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是柏格曼展翅高飛的一年,這一年,他有兩部影史留名的經典《第七封印》、《野草莓》上映,並且拍攝了包括《野草莓》在內的兩部電影作品(是的,《野草莓》在一年之內從發想、製作拍攝完成、並且上映);同時他還製作了一部電視電影以及四齣舞台劇。
趕在柏格曼百年冥誕推出的紀錄片《柏格曼:大師狂想》,敘事起點便是1957年的柏格曼。但這部片嚴格來說有點文不對題,因為它足足有一半的篇幅在談柏格曼的少年時期與電影創作的關係,並非如原文片名所示只談那一年,談的也不全然是大師的「狂想」。本片談柏格曼的中產階級出身,嚴厲的牧師父親,在創作中投射個人成長經歷,以及他不太可靠、經常混淆的記憶。且不提本片似乎無意、也無能解密柏格曼電影巨匠的哲思來由,它甚至也很少試著讓觀眾知道柏格曼的思考邏輯;《柏格曼:大師狂想》只是將這位電影哲人的許多幕前幕後的片段湊在一起,試圖搞懂這一切如何可能,讓一個人能催谷出如此沛然的創作能量,在一年內成就這麼多驚人的作品。
這樣的紀實影像敘事,約莫也無異於以另一種方式神化柏格曼:他焦慮躁鬱、進出病房,感情生活混亂,家庭生活一塌糊塗,卻還是能拍出一部又一部的神作,並且接連奪得大獎。當然我們也可以反過來看:幾乎是空前絕後的電影大師,在幕後也不過是個易怒不耐、待人惡劣、同時私生活亂糟糟的男人。在膜拜神祇之外,《柏格曼:大師狂想》確實試著呈現一位爛男人、暴君,當工作狂發作時幾乎可以把家庭完全置之不理,以至於有幾個孩子、哪年出生都說不清;這或許也說明了為何他的子女無一入鏡接受訪問(除了老情人、也曾是工作夥伴、更為他生下一女的麗芙烏曼)。而他似乎源源不絕的精力也用在周旋於妻子與眾情人之間,身邊友人、包括他自己,可能都說不清何時與誰交往過。另外,當他控制狂在幕後發作時,可以讓他隨時處於情緒失控的邊緣,使他暴躁易怒、輕易咆哮,同時對於他人異見絕不包容,讓他的工作夥伴、子弟兵們無不崇敬膜拜他的才華、同時又對他的情緒控管絲毫不敢領教。讓柏格曼因《第七封印》一舉推上影壇主流的麥斯馮西度,在本片也未現身,箇中是否有何秘辛,同樣引人尋思。
在大師百年冥誕之際推出的《柏格曼:大師狂想》,與其說是致敬,更有點像是挖掘這位大師鮮為人知的黑暗面。它或許想要我們重新檢視這位無疑絕頂出色的電影導演,在我們得知他濫情、絕情、狂暴、殘酷的諸多面之後,再回頭看他那些絕頂出色的影史經典,是否還能以同樣的崇敬、純粹,去聆賞這些作品?這是這部紀錄片給我的一響醒鐘。
8月 16, 2018
8月 06, 2018
航向神話與歷史之海
加勒比海盜 神鬼奇航:死無對證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Dead Men Tell No Tales, 2017)
近十五年前,迪斯奈/迪士尼推出海上冒險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時,無人懷疑它會票房豐收並發展成系列作。但多數人也相信,這部主題樂園改編的商業片無非是天馬行空的奇想加上熱鬧,如此而已。如果說《幽靈海》(2011)可視為《神鬼奇航》系列的番外篇,那麼停工六年再度啟動的《死無對證》,應是回歸主旋律、將故事主軸銜接回《神鬼奇航》三部曲的續集作。
在史派羅船長、杜納與伊莉莎白等人大鬧海上,年輕眷侶從此相隔陰陽兩界之後多年,年輕男子亨利杜納來尋找依然浪蕩不羈、四處喧鬧的史派羅,想破解父親的纏身詛咒。兩人誤打誤撞搭上自稱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的年輕神秘女子卡芮娜,為了破解不知名的生父遺留的日記其中的秘密,也隨同出海,一齊尋找傳說中的海神神兵三叉戟。在海上等待著他們的,不意外是史派羅的世仇,只不過,這回攪局的不僅是史派羅多年來的死對頭巴博沙,更有徘徊在生死之界多年、等著向史派羅討命的西班牙船長薩拉查。
《死無對證》的口碑與賣座皆不理想,為表現最差的《神鬼奇航》系列作品,北美票房未破兩億美元,影評也極不賞臉。的確,本片從俗濫至極、劫銀行的開場戲,便讓人大倒胃口,不但坊間多抨擊它照抄《玩命關頭5》的痕跡太過明顯,更毫無精彩刺激可言。甚至在史派羅出場前,所有觀眾都心知肚明,好嬉鬧、童心不減的史派羅一定會連連出包,但這位福星高照的船長絕對不會深陷什麼真正的險境,所有的危機不僅能及時解除,還會妙趣橫生。而全片接下來的情節設計竟也如此了無新意,乏善可陳,硬是讓已非故事核心的史派羅到處耍寶搶鏡頭,充填篇幅;試問:五部《神鬼奇航》下來,誰還願意相信史派羅會認真出任務,而誰又還願意相信哪個反派能對他趕盡殺絕?
不過,在這些拙劣老套的情節下,卻也包裹著《死無對證》企圖旺盛的故事格局及史觀。雖說本片在故事推展與人物軸線的發展上銜接《神鬼奇航》系列的第一組三部曲,但其精神與內涵卻更接近《幽靈海》。作為《神鬼奇航》番外編的《幽靈海》,由於置入了英王喬治二世、大盜黑鬍子等歷史人物(雖然有點亂入)與基督宗教新舊教派的鬥爭,歷史脈絡與意識型態的暗流都遠比前作清楚、具體,也使《幽靈海》在整個系列的濃烈奇幻色彩中顯得獨特。同樣的野心在《死無對證》更往神話、帝國海權鬥爭史與科學史進一步延伸,分別以幾個新人物,讓這些元素錯落在電影中。
《死無對證》的故事時間點,就杜納家第三代長成青年來看,顯然接續在《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7)及《幽靈海》之後若干年。片中大玩史派羅命懸一繩的斷頭台(guillotine),是1780年代尾聲的新發明,在此雖有頗為尷尬的歷史錯置——與杜納少年的年紀落差太大,若要視而不見,則可粗略假設《死無對證》的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此時的歐洲各勢力範圍,宗教改革引發的基督新舊教派鬥爭,已被更新型態的鬥爭取代:歐洲各帝國勢力的海外殖民角力。《幽靈海》中西班牙與英格蘭兩王國在探求不老之泉過程中的新舊教派抗衡,到了《死無對證》,則藉由薩拉查船長及其船員,具體而微道出西班牙王國與英國在大西洋勢力消長的歷史交鋒。薩拉查對於史派羅的怨恨當然來自私仇,但從大西洋航海時代兩大強權的歷史恩怨來看這幾近偏執、貫穿整個故事的仇恨,較能理解它何以成為《死無對證》的主軸。
(雖然獨漏十七世紀新興強權荷蘭,是本系列另一大疏忽,但誰知道呢,也許下一集就有了——如果有下一集。)
確實,這樣的安排可能只是編劇無心插柳的巧思,偶然間為《神鬼奇航》系列拉出原來所沒有的歷史深度。這樣的偶然在《死無對證》屢屢擦出火花,包括天文學與星象學,透過卡芮娜這份量不輕的角色,帶出這兩門古老學問走向科學的現代化進程(雖然女性求學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尚未可能,要如何自學成為兩門高深學問的專家,也是待解之謎)。卡芮娜的學問,在一行人的海上探險,扮演了導航的關鍵,也讓半調子的史派羅相形笨拙,而這又是另一個證明史派羅在《死無對證》已落得配角地位的線索。
從觀測星象天象、星圖指路、到遠溯希臘神話的海神三叉戟,兜攏起形象鮮明的海海人生的世界觀。討海人有一整套有別於務農、陸地的時序、空間、乃至於信仰等思維模式與生活體系;終日爭逐於汪洋、與官民皆為敵的海盜更是如此。《死無對證》充分演繹這樣的世界觀,更透過兩組父子/女關係,從尋父主題開展出一種奠基於此世界觀的宿命論。亨利杜納來找史派羅,是為了將多年前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父親威廉拉回陽界;這是一場救援行動,也是贖回德行高尚的父親。另一方面,卡芮娜的尋父歷程,同樣激發逃躲半生的海盜父親,終而正視自己多年來的逃避與過錯,為自己贖罪。
於是,《死無對證》是一場雙軸的尋父探險,而兩場探險都是某種形式的救贖。但不論是贖回犧牲奉獻的親人,或贖回逃避的自我,這兩段追尋/救贖歷程都預言了共同的命運。這兩段歷程的發動者,杜納與卡芮娜,最後都面對自己是海盜之後的命運,也踏上海盜之路的命運。回顧十五年來五段漫長、熱鬧的奇航,所有的主要人物最終真的都成了海盜,汪洋上的海盜船成為他們永遠的歸宿。這宿命看起來像是詛咒,卻更像是一種召喚、想望,還帶著加勒比海熱情的浪漫色彩。我們遲早都會成為海盜,我們永遠是海盜;《死無對證》彷彿道出這樣的訊息。
《死無對證》是《神鬼奇航》系列至今最不討喜的作品,但在我看來,它繼《幽靈海》後更努力脫離系列原有的架空歷史、彼得潘式、主題樂園格局的笑鬧奇幻動作戲碼,企圖連結歷史與神話,並串接起關於海盜與父親的系列主題,其實是整個系列中格局最開闊、也最具高度深度與重量的作品。從這樣的軌跡來看,票房不斷下滑的《神鬼奇航》,實則努力在擺脫逐漸僵化的既有遊戲規則。若《神鬼奇航》還會有續作,或許能進一步大膽突破,那麼此系列便有活路。
近十五年前,迪斯奈/迪士尼推出海上冒險電影《神鬼奇航:鬼盜船魔咒》(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The Curse of the Black Pearl, 2003)時,無人懷疑它會票房豐收並發展成系列作。但多數人也相信,這部主題樂園改編的商業片無非是天馬行空的奇想加上熱鬧,如此而已。如果說《幽靈海》(2011)可視為《神鬼奇航》系列的番外篇,那麼停工六年再度啟動的《死無對證》,應是回歸主旋律、將故事主軸銜接回《神鬼奇航》三部曲的續集作。
在史派羅船長、杜納與伊莉莎白等人大鬧海上,年輕眷侶從此相隔陰陽兩界之後多年,年輕男子亨利杜納來尋找依然浪蕩不羈、四處喧鬧的史派羅,想破解父親的纏身詛咒。兩人誤打誤撞搭上自稱天文學家與星象學家的年輕神秘女子卡芮娜,為了破解不知名的生父遺留的日記其中的秘密,也隨同出海,一齊尋找傳說中的海神神兵三叉戟。在海上等待著他們的,不意外是史派羅的世仇,只不過,這回攪局的不僅是史派羅多年來的死對頭巴博沙,更有徘徊在生死之界多年、等著向史派羅討命的西班牙船長薩拉查。
《死無對證》的口碑與賣座皆不理想,為表現最差的《神鬼奇航》系列作品,北美票房未破兩億美元,影評也極不賞臉。的確,本片從俗濫至極、劫銀行的開場戲,便讓人大倒胃口,不但坊間多抨擊它照抄《玩命關頭5》的痕跡太過明顯,更毫無精彩刺激可言。甚至在史派羅出場前,所有觀眾都心知肚明,好嬉鬧、童心不減的史派羅一定會連連出包,但這位福星高照的船長絕對不會深陷什麼真正的險境,所有的危機不僅能及時解除,還會妙趣橫生。而全片接下來的情節設計竟也如此了無新意,乏善可陳,硬是讓已非故事核心的史派羅到處耍寶搶鏡頭,充填篇幅;試問:五部《神鬼奇航》下來,誰還願意相信史派羅會認真出任務,而誰又還願意相信哪個反派能對他趕盡殺絕?
不過,在這些拙劣老套的情節下,卻也包裹著《死無對證》企圖旺盛的故事格局及史觀。雖說本片在故事推展與人物軸線的發展上銜接《神鬼奇航》系列的第一組三部曲,但其精神與內涵卻更接近《幽靈海》。作為《神鬼奇航》番外編的《幽靈海》,由於置入了英王喬治二世、大盜黑鬍子等歷史人物(雖然有點亂入)與基督宗教新舊教派的鬥爭,歷史脈絡與意識型態的暗流都遠比前作清楚、具體,也使《幽靈海》在整個系列的濃烈奇幻色彩中顯得獨特。同樣的野心在《死無對證》更往神話、帝國海權鬥爭史與科學史進一步延伸,分別以幾個新人物,讓這些元素錯落在電影中。
《死無對證》的故事時間點,就杜納家第三代長成青年來看,顯然接續在《世界的盡頭》(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At World’s End, 2007)及《幽靈海》之後若干年。片中大玩史派羅命懸一繩的斷頭台(guillotine),是1780年代尾聲的新發明,在此雖有頗為尷尬的歷史錯置——與杜納少年的年紀落差太大,若要視而不見,則可粗略假設《死無對證》的故事發生在十八世紀中葉。此時的歐洲各勢力範圍,宗教改革引發的基督新舊教派鬥爭,已被更新型態的鬥爭取代:歐洲各帝國勢力的海外殖民角力。《幽靈海》中西班牙與英格蘭兩王國在探求不老之泉過程中的新舊教派抗衡,到了《死無對證》,則藉由薩拉查船長及其船員,具體而微道出西班牙王國與英國在大西洋勢力消長的歷史交鋒。薩拉查對於史派羅的怨恨當然來自私仇,但從大西洋航海時代兩大強權的歷史恩怨來看這幾近偏執、貫穿整個故事的仇恨,較能理解它何以成為《死無對證》的主軸。
(雖然獨漏十七世紀新興強權荷蘭,是本系列另一大疏忽,但誰知道呢,也許下一集就有了——如果有下一集。)
確實,這樣的安排可能只是編劇無心插柳的巧思,偶然間為《神鬼奇航》系列拉出原來所沒有的歷史深度。這樣的偶然在《死無對證》屢屢擦出火花,包括天文學與星象學,透過卡芮娜這份量不輕的角色,帶出這兩門古老學問走向科學的現代化進程(雖然女性求學在當時的西方世界尚未可能,要如何自學成為兩門高深學問的專家,也是待解之謎)。卡芮娜的學問,在一行人的海上探險,扮演了導航的關鍵,也讓半調子的史派羅相形笨拙,而這又是另一個證明史派羅在《死無對證》已落得配角地位的線索。
從觀測星象天象、星圖指路、到遠溯希臘神話的海神三叉戟,兜攏起形象鮮明的海海人生的世界觀。討海人有一整套有別於務農、陸地的時序、空間、乃至於信仰等思維模式與生活體系;終日爭逐於汪洋、與官民皆為敵的海盜更是如此。《死無對證》充分演繹這樣的世界觀,更透過兩組父子/女關係,從尋父主題開展出一種奠基於此世界觀的宿命論。亨利杜納來找史派羅,是為了將多年前犧牲自己成就他人的父親威廉拉回陽界;這是一場救援行動,也是贖回德行高尚的父親。另一方面,卡芮娜的尋父歷程,同樣激發逃躲半生的海盜父親,終而正視自己多年來的逃避與過錯,為自己贖罪。
於是,《死無對證》是一場雙軸的尋父探險,而兩場探險都是某種形式的救贖。但不論是贖回犧牲奉獻的親人,或贖回逃避的自我,這兩段追尋/救贖歷程都預言了共同的命運。這兩段歷程的發動者,杜納與卡芮娜,最後都面對自己是海盜之後的命運,也踏上海盜之路的命運。回顧十五年來五段漫長、熱鬧的奇航,所有的主要人物最終真的都成了海盜,汪洋上的海盜船成為他們永遠的歸宿。這宿命看起來像是詛咒,卻更像是一種召喚、想望,還帶著加勒比海熱情的浪漫色彩。我們遲早都會成為海盜,我們永遠是海盜;《死無對證》彷彿道出這樣的訊息。
《死無對證》是《神鬼奇航》系列至今最不討喜的作品,但在我看來,它繼《幽靈海》後更努力脫離系列原有的架空歷史、彼得潘式、主題樂園格局的笑鬧奇幻動作戲碼,企圖連結歷史與神話,並串接起關於海盜與父親的系列主題,其實是整個系列中格局最開闊、也最具高度深度與重量的作品。從這樣的軌跡來看,票房不斷下滑的《神鬼奇航》,實則努力在擺脫逐漸僵化的既有遊戲規則。若《神鬼奇航》還會有續作,或許能進一步大膽突破,那麼此系列便有活路。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