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 28, 2015

維也納咖啡館 內城區篇

之前說了,這次歐洲行旅只有三個重點:古蹟(教堂)、博物館/美術館、咖啡館。書寫歐旅從現場寫到回顧,如今人返抵國門至今都過了快三個月,這段書寫記憶也來到尾聲。記憶往往甘苦交織,不過我們的維也納記憶幾乎沒有辛酸,壓軸好戲要和各位分享我們去過的幾間咖啡館。維也納的咖啡館文化歷史悠久,與維也納的藝術文化同樣深厚。沒記錯的話,咖啡館最早就是從維也納興起的,光是介紹有份量的咖啡館與各自的故事,絕對可以寫成一本大書。而咖啡館也是城市文化的產物;探索咖啡館,就是探索城市。

(哎,有什麼比這個更假掰、更冠冕堂皇的上咖啡館的理由嗎?)

在行前就調查好一份維也納必訪咖啡館名單,我們按圖索驥,在短短五天以每日至少一館的速度,造訪維也納幾間不能不去的咖啡館。接下來分成兩篇介紹,這一篇先介紹內城區裡的咖啡館。

(Café Frauenhuber)

Café Frauenhuber

皇城內帝冑與中產階級熙來攘往,城市消費文化與指標性的上流休閒生活自然多在內城區竄起。維也納最老牌、訪客必來的幾座咖啡館,確實多聚集在內城區;就算不在內城區,也多臨環城道路設立。座落在內城區中央、約在Stephansdom南方兩百公尺遠的Café Fruenhuber宣稱是維也納最老咖啡館(不確定是否第一間)的Café Frauenhuber,歷史可上追到十八世紀上半葉、Maria Theresa先後掌哈布斯堡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時代。Maria Theresa在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時,其御廚後來買下Café Frauenhuber,算是頂著皇帝加持的光環當咖啡館的金字招牌吧。雖然皇城近在咫尺,仍沒能讓皇帝降尊紆貴前來喝一杯,但能讓御廚服務已經是莫大光榮,在Café Frauenhuber用餐,還真的是名符其實的賓主盡歡。

Café Frauenhuber的風光還不止於此:年紀輕輕就光芒四射的莫札特、還有貝多芬,都曾來此作客。Café Frauenhuber的官網指出,莫札特生前於1791年的最後一次公開演出,便是選在這裡。當然,這些前朝遺事都與這咖啡館沒什麼關連了。坐在咖啡座前,不會有莫札特華麗多彩的樂音,也不會有貝多芬波瀾萬丈的交響曲。我喜歡Café Frauenhuber的地方,反而是它的鬧中取靜,以及服務生舉止投足間那股老派的優雅。

(Café Frauenhuber的官方網站有別於維也納的其他咖啡館,提供相當詳盡的歷史資訊,有興趣的可以去瞧瞧。)

(Café Central的天花板與燈飾)

Café Central

Café Central位在Hofburg皇城東北角不遠處,從Albertina東側的小巷往北散步過去大約五到八分鐘的距離而已。Café Central的門口開在尖狹街角,人行道上擺了露天座椅,再以盆栽當作圍籬隔開三叉路口的往來人車,平添鬧中取靜的低調雅趣,也抹上些許神秘感。

於1876年開張的Café Central,是維也納最老牌的咖啡館之一,卻與中歐許多老店家有同樣的命運,在二戰期間因戰亂曾停業,直到1975年才重新開張。既然是經典老店,往來Café Central的騷人墨客自然不少,不但奧地利本地文人藝術家光顧,甚至遠道來訪的名人,包括列寧、托洛斯基、甚至希特勒,都曾來此喝過咖啡。

不論是否愛喝咖啡,都聽過一句經典不敗的廣告語:我不在咖啡館,就是在往咖啡館的路上。這句劃時代的名言在講的,原來就是二十世紀初的維也納詩人作家Peter Altenberg (1859-1919)。他與Café Central的淵源之深,據說是他最愛的咖啡館,生前每天都會來這裡喝杯咖啡,或許寫稿、或許與人聚首閒聊,甚至讓人直接把信直接寄到這裡給他。由於Altenberg生前在維也納文人圈已具名氣,與克林姆、馬勒等人交陪,鎮日留連Café Central,自然也成為此地活招牌。上述名言究竟是不是Altenberg自己說的,似乎還有些爭論,但他與他的名言確實在Café Central成了永恆:在Café Central正門一進去的地方豎立著一尊真人尺寸的Altenberg雕像,永遠守候著咖啡館、送往迎來。

我在查Café Central的位置時,注意到地圖上也特地標示此地的建築物Palais Ferstel,查了一下,這座建成於1850年代初期的建築物也曾領風騷些許年。在那個奧地利帝國於Franz Joseph I皇帝治下進入整頓的低迷時期,Palais Ferstel所在的土地轉賣給國家銀行後,興築為今日這棟足以容納信貸與證券買賣等融資業務的建物,肩負振興帝國經濟的重任的同時還有足夠空間開設一間咖啡館。有點諷刺、或許也不是那麼諷刺的是,歷史證明美食比金錢經得起時間考驗,一個半世紀過去了,經歷兩次超大型戰爭的Palais Ferstel,國家銀行顯然已遷往他處,但Café Central又回來了,並且堅守此處,屹立不搖。

從Albertina往Café Central的路上還經過不少各式的禮品店,也有一番樂趣。

(Café Central的官方網站也有介紹Palais Ferstel;這裡也另有介紹Palais Ferstel歷史的網頁,一併提供參考)

Café Hawelka

位在Stephansdom西南方約五分鐘步程的Café Hawelka,早在台灣找資料的時候就耳聞它的傳奇色彩:因開業老闆本名而另有別稱Café Leopold Hawelka的這間老店其實並不算老,在1939年才開張,但隨即因為二戰而歇業,到了1945年二戰結束才在原址重新開張營業至今。

Café Hawelka的傳奇色彩來自往來常客。1950年代開始,這裡就成為維也納當地文人的聚集地(不過這些人我多不認識所以就不介紹了),而老闆Leopold Hawelka直到2011年過世之前,仍時常來店裡坐坐,與這些常客老友打招呼,聊上兩句。讓Café Hawelka的傳奇色彩更為浪漫的,是本店老闆娘(如今是第二代老闆娘)會做一種叫做Buchteln的特別糕點,而且是晚上十點才開始供餐,讓夜貓子文人來店裡時能喝杯咖啡、搭配這糕點,暖暖身子還能飽足口腹。我當然很想去體驗一下這種騷人墨客的浪漫,但身體不聽使喚,往往在午夜前已遭睡意強襲,實在無福消受,只好忍痛錯過。

我們選在天仍光亮的下午來到Café Hawelka,但由於咖啡館位於巷內,店前又有露天咖啡座層層排列,走進室內竟覺得相當昏暗。夾在左右兩邊各有較新潮的餐廳中間,陰暗隱密的Café Hawelka顯得極為冷清;不過,Y說這有可能是因為Café Hawelka的常客晚上才會出現。有道理。我很快(不得不)注意到Café Hawelka還有一個特色:他們竟然沒有菜單!我只聽過有些高檔的無菜單料理,咖啡館也無菜單還是頭一次聽到。服務生解釋,他們只提供兩三種咖啡,糕點也只有兩種的樣子,那也難怪不需要菜單。一家咖啡館可以做到如此有個性,佩服佩服。

(Café Sacher。遠方可看到Albertina南端的雕像)

Café Sacher

提到維也納咖啡館,如果不提Café Sacher,大概就像提到台北書店不提誠品一樣荒唐。不過,Café Sacher之所以出名,並不真的因為咖啡好喝、或是咖啡館傳統深厚,比較多是因為這咖啡館位在頂級飯店Hotel Sacher的一樓;同時,緊鄰著Albertina的絕佳地理優勢,更增添它的尊榮。

另外,內行人都知道,Café Sacher的真正賣點根本不是咖啡。這麼說吧,來維也納逛咖啡館,可以不來Café Sacher,但一定要吃他們的招牌蛋糕Original Sacher-Torte。整整二十年前第一次來歐洲,隨團來到維也納,其中一站便是來這裡吃這所謂的「沙河(莎荷?)蛋糕」;當時的味道,只依稀記得那厚實的巧克力表層,還留在腦海深處,與飯店前停放著的火紅法拉利,成為我當年維也納的少數殘存的記憶。Original Sacher-Torte有各式尺寸,還能網路訂購;但以我的經驗,最好還是現場買、三天內吃完,同時要注意別買最小尺寸的Size Piccolo。那太小了,蛋糕裡的水分在製作過程中顯然無法有效保存,少了綿密口感,不推薦。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