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17, 2019

關於「斈」,教育部重編國語字典網站上列有這罕見字,釋義只有寥寥五字:「學」的異體字。

換句話說,「斈」的唸法也就和「學」一樣。既是異體字,部首自然也是一樣的「子」部,只是「斈」筆畫少得多而已。《說文解字》並未收錄「斈」,可推測在漢朝以前並無這種寫法。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的資料較多,提到中研院史語所於1930年出版的《宋元以來俗字譜》,引用了西漢劉向的《列女傳》,在《續列女傳》的〈王章妻女〉一篇中有「仲卿為書生,斈於長安,獨與妻居」這麼一段文字,該是可考最早的紀錄。

但《列女傳》明明是西漢書籍,在東漢作《說文解字》的許慎卻未收錄「斈」。以《列女傳》這樣的書,許慎應該會讀過,竟有此疏漏,箇中緣由究竟如何,令人納悶。

更令人納悶的是《康熙字典》居然也沒收錄「斈」。那麼這個字究竟是怎麼個流竄法,接連避開中國文字史上兩大本字典,而且還能存活下來,收錄在教育部的國語字典,也是另一件讓人納悶的奇特事。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