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 24, 2015

這個看起來很眼熟卻又好像哪裡不太對勁的字,有邊讀邊八九不離十,有兩種唸法。讀作ㄒㄧㄝˊ時,音同「鞋」、「協」,當動詞用、也是古河名,作動詞用時意思是測量物體的周圍或寬度。可以查到「度長絜大」這樣的成語,早從西漢賈誼流傳下來的用語,原來是測量尺寸比大小,後來引申為比較、較勁。但這類用法少見,因此唸作ㄒㄧㄝˊ的「絜」也就未曾聽聞。

比較可能會有的情形是唸作ㄐㄧㄝˊ的「絜」,音同「潔」、「傑」。這裡《說文解字》只有寥寥四字說明:「麻一耑也」,根據段玉裁的注解,是說一束麻的意思,又由於捆成一束的麻整齊有序,故引申為潔淨,也就有了後來衍生出加了水漬旁、意象也因此更清楚的「潔」。

所以唸作ㄐㄧㄝˊ的「絜」該是形容詞。而從東漢到盛清,時隔一千五百年,到了《康熙字典》中收的「絜」字解更多了。《康熙字典》中提到「《博雅》靜也。《玉篇》淸也...《易·說卦》齊也者,言萬物之絜齊也」,有整齊潔淨之意。至於整理自《禮·大學》則有「君子有絜矩之道也。《註》絜,猶結也,挈也。《朱子·章句》絜,度也。《莊子·人閒世》見櫟社樹,其大蔽牛,絜之百圍。《音義》絜,約束也。 」,應是從一束麻的意象衍生出節制有度、約束的意思。

簡單來說「絜」也是個好字,更與「潔」音義同源,只是後來後者取代前者,「絜」就少見了,只能留在名字中,偶而讓我們想望一下。

3月 17, 2015

嫈是罕見字,我長這麼大第一次遇上,同樣是拜學生所賜有緣得見。

嫈,從「女」部,十畫,讀作ㄧㄥ,音同「英」、「鷹」,顯然是形聲字。遲至許慎的《說文解字》,已收錄此字,條目下的解釋只有四字:「小心態也」,清代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沒幫啥大忙,只要我們改查「嫇」,以至於《康熙字典》也說明嫈嫇乃需要同時使用為「嫈嫇」的連綿、並且是疊韻複詞。好,我們先跳過「嫈嫇」,來看教育部重編的國語辭典修訂本官網,對於「小心態也」是直翻為白話文,解成小心的樣子。而《康熙字典》收錄的本字用法,除了當作形容詞外,不出人名地名,不過念法倒是有些變化,只是如今只留下ㄧㄥ,只有一個例外:條目最後提到「又火螢切,𦖤平聲。女人潔淸貌。」只可惜,這個不錯的字解,連同隋代的《博雅》曾經記載的「好」以及宋代《集韻》中收錄的「嫈嫈,好貌」等用法,如今皆不復見。

至於「嫈嫇」,根據《康熙字典》與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的解釋,都是幼婦、新婦的意思。這一樣是少見的用法,恐怕在文言文使用較頻繁的武俠小說都不容易看見。

說來又是可惜,「嫈」是個好字,卻仍不免漸變得陌生,如今只能依賴當作名字使用並且援引《博雅》的字解,來延續它的生命,如同我學生聰明的父母--或命理師那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