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 09, 2017

2017 台北電影節 閃亮三姊妹:數位修復版 (Tiga Dara, 1956)

(4K數位修復版海報)
格局足以和金馬影展相抗衡的台北電影節,近年來對於東南亞電影的關注日增,今年邀得1956年的印尼電影《閃亮三姊妹》以及去年的翻拍版本,新舊兩相輝映。而數位修復的《閃亮三姊妹》貴為印尼第一部4K數位修復的作品,卻未能消除片頭的斑點與晃動等瑕疵,數位修復的成果未盡完美,但仍清楚說明它在印尼電影史的里程碑意義。

本片故事以三代同堂的單親家庭為核心,著眼於Nunung、Nana、Neni三姊妹的情事,開展一場輕鬆熱鬧的浪漫愛情與家庭倫理劇。年屆29的Nunung不急著找男朋友,父親對其婚事也不心急,年邁的奶奶卻整天想方設法,要為Nunung介紹對象,趕著要將她嫁出去。但婚事難以強求,不論是邀請父親的同事朋友來家裡、或是讓Nunung外出陪Nana參加派對,都無法讓這位大女兒遇上心儀對象。大女兒不動心,只願待在家煮飯熨衣,直到一天在街上因故結識男子托托,似有若無的情愫開始滋長。

然郎有意妹扭捏,托托每日探訪Nunung,Nunung愛理不理,反倒讓熱情外向的Nana積極找機會和托托外出,兩人因此結成情侶。同時,自始便鍾情於Nana的青年大學生赫曼遭冷落一旁,俏皮的小妹Neni則開始找赫曼四處出遊。眼看兩位小妹似乎已配成對,Nunung仍是單身,心急的奶奶要她到遠親處散心、順便物色對象。Nunung被送走則引來托托的焦慮與隨之而來Nana的醋意,以及赫曼一貫的癡情與無奈;這下子,為了解決Nunung—托托—Nana—赫曼—Neni的多角糾葛,所有人追著托托、遠行來到Nunung寄居的地方。當然,最後有情人終成眷屬,所有人都得到她的幸福。

即使以整整兩小時的頗長篇幅,《閃亮三姊妹》並不顯冗長,歌舞和喜劇橋段交錯推動故事,先後讓各人物輪番上場,各有作用、並無浪費,若干轉場以今天的角度來看顯得僵硬,但以1950年代的水準已屬出色。本片並非單純講求熱鬧逗趣的商業娛樂片,其嫁掉大女兒的故事架構以及男女主角愛情路上峰迴路轉的劇情設計很有珍奧斯汀的風采,電影也在幾個橋段中置入印尼現代化的國族論述,讓三軍官士、建築師、準外交官、巨賈等社會菁英串場,表現建國之初的男性樣板。

但有趣的地方也正在於此:這些透過身份、職業、財富展現男子氣概符號的社會中堅,都無法獲得Nunung的青睞。更有趣的是男主人翁托托與其他社會中堅的男候選人有一點根本的不同,即他是其中唯一沒蓄鬍的成年男子。我不確定這樣的安排在半世紀前的印尼有何重要性,不過我揣測這或許道出一種關於現代男性的理想範型。而在托托與Nana、以及赫曼與Neni的雙重感情迷航後,終於托托與Nunung、赫曼與Nana配對成功,俏皮的Neni原來是撮合這兩對眷侶的大功臣。我們也意識到,《閃亮三姊妹》繞了這麼一大圈,終究還是不脫三姊妹的奶奶念茲在茲的家庭倫理秩序;那是長幼有序、兄(姊)友弟(妹)恭的家庭倫理,而電影最後一團和樂的happy ending,在慶祝的則不只是花好月圓、男婚女嫁,也是家父長眼中那理想家庭秩序的回復。

當然,如果我的解讀沒錯,那麼這樣的喜劇未免太說教了些,不過它無非是時代的一面鏡子,特別是作為打造國族論述的一環,這樣的《閃亮三姊妹》非常合情合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