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0, 2013

合該是巧合,但也太巧,每開新班就會遇到恰好有幾位學生的名字不約而同用了某個不常見、或常見卻總是不求甚解的字。之前收過「澂」、「芷」等,今天要介紹的是「伃」。

伃,音同「於」、「妤」;雖然印象中沒碰過這字,但有邊讀邊,這念法挺好猜。不過它是啥意思好像還不太容易推敲。伃其實可說是罕見字,本身並沒有甚麼通用的意思,查了一下,最早在《說文解字》中就有這個字了,與「倢」共同使用,為「倢伃」。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如此說明伃:「婦官也。漢書外戚傳。婦官十四等。昭儀位視丞相。比諸侯王。倢伃視上卿。比列侯。韋昭曰。倢承,伃助也。漢舊儀云。皇后爲倢伃下輿。禮比丞相。按婦官上當有倢伃二字。淺人刪之。倢之本訓佽也。見下。从人。予聲。以諸切。五部。亦作妤。」換句話說,倢伃是早在漢武帝時就設置的女官(原稱婦官),官階可分十四等,還可比王侯,不可小看。《隋書·經籍志》已亡佚的《成帝班倢伃集》提到班倢伃這麼個女子,據說是班固的祖姑,雖名字已不可考,但顯然有文采,寫宮廷生活的鬱鬱難歡,哀戚悲切甚為動人。

倢伃晚至明朝都還存在,晚至《康熙字典》都還有收錄該字詞,到了咱們天才的教育部版網路字典,「伃」卻已消失不見,只能從「倢」來找伃的殘存痕跡。又是個氣若游絲的將死之字。有趣的是,大約從唐宋時期開始,「婕妤」可通「倢伃」;最遲在遼代的《龍龕手鑑》、北宋的《廣韻》,已有「婕妤」的用法。但許慎作《說文解字》的東漢時是還沒有「妤」這個字的。文字有自己的生命,且以訛傳訛、反客為主,「倢妤」隨著這官位的消失而衰微,「婕妤」卻得以保留下來、生命力旺盛,還常用於人名。

這字詞的訛用與僭越中值得注意的是性別的視覺化。原來的「倢伃」雖為婦官,文字本身卻沒有特定性別的指稱,反倒是後來的「婕妤」換上了女部,性別的意義因視覺化而變得清晰無比。這樣的「改變」或許有助我們明辨這組字詞的屬性,卻也因此高度侷限了它的可能性。這麼想來豈非可惜,畢竟「伃」很是個好字呢。

2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仔細的說解.謝謝

轟ㄟ專用 提到...

感謝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