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 08, 2011

工作是唯一的秩序

「曾經,工作的秩序就是世界的秩序。...今天,工作與其說是為了生產商品以滿足經濟需求,還不如說是為了生產生產者和消費者,用盡一切方法拯救工作秩序,以符合政治需求。在這個生產變得失去目的的社會裡,自我生產正在成為一項主導性的行業:就好比一位被剝削殆盡的木匠,連個可以刨木頭的地方都不剩,只好絕望地自己刨自己。這正是我們的年輕人每天上演的戲碼:為了工作面試努力練習微笑,為了工作升遷努力把牙齒刷白,為了提振團隊精神一起去混夜店,為了事業進展而去學英文,為了再度達到性高潮而結婚離婚,為了成為領導者而報名表演課程,為了增強『危機管理能力』而參加『自我提升』訓練----某某心靈導師表示:『為每個人各別設計的「自我提升」訓練,能夠讓情緒更穩定,讓人在開放的交際場合更自在,思路更敏銳清晰,因此,也能讓人擁有更出色的經濟表現。』在這一小撮擁擠的人群裡,每個人都巴不得快點被上司挑中,同時又要鍛鍊自己保持自然,這是因為大家都必須學會一種能動性(mobilisation)的工作倫理,唯有如此才能挽救工作的秩序。具備能動性,就是不把工作當成一件自己的差事,而是一種自身的可能性。假設某個失業的人,某天突然不完穿孔和刺青而改上髮廊,開始積極地『規畫』未來,在工作上努力證明自己就像大家所說的『很好用』,他便成功地表現了他的能動性。能動性,就是感覺自己和自己輕微地剝離,是把我們從構成我們的一切當中最低限度地抽離出來,是把我從工作的主體變成客體的詭異情境,使得我販賣的不是我的工作能力,而是我販賣我自己,老闆付我薪水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是什麼,因為我的社交手腕特別細膩、因為我擅長交際、因為我會微笑又會推銷。能動性就是社會化的新形式。能動性讓工作中矛盾的兩極合二為一:我們參與了對自己的剝削,我們剝削了對一切的參與。我們就是自己最理想的中小企業,自己的老闆和自己的產品。無論我們有沒有工作,我們都必須累積人脈,累積資歷,累積『工作網絡』,簡而言之,累積做人的『資本』。...這些現象只是證明了掌權者的意志有多麼強大,能夠在工作名存實亡之後,讓我們願意繼續接受工作的統治。」
--------《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頁46-48

4 則留言:

Chia-Chin Tsai 提到...

可我想到的是這幾年在歐洲參觀納粹時期留下的集中營(像是波蘭的 Auschwitz、德國的 Dachau)時,甫入大門的總是這德文「Arbeit macht frei」(work sets you free), 如果工作勞動的價值是由國家高權行為賦予或定義,讓社會無形中形成什麼是好的、有價值的、高尚的工作,就真的太悲哀了。(一個正跟社會主流工作價值背道而馳的人有感而發)

轟ㄟ專用 提到...

哇,如果是集中營大門的文字的話,要扯到猶太人迫害(holocaust)、國家體制化的種族仇恨、希特勒政權對德意志子民的規訓(因為那句話應該也是給納粹軍看的)...比這文字複雜多了!
不論是國家或社會,集體的生產--消費循環運作順暢,總是最高指導原則,就這一點來說,個人的工作價值如果偏離集體價值,不論那集體價值是甚麼,他/她一定會被貼上偏差的標籤。
但我引的這段文字,主要想批判的是資本主義對於人的勞動與工作的剝削,已經更進一步到了虛無的程度。讀這段文字,對照我最近的觀察與體驗,感覺特別貼切。
不過,這其中還有一個也很重要的問題沒有討論到,是關於工作(work)、職業(job/occupation)、與勞動(labor)三者之間的異同。我感覺,讀這本書沒有使我的這個疑問得到解答;這也許是另一個問題了。

社會的受害者 提到...

討論工作還是職業有意義嗎?

隱形委員會應該不是要論述哪些工作好而哪些不好

這本書並不是教科書,而是嘗試著要使人民覺醒

覺醒根本就不需要去看有沒有工作 或工作是什麼性質

如我理解無誤,應該是這樣

轟ㄟ專用 提到...

我想你理解這本書應該無誤
但我想說的並不是要「去看有沒有工作 或工作是什麼性質」
而是重新去反省,是什麼樣的資本主義邏輯
將我們制約到工作、職業、與勞動不分的境地
對我來說,如果我們要覺醒,那就應該要能批判這種將勞動整併到工作、因而將整個人收編到以職業定一人的存在的資本主義體系中
長話短說,我這裡指的不是什麼具體或特定的工作,而是「工作」這個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