辛苦,但全家大包小包從台北高屏這樣殺進殺出,仍是挺煩人的。特別是轟媽年紀漸長,雖說一年只折騰那麼一次,她老人家也是越來越不情願這樣玩。爺爺奶奶過世得早,也許是因為這樣,轟爸那邊的家族已經沒有一個能凝聚眾姑伯家的年節場合,所以我們過年都往外公外婆家去,只點綴性地拜訪幾家比較親的姑伯。況且後來舅姨們接連落地生根,家門內也各有喜怒哀樂,年節時分團聚歸團聚,要說喜慶嗎,卻彷彿不如兒時記憶中那麼熱絡了。鞭炮煙火沒了,大魚大肉少了,紅包也年年單薄;以往舅姨們在除夕夜都會在庭院前圍一桌泡茶聊天,通宵當作守歲,後來也只聊到午夜就收拾上床。
上大學那年夏天,外婆在睡夢中走得突然,有那麼幾年舅姨們又好像要挽回甚麼似地,挺齊心地回屏東歡欣過年,讓鰥居的外公添些生氣。後來幾年外公健康漸差,笑也不開懷了,同時舅姑各自的煩惱日多,眉角更多,我們如侯鳥般返鄉過年,我們這些第三代年輕人還能自得其樂,但年味卻一年淡過一年,過年這件事,快要變成行禮如儀的形式了。
外婆走後幾乎整整七年,我退伍的那個夏天,外公也走了。轟媽老家的新園古厝,只剩下無人棲居的空房。我還挺願意年年南下享受陽光和表兄妹的團圓,但這下轟媽失去了返鄉過年的最大動力,家裡有了車、也有高鐵和再也不必排隊等位的空中交通,她卻不再那麼想為了過年南下。有那麼幾年,轟媽與退休的轟爸還報名春節團出國觀光,一派都市人特有的過年儀式。至於我,自從當兵以來,更是只有在準備出國的那年,能在家中過到年。接下來的整整十個農曆年,我差不多都是在教室或研究室中度過。
只能說時代變了,小家庭過年沒有大家族的氣息。
這次全家再度南下過年,從初一下午的大伯家、晚間的二姨家、到初二去了屏東的古厝原址改建的大舅三舅家,大夥感染新年與轟弟大婚的臨門雙喜,又是火鍋又是出不完的菜和乾不完的杯。別說轟弟敬酒敬到手軟,我們一起到處敘舊探親,光是吃都吃累了。短短一天半的行程,我們只要一睜開眼就一直處於情緒高亢的熱鬧氣氛中,所有親戚因為這難得的雙喜,也異常有默契而親熱地彼此恭賀道好、講吉祥話、預約即將到來的酒席上要再次把酒言歡。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互相配合、歡愉熱烈。雖然沒有炮竹聲,也沒有庭院前通宵達旦,但家族成員幾乎到齊了,在這難得的盛況中,彷彿有些兒時熟悉的年味又回來了。那種或許不經心卻又共同搬演出來的喜氣洋洋、鬧熱滾滾,使盡了氣力在吃喝玩樂、接近縱慾狂歡的年節氣氛,在我的生命中消失十幾年後,竟在這一年又重新感受到。
我不由得想起柯裕棻那篇讓我鍾愛的〈完滿的原則〉。那篇向我閃現年節靈光的散文,最後一段極為傳神地寫出我想要講得那種年味:「過年是這樣一種完滿的時節,所有的物品和活動都有特別的結束和開始的意義,大家在儀式的氣氛中完成好的收尾和起頭。如果脫離了傳統家族關係,年就過得略顯得冷清;少了豐裕的食物貨品,氣氛就顯得單薄。若不放肆地玩樂,或者沒了那些充滿象徵的金光閃閃大紅大綠的俗氣小玩意,那幾天假期其實非常乏味,而且街景稀鬆平常像隨便一個星期天。因為有了這些覺得累贅荒謬的吉祥小東西、疲勞轟炸的賀年音樂,還有令人疲於奔命的返鄉大事飲食小事,充塞在過年這個活動裡,人人都在冷風裡為了年節事務瞎忙。於是,天地悠悠之間,活著就不再冷颼颼,反而有種切身磨蹭的溫暖。一切事物因為瑣碎擁擠至極,溢了出來,忽然就有了完滿的意義。」
*〈完滿的原則〉原來刊登在民國九十二年二月一日的中時人間副刊,但中時網站好像沒有保存這篇文章的網頁。此文後來有收錄在柯裕棻的文集《甜美的剎那》中。想一覽全文的鄉親們也可以直接拜孤狗大神,輸入作者和文章標題就能找到善心的網路鄉民的上傳網頁,比如說這裡。
今年過年我們全家幾乎來了半套的賀節儀式。大年初一,我們總動員回南部,短短兩天一夜的時間,拜遍幾個頗親的伯叔舅姨家,然後在初二晚餐後快閃回台北。搞到這麼隆重,主要是為了下個月轟弟的婚宴,挨家挨戶去報訊、送喜餅帖子;其次是因為我十年寒窗終於回來,好不容易全家十多年來又能一起過年。兩兄弟一個歸國一個成婚,家裡這麼大的事,轟爸覺得該趁此帶全家去拜個祖先見個長輩甚麼的。所以我們喬定時間,就光芒萬丈似地出征了。
南北往返,很幸運,都沒怎麼塞到。一路上我們不約而同聊起從前南下過年的事。高雄、屏東分別是轟爸轟媽兩家族的根基,一直到十多年前外公外婆先後過世以前,南下過年是我們一年一度的必要盛事,也因此搶票塞車是我們每每必要歷經的噩夢。我到現在還很印象深刻,讀小學時每逢年節,轟媽帶我們兩兄弟要能南下,往往要在當時的台汽客運台北總站排隊候補車位,一等就是整個上午,然後再坐七八個鐘頭的國光/中興號到高雄車站繼續轉車。有時運氣好些,到新園的外公外婆家時還沒日落;若是車子塞得兇,有時還未必趕得上晚餐。因為排隊候補加坐車塞車的時間實在太長,有時我們會先在高雄的表妹敏家先停一站,待個一兩晚、在高雄走逛一陣,再一起下屏東。
那時兩個小孩都放寒假,轟媽也還是家庭主婦,時間好喬,等車坐車那耗時磨人的皮肉痛,過去也就算了。再過個幾年,家裡經濟好些,從國光/中興號升級到莒光號甚至是飛機,減去很多等候補票和人擠人的辛苦,但全家大包小包從台北高屏這樣殺進殺出,仍是挺煩人的。特別是轟媽年紀漸長,雖說一年只折騰那麼一次,她老人家也是越來越不情願這樣玩。爺爺奶奶過世得早,也許是因為這樣,轟爸那邊的家族已經沒有一個能凝聚眾姑伯家的年節場合,所以我們過年都往外公外婆家去,只點綴性地拜訪幾家比較親的姑伯。況且後來舅姨們接連落地生根,家門內也各有喜怒哀樂,年節時分團聚歸團聚,要說喜慶嗎,卻彷彿不如兒時記憶中那麼熱絡了。鞭炮煙火沒了,大魚大肉少了,紅包也年年單薄;以往舅姨們在除夕夜都會在庭院前圍一桌泡茶聊天,通宵當作守歲,後來也只聊到午夜就收拾上床。
上大學那年夏天,外婆在睡夢中走得突然,有那麼幾年舅姨們又好像要挽回甚麼似地,挺齊心地回屏東歡欣過年,讓鰥居的外公添些生氣。後來幾年外公健康漸差,笑也不開懷了,同時舅姑各自的煩惱日多,眉角更多,我們如侯鳥般返鄉過年,我們這些第三代年輕人還能自得其樂,但年味卻一年淡過一年,過年這件事,快要變成行禮如儀的形式了。
外婆走後幾乎整整七年,我退伍的那個夏天,外公也走了。轟媽老家的新園古厝,只剩下無人棲居的空房。我還挺願意年年南下享受陽光和表兄妹的團圓,但這下轟媽失去了返鄉過年的最大動力,家裡有了車、也有高鐵和再也不必排隊等位的空中交通,她卻不再那麼想為了過年南下。有那麼幾年,轟媽與退休的轟爸還報名春節團出國觀光,一派都市人特有的過年儀式。至於我,自從當兵以來,更是只有在準備出國的那年,能在家中過到年。接下來的整整十個農曆年,我差不多都是在教室或研究室中度過。
只能說時代變了,小家庭過年沒有大家族的氣息。
這次全家再度南下過年,從初一下午的大伯家、晚間的二姨家、到初二去了屏東的古厝原址改建的大舅三舅家,大夥感染新年與轟弟大婚的臨門雙喜,又是火鍋又是出不完的菜和乾不完的杯。別說轟弟敬酒敬到手軟,我們一起到處敘舊探親,光是吃都吃累了。短短一天半的行程,我們只要一睜開眼就一直處於情緒高亢的熱鬧氣氛中,所有親戚因為這難得的雙喜,也異常有默契而親熱地彼此恭賀道好、講吉祥話、預約即將到來的酒席上要再次把酒言歡。一切的一切是如此互相配合、歡愉熱烈。雖然沒有炮竹聲,也沒有庭院前通宵達旦,但家族成員幾乎到齊了,在這難得的盛況中,彷彿有些兒時熟悉的年味又回來了。那種或許不經心卻又共同搬演出來的喜氣洋洋、鬧熱滾滾,使盡了氣力在吃喝玩樂、接近縱慾狂歡的年節氣氛,在我的生命中消失十幾年後,竟在這一年又重新感受到。
我不由得想起柯裕棻那篇讓我鍾愛的〈完滿的原則〉。那篇向我閃現年節靈光的散文,最後一段極為傳神地寫出我想要講得那種年味:「過年是這樣一種完滿的時節,所有的物品和活動都有特別的結束和開始的意義,大家在儀式的氣氛中完成好的收尾和起頭。如果脫離了傳統家族關係,年就過得略顯得冷清;少了豐裕的食物貨品,氣氛就顯得單薄。若不放肆地玩樂,或者沒了那些充滿象徵的金光閃閃大紅大綠的俗氣小玩意,那幾天假期其實非常乏味,而且街景稀鬆平常像隨便一個星期天。因為有了這些覺得累贅荒謬的吉祥小東西、疲勞轟炸的賀年音樂,還有令人疲於奔命的返鄉大事飲食小事,充塞在過年這個活動裡,人人都在冷風裡為了年節事務瞎忙。於是,天地悠悠之間,活著就不再冷颼颼,反而有種切身磨蹭的溫暖。一切事物因為瑣碎擁擠至極,溢了出來,忽然就有了完滿的意義。」
![]() |
(年初一在表妹敏家偷拍睡大覺的公主喵Ms. 80) |
*〈完滿的原則〉原來刊登在民國九十二年二月一日的中時人間副刊,但中時網站好像沒有保存這篇文章的網頁。此文後來有收錄在柯裕棻的文集《甜美的剎那》中。想一覽全文的鄉親們也可以直接拜孤狗大神,輸入作者和文章標題就能找到善心的網路鄉民的上傳網頁,比如說這裡。
1月 27, 2011
我愛故我死
我愛故我在 (Io sono l’amore, 2009)
在美國的最後一個月,這部片在一片叫好聲中上映了而我卻無緣得見;這次頂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光環搶灘國內戲院,仍然有如許多藝術片的命運,上映不過十天迅速萎縮到單廳獨映。在晚了幾天也許就要錯過的驚惶下,趕緊去一賭Tilda Swinton的神采。
據說本片是Swinton和義大利導演Luca Guadagnino構思長達十五年的故事,而Swinton為了準備艾瑪這個角色,還特地習俄語和義大利語。但要談《我愛故我在》,一定要先提它高度風格化的攝影、剪接、和聲音使用。不但片頭片尾的字卡使用頗有緬懷黑白片的復古風格,鏡位擺設不俗,許多用心經營的畫面都能直接取下來作為單獨的海報,運鏡也很有六、七○年代的味道,光是影像美學就令人目不暇給。聲音的運用也頗具巧思,音樂極為古典節制,但到了使用上時又極盡華麗之能事,艾多之死與艾瑪終於離去的兩個段落,前者之極其靜肅與後者之極其奔放,對比強烈且各有精妙之處。單就光影與聲音的表現,本片已是一大成就。
這部電影基本上有兩個交纏的故事軸,一個如題所示,講艾瑪嫁入異鄉豪族數十年後情慾的再度覺醒。另一個故事軸則講了Recchi家族企業的興衰。前者自然以艾瑪為主人翁,讓她從邂逅安東、為其手藝著迷、進而有愛慾關係,如一條蛇般若隱若現地穿梭整個Recchi家族。第二條故事軸則為本片的史詩格局定調,並且以三頓飯局來表現家族內外的世代更迭,就這點來說深得餐會場合的儀式功能之箇中三昧,在杯觥交錯間引領並鋪陳電影敘事。第一頓的大家長壽宴最為正式也最為體面堂皇,藉祖父之口完成世代交替,將掌舵大權移交給兒子與孫子共同主持。第二頓則是三個女人的午餐,看似輕便隨興,實為艾娃進入Recchi家族女性的一場儀式,完成家族內祖孫三代女主人權威的傳承;這午餐也使艾瑪與安東的親密關係預作準備,才有後來的聖雷莫插曲。第三頓晚宴回到Recchi家族宅第,家族主人換成坦奎第與艾瑪夫婦,卻見證了家族企業轉手賣給外資,同時讓艾多發現母親不倫之密、並失足跌落泳池最後送命。三場大小不一的餐會錯落有致地鋪陳這部電影的不同故事線與轉折,分別表現這個家族面臨世代承接、女人之秘、還有全球資本流動的衝擊。藉飯局來銜接與傳達敘事,巧妙掌握全片節奏感,可見本片編導拿捏之精準。
這場Recchi家族的世代興衰中沒有單一的主角,但艾多居核心地位,以他來見證一個輝煌家業的出讓與傳統的式微。這位家族中年輕接班人的耀眼光環從電影一開場就定了調:他參加了競賽卻沒能得到第一,令所有家族成員不免失望,隨即家族領導人祖父在壽宴上宣布讓他和父親共同繼承家族企業。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艾多才是整個故事的中心點。他可能最早發現妹妹貝塔的同志身分,並且毫無保留地支持貝塔;他是祖業轉讓的見證人,也第一個發現艾瑪與安東的暗合。他在大家族中支持親人的同志傾向,同時娶妻生子、做家族表率。當家族中所有人都不顧祖父的教誨,認為該將企業賣給外資才是合乎時代潮流之計時,艾多出面捍衛企業、反對裁員,認為這是家族傳統不容出賣。他還為母親與餐廳夥伴的不倫感到氣憤莫名,更為母親將家傳湯的配方告知安東而狂怒不已。他擁護開明的性別政治,懂得惜才,與擊敗自己的賽場對手交好並合夥開業;他忠於家族,對祖傳產業懷有浪漫色彩而不入時的絕對忠誠。至於艾多對母親的指責,與其說是不倫,毋寧說更是因為她外傳湯頭配方予非家族成員的外人。艾多同時象徵了性向自由、強烈本土色彩的國族意識與家族傳統、還有青年模範。艾多簡直是個完人。
或許因為艾多太完美,以至於他不真實,他必須失足落水,成為無意識的植物人,才能成全家族眾成員的想望:標售祖產以迎接全球化和更多的利益,並且讓母親能追求她想要的幸福。艾多對家族道統的熱愛,與艾瑪對安東的愛情,是同等激烈的,也因為這種激烈,使得浪漫愛與國(家)族愛在此顯得不合時宜,因為艾多的愛對全球資本的流動與利益的累積造成阻礙,而艾瑪的愛則不見容於家族。他們對維繫內部統合的權威都造成挑戰,而愛又如此強悍激烈,所以必須以同等激烈的方式剝離切割。或許背負道德光環是太大的壓力,你若不是隨波逐流、揮別傳統並變得世故功利,只好走出豪宅大門,與貴族身份一刀兩斷。或者一死。
在美國的最後一個月,這部片在一片叫好聲中上映了而我卻無緣得見;這次頂著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的光環搶灘國內戲院,仍然有如許多藝術片的命運,上映不過十天迅速萎縮到單廳獨映。在晚了幾天也許就要錯過的驚惶下,趕緊去一賭Tilda Swinton的神采。
據說本片是Swinton和義大利導演Luca Guadagnino構思長達十五年的故事,而Swinton為了準備艾瑪這個角色,還特地習俄語和義大利語。但要談《我愛故我在》,一定要先提它高度風格化的攝影、剪接、和聲音使用。不但片頭片尾的字卡使用頗有緬懷黑白片的復古風格,鏡位擺設不俗,許多用心經營的畫面都能直接取下來作為單獨的海報,運鏡也很有六、七○年代的味道,光是影像美學就令人目不暇給。聲音的運用也頗具巧思,音樂極為古典節制,但到了使用上時又極盡華麗之能事,艾多之死與艾瑪終於離去的兩個段落,前者之極其靜肅與後者之極其奔放,對比強烈且各有精妙之處。單就光影與聲音的表現,本片已是一大成就。
這部電影基本上有兩個交纏的故事軸,一個如題所示,講艾瑪嫁入異鄉豪族數十年後情慾的再度覺醒。另一個故事軸則講了Recchi家族企業的興衰。前者自然以艾瑪為主人翁,讓她從邂逅安東、為其手藝著迷、進而有愛慾關係,如一條蛇般若隱若現地穿梭整個Recchi家族。第二條故事軸則為本片的史詩格局定調,並且以三頓飯局來表現家族內外的世代更迭,就這點來說深得餐會場合的儀式功能之箇中三昧,在杯觥交錯間引領並鋪陳電影敘事。第一頓的大家長壽宴最為正式也最為體面堂皇,藉祖父之口完成世代交替,將掌舵大權移交給兒子與孫子共同主持。第二頓則是三個女人的午餐,看似輕便隨興,實為艾娃進入Recchi家族女性的一場儀式,完成家族內祖孫三代女主人權威的傳承;這午餐也使艾瑪與安東的親密關係預作準備,才有後來的聖雷莫插曲。第三頓晚宴回到Recchi家族宅第,家族主人換成坦奎第與艾瑪夫婦,卻見證了家族企業轉手賣給外資,同時讓艾多發現母親不倫之密、並失足跌落泳池最後送命。三場大小不一的餐會錯落有致地鋪陳這部電影的不同故事線與轉折,分別表現這個家族面臨世代承接、女人之秘、還有全球資本流動的衝擊。藉飯局來銜接與傳達敘事,巧妙掌握全片節奏感,可見本片編導拿捏之精準。
這場Recchi家族的世代興衰中沒有單一的主角,但艾多居核心地位,以他來見證一個輝煌家業的出讓與傳統的式微。這位家族中年輕接班人的耀眼光環從電影一開場就定了調:他參加了競賽卻沒能得到第一,令所有家族成員不免失望,隨即家族領導人祖父在壽宴上宣布讓他和父親共同繼承家族企業。其實從某個角度來說,艾多才是整個故事的中心點。他可能最早發現妹妹貝塔的同志身分,並且毫無保留地支持貝塔;他是祖業轉讓的見證人,也第一個發現艾瑪與安東的暗合。他在大家族中支持親人的同志傾向,同時娶妻生子、做家族表率。當家族中所有人都不顧祖父的教誨,認為該將企業賣給外資才是合乎時代潮流之計時,艾多出面捍衛企業、反對裁員,認為這是家族傳統不容出賣。他還為母親與餐廳夥伴的不倫感到氣憤莫名,更為母親將家傳湯的配方告知安東而狂怒不已。他擁護開明的性別政治,懂得惜才,與擊敗自己的賽場對手交好並合夥開業;他忠於家族,對祖傳產業懷有浪漫色彩而不入時的絕對忠誠。至於艾多對母親的指責,與其說是不倫,毋寧說更是因為她外傳湯頭配方予非家族成員的外人。艾多同時象徵了性向自由、強烈本土色彩的國族意識與家族傳統、還有青年模範。艾多簡直是個完人。
或許因為艾多太完美,以至於他不真實,他必須失足落水,成為無意識的植物人,才能成全家族眾成員的想望:標售祖產以迎接全球化和更多的利益,並且讓母親能追求她想要的幸福。艾多對家族道統的熱愛,與艾瑪對安東的愛情,是同等激烈的,也因為這種激烈,使得浪漫愛與國(家)族愛在此顯得不合時宜,因為艾多的愛對全球資本的流動與利益的累積造成阻礙,而艾瑪的愛則不見容於家族。他們對維繫內部統合的權威都造成挑戰,而愛又如此強悍激烈,所以必須以同等激烈的方式剝離切割。或許背負道德光環是太大的壓力,你若不是隨波逐流、揮別傳統並變得世故功利,只好走出豪宅大門,與貴族身份一刀兩斷。或者一死。
張士達原發表在中國時報的影評,同時收錄在本片發行商瀚宇國際的部落格,值得推薦。
1月 18, 2011
拍結婚照 (主角不是我)
上星期特地請了一天假,全家跑去中山北路陪弟和LC拍家庭婚紗。本來想說為了兄弟兩肋都能插刀了,陪個笑臉拍照頂多是犧牲色相罷了。況且,這是我這輩子第一次拍結婚照的體驗,說不定也是唯一一次,經驗很寶貴的。
真不知是老弟太會選日子,還是老天厚愛我們,那天天氣很糟,陰冷也就算了,還下一整天的毛毛雨。雖然我們原來就沒要拉出去拍外景,但兩家人窩在婚紗公司鬧哄哄的攝影棚內,仍然不時要披一下外套,而且老人家身子單薄,一不小心很容易著涼的。我們物盡其用,男女方家人各拍一組、合拍一組,加上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自己玩了一組,總共拍了四組照片。
色相真是犧牲了,也挺好玩的就是。轟必須承認,這是一次非常新鮮有趣的經驗,有意思的地方是,一直以來看電視看電影看攝影,都是在當觀眾;這次移形換影到了鏡頭前,可以交叉比對,對照觀看和表演兩種體驗方式。拍結婚照真的是拍其他類的照片所無法比擬的特殊體驗。我們一般都有拍生活照、大頭照、畢業照等經驗…有些人也有玩自拍,但是那情形可能有點…咳…特殊…總之我的重點是,無論是動態攝影或拍照,無非都是在瞬間留下永恆,將鏡框內的視覺元素凝結成影像(哈利波特世界裡面會動的畫就另當別論)。我想這個攝影或拍照的操作性定義,應該不會有甚麼爭議。
如果說留下瞬間的影像是拍照攝影的概念,那沒有甚麼比拍結婚照更能體現這種精神了。靜物攝影就別提了,花草石頭是不會有表情的,山川雲雨也沒有表情,更不會耍脾氣。而前面提到的生活照大頭照,它們的功能多是紀錄,留下年歲的軌跡或一個空間的樣貌。這種照片大約只需要功能性地留下一個姿態,被拍的人擺個pose、向鏡頭投以友善的微笑,差不多就搞定了;如果拍差了,同樣的pose擺久一點,再來個莊嚴肅穆或是淺淺的微笑,情緒上點到為止,攝影師喀擦一聲也搞定。如果是人物或動物的動態攝影更別提,可以不斷捕捉每分每秒的影像,等於是瞬間永恆的無限延長,要嘛照單全收,要嘛剪輯出想要的段落,最後收藏自己最滿意的影像。
但結婚照可不同。它的概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製造浪漫,它的存在完全是為了要表現出婚姻的幸福美滿,所以對鏡頭前身為表演者的我們,要演出那種歡愉快樂的情緒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概念很玫瑰很美妙,但事實上要演繹出那種氣氛卻有點難。你要怎麼在一個漫長的定裝、上妝、貼假睫毛做頭髮(相較之下男生輕鬆太多)擺pose測光的過程中,維持一個愉悅並且投入的情緒?只能說那真的是專業等級的表演。
我這麼說好了,我們一開始的家庭照,因為轟爹轟媽比較老派,所以拍得很大中至正,頗為古典,也就無甚難度;反正攝影師下口令「西瓜甜不甜」「A、B~~」,我們就跟著喊「甜~~」「C~~」,任務就結束了。到了最後一組青壯派亂入照,難度瞬間無限上升,我們要設計各種情境,變換各種姿勢,用各種不同的角度面對鏡頭,做出不同的high表情,還要等待攝影師大哥調好光圈站好位置拿穩相機,快門才終於喀擦下去。對於我這個high週期有限的阿宅來說,配合度再高,要維持幾個小時的高亢、臉上還要綻放燦爛歡欣的笑容,當真是no can do。拍到後來臉都快麻了。
但轟相信,到時候結婚照洗出來,必然是一整個美滿喜悅、粉色的世界。這些手忙腳亂、喬位置喬姿勢喬表情,導致大家包著盛裝頂著死魚臉的窘狀,絕對不會出現在照片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知道拍結婚照的表象與「真實」,卻又前仆後繼地去勞民傷財,辛苦自己還拖親友下水,只為了表演出那一瞬間的端莊典雅、俏皮可愛、親密幸福,然後把那一瞬間凝結成影像。我們無限放大影像中玫瑰花色般的信息,同時也無限壓縮婚姻整個社會機制與文化儀式的過程,還完全掩蓋影像背後的勞動,為的究竟是甚麼?好讓我們說服自己並且勸進他人,然後提供自己一個回憶的材料?那,說服甚麼,勸進甚麼,回憶的又是甚麼?
所以說,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折騰一整天、更別說拉外景出國,去拍這些結婚照,然後只看一次就供在客廳玻璃櫃角落、或是主臥室衣櫃最深處?轟至今想來,始終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真不知是老弟太會選日子,還是老天厚愛我們,那天天氣很糟,陰冷也就算了,還下一整天的毛毛雨。雖然我們原來就沒要拉出去拍外景,但兩家人窩在婚紗公司鬧哄哄的攝影棚內,仍然不時要披一下外套,而且老人家身子單薄,一不小心很容易著涼的。我們物盡其用,男女方家人各拍一組、合拍一組,加上我們這些年輕一輩的自己玩了一組,總共拍了四組照片。
色相真是犧牲了,也挺好玩的就是。轟必須承認,這是一次非常新鮮有趣的經驗,有意思的地方是,一直以來看電視看電影看攝影,都是在當觀眾;這次移形換影到了鏡頭前,可以交叉比對,對照觀看和表演兩種體驗方式。拍結婚照真的是拍其他類的照片所無法比擬的特殊體驗。我們一般都有拍生活照、大頭照、畢業照等經驗…有些人也有玩自拍,但是那情形可能有點…咳…特殊…總之我的重點是,無論是動態攝影或拍照,無非都是在瞬間留下永恆,將鏡框內的視覺元素凝結成影像(哈利波特世界裡面會動的畫就另當別論)。我想這個攝影或拍照的操作性定義,應該不會有甚麼爭議。
如果說留下瞬間的影像是拍照攝影的概念,那沒有甚麼比拍結婚照更能體現這種精神了。靜物攝影就別提了,花草石頭是不會有表情的,山川雲雨也沒有表情,更不會耍脾氣。而前面提到的生活照大頭照,它們的功能多是紀錄,留下年歲的軌跡或一個空間的樣貌。這種照片大約只需要功能性地留下一個姿態,被拍的人擺個pose、向鏡頭投以友善的微笑,差不多就搞定了;如果拍差了,同樣的pose擺久一點,再來個莊嚴肅穆或是淺淺的微笑,情緒上點到為止,攝影師喀擦一聲也搞定。如果是人物或動物的動態攝影更別提,可以不斷捕捉每分每秒的影像,等於是瞬間永恆的無限延長,要嘛照單全收,要嘛剪輯出想要的段落,最後收藏自己最滿意的影像。
但結婚照可不同。它的概念從本質上來說就是製造浪漫,它的存在完全是為了要表現出婚姻的幸福美滿,所以對鏡頭前身為表演者的我們,要演出那種歡愉快樂的情緒是至關重要的。這個概念很玫瑰很美妙,但事實上要演繹出那種氣氛卻有點難。你要怎麼在一個漫長的定裝、上妝、貼假睫毛做頭髮(相較之下男生輕鬆太多)擺pose測光的過程中,維持一個愉悅並且投入的情緒?只能說那真的是專業等級的表演。
我這麼說好了,我們一開始的家庭照,因為轟爹轟媽比較老派,所以拍得很大中至正,頗為古典,也就無甚難度;反正攝影師下口令「西瓜甜不甜」「A、B~~」,我們就跟著喊「甜~~」「C~~」,任務就結束了。到了最後一組青壯派亂入照,難度瞬間無限上升,我們要設計各種情境,變換各種姿勢,用各種不同的角度面對鏡頭,做出不同的high表情,還要等待攝影師大哥調好光圈站好位置拿穩相機,快門才終於喀擦下去。對於我這個high週期有限的阿宅來說,配合度再高,要維持幾個小時的高亢、臉上還要綻放燦爛歡欣的笑容,當真是no can do。拍到後來臉都快麻了。
但轟相信,到時候結婚照洗出來,必然是一整個美滿喜悅、粉色的世界。這些手忙腳亂、喬位置喬姿勢喬表情,導致大家包著盛裝頂著死魚臉的窘狀,絕對不會出現在照片中。我們一次又一次地知道拍結婚照的表象與「真實」,卻又前仆後繼地去勞民傷財,辛苦自己還拖親友下水,只為了表演出那一瞬間的端莊典雅、俏皮可愛、親密幸福,然後把那一瞬間凝結成影像。我們無限放大影像中玫瑰花色般的信息,同時也無限壓縮婚姻整個社會機制與文化儀式的過程,還完全掩蓋影像背後的勞動,為的究竟是甚麼?好讓我們說服自己並且勸進他人,然後提供自己一個回憶的材料?那,說服甚麼,勸進甚麼,回憶的又是甚麼?
所以說,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折騰一整天、更別說拉外景出國,去拍這些結婚照,然後只看一次就供在客廳玻璃櫃角落、或是主臥室衣櫃最深處?轟至今想來,始終覺得這真是不可思議的一件事。
12月 31, 2010
Modernity, Identity, and Utopia in Latin America
“If all efforts for the liberation of men and women from domination, servitude, social inequality, arbitrary authority, despotism, obscurantism, and the like, are in vain, if all hopes of achieving the complete realization of individual faculties and collective joy are chimerical, if they are only something that history reduced to ‘master narratives’ of impossible aspirations, then it should be admitted that the promises of modernity are not only not rational, they are decidedly irrational. The only thing that really remains, then, is power. The rational thing would be to surrender oneself to it. In this way, the seduction of power offers itself to us as an alternative to modernity.” --Aníbal Quijano
12月 13, 2010
高屋建瓴
有個新字哦,沒查字典一時間還不確定怎麼唸說。瓴,ㄌㄧㄥˊ,音同「零」、「玲」,意思是屋上仰蓋的瓦…解釋了還是不知道在講什麼;比較詳細的解釋有說它的形狀像溝,用來引導水,所以「瓴」的俗稱又叫瓦溝。
既然跟瓦有關,有些詞像是「瓴甓」、「瓴甋」就都跟磚塊脫不了關係。不過憑空又多了兩個生字,還不一定會讀,就不多說了;「甓」唸作ㄆㄧˋ,音同「屁」,「甋」唸作ㄉㄧˊ,音同「笛」。好像都是現在用不太到的字詞了。
但瓴也作水瓶解,或泛指乘水的瓦器,這個用法就跟今天要介紹的成語有關。「高屋建瓴」可絕了,「建」居然不是建造?!根據教育部網站,這裡的「建」是傾倒的意思,該不會是破格的用法吧?不管。「高屋建瓴」這樣組合起來,意思是自高處往下倒水,比喻居高臨下,形勢無法阻擋。之前上傳的中西日報社論中,把高屋建瓴和「黃河倒懸」放在一起,都是一樣的意思;但「黃河倒懸」卻沒出現在字典裡,想來又是作者自認高明的破格用法。
再次受教了。
既然跟瓦有關,有些詞像是「瓴甓」、「瓴甋」就都跟磚塊脫不了關係。不過憑空又多了兩個生字,還不一定會讀,就不多說了;「甓」唸作ㄆㄧˋ,音同「屁」,「甋」唸作ㄉㄧˊ,音同「笛」。好像都是現在用不太到的字詞了。
但瓴也作水瓶解,或泛指乘水的瓦器,這個用法就跟今天要介紹的成語有關。「高屋建瓴」可絕了,「建」居然不是建造?!根據教育部網站,這裡的「建」是傾倒的意思,該不會是破格的用法吧?不管。「高屋建瓴」這樣組合起來,意思是自高處往下倒水,比喻居高臨下,形勢無法阻擋。之前上傳的中西日報社論中,把高屋建瓴和「黃河倒懸」放在一起,都是一樣的意思;但「黃河倒懸」卻沒出現在字典裡,想來又是作者自認高明的破格用法。
再次受教了。
12月 11, 2010
再續論華僑女子自立根性之薄弱
〈再續論華僑女子自立根性之薄弱〉
老乙
中西日報 1909.9.3
以上之所謂地也貲也勢也。均謀教育之必要。未易得知者也。不生於教育之地。則別父母。拋家鄉。負笈萬里。在男子且難。況女子乎。不稍有教育之貲。則謀生計。贍衣食。尚須張羅。是自顧且難。況求學乎。不優有教育之勢。則被束縛。被拑制。有志未逮。在頑錮之父母方以為得計。在柔弱之女子。又安能擅行其志乎。夫三者皆教育上之大阻力。有所缺則不足以言教育。其情形彰彰矣。今旅美之華人女子。豈有此阻力乎。珊珊少年。腦力充足。有謀教育之精神。蔚蔚新風。身親其境。有謀教育之機會。不振此精神。趁此機會。為急起直追灌輸文明之計。乃徒拘守倚賴之故錮習。錯過可貴之年華。不自知其不可。殊足哀矣。
華僑女子教育之不可緩。其關於個人生計問題。猶屬小事。其關於社會發達問題。實為重要。中國重男輕女之風。經數千年來成為天然之習慣。至近年男女平權之說。震驚男子之耳膜。掀動女子之向慕。於是自由平等之名詞。為社會所主動。而振興女學之聲浪。亦因是而起。惟當此女學幼穉時代。師範旣難於延聘。科學實難於備習。故求一完全教科之女學堂。實不可多覯。其餘因缺於師範而未能舉辦者。尚不可勝數。易俗移風。雖有其志。發聾震瞶。未得其人。雖欲聘男教習以為充當。亦慮社會之程度未足。然則女教習缺乏。是中國女界前途之憂也。今華僑女子。無志於教育則已耳。苟有志於教育。完成其女學師範之資格。他日歸餉祖國。必為祖國女界之歡迎。而奉為發達女學之導師。出其所學。一洗中國女界數千年來之黑暗。其裨益社會之功。固不在禹下。不此之務。是謂放其天職。棄其責任。虛生文明之地方。喪失女子之義務。吾未見其可也。
華僑女子之人格。不可不自高。惟不自謀教育。則雖欲自高而無從。嫁女必索重聘。乃中國最野蠻之積習。故有心世道之人。紛紛組織婚姻改良會。蓋惡其類於販賣。賤視女子如奇貨也。今華僑女子之重聘。則尤十倍於中國。豈以為不如此不足以高其人格乎。不然。何以除教會書館女子之外。每出於此之一途。為父母者旣恬然行之而不怪。為女子者亦羣焉從之而不恥。以高貴人格。狃於野蠻積習。此固不經教育有以貽之咎也。惟不經教育。故不能自立。惟不能自立。故牢守倚賴之性質。不敢以其人格之高貴。脫出於野蠻牽動之地位。是亦不可廢然思返乎。
要之教育者自力之引線。卽自由平等之主要也。野蠻婚嫁者世俗之習慣。卽自由平等之賊蠹也。華僑女子熱察彼都之自由平等。應無不欣之羨之。獨於野蠻婚嫁。則安之若素。於教育自立。則付之闕如。此所謂先甘居於野蠻之人格。而欲行文明之事業也。置肉食於器。而密閉之。則久而不腐。若引新鮮之空氣以入之。而不密閉其蓋。不終日而餒敗生矣。華僑女子旣不知教育自立為何物。而居於文明地方。熟察自由平等之權利。如肉在器中。而入之以空氣。其不至於餒敗者幾希。或者曰以若所言。不無過激之偏也。十步之內。非無芳草。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子比而同之。不已過乎。嗚呼。持此意以相責。吾知罪矣。惟不急謀教育。則期期知其不可。謀教育而成其自立之人格。則固女界前途之幸福。實記者所厚望也。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