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 07, 2013

十五年前台北市中山區的康樂里、也就是今天的十四、十五號公園現址,因強制拆遷問題而引發的居民抗爭行動,過程一直站在最前線、忙進忙出的其中一位,是康樂里里長禚淑雲。

最近看黃孫權《綠色推土機》,初識這位女士;但等到看隨書附贈的DVD時,偶然聽到旁白唸她的大名,注意到那是不熟悉的音,才發現我根本不知道「禚」的正確讀音。

又是個讀邊絕對沒有用的字。「禚」形似「糕」、看似以「羔」為聲符,讀音應該相去不遠。其實不然。示部十畫的「禚」,唸作ㄓㄨㄛˊ,音同「濁」、「拙」。這是個罕見字,除了當作姓來使用之外似乎沒有其他用法。但禚最早是春秋時代齊國的城邑名,大約在今日的濟南一帶,據說禚姓也是源自於此;奇怪的是,《說文解字》並沒有收錄這個字。《康熙字典》則有「禚」的讀音線索,引用了《集韻》、《正韻》道:「職略切,丛音灼」。

如此似乎解決了唸法問題。不過,我手上的五南版辭典說禚是形聲字,卻是「從示,羔聲」,但標的音仍是ㄓㄨㄛˊ。這是甚麼意思?是「羔」這個聲符在古早以前有別的唸法,只是如今禚與羔、糕分道揚鑣了嗎?

11月 30, 2013

大學時代系上有位同學名字裡有這麼個「芃」字,便知道了念作ㄆㄥˊ(音同彭)。年少無知,不求甚解,沒知道這字的意思(其實大多字都不知道)。大學畢業後再沒遇過這個字,事隔快二十載,這學期教的班裡,一口氣遇上兩三個學生名字裡都有這個字,還記得字怎麼念;是個啥意思,或許是時候該來查查了。

芃,艸部三劃,形聲字。早在詩經》的〈鄘風•載馳〉即有「我行其野,芃芃其麥」;後來許慎在《說文解字》中將「芃」解作「艸盛也」,說明清楚又俐落,也因此「芃芃」便是用來形容草木茂盛的樣子。由於「芃」從凡聲,我手上的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更進一步解說道,「凡聲之字多有廣眾義,故草類茂盛之狀為芃」。這麼說來,如「帆」、「汎」等字,似乎也隱約可以猜到它們的原意了。

不過「芃」還有一解,同樣點出《詩經》、這次是〈小雅•何草不黃〉,有「有芃者狐,率彼幽草」這麼的文字,《康熙字典》收的詞條則引了《毛傳》:「芃小,獸貌」來為前句作解,下面還加上朱熹《集傳》裡的:「芃,尾長貌」作註中註。總之,以今日的說法,這裡的「芃」是用來形容獸毛蓬鬆、雜亂的樣子。

雖說以草盛解、以毛蓬鬆解,意思大致相似,但是用在名字上,講花草講獸毛,意境上可差了一截。或許屬老虎的跟獅子座的很適用吧?

11月 23, 2013

2013金馬國際影展 續兩帖

今天要介紹的另外兩部金馬國際影展電影,也是以高中生為主題,也成績可觀,但與上一篇介紹的兩部性質不太相同。

(本片有兩個王家衛與李安梗,不知兩位大導演有沒有看到,現場觀眾、包括我都覺得很好笑)

11月 21, 2013

2013金馬國際影展 兩帖

在行程尷尬一如過去兩年的狀況下,仍是硬湊了八部片買影展套票。今年挺幸運,一路看下來的作品水準很整齊,還發現其中選到的幾部湊巧主題相似,可以一併報告。這裡先介紹兩部片,都是亞洲作品,都是以高中生的成長故事為題材。

聽冥王星唱歌 (Pluto, 2012)

本片以南韓菁英高中的校園文化為背景,演練激烈競爭的升學體制下人性的扭曲與終至毀滅。好不容易從候補名額中擠進菁英學校的高中生,有個從事壽險業的單親媽媽,家庭背景遠遠無法與富裕的同學相比。但資質優異又努力的他,很快受到最菁英的小圈圈的注意,也被吸收進這個小圈圈。這時他才逐漸發現更多殘酷的真相。

聽冥王星唱歌》巧妙借用關於冥王星的天文學爭論,即冥王星是否仍該被納入太陽系的行星之一,來比喻誤闖菁英少年團的故事主人翁。他在這群所有光環齊集於身的小圈圈裡顯得突兀,是因為平庸出身終究不可能適用於這個社會金字塔頂端,還是社會向上流動的機制已改變得沒有他這類人的容身之地?冥王星面臨太陽星系分類機制改變下的尷尬地位,反映的也是如今貧富分化加劇的社會下,自古以來因科舉制度而存在的一試定終生的階級流動機制正被取代。如今資質與天份在社會生存的重要性,已遠不如財富與身分等籌碼。

聽冥王星唱歌》採用較為古典的敘事策略與美學形式,或許是要把最多的關穎情緒張力,留給戲劇本身。同時,以接近通俗劇情片的方式來呈現這升學競爭與人性扭曲的故事,對同在人口稠密且資源珍稀的其他東亞社會來說,相當能感同身受。相信看過這部片的國人,肯定都心有戚戚焉。

青春殘酷練習曲 (2013)

世界影壇難得一見的國度哈薩克,印象中只在數年前有跟哈薩克其實沒有直接關連的惡搞喜劇芭樂特(2006)。然兵貴在精不在多,此番哈薩克再有電影呈現在世人面前,是整體成績更為出色的冷冽校園驚悚劇青春殘酷練習曲

本片與《聽冥王星唱歌》同樣以高中校園的霸凌為題材,但著眼於弱勢者的內斂、壓抑、與孤立;電影後段發展近似於《聽冥王星唱歌》,霸凌的受害者後來終於走上復仇一途,以暴制暴,不同之處在於本片維持冷冽內斂的底蘊,完全不走渲染煽情的路線。但更重要的是《青春殘酷練習曲》令人驚嘆的電影美學表現。導演埃米爾拜加津(Emir Baigazin)首次執導長片,不但有超齡但鋒芒難掩的沉著穩健,攝影成績更為驚人。全片幾乎每個畫面,從構圖、線條、到圖案與顏色,都色調冷冽且無比乾淨,有如頂尖好萊塢團隊製作的科幻片,成功(或許也是意外)營造出疏離、且有一種接近超現實的感覺。甚至片中屢屢出現小強的畫面,在拜加津的鏡頭下,竟也不那麼油膩令人作嘔。

我非常好奇導演是如何辦到的,但他稍早在柏林所受的訓練應該很有關係。由哈薩克與德法三國聯合出資製作的《青春殘酷練習曲》,在今年柏林影展勇奪金攝影銀熊獎,應該沒有僥倖。對我來說,這部片唯一的問題,可能是所有的男配角都長得太帥,就連在校園中霸凌他人的反派角色,竟也有型俊美得太不真實。哈薩克的大男生,當真都是天生的模特兒嗎?

11月 07, 2013

詩人的獻祭

犧牲 (The Sacrifice/Offret, 1986)

犧牲的酷卡文宣上,有關電影本事如此說明:亞歷山大是一位評論家,在他五十大壽時廣播正播放著發射核導彈的壞消息,一場全球性的和災難眼看就要爆發。正當人心陷入不安和恐慌之際,亞力大仍懷抱著拯救世界末日的痴夢。某日,他突發奇想地放火燒了自己的房子,期待世界的、家人的和自己的新生,然而永恆的是宇宙還是人類,至今仍是無解的疑問。

(畫面中這場戲充分展現塔可夫斯基透過穩健運鏡與超絕場面調度來追求視覺上的對稱)

11月 04, 2013

咼 (增補)

初見這個字時我真愣住了。怎麼唸呢?一時還真摸不著頭緒。

就連要查字典,腦筋也轉了幾回,才猜到從哪個部首查起。先來看部首筆畫。這個字從口部、六劃。說文解字對此字的解釋為「口戾不正」,換句話說是嘴歪斜,想來不是太好的意思。《康熙字典》則收錄到南唐時期的「多了姓氏的用法;對於這族人何以得此姓氏,這裡不予置評無論如何,」做姓氏用,大致是今天這罕見字能夠看得到的場合了吧。

那麼究竟怎麼唸呢?這可是真正麻煩的地方了。有朋友從去猜或讀作ㄍㄨㄛ;但從眾家字典來看,它的發音還真混亂,至少有五六種,也不知哪個才對。非常好用的漢典網站收到的唸法就有ㄨㄞ()、ㄏㄜˊ()、ㄨㄛˇ()、ㄨㄚ()、ㄍㄨㄚˇ(寡,疑作為冎的變體字)、ㄍㄨㄛ()六種讀法;我手上的五南版國語活用辭典並列ㄎㄨㄞ與ㄍㄨㄛ兩種發音,並且只有當作姓氏時作後者讀(後面卻又附上一條說明:審訂後,併為單音ㄎㄨㄞ)。咱們的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裡,則只有ㄎㄨㄞ一種唸法(同音字也是罕見字如),微軟的新注音輸入法也將此字做如此拼音的設定。有些字典還查得到咼另有一變體字,讀作ㄍㄨㄛ,或許說明了上面第六種讀法的由來。

鄉親們看,這是不是很傷腦筋,即是要唸都不知唸哪個音才對。偏偏這學期來了個咼姓同學給我教到,還真是對統一發票都沒那麼好運。應該找一天來問問這位同學,他/她的姓該怎麼念才對,否則該念ㄍㄨㄛ的給人家念了個嘴歪斜的ㄎㄨㄞ可就真尷尬。



PS:廖文豪老師所著《漢字樹2》收了這個字(頁24),他將咼的讀音定為ㄎㄨㄞ,並說明以咼為聲符的衍生字包括過、堝(ㄍㄨㄛ)、蝸、渦、窩、萵(ㄨㄛ)等。但廖老師並未解釋咼讀音異變的由來以及它何以會從「口戾不正」演變出這些涵義不盡相同的各字。

10月 31, 2013

蓋茨比;奧斯汀

「那天我覺得自己即將失去某種東西,不由得哀悼起尚未發生的死亡,彷彿我私人的一切都被粉碎了...我在美國念書時,不曾有過這種失落感,在那些年頭,即使思鄉情切,我仍十分有把握家是我的,只要願意隨時都可以回去。直到重返故鄉,我才領會到流亡的真諦。當我走過那些我所深愛、懷念的街道時,我覺得彷彿正在踩碎躺在腳下的回憶。」


-----Azar Nafisi,《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頁172-173

"I had a feeling that day that I was losing something, that I was mourning a death that had not yet occurred. I felt as if all things personal were being crushed like small wildflowers to make way for a more ornate garden, where everything would be tame and organized. I had never felt this sense of loss when I was a student in the States. In all those years, my yearning was tied to the certainty that home was mine for the having, that I could go back anytime I wished. It was not until I had reached home that I realized the true meaning of exile. As I walked those dearly beloved, dearly remembered streets, I felt I was squashing the memories that lay underfoot."


-----Azar Nafisi,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 p. 145


「我反覆幻想著〈權利法案〉中多加了一條:幻想的自由。我逐漸相信,若缺乏想像的自由或不受限制使用想像作品的權利,真正的民主就不存在。一個人若要擁有完整的生命,必須能夠公開塑造和表達內心的世界、夢想、思想與欲望,並時常能在公眾與私人領域之間進行對話。不然我們怎知自己存在過,有感覺,有慾望,會怨恨,也會恐懼?
「我們老說事實事實,然而事實若非透過情緒、思想與感受重組創造,在我們看來事實便不是完整的事實。在我看來,我們彷彿不曾真正存在,或只部分存在,因為我們無法以想像將自己具體化並與世界產生互動,因為我們讓想像之作淪為政治伎倆的工具。」


-----Azar Nafisi,《在德黑蘭讀羅莉塔》,頁399-400

"I have a recurring fantasy that one more article has been added to the Bill of Rights: the right to free access to imagination. I have come to believe that genuine democracy cannot exist without the freedom to imagine and the right to use imaginative works without any restrictions. To have a whole life, one must have the possibility of publicly shaping and expressing private worlds, dreams, thoughts and desires, of constantly having access to a dialogue between the public and private worlds. How else do we know that we have existed, felt, desired, hated, feared?

"We speak of facts, yet facts exist only partially to us if they are not repeated and re-created through emotio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To me it seemed as if we had not really existed, or only half existed, because we could not imaginatively realize ourselves and communicate to the world, because we had used works of imagination to serve as handmaidens to some political ploy."

-----Azar Nafisi, Reading Lolita in Tehran: A Memoir in Books, p.p. 338-339

10月 21, 2013

又是一個有邊讀邊行不通的案例。這個形似的字,既不唸做ㄐㄧㄡˋ也不唸ㄍㄨㄟˇ,卻是讀音也不常見的ㄗㄢˇ,音同

昝,從日部,五畫。這個字可能在漢代晚期開始出現,故《說文解字》中還沒收,考察篆隸變化的《隸辨》則有昝為「朁」的俗字之說(朁這個字一樣麻煩有機會再談),或許「昝」最遲要到南北朝才開始有。但昝本身並沒有甚麼意義,至少從魏晉時期以來可考的字詞典,多無收錄甚麼關於這個字的用法(除了當作朁的俗字)。「昝」目前唯一的作用,只有當作緣起於蜀地、並且在南北朝時期一些鮮卑部族漢化時改用的姓氏。(有個說法是昝姓乃從咎姓變化而來,但這說法可信度待考)

不過,從昝延伸出去的字,倒是提供了這個字讀法的暗示。比如說藏人特有的食物糌(ㄗㄢˊ)粑,以「昝」為聲符衍生出米字旁、表食物的「糌」;另有人字旁、念法和糌一樣的「偺」,當作第一人稱代名詞使用,與「咱」意思相同。另還有喒、揝,讀音皆與「昝」同,都是動詞;前者做叮咬或口銜解,後者則可解為聚積或手動。這些衍生字流通的情形也不普遍,參考價值或許更小、也更容易為其他通用的變體字所取代,如做積聚解的「揝」便可和同音的「攢」互換。

但如今「昝」大約只剩姓氏這一個用途,它就像只會用來標示地名的「亳」一樣,獨家使用且極為罕見。我何其幸運,這學期班上竟遇著一位昝姓的學生,拜他所賜,我長見識。

10月 12, 2013

這個字若妄想有邊讀邊絕對會碰壁,因為它的發音跟「環」差距甚遠。

翾,ㄒㄩㄢ,音同「宣」、「軒」,羽部。《說文解字》將翾解為「小飛」,讀來似懂非懂,意思並不十分清楚;我手上這本五南出版的《國語活用辭典》解釋得較詳細,說「翾」當中的「睘」有小巧的意思(這說法出處仍待查)。略張雙翼而飛,便是小飛了。

段玉裁在《說文解字注》考察到《荀子》當中所述「喜而輕則翾」,就給這個字賦予比較生動、悠然的輕飛意象。另在相傳是屈原所著的《九歌》當中,則有據說是用來形容音樂的「翾飛兮翠曾」。總之,「翾」最遲在東周時期已經有了。

回想一下,有關「翾」的唸法,稍早其實已有線索。日前風靡兩岸的古裝劇主人翁甄嬛,通讀為甄嬛(ㄏㄨㄢˊ),媒體上也有正確讀法應為甄嬛(ㄒㄩㄢ)的說法。而實際上,與「翾」同音、以「睘」為聲符的字還真不少,粗估尚有儇、懁、譞等。至於這些字的故事,往後有機會再說吧。

10月 10, 2013

合該是巧合,但也太巧,每開新班就會遇到恰好有幾位學生的名字不約而同用了某個不常見、或常見卻總是不求甚解的字。之前收過「澂」、「芷」等,今天要介紹的是「伃」。

伃,音同「於」、「妤」;雖然印象中沒碰過這字,但有邊讀邊,這念法挺好猜。不過它是啥意思好像還不太容易推敲。伃其實可說是罕見字,本身並沒有甚麼通用的意思,查了一下,最早在《說文解字》中就有這個字了,與「倢」共同使用,為「倢伃」。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如此說明伃:「婦官也。漢書外戚傳。婦官十四等。昭儀位視丞相。比諸侯王。倢伃視上卿。比列侯。韋昭曰。倢承,伃助也。漢舊儀云。皇后爲倢伃下輿。禮比丞相。按婦官上當有倢伃二字。淺人刪之。倢之本訓佽也。見下。从人。予聲。以諸切。五部。亦作妤。」換句話說,倢伃是早在漢武帝時就設置的女官(原稱婦官),官階可分十四等,還可比王侯,不可小看。《隋書·經籍志》已亡佚的《成帝班倢伃集》提到班倢伃這麼個女子,據說是班固的祖姑,雖名字已不可考,但顯然有文采,寫宮廷生活的鬱鬱難歡,哀戚悲切甚為動人。

倢伃晚至明朝都還存在,晚至《康熙字典》都還有收錄該字詞,到了咱們天才的教育部版網路字典,「伃」卻已消失不見,只能從「倢」來找伃的殘存痕跡。又是個氣若游絲的將死之字。有趣的是,大約從唐宋時期開始,「婕妤」可通「倢伃」;最遲在遼代的《龍龕手鑑》、北宋的《廣韻》,已有「婕妤」的用法。但許慎作《說文解字》的東漢時是還沒有「妤」這個字的。文字有自己的生命,且以訛傳訛、反客為主,「倢妤」隨著這官位的消失而衰微,「婕妤」卻得以保留下來、生命力旺盛,還常用於人名。

這字詞的訛用與僭越中值得注意的是性別的視覺化。原來的「倢伃」雖為婦官,文字本身卻沒有特定性別的指稱,反倒是後來的「婕妤」換上了女部,性別的意義因視覺化而變得清晰無比。這樣的「改變」或許有助我們明辨這組字詞的屬性,卻也因此高度侷限了它的可能性。這麼想來豈非可惜,畢竟「伃」很是個好字呢。

10月 07, 2013

沉睡的二郎,宮崎駿的夢

風起 (風立ちぬ, 2013)

過去二十多年來、每出片即翻新日本影史票房紀錄、已成日本電影票房救世主的宮崎駿,推出新作《風起》隨即發表退休宣言,讓這部懷舊色彩濃烈的動畫立時成為影迷絕不可錯過的話題作品。或許也是這樣的特殊緣由,片商不讓國人久候,在本片仍於日本院線上映中便引進寶島,台日戲迷同時見證、或許也是心疼一個時代就此畫下句點。

《風起》奠基於史實,講的是成長於二戰前的飛機設計工程師堀越二郎的故事。自小便夢想乘翼翱翔天際的堀越二郎,在研究所畢業後進入三菱工業,負責航空器設計的工作。由於天賦、努力不懈、與長官賞識等的配合,在短短兩三年內設計出太平洋戰爭時橫行整個西太平洋上空的零式戰鬥機。除了逐夢的勵志故事外,本片也穿插淒美愛情故事線,搬演二郎與關東大地震時因緣邂逅的少女菜穗子重逢、進而互許終身、最後仍不免生離死別的催淚戲碼。

9月 27, 2013

阿莫多瓦回顧展上: 慾望萬歲

這一波的阿莫多瓦回顧展,因為行程配合不易,必須忍痛剔除較晚近的《顫抖的慾望》(Carne trémula, 1997)。以下綜合這次影展其他三部阿莫多瓦早期作品的觀影經驗,做簡短報告。

修女夜難熬 (Entre tinieblas, 1983)
慾望法則 (La ley del deseo, 1987)
愛慾情狂 (Kika, 1993)

將整個電影創作的事業都投注在探討愛情的導演,整個世界上大約只有侯麥與阿莫多瓦這唯二的作者。不過這兩位路線截然不同;侯麥總是浪漫溫暖,相較之下阿莫多瓦口味重得多,且兼論情和慾,也善於使用冷嘲熱諷。同時,阿莫多瓦也常用過度華麗乃至俗艷、高反差的色彩,搭配靈活的攝影剪輯,塑造強烈的視覺風格。愛情、身體和佔有慾之間錯綜、交纏、弔詭的辯證關係,一直是阿莫多瓦創作的關懷;當然,多變、逸出異性戀霸權的各種性癖及箇中的性政治與交錯複雜的權力關係,也是他敘事的主軸。

9月 16, 2013

「地理學的想像」

「學院裡,觀念的周轉時間也加速了。不久以前,一生出版兩本書以上,就被認為野心太大。現在,領袖群倫的學界人士必須每兩年出版一本書,證明自己還活著。學院裡生產力和產出的界定越來越嚴格,學術成就也越來越緊以這些項目來衡量。 ... 觀念生產的加速,平行於資本主義整體的加速周轉時間的一般性推力。但是書籍和期刊的更大產量,有賴於新知識的生產,而這意味著更激烈地互相競爭,以尋找新觀念,並且對於這些觀念的所有權更感興趣。只有當亞當•史密斯的看不見的手,在其他市場無法發揮的一切效果都在學院裡實現了,這種瘋狂的活動才能夠凝聚成為某些具有共識,而且基礎穩固的『真理』。實際上,觀念、理論、模型、主題辯論,是一種本月流行色彩式的時尚,它們加劇了快速周轉、加速和瞬息萬變的狀況。去年是實證主義和馬克思主義,今年是結構歷程論(structurationism),下一年是實在論,後年則是建構主義、後現代主義或其他甚麼東西。跟緊班尼頓(Benetton)色彩變化的步調,比追隨當前學院世界裡短暫觀念的迴轉,要容易多了。」

-----David Harvey,〈時空之間─關於地理學想像的省思〉,頁71-72



*此篇講稿原發表於1990年,由王志宏翻譯,收錄在《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這段文字實在一針見血,雖由社會地理學出發,卻是用當今所有知識生產,學術界的朋友想必心有戚戚焉。原文抄錄如下:

"Not so long ago, to publish more than two books in a lifetime was thought to be over-ambitious. Nowadays, it seems, leading academics have to publish a book every two years if they are to prove they are still alive. Definitions of productivity and output in academia have become much more strictly applied and career advancement is more and more measured simply in such terms. ... Speed-up in the production of ideas parallels a general push to accelerate turnover time within capitalism as a whole. But greater output of books and journals must rest on the production of new knowledge, and that implies the much fiercer competitive search for new ideas, a much greater proprietary interest in them. Such frenetic activity can converge upon some consensual and well-established 'truth' only if Adam Smith's hidden hand has all those effects in academia that it plainly does not have in other markets. In practice, the competitive marketing of ideas, theories, models, topic thrusts, generates color-of-the-month fashions which exacerbate rather than ameliorate conditions of rapid turnover, speed-up and ephemerality. Last year it was postitivism and Marxism, this year structuralism, next year realism and the year after that constructivism, postmodernism, or whatever. It is easier to keep pace with the changes in Benetton's colors than to follow the gyrations of ephemeral ideas now being turned over within the academic world."

-----David Harvey. "Between Space and Time: Reflections on the Geographical Imagination", p. 431.

9月 11, 2013

,音同「偉」、「尾」。又是一個罕見字,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網站裡已經不收這個字了,只能從異體字字典找到資料。早在《爾雅》便已有此字,意思大約是初生的草木花,郭璞注《爾雅》的說明是:「今俗呼草木華初生者為芛。」但芛長年漸衰微,到了康熙字典,竟只剩「古文」二字的說明聊備一格,如此已不必意外今人對白話文中怎麼使用此字將如何陌生。

會認識這個字,則是日前讀到台中有間太陽餅店以麻芛、及黃麻嫩葉為食材,太陽餅以此而口味獨特。麻芛乃台中特產,有心人甚至為此在麻芛盛產的南屯地區催生了一間麻芛文化館。關於麻芛的飲食應用則有一道麻芛湯,看圖片感覺好像喝過但不是很確定,可能要問問轟媽。拜拜孤狗大神還發現麻芛的許多應用方式,包括麻芛粉、麻芛茶等等,鄉親可自行投石問路。

好吧,所以有「麻芛」的用法,至於能不能舉一反三以此類推,譬如說,稱茶的嫩葉為茶芛、櫻花的嫩葉為櫻芛,就不得而知了。但誰都看得出來考察歸考察,真正的重點其實是太陽餅吧。

話說回來,芛該是個好字,就這麼沒了挺可惜的。



*有關那間賣麻芛太陽餅的台中餅店,可參考中國時報的報導,該店距離國美館不算太遠,騎車開車十分鐘應該到得了。

9月 06, 2013

"The most heterogeneous temporal elements thus coexist in the city"

"Whoever sets foot in a city feels caught up as in a web of dreams, where the most remote past is linked to the events of today. One house allies with another, no matter what period they come from, and a street is born. … The climactic points of the city are its squares: here, from every direction, converge not only numerous streets but all the streams of their history."


-----Ferdinand Lion, Geschichte biologisch gesehen

8月 27, 2013

阿薩亞斯的初衷

五月風暴 (Après mai, 2012)

帶有自傳色彩的《五月風暴》是法國導演阿薩亞斯繼頗受好評的《夏日時光》(Lˊheure dˊété,2008)後的新作。背景是翻天覆地的法國學運過後的1971年,故事圍繞著巴黎市一所高中裡支持左派與階級革命的學生。在一連串抗爭衝突校園塗鴉、張貼海報、乃至於縱火等愈見激烈的活動中,有人開始受到調查起訴。為了避風頭,吉爾、克莉絲汀、亞蘭等人趁著暑假到來,決定出走到義大利。短短一個夏天,革命的曙光若隱若現,而他們年輕而熾熱的生命則或交錯、或各自前行、或堅守路線、或回到常軌。帶夏日結束時,所有人都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

(電影一開場的學生抗爭與警方鎮壓;我們的抗爭或許平和得多,但政府體制的合法暴力一模又一樣)

7月 25, 2013

〈尼采的鷹與羔羊〉

「尼采在他於一八八七年出版的《論道德的系譜》(On the Genealogy of Morals)中有一段話,也許最能表達他對於基督教欺詐的看法。它是一則與羔羊及以羔羊為食的『猛禽』的寓言。尼采小心地選擇他的動物:羔羊當然是基督徒的象徵,而掠食性猛禽在尼采的文章裡指的是羅馬的動物,帝國之鳥;他認為羅馬人翱翔於世界各地,獵捕並支配他們所看到的一切獵物。

在寓言裡,他開始解釋為什麼這些猛禽要強過羔羊。牠們的力量大過於鷹的爪與喙;鷹之所以強壯,是因為牠們沒有意識到羔羊的力量。牠們並沒有『決意』要殺羔羊,只是在餓的時候跟著羔羊。同樣地,有著好胃口的人,並不會選擇吃喝或做愛的對象;他們只管做。尼采跟叔本華(Schopenhauer)一樣,想像一具強壯的身體,對自己盲目,心智沒有自我意識的負擔。從哲學上來看,這意味著對一個欲望強烈的人來說,『著手實行、產生結果,然後情勢改變,這段過程的背後並沒有所謂的「存有」(being)。』這樣的人並不會判斷自身行為的對錯,也不會考慮他人來限制自己,他不會反省因為他的慾望,羔羊(動物或人類)將因此受害。

弱者唯一個防衛就是『讓掠食性猛禽為身為掠食性猛禽而負責』。人的羔羊──弱者──在強壯的身體上編織了一層社會關係以及道德判斷的網,用懷疑與熟慮將它綁住。尼采之所以瞧不起弱者,並不是因為他們弱,而是他們對於他們所做的一切說謊。這些羔羊不敢承認,『我很害怕』,反而說,『我有靈魂』。基督徒的靈魂對話,都是關於自由地吃與做愛有多可怕,而人對於身體慾望能懷疑及熟慮有多好。因此,尼采的結論是,靈魂『也許是到目前為止世界上最堅定的信仰,因為它讓大多數的有限生命,包括所有的弱者與被壓迫者,能自我欺騙,將孱弱解釋成自由……。』」

-----Richard Sennett,《肉體與石頭:西方文明中的人類身體與城市》,頁194-195

7月 10, 2013

2013台北電影節 童年往事 (1985, 數位修復版 2013)

得知今年台北電影節的片單有童年往事的數位修復版,早早便訂票劃位,一定要選到滿意的座位。到了現場才注意到票並未售罄。怎麼會這樣呢?難得經典做了數位修復,又只有一個場次,怎麼說都該在大銀幕上瞧一回啊。今年稍早的新北市電影節放映數位修復版的《青梅竹馬》(1985)時,明明還因搶不到票而扼腕,怎地更加重要的《童年往事》卻還有空位?

我數年前已領略過《童年往事》的神采。坦白說,數位修復與否,並不會改變我對這部片的評價;我也知道數位修復並不能修補音軌上的瑕疵。如今用腳投票進戲院,無非是想在大銀幕上看經典重現。當天號稱數位修復版的全球首映,可能也不會再映(現場的說法是數位修復版此後不會再公映而直接發行DVD),能藉電影節的機會看大銀幕演出,自然不會錯過。不過物超所值的是,這次運氣一如去年台北電影節的《玉卿嫂》(1984)數位修復版,在誤打誤撞下遇上影人訪談,當真萬分慶幸。國內影人相當有誠意,侯孝賢導演到主要演員如梅芳、游安順、陳淑芳(另有逸事容後再提)、楊麗音與(當時)劇照陳懷恩,且不說一字排開、星光閃耀;他們在現場分享當時拍片的點滴,同樣是外人難知的珍貴幕後花絮。我坐在相當前排,能夠近距離欣賞堪稱傳奇的中堅影人,聽他們說不為人知的故事,有如與他們一同進入到銀幕後的祕密世界。

所以這篇不講電影本事,講他們當天分享的一些小故事。


7月 04, 2013

2013台北電影節 寶貝對不起 (Bejbi blues, 2012)

(原版海報弄得像美國YA片一樣,有強烈誤導作用)
電影的開場是一對少年男女發生爭吵,而爭吵的內容顯然是少女為了少年的花心感到氣憤;少女甚至搶過少年的手機、檢查他的簡訊、最後氣得摔爛他的手機。整個爭吵過程的畫面只有這對年輕情侶,讓我們以為這只不過是個關於小情侶的情愛電影,直到爭吵完畢、少女轉身離開時,我們看到她推走嬰兒車,才意識到這對小情侶也是一對年輕的未婚爸媽。

《寶貝對不起》用頗為寫實的筆觸,講未婚的少年媽媽Natalia的故事,看她同時面對自己想負責任的母親角色與不想負責的少女衝動兩種身分的衝突,在伴侶關係、母職、求職、揮霍青春等生活環節與生命課題間尋找自我定位、摸索方向。看著Natalia在這一分鐘試圖扮演好母親與有擔當成年人的角色、下一秒又開始嗑藥的荒唐青春,很容易為她的失責與無力感到惋惜(或不認同);以她處理自己人生的方式與能力來說,Natalia在很多方面來說都做得很不聰明、也不太值得同情。但卻也因為她的年少無知、更因為她反覆耐著性子與孩子的生父Kuba周旋,而不忍苛責她的挫敗與孤立無援。

電影如此搬演Natalia的不知所措與挫敗,本該是相當沉重的課題,不過波蘭出身的女導演Kasia Roslaniec展現絕佳的剪輯與編劇技巧,在轉場或甚至是同一場戲中插入有時長達三秒的空白(黑幕),同時在許多爭吵或情緒緊繃的戲中安排不少帶有黑色幽默的對白或動作。坦白說,我對整間戲院爆出不少笑聲頗感驚訝(接近駭異的程度);並不是因為我沒看出那黑色幽默,而是那幽默實在有些殘酷,而國人如此放得開的反應反而讓我小小嚇到。但往好的方面想,導演意圖傳達的訊息(如果那確實是她想傳達的),國人多接收到了。

《寶貝對不起》只是Roslaniec的第二部長片,演員也多是新手上路,片頭甚至特別打出首次銀幕演出的字樣(這時台下已有笑聲?!)。青年導演加上素人演員,但成績毫不含糊,已得到今年柏林影展水晶熊等兩項單元獎的肯定。以往國內對波蘭電影的討論多停留在奇士勞斯基與華依達,或許今後會有另一個新的名號慢慢浮現。

6月 29, 2013

"Hope is a memory that desires"

「巴爾札克使巴黎令人難忘,並且運用想像力將巴黎建構成一個集體記憶的特殊處所,如此便為革命時刻『閃現』的政治敏感度奠下基礎。當植基於巴黎的革命性轉變出現時,現代性的神話也浮上台面。記憶『閃現』於一八三○年,如其閃現於一八四八與一八七一年一樣,在革命情感的表達上扮演著關鍵角色。這幾次的革命無疑都負載著傳統的訴求,但另外也有人強力主張與傳統決裂的現代主義,要求走出完全不同的未來道路。因此,並不是希望引導記憶,而是記憶與欲望連結在一起時產生了希望。也許就是基於這個理由,雨果與波特萊爾才會認為巴爾札克是革命思想家,儘管他具有反動的政治觀。」

-----David Harvey,《巴黎,現代性之都》,頁72-73



(原文如下)
"[Balzac] makes the city memorable and thereby constructs a distinctive locus in the imagination for a collective memory. This grounds a certain political sensibility that can ‘flash up’ at moments of revolution. This is the myth of modernity as revolutionary transformation grounded in the city at work. Memory ‘flashed up’ in 1830, as it did in 1848 and 1871, to play a key role in the articulation of revolutionary sentiments. While these revolutionary moments were undoubtedly burdened by appeals to tradition, there was also an aspect to them that was intensely modernist, seeking that radical break through which a completely different path to the future might be opened up. It is not hope, therefore, that guides memory but memory that generates hope when it connects to desire. It was perhaps for this reason that Hugo and Baudelaire both thought Balzac a revolutionary thinker in spite of his reactionary politics.”


-----David Harvey. Paris, Capital of Modernity. (54)

6月 04, 2013

豐、豊

大約是不久以前,在某個媒體偶然看到建築設計大師伊東豐雄的名字改成伊東豊雄、還附上注音(ㄌ一ˇ),才注意到是自己多年來眼睛脫窗了嗎?

查了字典,發現果真是兩個不一樣的字。

豊,音同「李」,是「禮」的異體字。它本身也有意思,為古代祭祀用的禮器,在《說文解字》中有載:「豊,行禮之器也。」。

不過,在異體字字典中,也有「豊」作「豐」的異體字用的說法,而且在《說文解字》有圖為證,或許是字形相近所以從一開始就混用了,真相不得而知。

但老祖宗說必也正名乎,網路上「伊東豐雄」、「伊東豊雄」都找得到,究竟哪個才是對的?這時就一定要抬出本尊。根據這位建築師本人的事務所官方網站所顯示的,乃是「伊東豊雄建築設計事務所」。

好啦,至此再無疑義,大師本名乃伊東豊雄是也。鄉親們以後別再唸錯了,唸錯人家名字很失禮的。

6月 01, 2013

看片小記: 露西亞離開之後 (Después de Lucía, 2012)

亞蕾與父親遠程遷居到墨西哥城,兩人嘗試在亞蕾的母親車禍過世後重拾生活,從喪親之痛中再站起來。做廚師的父親找到新的餐廳工作,而亞蕾轉到新的學校,認識新同學。一次在同學荷西家的小派對中,亞蕾在酒精、大麻、與情緒發洩的交叉作用下,與荷西發生性關係。荷西將整個過程用手機錄了下來。隔天,這段性愛自拍傳遍全校。亞蕾在學校開始受到同學的譏諷、進而變本加厲為一連串的霸凌。

在此之前,國內關於霸凌的電影以《告白》的討論度最高。《露西亞離開之後》的宣傳確實瞄準了《告白》要比試一番。不過這兩部題材相同的作品,在敘事與視覺上風格完全不同,嚴格來說並沒有誰比誰更犀利、誰比誰更駭人的這種比較性問題。有別於《告白》以MV式影音剪輯和較誇張的表演,《露西亞離開之後》採取相當冷冽的表演與影像策略,也幾乎沒有特別製作配樂,簡約風格不知為何令我想起麥可漢內克。

因此,本片海報的暴力影像與帶著某種美感的線條和色彩,其怪異的組合、隱約透露讓人不自在的情感暗流,正是《露西亞離開之後》的重點。隨著劇情進展,班上同學對亞蕾的霸凌愈趨激烈、惡化,每一次的霸凌都如此赤裸,讓人如坐針氈。而從這霸凌擴散開的整個事件,包括校方與亞蕾父親的處理方式,都是一個又一個的錯誤決策所導致的惡性循環。整個事件唯一的一次正確處理,就是亞蕾終於選擇離開。

或許《露西亞離開之後》做得比《告白》好的(如果真要比的話啦),是它讓我們看到校園霸凌中最令人不寒而慄的地方。校園霸凌或任何形式的集體暴力最恐怖的地方,在於暴力事件發生的當下,共謀者沒有人真正意識到自己正在做的事情有多麼殘忍。是以他們或許知道自己這麼做不好、不對,但他們面對無法捍衛自己的那位受害者,還是參與了這場暴力的、具有傷害性侵略性的行動,甚至可能樂在其中。和有自覺地參與暴力相比,對於集體暴力的無知與麻木,才是真正的道德崩潰。

5月 28, 2013

看片小記: 康提基號:偉大航程 (Kon-Tiki, 2012)

挪威探險家索爾身上流著接近愚勇的血液,自小即帶著無盡熱情探索未知,成年後在玻里尼西亞群島生活考察,發現當地原住民可能源自南美洲的證據。他想將自己的發現公諸於世,扭轉當時玻里尼西亞人及文明源自亞洲的說法,卻沒有人相信他、願意出版他的著作;為了印證明自己的論點,索爾決定以千年前南美原住民築筏出航的原始技術,從南美洲到玻里尼西亞走一次海上的萬里航程。

改編自二十世紀中葉真實故事的《康提基號:偉大航程》,乍看之下頗有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白人在原始世界探險的風情,海上漂流的視覺奇觀也讓人聯想到不久前的《少年Pi的奇幻漂流》(Life of Pi, 2012)。不過本片並沒有印第安那瓊斯系列的熱鬧與種種奇遇,也沒有《少年Pi的奇幻漂流》的那種哲思辯證與心靈厚度;它骨子裡倒讓人想起荷索的奇片《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1982),為了不切實際的宏願寧頑抗自然,也要完成一項沒人看好的壯舉。

5月 20, 2013

2013新北市電影節 電影變態指南:意識形態篇 (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2012)

來自南斯拉夫的當紅哲學家Slavoj Žižek相當能投其所好,懂得影像在當代無所不在的影響力與穿透力,善用媒體來推銷他的論述,如今越界成為電影編劇與演員。在今年新北市電影節登場的《電影變態指南:意識形態篇》(The Pervert’s Guide to Ideology, 2012)是變態指南系列的第二發,與前作《電影變態指南》(The Pervert’s Guide to Cinema, 2006)一樣,精選幾部重要、或是觀眾耳熟能詳的電影,來闡述他的立場與思維。

X光人 (They Live, 1988)

《意識形態篇》的批判火力主要集中在資本主義與極權法西斯。電影的一開場是我曾看過片段的八零年代科幻動作片《X光人》。這部片的故事發生在現代的洛杉磯,一位白人男子偶然間找到一紙箱的墨鏡,戴上之後赫然發現這墨鏡原來不尋常,是能看到隱藏在表象下的某些陰謀的墨鏡。透過這墨鏡,他看到所有的廣告看板、雜誌、報紙,上面印著各式指令,譬如順從、不要思考、購買、消費、結婚、組織家庭與生育後代等等。他同時發現,有些人原來也不是人類,而是外星人,潛伏在人群當中監視人的活動。

5月 19, 2013

美白的反啟蒙精神

在西方文化中,白色做為一種顏色,與紅橙黃綠藍靛紫截然不同,因為白色是一種「超顏色」(supercolor),超越凌駕在所有顏色之上,也超越凌駕在所有的官能極限之上。紅橙黃綠藍靛紫式光通過稜鏡的折射,皆是不純粹的經驗論產物,白是不透過稜鏡折射的純粹之光,理性與真理的最終形式概念,白色沒有肉身,白色沒有陰影。於是西方人不僅皮膚白,連腦袋思考也以白為尊,一部哲學史就是一部將白色由「顏色」抽象到「概念」的「白色神話」史。白是從種族膚色、哲學概念到美學品味的一以貫之,西方文化就是白色文化。

-----張小虹,《膚淺》

5月 10, 2013

山姆小叔的告解

鋼鐵人 3 (Iron Man 3, 2013)

東尼史塔克/鋼鐵人自承,此刻所面對的大敵與災厄,要遠溯到跨入千禧年的那個夜晚、他在瑞士伯恩的兩段邂逅。他與美女植物DNA學者瑪雅(Rebecca Hall)一夜情;他也一如往常地視他人於無物,對積極尋求與他合作的科學家吉里安(Guy Pearce)給了說過就忘的承諾,放他鴿子。多年後的今日,甫於紐約經歷外星大軍襲擊的他,也因那場經歷留下陰影而有焦慮徵候。媒體上更冒出一個行蹤不明、遙控部屬四處進行爆炸攻擊、宣稱要反美帝並解放世界的恐怖分子滿大人(The Madarin)。內外交攻的東尼,如何解決自己的心理危機?他仍會是那個把整個人類安危扛在肩上、捍衛世界和平的鋼鐵人嗎?


4月 18, 2013

多年以來,只要想到「俗」就會自動聯想到庸俗、低俗,英文單字就會自動跑出vulgar;若是講粗俗,還有更低階的單字crude、coarse可以用,不過說起來還是vulgar較為貼切廣泛。

但正如同中文世界中關於「俗」的形容詞也包含了意思較不同的俗艷、俗麗,照理來說英文世界中也該會有描述俗艷、華麗而俗氣的形容詞。日前讀書時一口氣遇到了兩個,小開眼界,覺得這幾位不太熟但是很好用的單字應該要推廣一下。

4月 14, 2013

看片小記: 東京物語 (1953)

安居在廣島附近的老夫婦決定到東京探望小孩,打算借住在長子處一個月,與久未見面的兒孫們團聚、也在這首善之都走看遊覽。終於和子孫聚首的夫婦沒有想到,久居東京都的子女早已變得世故非常,對於雙親來訪不但沒有興奮熱絡,反而想辦法支開他們、好讓自己的生活能夠不受干擾。相較之下,只有姻親關係的媳婦、因次子在太平洋戰爭中亡故而守寡獨居多年的紀子,悉心服侍、善盡孝道。

若有所失的夫婦決定提前返鄉,然回程中又生變故:老婦因不堪旅途勞頓,在大阪探望幼子時病倒。老夫老婦希望能全家聚首的心願終於成真,只是,這次是子女們趕回廣島,守在老母的病床前…

《東京物語》是小津安二郎滿五十歲的知天命之作。就故事來說,本片就像所有的小津作品一樣平鋪直敘沒有曲折,都是處理家人關係與情感的倫理劇,乍看之下平凡無奇,卻在細膩處照見人性掙扎、世情冷暖、乃至時代脈動。《東京物語》特別讓東亞文化下的我們感同身受的,首先當然是老夫老婦在東京探訪子女的遭遇和體察到的人情冷暖;骨肉至親的疏冷與現實,對比媳婦的親切體貼,當真諷刺無比又讓人不勝唏噓。

4月 11, 2013

2013金馬奇幻影展之橡皮頭 (Eraserhead, 1977)

今年奇幻影展選的五部片全部塞在第二個週末解決,好惡互見,兩部是名導舊作,以大衛林區的《橡皮頭》為我今年奇幻跑展作結,或許是頗為切題的註腳。

奇幻影展手冊上對本片的介紹相當好,精要地為這部超現實色彩濃密的作品做了淺白的風格解說。手冊上這麼寫:「《橡皮頭》是一部把布紐爾的《安達魯之犬》、卡夫卡的〈蛻變〉以及佛洛伊德融為一體的怪異影片」。

一個工人階級男子穿著不太合身、也略為破舊的西服,應邀來到女朋友的家庭作客,共進晚餐。女友家有著美國清教徒家庭風格的簡樸裝飾,男主人同樣出身工人階級、女主人則是不苟言笑的家庭主婦。所有對話都讓角色與觀眾感到明顯的不自在,人物互動也顯得生硬不自然;晚餐是會流出不明汁液、噁心且怪異的機器雞肉。莫名其妙的事來了:年輕男子突然被告知,女友生了個小孩而他就是生父,必須負起成家養家的責任。

4月 07, 2013

導「入」政治

「真正的偏見通常可以藉由不加掩飾的訴諸權威而辨識出來,偏見會引用『他們說』或『輿論如此』,雖然不必然是明白說出來。偏見不是個人癖好,癖好再怎麼無法驗證,也總是以個人經驗為基礎,在此經驗脈絡中偏見宣稱擁有感官知覺的證據。然而由於偏見存在於經驗之外,所以永遠無法提出這種證據,即使對那些受到偏見影響的人亦然。正是因為偏見和個人經驗是不相連的,所以很快可以得到他人的贊同,不需要下功夫去說服。在這方面,偏見不同於判斷。但偏見有一點和判斷相同,也就是人們辨識自身及其共通性的方式,讓限於偏見的某個人總是可以確定會對他人產生影響,但癖好幾乎不可能普及公共和政治領域,只在私人的親密領域有影響。於是偏見在社會場域扮演了重大角色。的確,沒有任何社會結構不是多少以偏見為基礎,將某些人納入而將其他人排除。一個人愈不受任何偏見影響,就愈不適合純粹社交的領域。但在社交領域,我們不會主張作判斷;而放棄判斷的權利,以偏見取代判斷,只有當其擴散到政治領域時才會變得有危險──在政治領域,如果沒有判斷,那麼人是完全無法行使職責的,政治思想本質上即以判斷為基礎。

偏見有力而且危險,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偏見之中總是隱藏某種過往的東西。仔細檢驗發現,真正的偏見總是掩蓋著某個先前就形成的判斷,這判斷原本有與其相稱的、具合法性的經驗基礎,但只因這判斷在時間中拖沓而不曾受到再檢驗或修正,於是逐漸變成一種偏見。」

「沒有人可以擺脫偏見;因為完全不具偏見的生命需要一種超凡的警覺,隨時準備面對真實世界的全面性,接受其挑戰,有如每天都是創世紀的第一天也是最後的審判日。偏見並不等於愚蠢閒談。正因為偏見具有一種內在的合法性,所以只有當偏見不能再執行其功能,也就是唯有當偏見不再適於幫助正在進行判斷的解除某種現實部分的負擔,人們覺得在思考的時候不再能受到偏見的保護,於是開始將它美化,變成某種理論倒錯的基礎,這種理論倒錯我們稱之為『意識形態』或『世界觀』。用某種通行的悖反的世界觀去對抗由偏見衍生的意識形態,從來沒有甚麼用。唯一有幫助的做法是以判斷取代偏見。這樣,我們不可避免會被引回包含於偏見中的判斷,也回到包含於其中的經驗,而判斷最初就是源自那經驗。」

-----漢娜‧鄂蘭,《政治的承諾》

4月 03, 2013

大徐本《說文解字》
轟ㄟ不學無術又不用功,那天點名才發現有位學生名字裡有這麼個字,也沒事先做功課,當場就被學生打槍了,真正是囧rz.............

澂,不唸作ㄓㄥ、而唸做ㄔㄥˊ,音同「城」。根據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這個字只一解「澄清」,作用與「澄」同,其實就是澄的變體字。其實呢...

澄、澂、瀓→都是同一個字。

「澂」最早在《說文解字》已經出現了,但多本字典中、包括康熙字典使用的範例,最早可考者是《後漢書》,可做動詞或形容詞使用。這個字用法不多,除了當作「澄」的變體字來用好像也沒別的了,拿來取名字讓人眼睛一亮學中文,倒是不錯的。

話說中國雲南有個縣名叫澂江,當地卻似乎沒有瀓江這麼條河是怎麼回事?

2月 27, 2013

吳哥五日:賦歸

吳哥遺址區的三日券用完後,在吳哥的最後一天行程就是市區或周邊的景點。我們回台灣的班機是晚餐時間起飛,所以還有幾乎一天的餘裕,於是早上就不趕著大清早出車了。我跟轟爸還是很早起床用餐,然後在房間裡很懶散地收行李看電視,等到大約十點要集合了才退房。

這天早上只有一個行程,我們拉車去洞里薩湖遊湖。在柬埔寨語中,「洞里薩」(Tonle Sap)這個名的意思是「大湖」。任何人都能把自家門前的潭子叫做大湖,但人家這座洞里薩可不是亂喊的大湖;洞里薩湖是東南亞最大的淡水湖,大到足以調節每年七月到十月的洪水季,並提供灌溉用水與船上人家生活之需。我們從飯店發車,途中經過一片又一片油亮翠綠的稻田。小林告訴我們,我們舉目所及、能看得到的都是旱稻的田;因為時值旱季所以種的是旱稻,這些田到了洪水季會全數淹到在水面下無法耕作。小林且趁此自誇了一下柬埔寨的米糧生產,一度領先整個東南亞,如今在全球也還是跑在前頭的稻米生產國,還能輸出到其他國家如泰國。

2月 23, 2013

「現實」這個字是什麼意思?

"What is meant by ‘reality’? It would seem to be something very erratic, very undependable — now to be found in a dusty road, now in a scrap of newspaper in the street, now a daffodil in the sun. It lights up a group in a room and stamps some casual saying. It overwhelms one walking home beneath the stars and makes the silent world more real than the world of speech — and then there it is again in an omnibus in the uproar of Piccadilly. Sometimes, too, it seems to dwell in shapes too far away for us to discern what their nature is. But whatever it touches, it fixes and makes permanent. That is what remains over when the skin of the day has been cast into the hedge; that is what is left of past time and of our loves and hates. Now the writer, as I think, has the chance to live more than other people in the presence of this reality. It is his business to find it and collect it and communicate it to the rest of us."

Virginia Woolf, A Room of One's Own

(「現實」這個字是什麼意思?它像是非常無憑、不可恃的東西──一時間在塵埃滾滾的路上,一時間在街上一張報紙上,一時間又在陽光下的一朵水仙花上。它使一室中的許多人欣然色喜,又能使偶然的一句話長鐫心頭。它使一個在星光下向家走去的人,不勝它那份壓抑之感,且使得緘默無聲的世界比喧囂多語之頃更有真實感──隨即,它又在嘈雜的皮卡的里的一輛公共汽車上了。有時候,它寓於距我們遙遙的形象中,使我們難以辨析它的性質。它無論接觸到什麼,皆會使其固定,並使之永存。那就是當一時的皮殼被拋棄,而仍餘留下來的東西。那就是過去的時光以及我們的愛與憎所留下來的東西。我以為作家比其他的人更有機會與現實共存。發現現實、蒐集現實中的一切並將現實傳達給我們,就是他的任務。)

*中文翻譯節自張秀亞譯本,天培出版。

2月 22, 2013

吳哥五日:Day 4

因為某些因素,導遊決定把重點行程小吳哥放在三日券使用期限的最後一天。彷彿小吳哥是旅行團公認的壓軸,說甚麼大家來就是為了看它,單單小吳哥就安排個兩個半小時之類的,總之嚇嚇叫,看了才知道。

我們這天又回到五點半起床、七點拉車的戰鬥作息。我們很幸運,在前往小吳哥的路上巧遇當地婚禮,雖然無法臨時停車、只有驚鴻一瞥,但看到像極路邊辦桌的陣仗總是熟悉中透著新鮮。小林邊說明,柬埔寨當地的結婚習俗,由於是母系社會,想娶老婆的男人以往必須在女方的家附近紮營住(好像是)三個月,並且在女方家或附近打工,向女方家的長輩證明自己的誠意與品行。一旦婚事談成,男方要給女方禮金,少則兩千美金,多到上萬美金的也有。不過,小林後來也補上一句,如今時代慢慢改變,很多習俗都跟以前不一樣了。

(在車上用兩光手機拍成這樣,意外還不錯看)

2月 19, 2013

吳哥五日:Day 3

昨晚早早睡,隔天早早起。但這天的行程較晚,要到十點過後才開始,原因是這天早上有個全國性的活動:日前過世的柬埔寨國父兼國王西哈努克,這天要出殯、移靈、等候火葬。

柬埔寨的國家電視頻道,整天都在直播柬埔寨王族進行繁瑣、慎重的儀式為西哈努克國王送最後一程的全部經過。我們吃完早餐、在飯店房間等候出車的這段時間,看電視轉播出殯的過程,隆重歸隆重,但是和記憶中蔣經國過世時電視轉播看到的那種隆重不太一樣,聽著他們頗有民族風的音樂,想起我們的西索米,還有那麼點相似,不覺有些趣味。不過大同小異,接下來的幾天他們幾乎全國戴孝,凡公務人員、中型以上企業雇員,都會在左胸別上黑色花結、或在左臂別上一小片黑布。

2月 12, 2013

吳哥五日:Day 2

吳哥窟的行程從抵達的隔天才正式開始。這樣安排有他的用意:吳哥窟的各景點都共用一張門票,而門票大致可分為幾種,有一日券、三日券、五日券等,因此要充分利用門票,就必須將吳哥窟行程排在中間三個整天,才最經濟。接下來的這三天,我們每天都五點半起床、七點飯店門口集合出發、正午用餐、回飯店休息一小時左右再繼續下午行程。

進入吳哥窟前要在購票處先排隊照相。柬埔寨雖然物質生活水準欠佳,但在這類世界級的文化遺產可不馬虎,門票採用的是附頭像姓名的客製化ID模式,現場照相、列印製作,馬上給你一張熱燙燙的專屬入場證件。而且吳哥地區的古建築景點,即使是吳哥遺址群外的偏遠景點,都有至少一名駐點人員檢查證件;沒有證件,無論如何都進不了景點區域內。撈錢也好、謹慎守護國家/世界遺產也罷,柬埔寨看起來似乎傾國家之財、物、人力來經營吳哥遺址。

2月 09, 2013

潢、璜

有時候以為很篤定,知道某個字怎麼寫怎麼用,是想都不用想的事情,但經人一問立刻破功,開始不確定自己知道的是不是對的。我們總是會遇到那麼幾次這種事情。

樓下的西點麵包店幾週前無預警休業,拉下的鐵門上貼著寫得並不工整的裝潢告示。某日午飯時轟媽提到她那天早上在西點麵包店門前聽到的一段對話,某甲跟某乙說這告示寫錯了,裝潢的潢應該是斜玉旁的璜啦。轟媽一時之間也懷疑起來,好像是真的寫錯了?往這方向越想越歪,連轟仔我也開始懷疑,是不是斜玉旁的璜才是對的?

當真是想太多。也是因為咱們國文程度不好,才會有這樣的問題。那我們先看這兩個同音不同形的字各是甚麼意思。

兩個字都念ㄏㄨㄤˊ,音同「黃」、「皇」。我們先來看斜玉旁的「璜」。既是斜玉旁,就能多少猜出這與玉石有些關係;果不其然,璜原是半月形的璧石,典出《周禮‧春官‧大宗伯》:「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如果是兩片半月形的璧石,可就金光亮;「璜璜」可以用來形容光明盛大,但我幾乎沒看過這用法。

而水字旁的「潢」本身有名詞動詞兩種用法。「潢」做名詞時是積水池的意思,如潢池。潢的大多用法都跟水有關,兩汪水就能成大洋,所以潢潢用來形容水的深廣;它也可以用來形容人的武勇(嗯,好怪異的變形)。銀潢即銀河,但潢汙並非骯髒的水池,而是低窪積水的地方。有個僅見的成語斷港絕潢,頗能意會這是用來形容走投無路的意思。潢洋潢樣則用來形容水的廣大無際,不過天潢則用來指稱皇族,也有天潢貴冑的成語。

至於潢延伸當作動詞用就是我們所熟悉的裝飾室內;古時候的裝潢則是用來指裝裱字畫的動作。也就是說,「裝潢」兩字指的都是裝飾,疊合一起使用。有趣的是,潢當作動詞用時只有裝潢這用法,還真是別無分號的獨家。而且今天我們看到潢的常用場合,竟然也幾乎只剩下「裝潢」。

所以是裝潢,不是裝璜。

2月 06, 2013

吳哥五日:出發

話說轟去過不少國家,也旅居西半球十個寒暑,唯獨近在國門前的東南亞,從來都沒去過。人總是自作聰明,想說不過是三五個小時的飛機,想去就可以去,偏偏就是一直都沒去。返國落定後,總算要來跑跑東南亞,今年終於趕在年前,跟轟爸報了團,把行程規劃全數交給旅行社,再度當無腦觀光客。

轟ㄟ我的東南亞第一發,相中七大奇景之一、據說很快要封關維修的吳哥窟。這次因為不打算玩太多天,加上有年事漸高的轟爸,選擇行程就有兩個原則:直飛優先(省去從金邊拉車六小時的辛苦)、單點玩吳哥,沒有血拚行程。在網路上看了幾間旅行社,發現就算只有這兩個要求,能完全滿足的竟然也沒幾家了;我比較下來,選定幾乎每天都有團的雄獅旅遊五日團,年前出發年前回。

柬埔寨如今是旅遊熱門去處,旅遊資訊隨手可得,方便又豐富。有關柬埔寨的旅遊概況,旅行社的人就在行前說明會的時候給了些提醒,比如說衛生問題(勿飲用生水、不要任意吃路邊小吃)、購物(殺價是必備技能)、氣候(對我們來說等於全年皆夏)之類的。五天時間並不長,預計吳哥大約和墾丁差不多熱,打包的盡是短T之類的輕薄衣物,加上身上穿的薄外套,塞點現鈔,就出發了。

1月 29, 2013

別問我當時在想甚麼

話說跟JAS去看哆啦A夢誕生前百年展,百多隻的小叮噹(應該是)1:1公仔裡頭有這麼一隻手捧著除非近距離看不出是甚麼的東西。公仔旁照例有個解說字牌。

說起來這件事不能怪轟仔我,當時現場混亂、字牌不夠大、我距離又不夠近,匆忙間只閃過「深海乳X」四個字。

只是那個X,電光火石間腦海中自動填入了「」。

...............................................................

...............................................................

大約半秒後才覺得有些不對勁.................

...............................................................

我想是字體不夠大的關係(點頭)。



*圖片取自香港攻略網,由此去
**有關這神奇的深海クリーム,坊間竟然有這麼個哆啦A夢wiki網站可解。網路鄉民的威力太可怖了。

1月 26, 2013

要不是因為毀...誨人不...敢倦,大概又要不求甚解了。這學期有意思,遇到滿多學生名字裡都有這個字,甚麼芷柔啦芷晴啦芷宜的;早年有個極出名的歌手王芷蕾,練過《倚天屠龍記》的金迷們也該知道這麼一號周芷若,大概是最廣為人知的芷字輩。

「芷」並不難念,鄉親應該都知道讀作ㄓˇ,音同「止」。那,除了它很明顯是個形聲字,我們還知道關於這個字的甚麼呢?

查了兩部字典,發現這個字本身是沒有意思的,像是葡萄,兩個字拆開來個字都無法單獨使用。不論是教育部的國語辭典或康熙字典,首先看到的例子是「白芷」,植物名;芷本身可能是這種植物的根,康熙字典援引《荀子.勸學篇》中這麼一句話「蘭槐之根是為芷」。芷葉或做香料或做草藥,又稱「澤芬」,康熙字典曰「主長肌膚潤澤顏色可作面脂」。

看懂了沒,愛美的鄉親?這是好東西,除了有香氣可作香料,還可以當護膚面膜喲。所以有個成語「蘭根白芷」,就是用來讚美人的品性氣質如蘭芷一樣美好。相對地另一個成語「蘭芷漸滫」(滫音同朽),意思就很接近近墨者黑,指好的東西受到不良環境的感染也會變差。

而「芷若」本身也有它的意思,是白芷與杜若兩種香草的合稱,典出杜牧的詩句「風畦芷若香」。想必它們都很香吧?以至於古人要把它們放在一起頌讚。但杜若是甚麼我就又不知了。(不過周芷若性格並不美好也不溫香,令人不敢恭維)



*選的圖片精確來說是杭白芷,圖片來源網站為問葯堂,網頁由此去。白芷做成藥材成片狀,乍看之下有點像淮山、也就是山藥,就不是圖片上小白花那樣可人了。另還找得到有祁白芷,都孤狗得到。

1月 12, 2013

看片小記: 當家花旦 (2013)

沒看過任何預告片、也沒事先check影片資訊就買票進場,是一件很刺激的事;影片好壞單憑瞄一眼電影海報的直覺,踩到雷或挖到寶全都風險自負。所以僅僅相隔兩天,就分別踩了幸福三角地這枚轟天雷、也挖到當家花旦這小元寶。

歌舞紀錄片《當家花旦》透過男性反串扮裝的「白雪綜藝劇團2011年底推出的十五週年紀念作雪后狂風,來回顧這個獨樹一幟的表演團體一路走來的輝煌與崎嶇。紀錄片的主幹是白雪綜藝的靈魂人物簡志澄/松田丸子;他也正是雪后/當家花旦。本片雖使用相當多的插敘、倒敘等剪輯技巧,來豐富敘事上的線條,但大體上電影仍相當平鋪直敘,前半段著重在劇團的發跡並迅速累積知名度與粉絲、各主要團員的介紹、以及雪后狂風」的籌備階段。到了電影後半段,鏡頭轉向簡志澄的家庭背景與家人,拉出「白雪」的人性厚度。電影在「雪后狂風」的精彩片段中落幕,加上增攝簡志澄/松田丸子的舞台前後與性別形象的鏡像辯證片段,確認本片對「白雪」的推崇與謳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