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鷥
魏振恩(原刊載於《創世紀詩刊》169期,2011年12月)
他們的白
站立霧中的小路
我們暗記皇帝的名字悲傷的城與戰爭
馬車隆隆軍圖燒毀
鷺鷥在竹林裡看我們朗誦
雨落
村莊裡有人點了一盞燈
門開了
又關月升山
綿延的洪水遠處的煙
有人熄了燈
最後的黃
與春天爆竹響在天邊
書法的黑枕著紅
在新年的山丘跳舞
太陽拖著我們的影子向城飛奔
鷺鷥浮在竹林
看我們啄出字句與數目
看我們飄起
他們的白站在河邊
送走我們
我們飛行在都市或鄉間
在擁擠的人行道用力踏步
像紙燈被海水銜去
高處千萬鷺鷥
地圖屋簷山巔
記得他們的白
我們赤腳走在霧中的清晨
11月 20, 2011
11月 14, 2011
看片小記: 黑水仙 (Black Narcissus, 1947)
二十世紀初期、尚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北方,有座修女主持的修道院決定派遣一群修女到靠近北境喜馬拉雅山的地區,修繕廢棄的古修道院並開設婦幼收容所。新的修道院將由年輕的Clodagh修女(黛博拉蔻兒)主持,不料百廢待舉之際,遇上年輕充滿魅力且忿世不羈的神祕男子迪恩先生(David Farrar),與Clodagh發展出若即若離的曖昧,加上當地的年輕印度將軍、神秘的印度女子、因妒恨發狂的修女露絲(Kathleen Byron),加上Clodagh自己難以忘懷的過往,使偏遠山巔的小修道院隱藏一場風暴。
11月 07, 2011
2011【機不可失】主題紀錄片影展之《星空之下》
大約半個月前,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在他與妻子共同經營的部落格上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有次座談場合上,有位學生在發言中指出,Bordwell對電影的分析無關主流或藝術,而是要從尋常的電影中找出不尋常之處,從非主流電影中挖掘電影的慣例。甫結束的【機不可失】影展中的作品《星空之下》(2010)便很有一種標準紀錄片、卻帶著不尋常氣質的感覺。
這部篇幅不小、但仍善用每分每秒,講出一個完整而精彩複雜的家族故事的紀錄片,是荷蘭籍導演Leonard Retel Helmrich繼《月亮的形狀》(2004)後,相隔六年推出的印尼系列續作(這段時間還跑來台灣打工當《亂青春》的攝影)。作為一部紀錄片,《星空之下》有非常不紀錄片的開場;它的第一個畫面是一片漆黑中出現如繁星的白點,漸漸地畫面漸亮,我們才發現這些白點不是夜空中的星光,而是青綠稻田中的露珠。導演將鏡頭光圈調到最小,製造出破題的「偽星空」,接著同一個畫面讓鏡頭調大光圈,帶光線進入鏡頭後才慢慢出現稻田的畫面,使印尼鄉間夜晚的繁星與農忙中的田景相互輝映,短短幾秒鐘內編織出整部電影的整體印象。
11月 03, 2011
女書‧回生 (2011)
身兼作家、導演、學者的郭昱沂,似乎是回應少女時期一個幽魂般的想望,完成了關於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女性文字的紀錄片《女書‧回生》,並在國家圖書館進行的《女書‧回生》研討會中舉行首映。
![]() |
「女書‧回生」研討會海報 |
有關這獨特且神祕的女書,比較知道的大概就是台大旁邊的女書店其名其商標,就是來自它,還有一本由Lisa See寫的小說《雪花與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這部感性而帶著溫柔的哀傷的作品,帶領我們走訪女書發源的中國湖南江永,追蹤當地人物與女書保存的現況。女書來源不可考,有一說是宋朝,由湖南江永入京做宮女的胡玉秀所創,在家書中寫下這關於委屈、思鄉、宮中生活的密碼。自從2004年號稱女書最後傳人的陽煥宜過世後,一度以為女書從此失傳;後來陸續發現幾位仍能讀寫女書者如片中出現的何豔新、胡美月等人,於是保存與研究女書的風潮再起。這也是本片的緣起。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