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18, 2020

2020金馬影展 迷航 (2019)

今年金馬紀錄片獎項的入圍作品《迷航》,以整整三小時巨幅,深入完整紀述2011年於中國廣東沿海烏坎村爆發的抗爭事件及其後續。位於廣東汕尾地區陸豐市外的烏坎村,由於村官貪污、私下賣地而引發全村抗爭,進而推動村委改選,成為當地三十年來第一場民主選舉。

抗爭事件隔年的選舉,抗爭派全面獲勝。雖然這段期間,抗爭主導人士之一遭拘捕並莫名死亡,但選舉為地方民主與討地行動帶來希望,眼看一場民主實驗將在二十一世紀中國浩大登場。


然而,這只是電影與事件的前半段。電影的後半部,轉眼來到2014年,僅僅是兩年前的理想與激情迅速幻滅。村委又將面臨改選,但當年承諾的討地與民主,在村民眼中無一實現。不但討地行動毫無進展,令村民不耐,而高票當選的主人林祖鑾給貼上獨裁標籤,抗爭派內部更浮現分歧。抗爭發起人之一更潛逃出境,疑似輾轉赴美。然而抗爭派仍一一當選連任,民主理想在隱隱擴散的不安與歧見中星點顫顫地微弱燃燒著。

紛紛擾擾來到2016年,抗爭派的內部風波演變為收賄疑雲,當年的民主抗爭英雄,一一遭逮問罪。雖然村委的二度改選,抗爭派仍當選,但隨後局勢丕變,連任的林祖鑾以貫徹討回土地的承諾為由號召上訪,紛紛以擾亂社會秩序之名逮捕起訴。與此同時,鏡頭切換到紐約,兩年前潛逃的抗爭派果然輾轉來到美國,呼吸自由新鮮空氣的同時,也以自己的方式持續關注家鄉烏坎;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他站在曼哈頓第五大道的川普華廈前舉布條,得知家鄉老爸遭逮入獄,他一個人站在屋外默默抽菸。

電影最後收在暗夜水上,渡船或漁船的噗噗馬達聲被吸進一片漆黑,畫面空無一人,如同全片開頭的畫面,只是多了幾絲悵惘、迷惑與不安,隨馬達聲逐漸漫開。縱使不太清楚這段頭尾相呼應的畫面所指為何,電影也未曾說明,但這非常應合片名的「迷航」意象,該也是那位抗爭派潛逃出國的方式。這結局和幾位身陷囚牢的抗爭派解說畫面,或隱或顯地註解了這場地方民主實驗,五年內走向殘破潰敗。銀幕上三小時壯闊激昂的影像紀錄,竟也恍如那五年的烏坎,都是一場幻夢。


首尾相應的暗夜行舟,藉以隱晦指涉民主追求的迷航;導演李哲昕如此意有所指的敘事策略,或許早漫延成整部作品。我在看《迷航》時,隨著抗爭派的歧見、分裂、到最後的收賄案,一直懷著強烈的陰謀論揣測著烏坎民主實驗瓦解的政治操作:抗爭派成員、或者導演自己是否曾懷疑過,官方可能悄悄滲透、一一擊破,終以最小代價使烏坎民企自行潰散。這是沒有證據的大膽揣想,但所有極權政府對抗爭派的收編滲透、羅織入罪,往往都是明擺在眼前、偏偏苦無證據。就算有證據,也上不了銀幕。烏坎村或許也是如此,而我們需要從《迷航》中那些抗爭派與村民們不安、憤慨的神情,去捕捉那無言批判與控訴的線索。

深入紀錄、耙梳烏坎事件的《迷航》,本身成為一部遲來的時代預言/寓言。作為紀實影像,它當然做到最大的努力,為烏坎留下三小時的歷史影像;但《迷航》也以烏坎民主實驗的黯然收場,預見了後來的香港。烏坎這些抗爭者激昂過、也奮鬥過,香港人民以更悲壯更慘烈的方式,也走了一遭。從今日香港回望已成塵埃的烏坎民主,《迷航》令人深深長歎,唏噓不已。


*本文圖片出處:金馬影展官網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