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 08, 2011

看片小記: 臉紅的夏日 (El último verano de la Boyita, 2009)

根據導演Julia Solomonoff的說法,Boyita的意思大約是旅行用的拖車;《臉紅的夏日》原片名El último verano de la Boyita非關臉紅,而是在拖車的最後一個夏天。在拖車度過的最後夏季,指的是故事主人翁侯莉的成長儀式,那麼臉紅的或許是另一個主人翁馬力歐。

這個夏天,總是和侯莉膩在一起的姐姐變了;她的身體出現變化,戴起胸罩,突然開始重視隱私,濃妝艷抹地和朋友去看電影、聊男孩子。感覺被遺棄的侯莉,百無聊賴下決定和父親到鄉下的牧場渡過剩下的夏日。受僱在牧場打理大小事的一家人中有個男孩叫馬力歐。馬力歐整天在大太陽下幹活,臉曬得紅通通的;他還很害羞,不多話,也不會像其他男孩一樣,脫去上衣跳到河裡玩水。馬力歐的父親為他買了一匹馬,打算在有如成年禮的鄉村跑馬賽上讓全家人風光...

這部攝影平實穩健、敘事內斂儉約、質地樸素的成長電影,講的是侯莉邁入青春期前的性意識啟迪的一段旅程,同時也是馬力歐面對自己的身體與性的成長故事。侯莉與馬力歐的邂逅,在電影的鋪陳下,為我們示範了不同的身體之間互相學習、並試圖了解的天真與美麗。性意識的啟迪,同時也是性別角色的內化,因此性、性向、與性別,並非互不相干、完全割離的概念與認同形式;它們往往互為表裡、互相建構,更可能互相混淆。從無性階段的童年,漸漸開始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進而開始「認識」自己的性與性向、必且開始學習屬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時,侯莉與馬力歐往往已經無法選擇要成為男孩或女孩了。

正因如此,要扭轉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性別標籤,或是處理外人眼中「有問題」的身體性徵,才加倍困難。故本片更重要的訊息,是看見那個性與性別的混淆下產生的性別暴力。當馬力歐身上的秘密逐漸曝光,最後傳入父親的耳中,父親先是對馬力歐拳打腳踢(不知是洩憤或羞怒),然後將象徵馬力歐成年男子身分的馬轉賣出去。由於不認可男人資格而剝奪其成年男子的重要象徵,這是許多文化都會有的社會性懲罰;但這裡的關鍵是:我們的文化究竟是以何社會慣例,去辨識一個人的性別、或將性的標誌貼到一個人身上?大多時候,我們可以自信滿滿地從一個人的穿著、外表、或身體的弧線,去判斷一個人的性別,並且十之八九不會出錯。但這裡的關鍵,並非在於我們極少出錯,而是我們也十之八九是以穿著等間接的方式來下判斷。若馬力歐的父親沒將他剝得精光、檢查馬力歐的身體,那麼他究竟是怎麼辨識馬力歐的性別,並進而決定讓馬力歐順利完成男人成年禮、或是剝奪他成為男人的資格?反過來問,只要沒人說出去,除了侯莉與馬力歐兩家人,又有誰能知道馬力歐的秘密?又為什麼「是」男性與「看起來像」個男人,在這時候變得同等重要?


誠然,《臉紅的夏日》並不處理性與性別的概念混淆,也無須以此才能展現中南美洲文化中特有的男性優越與性別暴力。馬力歐所處的鄉村勞動階層社會,不容許他特殊的身體與性,他的父親代表整個鄉村勞動力的陽剛氣息,對他不尋常的身體表示懲罰。侯莉的醫生父親善待馬力歐,但比較像是對待病人的體貼。最後侯莉將馬力歐帶往河邊,卸下他的上衣,與他一齊浸入反射著金色陽光的河面。也確實只有侯莉不帶偏見的天真與善良,才終能洗滌所有加諸在馬力歐身上的歧視、憤怒、不諒解、以及罪惡感。



*本片官網有導演的創作動機與其他心得,並有英法西三語版本供選擇,建議一讀。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