峯和峰是很特別的一組字。它們照理來說是同一個字,只是山擺在不同的地方,但讀音、意思、筆劃數都沒有改變,相較於國、国這種簡繁體轉換後筆劃數會改變的字來說,算是罕見得多。
峰是峯的俗字。在《說文解字》中可以查到「峯」,上頭這麼說:「山耑也,從山夆聲」,「耑」即端,所以早在兩千年前「峯」就大約與我們現在的念法相近,也是山巔山頂的意思。那時還沒有「峰」這個寫法;「峰」何時開始出現,礙於手邊資源不足加上專業能力有限,難以考究,但最晚在宋朝已經找得到,成為「峯」約定俗成的變體同義字。峯還有許多其他變體,但筆劃數並不相同,異體字字典網站中皆有收錄,這裡就不贅述,都略過了。但歷史的演變卻是反客為主,俗體字漸漸通用後反而僭位,變成「峯」逐漸衰亡,導致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中竟未收錄,只剩下「峰」獨霸,簡直匪夷所思。
有趣的是「夆」是甚麼意思?這個字在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網站中並未收錄,根據異體字字典的資料則是讀作ㄈㄥˊ,音同「逢」,當動詞用時可解作牴觸、相遇,當形容詞用時則與「豐」相通。「夆」也可讀作ㄆㄤˊ,音同「龐」,是當作姓氏時才這麼念。漢典網站中還收錄了ㄈㄥ的讀法,音同「峯」,通古「鋒」字。
更令人頭痛的事情還在後面:另外還有個字無法顯示,只能以圖形檔顯示如右。這個字乍看之下容易跟「夆」相混,卻是不同的字。它在異體字字典讀作ㄏㄞˇ,音同「海」,在說文解字中卻讀作ㄏㄞˋ,音同「害」,在漢典網站中的資料也這麼念,也許異體字字典是錯的。此字意指相遮要害,大約是屏障的意思吧?我不是很確定。這個字在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網站也未收錄,想來這個字連同「夆」都死得差不多透了。
還有一點有趣的是,「峯」移了山再拿掉「夂」,「丰」竟也讀作ㄈㄥ。也就是說,峯峰夆丰,都可以讀作ㄈㄥ?怎麼會有這樣一個字?這真是太神奇了會不會!所以說「丰」是「夆」、「峰」、「峯」等字的韻腳囉?
後記:會有這番小小的文字考古是有原因的。沒遇到還真不知道,做官僚的腦袋有它自己運行的一套邏輯。原來對咱們政府機關來說,「峯」和「峰」不是同一個字,所以凡是名字裏頭有這個字的,無論書寫習慣如何,不小心把山挪了位置,對他們來說就不是同一個人了。所以喬峰不能是喬峯就對了...
12月 28, 2011
12月 20, 2011
魏振恩詩選:站起
站起
魏振恩 (原刊載於《台灣現代詩》28期,2011年12月)
走進光
成為影子
與現在成為一體
想拾起過去
但影子不能穿過
無形的手
用言語
丟掉透明的靜謐
記起夜
夜裡的遠方有一盞燈
不是用來回憶
明滅著方向
走進夜裡的微光
用言語放棄浪漫的空氣
我們站起
我們站起
成為挪移的風
而站起
成為搖撼的影子
而站起
成為一瞬
魏振恩 (原刊載於《台灣現代詩》28期,2011年12月)
走進光
成為影子
與現在成為一體
想拾起過去
但影子不能穿過
無形的手
用言語
丟掉透明的靜謐
記起夜
夜裡的遠方有一盞燈
不是用來回憶
明滅著方向
走進夜裡的微光
用言語放棄浪漫的空氣
我們站起
我們站起
成為挪移的風
而站起
成為搖撼的影子
而站起
成為一瞬
12月 17, 2011
甪
中文字上千萬,死掉的字就不說了,有些字少見,很特殊的場合才看得到,一輩子都不會也無所謂。會了也不為什麼,只是閒來把玩,自娛獻寶兩相宜,正所謂無用的知識是也。
但如果用字多一撇,會不會就成了多了點用的字呢?好像也不是...
但如果用字多一撇,會不會就成了多了點用的字呢?好像也不是...
12月 05, 2011
sass
日前看《姊妹》(The Help, 2011),片中角色凡講到「回嘴」這個詞,英文所使用的單字片語不是今日英美電視劇所時興的"talk back",而是較少使用的"sass"。看完電影還和表妹敏一同查了字典,才確認是這個單字沒錯。
這個看來挺有深度的字相當年輕,是1856年才出現的(怎麼有辦法把年份定得這麼精準)。不過根據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官網的說法,sass作為名詞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紀,而作為動詞使用確實是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在美國作為sassy的動詞變形流傳開來。
這個看來挺有深度的字相當年輕,是1856年才出現的(怎麼有辦法把年份定得這麼精準)。不過根據American Heritage Dictionary官網的說法,sass作為名詞可以上溯到十八世紀,而作為動詞使用確實是到了十九世紀中期,才在美國作為sassy的動詞變形流傳開來。
11月 20, 2011
魏振恩詩選:鷺鷥
鷺鷥
魏振恩(原刊載於《創世紀詩刊》169期,2011年12月)
他們的白
站立霧中的小路
我們暗記皇帝的名字悲傷的城與戰爭
馬車隆隆軍圖燒毀
鷺鷥在竹林裡看我們朗誦
雨落
村莊裡有人點了一盞燈
門開了
又關月升山
綿延的洪水遠處的煙
有人熄了燈
最後的黃
與春天爆竹響在天邊
書法的黑枕著紅
在新年的山丘跳舞
太陽拖著我們的影子向城飛奔
鷺鷥浮在竹林
看我們啄出字句與數目
看我們飄起
他們的白站在河邊
送走我們
我們飛行在都市或鄉間
在擁擠的人行道用力踏步
像紙燈被海水銜去
高處千萬鷺鷥
地圖屋簷山巔
記得他們的白
我們赤腳走在霧中的清晨
魏振恩(原刊載於《創世紀詩刊》169期,2011年12月)
他們的白
站立霧中的小路
我們暗記皇帝的名字悲傷的城與戰爭
馬車隆隆軍圖燒毀
鷺鷥在竹林裡看我們朗誦
雨落
村莊裡有人點了一盞燈
門開了
又關月升山
綿延的洪水遠處的煙
有人熄了燈
最後的黃
與春天爆竹響在天邊
書法的黑枕著紅
在新年的山丘跳舞
太陽拖著我們的影子向城飛奔
鷺鷥浮在竹林
看我們啄出字句與數目
看我們飄起
他們的白站在河邊
送走我們
我們飛行在都市或鄉間
在擁擠的人行道用力踏步
像紙燈被海水銜去
高處千萬鷺鷥
地圖屋簷山巔
記得他們的白
我們赤腳走在霧中的清晨
11月 16, 2011
看片小記: 魔球 (Moneyball, 2011)
凡經歷今年大聯盟季後賽三溫暖的朋友,必能從季賽最後一天兩張外卡同日翻盤,紅雀一路闖關、從憤怒鳥變身不死鳥的離奇十月,體會到棒球的變幻莫測、迂迴曲折。但算計用盡仍難以掌握棒球於萬一,卻也未必;《魔球》正是展現棒球賭博本質的一部電影,惟與在充滿不確定中驚奇收場的本年度大聯盟相比,本片講的是在縝密精準操盤的球隊經營中贏得賭注的故事。
本片的主角不是人(自然也不會是布萊德彼特),而是職棒的球隊與球員經營管理制度。根據《魔球》所示,奧克蘭運動家隊在2002年啟用的統計數字投資管理學,根本違逆了傳統中看重明星特質的球隊管理哲學,在一片譏諷質疑的聲浪中進行革命性的運動管理實驗(豪賭)。球隊經理Billy Beane (Brad Pitt)找來耶魯經濟系畢業的年輕人彼得(Jonah Hill),引入純由統計數字主導的球員投資經營策略,跌撞顛簸地展開球季,最後締造20連勝的大聯盟歷史紀錄,並以超過百勝的閃耀戰機結束球季,雖然最後還是無法挺進季後賽而留下遺憾,但以全新思維管理球隊的成果,在大聯盟乃至於職業運動中已光芒四射。
本片的主角不是人(自然也不會是布萊德彼特),而是職棒的球隊與球員經營管理制度。根據《魔球》所示,奧克蘭運動家隊在2002年啟用的統計數字投資管理學,根本違逆了傳統中看重明星特質的球隊管理哲學,在一片譏諷質疑的聲浪中進行革命性的運動管理實驗(豪賭)。球隊經理Billy Beane (Brad Pitt)找來耶魯經濟系畢業的年輕人彼得(Jonah Hill),引入純由統計數字主導的球員投資經營策略,跌撞顛簸地展開球季,最後締造20連勝的大聯盟歷史紀錄,並以超過百勝的閃耀戰機結束球季,雖然最後還是無法挺進季後賽而留下遺憾,但以全新思維管理球隊的成果,在大聯盟乃至於職業運動中已光芒四射。
11月 14, 2011
看片小記: 黑水仙 (Black Narcissus, 1947)
二十世紀初期、尚在英國殖民統治下的印度北方,有座修女主持的修道院決定派遣一群修女到靠近北境喜馬拉雅山的地區,修繕廢棄的古修道院並開設婦幼收容所。新的修道院將由年輕的Clodagh修女(黛博拉蔻兒)主持,不料百廢待舉之際,遇上年輕充滿魅力且忿世不羈的神祕男子迪恩先生(David Farrar),與Clodagh發展出若即若離的曖昧,加上當地的年輕印度將軍、神秘的印度女子、因妒恨發狂的修女露絲(Kathleen Byron),加上Clodagh自己難以忘懷的過往,使偏遠山巔的小修道院隱藏一場風暴。
11月 07, 2011
2011【機不可失】主題紀錄片影展之《星空之下》
大約半個月前,電影學者David
Bordwell在他與妻子共同經營的部落格上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有次座談場合上,有位學生在發言中指出,Bordwell對電影的分析無關主流或藝術,而是要從尋常的電影中找出不尋常之處,從非主流電影中挖掘電影的慣例。甫結束的【機不可失】影展中的作品《星空之下》(2010)便很有一種標準紀錄片、卻帶著不尋常氣質的感覺。
這部篇幅不小、但仍善用每分每秒,講出一個完整而精彩複雜的家族故事的紀錄片,是荷蘭籍導演Leonard Retel Helmrich繼《月亮的形狀》(2004)後,相隔六年推出的印尼系列續作(這段時間還跑來台灣打工當《亂青春》的攝影)。作為一部紀錄片,《星空之下》有非常不紀錄片的開場;它的第一個畫面是一片漆黑中出現如繁星的白點,漸漸地畫面漸亮,我們才發現這些白點不是夜空中的星光,而是青綠稻田中的露珠。導演將鏡頭光圈調到最小,製造出破題的「偽星空」,接著同一個畫面讓鏡頭調大光圈,帶光線進入鏡頭後才慢慢出現稻田的畫面,使印尼鄉間夜晚的繁星與農忙中的田景相互輝映,短短幾秒鐘內編織出整部電影的整體印象。
11月 03, 2011
女書‧回生 (2011)
身兼作家、導演、學者的郭昱沂,似乎是回應少女時期一個幽魂般的想望,完成了關於幾乎是絕無僅有的女性文字的紀錄片《女書‧回生》,並在國家圖書館進行的《女書‧回生》研討會中舉行首映。
「女書‧回生」研討會海報 |
有關這獨特且神祕的女書,比較知道的大概就是台大旁邊的女書店其名其商標,就是來自它,還有一本由Lisa See寫的小說《雪花與秘扇》(Snow
Flower and the Secret Fan)。這部感性而帶著溫柔的哀傷的作品,帶領我們走訪女書發源的中國湖南江永,追蹤當地人物與女書保存的現況。女書來源不可考,有一說是宋朝,由湖南江永入京做宮女的胡玉秀所創,在家書中寫下這關於委屈、思鄉、宮中生活的密碼。自從2004年號稱女書最後傳人的陽煥宜過世後,一度以為女書從此失傳;後來陸續發現幾位仍能讀寫女書者如片中出現的何豔新、胡美月等人,於是保存與研究女書的風潮再起。這也是本片的緣起。
10月 18, 2011
電影作為一種民族誌
賽德克‧巴萊:彩虹橋 (2011)
《賽德克‧巴萊:彩虹橋》上映至今,討論焦點紛紛圍繞在賽德克族的再現政治、霧社事件的歷史真相、國族情感的凝聚與賁張。凡此種種皆無不可,但我想先拉開點政治正確的距離,來談談這部「電影」。
就電影論電影,我認為《彩虹橋》比《太陽旗》更豐富、也更深刻複雜,相較之下是好「看」得多的作品。在《太陽旗》最後的霧社出草後,除了看著莫那魯道領導的賽德克族人一步步走向絕望,走向逃亡與殉族,《彩虹橋》還能搬演些甚麼,是進戲院之前最大的疑問。本片的貢獻首先在於追蹤霧社出草這「高潮」的後續發展;它給了我們逃亡與殉族,也給了我們叢林戰與最後決戰。這兩場戰役比起霧社出草的情節更加重要,在於它確立了本片在史詩等級的國片、更不用說大型戰爭片在過去三十多年來發展的示範作用。不論是攝影、場面調度、爆破、肢體表演等層面,本片在製作難度與規格,幾可直追好萊塢大型商業片的等級。叢林戰的飄忽、機動、以及在樹影如魅的隱蔽與懸疑中表現既促狹又靈活的空間感;在開闊平地上的最後決戰中,使用攝影機運動與快速剪接展現出正面對決的氣勢、節奏與壓迫感,接續操演,反覆練習影像所能製造的各種不同空間感以至流暢成熟。這是《彩虹橋》帶給台灣電影工業的最大貢獻之一。它可能比花費八千萬打造的霧社街更成就卓越(雖然這也很重要);如果魏德聖的辛苦能帶來更多啟發,那麼這兩場戰役所示範與累積的拍攝技術,應該能在往後數年帶來更多類似的精彩視覺表現。
10月 06, 2011
10月 03, 2011
論文就是妳/你自己
這道理很早以前就在同學之間流傳了。對轟ㄟ我來說,因為自己本來就不是個有辦法擺爛也無所謂的人,所以對於論文要不要好好寫這件事,也一直不覺得是個問題。不過畢業一年來偶而還是會耳聞關於寫論文的有的沒的,想想或許應該分享一下關於寫論文的心得。
有種人念研究所,不論是碩博士,真是瀟灑當作職前訓練在念的,論文只要過得了指導教授那關,怎樣胡謅亂寫都無所謂。相信我,要能夠不在乎品質與結果只求過關,寫出一本不堪入目的論文,那也是一種才能;有人就是可以為了趕求職趕畢業,草草寫完論文交差了事。這種情形在留學生身上尤其常見。為什麼?因為留學生畢業後多數要回國服務,會傾向於認為:反正回國後也沒人會去翻那本論文,先找到教職再說,其他的重新來過就是了。更糟的是,有的人會以台灣當作論文題目,想說反正在國外沒人真的懂,矇混過關再說,於是論文中有完全錯誤的資料、考證不足的文獻、或是極度偏頗的觀點。這些狀況不一而足,雖然不知道情形是不是普遍,但總不乏其例。
有種人念研究所,不論是碩博士,真是瀟灑當作職前訓練在念的,論文只要過得了指導教授那關,怎樣胡謅亂寫都無所謂。相信我,要能夠不在乎品質與結果只求過關,寫出一本不堪入目的論文,那也是一種才能;有人就是可以為了趕求職趕畢業,草草寫完論文交差了事。這種情形在留學生身上尤其常見。為什麼?因為留學生畢業後多數要回國服務,會傾向於認為:反正回國後也沒人會去翻那本論文,先找到教職再說,其他的重新來過就是了。更糟的是,有的人會以台灣當作論文題目,想說反正在國外沒人真的懂,矇混過關再說,於是論文中有完全錯誤的資料、考證不足的文獻、或是極度偏頗的觀點。這些狀況不一而足,雖然不知道情形是不是普遍,但總不乏其例。
9月 29, 2011
魏振恩詩選:筆觸之心
筆觸之心
魏振恩(原刊載於《台灣現代詩》27期,2011年9月)
落在
紅紙上的
一筆
冷靜
一線破碎的
回音
一點點不帶
思念
卻不斷
撕裂的
相片
而想要
流過藍天
當一卷
早晨的雲
靜止
流過指尖
從畫筆
滴下
失聲的白色
魏振恩(原刊載於《台灣現代詩》27期,2011年9月)
落在
紅紙上的
一筆
冷靜
一線破碎的
回音
一點點不帶
思念
卻不斷
撕裂的
相片
而想要
流過藍天
當一卷
早晨的雲
靜止
流過指尖
從畫筆
滴下
失聲的白色
9月 27, 2011
城市的地方色彩
「台灣鮮少有整體計劃性的公共空間,不容易看到歐洲那種氣勢磅礡、連綿不絕、風格一致的街道。台灣的自用住宅,幾乎都是當地居民的即興創作,不只在建材和形式上十分凸顯了居住者的個性,也能夠從這缺乏秩序的雜亂中看出台灣社會對於公共空間的管控寬鬆,以至於讓居民對於鄰近住家的公共空間往往有著創意的私人化利用方式。但,奇妙的是,儘管風格迥異、甚至彼此互相衝突的建築比鄰而居,但仍可在其中讀到一種奇妙的和諧與整體性,這就是閱讀台灣城市的最大趣味。」
---賴依欣,〈城市的地方色彩──讀郭芃君的「台南」〉
摘自中國時報,2011.09.26
9月 23, 2011
血祭祖靈的身分/認同政治
賽德克‧巴萊:太陽旗 (2011)
是花岡一郎還是達奇斯‧諾賓?死後要回到祖靈的懷抱、步上彩虹橋,還是會與其他大和魂一同進入靖國神社?在有如祖靈悠悠見證般的流瀑前,莫那魯道向面對他的這位青年如此逼問。對莫那魯道和大部分的賽德克族人來說,這是個不存在的問題,沒甚麼好問,也不需要思考。
對花岡一郎/達奇斯‧諾賓卻不是。對花岡一郎、花岡二郎/達奇斯‧那威而言,這是個粗暴而且荒謬的問題。
魏德聖鏡頭下的莫那魯道,是個剽悍、頑強、堅定的領袖;他也是個霸道的人。在將近一百五十分鐘的電影中,即莫那魯道的前半生,不曾嘗試過和世仇道澤群取得和解;即使在同遭日本統治近二十年,兩群人野林遭逢,依舊為了獵場舊怨劍拔弩張。除此之外,我們不知道馬赫坡社和道澤這兩個同族的社群有何深仇,以至於積怨數十年尚不得解。在全片日帝殖民壓迫的大前提下,這隔閡就這麼擱置不管了,不曾有人出面處理,更無人試著和解。不問原因、沒有理由的偏見,是種族仇恨的起點。日本人對原住民的歧視與莫那魯道對道澤人的優越感,是一模又一樣的拒絕認識、拒絕諒解、拒絕學習、和拒絕接受的邏輯。莫那魯道一個人的驕傲,就這麼順理成章地偽裝成全馬赫坡社的尊嚴。
如今莫那魯道以同樣的抗拒姿態面對花岡一郎。這個逼問,是國族主義者逼使殖民第二代對族群/種族/國族忠誠度表態。但這個問題的重點,不是花岡一郎應該向天皇或祖靈效忠,更不是他究竟是賽德克人還是日本人;正是因為他既是賽德克人、也是日本人,莫那魯道才可能發出此問。而如果他兩者都是,也正意味著要他表態效忠祖靈或天皇,根本是個無法回答的問題。Lisa Lowe在她對美國亞裔族群的文化政治之批判中提到,在一個由單一霸權論述支配其文化政治的多族群社會中,少數族群的代溝容易偷渡國族主義式的論述,將兩代之間的差異與國族和族裔認同的差異畫上等號,因此上一代總是將下一代對多元文化乃至主流文化的熟稔、嚮往、甚至追求,解釋為對主流社會的同化,即對原生文化與整個族裔的背叛。在這種本位思維的操作下,沒有認可文化混合、交融、雜生的包容力與妥協空間。在莫那魯道對花岡一郎的質問中,我們知道花岡一郎擁有全賽德克族人中最高的學歷,他的學歷甚至比許多霧社的日本人都高;即使如此,花岡一郎的「成就」得不到莫那魯道與其他賽德克族人的認可,也不被認為是反殖民、反帝國抗爭的可用資源。在賽德克族人與莫那魯道的眼中,任何殖民者的教化痕跡都是髒汙,都是妨礙投向祖靈懷抱的不純潔的斑點。
而對花岡一郎來說,接受日本殖民教化的悲劇更在於,他的「成就」也得不到日本人的肯定。他回應莫那魯道的召喚,在血祭祖靈當天披上賽德克族人的服飾,並非因為他「應該」回歸國族主義的懷抱,而是因為通往殖民教化之路是個死局,採取兩全之計、同時擁抱賽德克與日本又得不到任何認同,只有最後走上血祭一途。這是帝國主義邏輯與國族主義兩種簡化的本位思維下的一大悲劇。對受到日本殖民教化的第二代賽德克族人來說,以純淨無瑕之姿在祖靈前得到認可,和得到帝國文化完全的接納,兩者其實是同等的虛幻。如果披上日式西服、說日語寫日文、比試柔道劍道,有損於賽德克文化血脈的純度,那麼花岡一郎、花岡二郎、歐嬪模稜混雜、難以切割的文化和語言認同,又如何能讓他們安穩踏上彩虹橋,受到祖靈無私寬容的厚愛呢?
被迫面對這種虛幻、這等荒謬、這等不堪、卻又難以迴避的抉擇,難道不是所有後殖民情境的難題嗎?法農(Frantz Fanon)面對自己的種族身分與認同,默認殖民教化有如銘刻在文化基因之中,已是無可逆轉的歷史與意識軌跡。批判火力十足、影響後殖民論述至深至遠者如他,一朝醒來,認知到這些歷史、文化、語言等暴力加諸他身上並且不可能洗刷的烙印,不可自抑地淚流滿面。悲愴如斯的法農深知,他洗不掉法國殖民在他身上的刻痕,卻也不可能成為完整意義的法國人;但他也無法面對自己的黑人身分,因為黑人在法國殖民的語彙中不是全然的人,而在他的世界中,不帶歧視、不帶成見的黑人身分,並不存在。面對這比賽德克族人更深沉的悲哀,法農提出的解決之道,是要超越歐洲殖民語彙創造的世界觀、超越種族歧見與仇恨、超越殺戮與鮮血,只有愛才能真正給他和這個世界救贖。
但即使是法農此等哲人,或是莫那魯道此等英雄,這當中尚有一更隱微的悲劇,更巨大的莫可奈何。面對帝國主義的殖民壓迫,莫那魯道巨大的英雄身影遮蔽一切;他和法農眼中的反殖民抗爭,始終投射了由陽性支配的世界。打從國族主義之始,其主流論述與運動,從來都是標榜強悍、陽剛、獨尊男人的雄性思維模式,歐美國族主義如此,少數族裔的反殖民、反帝國國族主義更是往往如此。法農敵視女性,字字刻印在《黑皮膚,白面具》書頁上;而莫那魯道血祭祖靈的偉業,也不曾有女子站在第一線策畫、持刀槍。美國的少數族裔女性主義者如Kimberlé Crenshaw對於少數族裔的國族主義論述提出批判,認為此類國族主義論述掩護男性至上的沙文觀點,藉由國族大義的無限上綱,不是將少數族裔女性的權益置於次要地位,就是將主張少數族裔女性主義論述者視為全族叛徒。於是在反帝國反殖民的抗爭中,少數族裔女性的噤聲與隱沒,往往成為簡化邏輯的抗爭論述下的附加產物。
或許反帝國反殖民的國族主義論述,本身就是殖民產物;陽性崇拜的歐美國族主義走到哪,便催生同樣陽性崇拜的反帝國反殖民國族主義。又或者,反帝國反殖民的抗爭論述,實乃本土父系支配形式與殖民者父權系統交雜媾和的配對結果。無論如何,這可能解釋了為什麼國族主義運動的暴力與簡化邏輯,到哪裡都似曾相識。對電影中的莫那魯道來說,以血祭祖靈殉族,成就了他心目中完璧無缺的集體靈魂以及野蠻的驕傲;但是,對文化教養混雜於一身的年輕世代、還有始終靜看男人四處狩獵出草的女人來說,要抵達彩虹橋下以前,還有非常非常遠的路要走。
*Lisa Lowe對亞裔美國文化政治的批評,可參考Immigrant Acts: On Asian
American Cultural Politics,頁70-83。
**法農自述自身認同的殖民烙痕與創痛,見《黑皮膚,白面具》第五章,其女性論述的部分,見第二、第三章。
***美國的少數族裔女性主義論者中,多對於少數族裔國族主義做過立論精彩的批判;文中提到的Kimberlé Crenshaw論點,見“Mapping
the Margins: Intersectionality, Identity Politics, and Violence against Women
of Color”,收錄在 Critical Race Theory: the Key Writings that Formed the
Movement,頁357-384。
9月 20, 2011
看片小記: 落日車神 (Drive, 2011)
電影一開場,是男子看著窗外的城市之夜,背對鏡頭交代他的任務:他負責駕車,在五分鐘的空檔完成雇主交付的任何要求。我們隱約感覺這會是個偷盜搶劫之類的工作,這男子似乎對他自己極有自信。很快地,電影立刻進入到這場夜間行竊的飛車追逐戲,隨即以俐落的剪接、精準的掌鏡、與令人無法喘息的張力,毫不拖泥帶水地印證男子駕御車子的技術;而這部電影也在短短五分鐘內,毫不保留地像我們宣示它驚人的電影魅力。
這部圍繞著寡言的無名車手(Ryan Gosling)的電影,故事簡單但讓人眼睛一亮。丹麥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在風格獨特的《血染天堂路》後,選擇以小說改編的同名作品《落日車神》繼續開發他鮮明易辨的電影美學。Refn相當喜愛透過鏡頭凝視人的面無表情,去捕捉那些面無表情的臉上細緻的線條以及微妙的變化;《落日車神》大量的臉部特寫,有別於好萊塢巨星俊俏討喜但往往平板單調的肖像置入性行銷,而是鼓勵我們去感受它的特寫畫面中某種需要精緻和內斂的表演才流露得出的細膩。
在本片中,鏡頭屢屢引領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張臉;那是無名車手孤獨卻透著無限溫暖柔軟、並交雜著具有爆發力的激烈情緒的複雜的臉。Refn顯然著迷於探索人性的簡單直接和外在世界的紛擾雜亂所造成的反差,因此車手與艾琳(Carey Mulligan)悲劇性的邂逅,還有他最後一步步走向死局的命運,都不斷在他難掩無奈與憤怒、卻又總是靜默木然的神情中,一一收進鏡頭。車手無名、沒有過去、也不會有未來,只有他的臉與表情,道盡他存在的所有細節。也只有在駕駛座上與假面具裡,無名車手才有真正的動力和力量,去真正完成些什麼事。選角完美的Ryan Gosling再度證明他是當今美國最優秀的年輕演員之一;是他和Refn碰撞出的火花,為這部電影催化出最多的魅力。
彷彿有了好萊塢資金的加持後,Refn的影像創造力和爆發力就有更堅實的後盾,掌握動靜之間的節奏感與飛車追逐的視覺及心理張力,變得加倍熟練有度。不論是追逐或動作場面,幾乎是向好萊塢慣例嗆聲般地使用最少的號叫、配樂、誇張表情等花招,照樣編織出他想要的那股迷人的電影感和陽剛氣息。當然,即使加入兩位女演員,也不改本片極端男性中心與陽剛暴力的氣質;這是許多追求英雄崇拜(還有B級片)的男性電影人的原罪。但Refn能以少量的視覺與故事元素搭配他對形式主義美學近乎頑固的追求,賦予這部電影血肉,最終為他奪得今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讓人完全服氣。
*這裡有些觀點參考自張士達發表於中國時報的影評《落日車神》殘酷又美麗的悲傷輓歌;該影評於本片對B級片類型起死回生的貢獻稍有討論,推薦一讀。
這部圍繞著寡言的無名車手(Ryan Gosling)的電影,故事簡單但讓人眼睛一亮。丹麥導演Nicolas Winding Refn在風格獨特的《血染天堂路》後,選擇以小說改編的同名作品《落日車神》繼續開發他鮮明易辨的電影美學。Refn相當喜愛透過鏡頭凝視人的面無表情,去捕捉那些面無表情的臉上細緻的線條以及微妙的變化;《落日車神》大量的臉部特寫,有別於好萊塢巨星俊俏討喜但往往平板單調的肖像置入性行銷,而是鼓勵我們去感受它的特寫畫面中某種需要精緻和內斂的表演才流露得出的細膩。
在本片中,鏡頭屢屢引領我們去凝視這樣一張臉;那是無名車手孤獨卻透著無限溫暖柔軟、並交雜著具有爆發力的激烈情緒的複雜的臉。Refn顯然著迷於探索人性的簡單直接和外在世界的紛擾雜亂所造成的反差,因此車手與艾琳(Carey Mulligan)悲劇性的邂逅,還有他最後一步步走向死局的命運,都不斷在他難掩無奈與憤怒、卻又總是靜默木然的神情中,一一收進鏡頭。車手無名、沒有過去、也不會有未來,只有他的臉與表情,道盡他存在的所有細節。也只有在駕駛座上與假面具裡,無名車手才有真正的動力和力量,去真正完成些什麼事。選角完美的Ryan Gosling再度證明他是當今美國最優秀的年輕演員之一;是他和Refn碰撞出的火花,為這部電影催化出最多的魅力。
彷彿有了好萊塢資金的加持後,Refn的影像創造力和爆發力就有更堅實的後盾,掌握動靜之間的節奏感與飛車追逐的視覺及心理張力,變得加倍熟練有度。不論是追逐或動作場面,幾乎是向好萊塢慣例嗆聲般地使用最少的號叫、配樂、誇張表情等花招,照樣編織出他想要的那股迷人的電影感和陽剛氣息。當然,即使加入兩位女演員,也不改本片極端男性中心與陽剛暴力的氣質;這是許多追求英雄崇拜(還有B級片)的男性電影人的原罪。但Refn能以少量的視覺與故事元素搭配他對形式主義美學近乎頑固的追求,賦予這部電影血肉,最終為他奪得今年坎城影展的最佳導演獎,讓人完全服氣。
*這裡有些觀點參考自張士達發表於中國時報的影評《落日車神》殘酷又美麗的悲傷輓歌;該影評於本片對B級片類型起死回生的貢獻稍有討論,推薦一讀。
9月 17, 2011
這次是柚子...
中秋時節,人妻同事貼心送來兩枚麻豆翻山越嶺來的柚子,加入本家的柚子大軍。雖然轟ㄟ在家人微言輕,帶回家的東西未經本人同意,還是沒人敢擅自動手動腳,所以這同事送的柚子就悄無聲息地供在餐桌旁整整一星期。今日午餐被我注意到,決定殺來吃吃。
這...這就是傳說中的麻豆文旦嗎?!雖然嬌小玲瓏,果肉幼咪咪,但質地綿密,纖細柔緻,清香多汁,立刻打趴家裡已經堆得可以打保齡球的兩箱柚子。轟ㄟ我差點就要像薛家燕,躺到地上滾三圈,「以後吃不到怎麼辦啊~!」口齒留香之際,忍不住跟轟媽說,妳不覺得這柚子很好吃嗎?果肉又軟又細,又多汁...
這時,轟媽幾乎是反射動作般立刻接話:「像國中女生」。
........................................................
說她很色還不承認!
這...這就是傳說中的麻豆文旦嗎?!雖然嬌小玲瓏,果肉幼咪咪,但質地綿密,纖細柔緻,清香多汁,立刻打趴家裡已經堆得可以打保齡球的兩箱柚子。轟ㄟ我差點就要像薛家燕,躺到地上滾三圈,「以後吃不到怎麼辦啊~!」口齒留香之際,忍不住跟轟媽說,妳不覺得這柚子很好吃嗎?果肉又軟又細,又多汁...
這時,轟媽幾乎是反射動作般立刻接話:「像國中女生」。
........................................................
說她很色還不承認!
9月 10, 2011
2011夏天下半場票房亂談
當早上在捷運看到穿制服的小鬼們又開始出現,就知道這個夏季循環又結束了。相信在總結這個夏天下半場的票房數字之前,大家都多少能預測到一些趨勢與現象,寫出來也只是證實了眾人預感加上留諸記錄而已,不為發表什麼驚天動地的新聞。今年夏天比往年的電影票房更值得報告,當然是新趨勢的出現,尤其是四部國片的賣座接力賽。千呼萬喚、讓國人引頸期盼一整年的《塞德克‧巴萊:太陽旗》,昨天甫上映,就傳出僅僅是上半日就噴出兩千萬票房的驚人數字。那麼這個新趨勢是什麼也不必我多說,在《太陽旗》排山倒海而來之際,我們恰恰好可以來回顧這個夏天下半場的票房表現。
這裡選的時期大約是夏日檔期的後半段,也就是六月中旬《變形金剛3》上檔前夕到八月底這段時間上映電影的票房表現;所觀察票房市場,與之前一樣,只集中在國內與北美兩地的票房數字。這段時間的美國電影市場,票房前五名以及票房數字依次是:
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II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ollows: Part II).....$376,103,101 USD
變形金剛3 (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350,625,139 USD
汽車總動員2:世界大賽 (Cars 2)..................................................................$189,449,208 USD
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172,614,010 USD
猩球崛起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163,960,831 USD
同時期國內大台北地區的票房表現則是:
變形金剛3................................32,529萬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14,709萬
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II.....13,493萬
美國隊長...................................6,114萬
猩球崛起...................................5,967萬
單看美國部份,從今年夏天的整體票房表現,可以發現主要強打都集中在這下半場。最強者莫過於小巫師與汽車外星人的對決,而哈利波特顯然勝出。哈利波特大結局不但極有可能穩居年度票房冠軍,更是整個霍格華茲學院七部曲的高調收場,票房遠超過亞軍的首部哈利波特足足六千萬美元之多。至於最新變形金剛系列電影,雖然略居下風,也未能超越前集的表現,票房也已經相當漂亮。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電影在美國以外的票房數字,都佔了全球總票房的七成左右。這再度證明了好萊塢大型商業片對全球市場的依賴程度,尤其在屢屢追高製作成本的窘境下,更需要用靈巧與聰明的市場操作,來吸引美國海外的觀眾甘心用腳投票、掏錢進戲院。另一點值得注意的,也是我之前提到過的,是超級英雄類型的逐漸疲軟。同樣在上映之前大作文章、上映之後卻賣得慘綠的電影,是票房令人不忍卒睹的《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單單是今夏票房排行連前十名都沒有;《美國隊長》勉強擠上第四名,但也堪堪是雷聲大雨點小的程度。對比之下,從《浩劫餘生》系列擷取靈感的《猩球崛起》,雖然票房不能說是驚人,但以扎實故事與深厚底蘊小兵立大功,意外讓這老系列又有死灰復燃的契機。
回頭看國內票房,有兩個線索可以討論一下。首先,國內觀眾顯然鍾情機器人,變形金剛的票房遠遠超過哈利波特,竟達2.5倍之多。我不知道近七億的票房數字,在國內還有多少部片曾經有過這等成績,但肯定一隻手就數得出來;而哈利波特大結局沒能在國內吸引更多觀眾進場,不知是觀眾對遲遲不來的哈利波特─佛地魔大對決已等得失去耐心和好奇心,還是這些以高中生大學生為主的哈利波特世代,都在暑期海外遊學的期間已經在國外看了,或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觀眾基礎始終就這麼大(畢竟死神聖物上半部的大台北票房甚至沒有破億)。接下來是最最重要的國內今夏下半場票房數字的現象,那就是,沒錯,國片的驚人復甦之勢。想必各位毫不意外,高居榜眼的,正是今夏「超英趕美」的九把刀親自坐鎮《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據稱全台總票房已破三億,以正式公映僅半月餘的時間,凌越哈利波特大結局、並擠掉當年爆出兩億餘票房的《艋舺》,成為近年來最賣座國片亞軍,並為今年夏天的國內電影市場畫下令人驚訝的句點。
國片的復甦,應該把其他幾部同時期電影的表現一起觀察,才看得更清楚。同樣在七月底、八月初上映的《翻滾吧!阿信》雖然未能擠進榜內,仍舊以堅實紋理累積了3,515萬的大台北票房;此外,同時期的《殺手歐陽盆栽》雖然故事不佳、開高走低,也在大台北地區創造出2,033萬的票房。說八月的國內電影市場由國片撐起半邊天,完全不誇張。以往國片或廣義的華語片能在國內戲院橫著走,頂多是春節檔賀歲片,勉強破個一兩千萬,已經是放鞭炮的成績。如今,多年來由好萊塢商業片通吃的暑假檔期,已經可以有幾部國片大規模高調上映,並且票房可與之抗衡。先不論電影本身優劣如何,光是能夠在國賓最大放映廳看國片,就不知是多讓人激動的事情。向來只放好萊塢電影的國賓第一廳(多年來我只遇到一次例外),這次與樂生、日新威秀、豪華戲院的最大放映廳聯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昨天,這四個西門町、甚至是全台北最大的放映廳,再度同時聯映《太陽旗》。如果這還不能讓妳我來參加這場大拜拜,那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值得參與的文化事件了。
我相信這就是所謂的國片真正起來了。它的意義不僅是國人對國片恢復消失已久的信心,也是整個國內電影產業,從戲院檔期的安排到放映廳數,同時展現對國片也可以是賣座鉅片的自信。沒錯,戲院業者可能對電影營收的算計,比支持優質國片的熱血來得更理由充分。但身為觀眾,支持國片的第一步就是走進戲院去,好片爛片一併承受,要捧要罵走出戲院再說。多年以來國人也是這麼看待所有的好萊塢電影,今天以同樣的邏輯來看待國片,我認為非常合情合理。
這裡選的時期大約是夏日檔期的後半段,也就是六月中旬《變形金剛3》上檔前夕到八月底這段時間上映電影的票房表現;所觀察票房市場,與之前一樣,只集中在國內與北美兩地的票房數字。這段時間的美國電影市場,票房前五名以及票房數字依次是:
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II (Harry Potter and the Deathly Hollows: Part II).....$376,103,101 USD
變形金剛3 (Transformers: Dark of the Moon)...................................................$350,625,139 USD
汽車總動員2:世界大賽 (Cars 2)..................................................................$189,449,208 USD
美國隊長 (Captain America: The First Avenger)................................................$172,614,010 USD
猩球崛起 (Rise of the Planet of the Apes)..........................................................$163,960,831 USD
同時期國內大台北地區的票房表現則是:
變形金剛3................................32,529萬
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14,709萬
哈利波特7:死神的聖物II.....13,493萬
美國隊長...................................6,114萬
猩球崛起...................................5,967萬
單看美國部份,從今年夏天的整體票房表現,可以發現主要強打都集中在這下半場。最強者莫過於小巫師與汽車外星人的對決,而哈利波特顯然勝出。哈利波特大結局不但極有可能穩居年度票房冠軍,更是整個霍格華茲學院七部曲的高調收場,票房遠超過亞軍的首部哈利波特足足六千萬美元之多。至於最新變形金剛系列電影,雖然略居下風,也未能超越前集的表現,票房也已經相當漂亮。值得注意的是這兩部電影在美國以外的票房數字,都佔了全球總票房的七成左右。這再度證明了好萊塢大型商業片對全球市場的依賴程度,尤其在屢屢追高製作成本的窘境下,更需要用靈巧與聰明的市場操作,來吸引美國海外的觀眾甘心用腳投票、掏錢進戲院。另一點值得注意的,也是我之前提到過的,是超級英雄類型的逐漸疲軟。同樣在上映之前大作文章、上映之後卻賣得慘綠的電影,是票房令人不忍卒睹的《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單單是今夏票房排行連前十名都沒有;《美國隊長》勉強擠上第四名,但也堪堪是雷聲大雨點小的程度。對比之下,從《浩劫餘生》系列擷取靈感的《猩球崛起》,雖然票房不能說是驚人,但以扎實故事與深厚底蘊小兵立大功,意外讓這老系列又有死灰復燃的契機。
回頭看國內票房,有兩個線索可以討論一下。首先,國內觀眾顯然鍾情機器人,變形金剛的票房遠遠超過哈利波特,竟達2.5倍之多。我不知道近七億的票房數字,在國內還有多少部片曾經有過這等成績,但肯定一隻手就數得出來;而哈利波特大結局沒能在國內吸引更多觀眾進場,不知是觀眾對遲遲不來的哈利波特─佛地魔大對決已等得失去耐心和好奇心,還是這些以高中生大學生為主的哈利波特世代,都在暑期海外遊學的期間已經在國外看了,或是哈利波特系列電影的觀眾基礎始終就這麼大(畢竟死神聖物上半部的大台北票房甚至沒有破億)。接下來是最最重要的國內今夏下半場票房數字的現象,那就是,沒錯,國片的驚人復甦之勢。想必各位毫不意外,高居榜眼的,正是今夏「超英趕美」的九把刀親自坐鎮《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據稱全台總票房已破三億,以正式公映僅半月餘的時間,凌越哈利波特大結局、並擠掉當年爆出兩億餘票房的《艋舺》,成為近年來最賣座國片亞軍,並為今年夏天的國內電影市場畫下令人驚訝的句點。
國片的復甦,應該把其他幾部同時期電影的表現一起觀察,才看得更清楚。同樣在七月底、八月初上映的《翻滾吧!阿信》雖然未能擠進榜內,仍舊以堅實紋理累積了3,515萬的大台北票房;此外,同時期的《殺手歐陽盆栽》雖然故事不佳、開高走低,也在大台北地區創造出2,033萬的票房。說八月的國內電影市場由國片撐起半邊天,完全不誇張。以往國片或廣義的華語片能在國內戲院橫著走,頂多是春節檔賀歲片,勉強破個一兩千萬,已經是放鞭炮的成績。如今,多年來由好萊塢商業片通吃的暑假檔期,已經可以有幾部國片大規模高調上映,並且票房可與之抗衡。先不論電影本身優劣如何,光是能夠在國賓最大放映廳看國片,就不知是多讓人激動的事情。向來只放好萊塢電影的國賓第一廳(多年來我只遇到一次例外),這次與樂生、日新威秀、豪華戲院的最大放映廳聯映《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昨天,這四個西門町、甚至是全台北最大的放映廳,再度同時聯映《太陽旗》。如果這還不能讓妳我來參加這場大拜拜,那我不知道還有什麼值得參與的文化事件了。
我相信這就是所謂的國片真正起來了。它的意義不僅是國人對國片恢復消失已久的信心,也是整個國內電影產業,從戲院檔期的安排到放映廳數,同時展現對國片也可以是賣座鉅片的自信。沒錯,戲院業者可能對電影營收的算計,比支持優質國片的熱血來得更理由充分。但身為觀眾,支持國片的第一步就是走進戲院去,好片爛片一併承受,要捧要罵走出戲院再說。多年以來國人也是這麼看待所有的好萊塢電影,今天以同樣的邏輯來看待國片,我認為非常合情合理。
9月 08, 2011
看片小記: 臉紅的夏日 (El último verano de la Boyita, 2009)
根據導演Julia Solomonoff的說法,Boyita的意思大約是旅行用的拖車;《臉紅的夏日》原片名El último verano de la Boyita非關臉紅,而是在拖車的最後一個夏天。在拖車度過的最後夏季,指的是故事主人翁侯莉的成長儀式,那麼臉紅的或許是另一個主人翁馬力歐。
這個夏天,總是和侯莉膩在一起的姐姐變了;她的身體出現變化,戴起胸罩,突然開始重視隱私,濃妝艷抹地和朋友去看電影、聊男孩子。感覺被遺棄的侯莉,百無聊賴下決定和父親到鄉下的牧場渡過剩下的夏日。受僱在牧場打理大小事的一家人中有個男孩叫馬力歐。馬力歐整天在大太陽下幹活,臉曬得紅通通的;他還很害羞,不多話,也不會像其他男孩一樣,脫去上衣跳到河裡玩水。馬力歐的父親為他買了一匹馬,打算在有如成年禮的鄉村跑馬賽上讓全家人風光...
這部攝影平實穩健、敘事內斂儉約、質地樸素的成長電影,講的是侯莉邁入青春期前的性意識啟迪的一段旅程,同時也是馬力歐面對自己的身體與性的成長故事。侯莉與馬力歐的邂逅,在電影的鋪陳下,為我們示範了不同的身體之間互相學習、並試圖了解的天真與美麗。性意識的啟迪,同時也是性別角色的內化,因此性、性向、與性別,並非互不相干、完全割離的概念與認同形式;它們往往互為表裡、互相建構,更可能互相混淆。從無性階段的童年,漸漸開始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進而開始「認識」自己的性與性向、必且開始學習屬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時,侯莉與馬力歐往往已經無法選擇要成為男孩或女孩了。
正因如此,要扭轉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性別標籤,或是處理外人眼中「有問題」的身體性徵,才加倍困難。故本片更重要的訊息,是看見那個性與性別的混淆下產生的性別暴力。當馬力歐身上的秘密逐漸曝光,最後傳入父親的耳中,父親先是對馬力歐拳打腳踢(不知是洩憤或羞怒),然後將象徵馬力歐成年男子身分的馬轉賣出去。由於不認可男人資格而剝奪其成年男子的重要象徵,這是許多文化都會有的社會性懲罰;但這裡的關鍵是:我們的文化究竟是以何社會慣例,去辨識一個人的性別、或將性的標誌貼到一個人身上?大多時候,我們可以自信滿滿地從一個人的穿著、外表、或身體的弧線,去判斷一個人的性別,並且十之八九不會出錯。但這裡的關鍵,並非在於我們極少出錯,而是我們也十之八九是以穿著等間接的方式來下判斷。若馬力歐的父親沒將他剝得精光、檢查馬力歐的身體,那麼他究竟是怎麼辨識馬力歐的性別,並進而決定讓馬力歐順利完成男人成年禮、或是剝奪他成為男人的資格?反過來問,只要沒人說出去,除了侯莉與馬力歐兩家人,又有誰能知道馬力歐的秘密?又為什麼「是」男性與「看起來像」個男人,在這時候變得同等重要?
誠然,《臉紅的夏日》並不處理性與性別的概念混淆,也無須以此才能展現中南美洲文化中特有的男性優越與性別暴力。馬力歐所處的鄉村勞動階層社會,不容許他特殊的身體與性,他的父親代表整個鄉村勞動力的陽剛氣息,對他不尋常的身體表示懲罰。侯莉的醫生父親善待馬力歐,但比較像是對待病人的體貼。最後侯莉將馬力歐帶往河邊,卸下他的上衣,與他一齊浸入反射著金色陽光的河面。也確實只有侯莉不帶偏見的天真與善良,才終能洗滌所有加諸在馬力歐身上的歧視、憤怒、不諒解、以及罪惡感。
*本片官網有導演的創作動機與其他心得,並有英法西三語版本供選擇,建議一讀。
這個夏天,總是和侯莉膩在一起的姐姐變了;她的身體出現變化,戴起胸罩,突然開始重視隱私,濃妝艷抹地和朋友去看電影、聊男孩子。感覺被遺棄的侯莉,百無聊賴下決定和父親到鄉下的牧場渡過剩下的夏日。受僱在牧場打理大小事的一家人中有個男孩叫馬力歐。馬力歐整天在大太陽下幹活,臉曬得紅通通的;他還很害羞,不多話,也不會像其他男孩一樣,脫去上衣跳到河裡玩水。馬力歐的父親為他買了一匹馬,打算在有如成年禮的鄉村跑馬賽上讓全家人風光...
這部攝影平實穩健、敘事內斂儉約、質地樸素的成長電影,講的是侯莉邁入青春期前的性意識啟迪的一段旅程,同時也是馬力歐面對自己的身體與性的成長故事。侯莉與馬力歐的邂逅,在電影的鋪陳下,為我們示範了不同的身體之間互相學習、並試圖了解的天真與美麗。性意識的啟迪,同時也是性別角色的內化,因此性、性向、與性別,並非互不相干、完全割離的概念與認同形式;它們往往互為表裡、互相建構,更可能互相混淆。從無性階段的童年,漸漸開始察覺自己身體的變化,進而開始「認識」自己的性與性向、必且開始學習屬於自己的性別角色時,侯莉與馬力歐往往已經無法選擇要成為男孩或女孩了。
正因如此,要扭轉加諸在他們身上的性別標籤,或是處理外人眼中「有問題」的身體性徵,才加倍困難。故本片更重要的訊息,是看見那個性與性別的混淆下產生的性別暴力。當馬力歐身上的秘密逐漸曝光,最後傳入父親的耳中,父親先是對馬力歐拳打腳踢(不知是洩憤或羞怒),然後將象徵馬力歐成年男子身分的馬轉賣出去。由於不認可男人資格而剝奪其成年男子的重要象徵,這是許多文化都會有的社會性懲罰;但這裡的關鍵是:我們的文化究竟是以何社會慣例,去辨識一個人的性別、或將性的標誌貼到一個人身上?大多時候,我們可以自信滿滿地從一個人的穿著、外表、或身體的弧線,去判斷一個人的性別,並且十之八九不會出錯。但這裡的關鍵,並非在於我們極少出錯,而是我們也十之八九是以穿著等間接的方式來下判斷。若馬力歐的父親沒將他剝得精光、檢查馬力歐的身體,那麼他究竟是怎麼辨識馬力歐的性別,並進而決定讓馬力歐順利完成男人成年禮、或是剝奪他成為男人的資格?反過來問,只要沒人說出去,除了侯莉與馬力歐兩家人,又有誰能知道馬力歐的秘密?又為什麼「是」男性與「看起來像」個男人,在這時候變得同等重要?
誠然,《臉紅的夏日》並不處理性與性別的概念混淆,也無須以此才能展現中南美洲文化中特有的男性優越與性別暴力。馬力歐所處的鄉村勞動階層社會,不容許他特殊的身體與性,他的父親代表整個鄉村勞動力的陽剛氣息,對他不尋常的身體表示懲罰。侯莉的醫生父親善待馬力歐,但比較像是對待病人的體貼。最後侯莉將馬力歐帶往河邊,卸下他的上衣,與他一齊浸入反射著金色陽光的河面。也確實只有侯莉不帶偏見的天真與善良,才終能洗滌所有加諸在馬力歐身上的歧視、憤怒、不諒解、以及罪惡感。
*本片官網有導演的創作動機與其他心得,並有英法西三語版本供選擇,建議一讀。
9月 07, 2011
The Commitment to Theory
"There is a damaging and self-defeating assumption that theory is necessarily the elite language of the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privileged. It is said that the place of the academic critic is inevitably within the Eurocentric archives of an imperialist or neo-colonial West. The Olympian realms of what is mistakenly labelled 'pure theory' are assumed to be eternally insulated from the historical exigencies and tragedies of the wretched of the earth. Must we polarize in order to polemicize? Are we trapped in a politics of struggle where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ntagonisms and historical contradictions can take no other form than a binarism of theory vs politics?"
-----Homi K. Bhabha, The Location of Culture
8月 08, 2011
工作是唯一的秩序
「曾經,工作的秩序就是世界的秩序。...今天,工作與其說是為了生產商品以滿足經濟需求,還不如說是為了生產生產者和消費者,用盡一切方法拯救工作秩序,以符合政治需求。在這個生產變得失去目的的社會裡,自我生產正在成為一項主導性的行業:就好比一位被剝削殆盡的木匠,連個可以刨木頭的地方都不剩,只好絕望地自己刨自己。這正是我們的年輕人每天上演的戲碼:為了工作面試努力練習微笑,為了工作升遷努力把牙齒刷白,為了提振團隊精神一起去混夜店,為了事業進展而去學英文,為了再度達到性高潮而結婚離婚,為了成為領導者而報名表演課程,為了增強『危機管理能力』而參加『自我提升』訓練----某某心靈導師表示:『為每個人各別設計的「自我提升」訓練,能夠讓情緒更穩定,讓人在開放的交際場合更自在,思路更敏銳清晰,因此,也能讓人擁有更出色的經濟表現。』在這一小撮擁擠的人群裡,每個人都巴不得快點被上司挑中,同時又要鍛鍊自己保持自然,這是因為大家都必須學會一種能動性(mobilisation)的工作倫理,唯有如此才能挽救工作的秩序。具備能動性,就是不把工作當成一件自己的差事,而是一種自身的可能性。假設某個失業的人,某天突然不完穿孔和刺青而改上髮廊,開始積極地『規畫』未來,在工作上努力證明自己就像大家所說的『很好用』,他便成功地表現了他的能動性。能動性,就是感覺自己和自己輕微地剝離,是把我們從構成我們的一切當中最低限度地抽離出來,是把我從工作的主體變成客體的詭異情境,使得我販賣的不是我的工作能力,而是我販賣我自己,老闆付我薪水不是因為我做了什麼,而是因為我是什麼,因為我的社交手腕特別細膩、因為我擅長交際、因為我會微笑又會推銷。能動性就是社會化的新形式。能動性讓工作中矛盾的兩極合二為一:我們參與了對自己的剝削,我們剝削了對一切的參與。我們就是自己最理想的中小企業,自己的老闆和自己的產品。無論我們有沒有工作,我們都必須累積人脈,累積資歷,累積『工作網絡』,簡而言之,累積做人的『資本』。...這些現象只是證明了掌權者的意志有多麼強大,能夠在工作名存實亡之後,讓我們願意繼續接受工作的統治。」
--------《革命將至:資本主義崩壞宣言&推翻手冊》,頁46-48
8月 04, 2011
刣
最近連續接了兩件翻譯的案子,都是親友團互相幫忙,當然也是賺賺外快。打從去年斷斷續續接了翻譯稿以來,越來越感覺到自己的英文程度不過爾爾之外,中文程度也是半吊子。台語說人生海海,轟ㄟ看那海合該是學海吧?!
今天要介紹的是「刣」。
看到這個字,相信看官們的直覺是跟轟ㄟ我一樣念作ㄊㄞˊ;這次接的翻譯稿裡有段中文化的台語句,將中文的「殺」寫作「刣」;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上,確實也是這麼讀這個字。但如果各位就這麼認為「刣」的國語也有邊讀邊,那恭喜,你們跟我一樣,是絕對不會在微軟新注音或是任何字典上找到這個字,因為它根本不念作ㄊㄞˊ!
在康熙字典裡,「刣」的條目很短,只有「音鍾,刮削物也」;咱們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網站上的相關資訊也大同小異。原來,「刣」不但發音和它長的樣子難以聯想,詞性也不同;它其實只當名詞用,而且要怎麼用還要稍微傷腦筋。這個字沒有收錄在《說文解字》裡,所以在漢朝它顯然還沒造出來;根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上提供的資料,「刣」最早出現在遼代的《龍龕手鏡》,只有記載念法,連釋義都沒有。但大體上可以知道,從當時不知大家講的是北京話高麗話還是河洛話,「刣」的讀音就已經大致確定了,千年來竟沒有甚麼改變,到了康熙字典還承襲一樣的唸法用法。不過這個字到了今日似乎氣數已盡,在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和成語典網站,都沒有收錄「刣」或跟這個字有關的詞語。照張大春老師的說法,大約就是這個字已經死了。
但似乎未必。有意思的是,到了咱們教育部的閩南語辭典,取其形、略變其義,再將詞性動了點手腳,拿到台語來用,竟然就變成了其實也很說得通的另外一個字,讓ㄊㄞˊ這個音找到了相當合情合理的字形。真不知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點子,真該鼓鼓掌,能讓一個在國語中消逝已久的字,在台語文當中找到新的中文生命,並且巧奪天工、極端合用,實是美事一樁。
今天要介紹的是「刣」。
看到這個字,相信看官們的直覺是跟轟ㄟ我一樣念作ㄊㄞˊ;這次接的翻譯稿裡有段中文化的台語句,將中文的「殺」寫作「刣」;教育部的臺灣閩南語常用詞辭典網站上,確實也是這麼讀這個字。但如果各位就這麼認為「刣」的國語也有邊讀邊,那恭喜,你們跟我一樣,是絕對不會在微軟新注音或是任何字典上找到這個字,因為它根本不念作ㄊㄞˊ!
在康熙字典裡,「刣」的條目很短,只有「音鍾,刮削物也」;咱們教育部的異體字字典網站上的相關資訊也大同小異。原來,「刣」不但發音和它長的樣子難以聯想,詞性也不同;它其實只當名詞用,而且要怎麼用還要稍微傷腦筋。這個字沒有收錄在《說文解字》裡,所以在漢朝它顯然還沒造出來;根據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網站上提供的資料,「刣」最早出現在遼代的《龍龕手鏡》,只有記載念法,連釋義都沒有。但大體上可以知道,從當時不知大家講的是北京話高麗話還是河洛話,「刣」的讀音就已經大致確定了,千年來竟沒有甚麼改變,到了康熙字典還承襲一樣的唸法用法。不過這個字到了今日似乎氣數已盡,在教育部的重編國語辭典和成語典網站,都沒有收錄「刣」或跟這個字有關的詞語。照張大春老師的說法,大約就是這個字已經死了。
但似乎未必。有意思的是,到了咱們教育部的閩南語辭典,取其形、略變其義,再將詞性動了點手腳,拿到台語來用,竟然就變成了其實也很說得通的另外一個字,讓ㄊㄞˊ這個音找到了相當合情合理的字形。真不知是哪個天才想出來的點子,真該鼓鼓掌,能讓一個在國語中消逝已久的字,在台語文當中找到新的中文生命,並且巧奪天工、極端合用,實是美事一樁。
8月 02, 2011
黃西瓜、紅西瓜
幾天前在餐桌上,轟媽問了一個問題:黃色果肉的西瓜和紅肉的西瓜吃起來有甚麼不一樣?
轟ㄟ我還沒開始想,舌尖彷彿已經嚐到我最愛水果之一的那股香甜沁涼。我頓了一頓,回道:紅色的西瓜吃起來口感比較密實,黃色的西瓜果肉比較清脆。
想也知道轟媽不可能就此放手。她再出一招,緊接著問道:那我問你,如果拿紅色西瓜和黃色西瓜來比喻女人,你會怎麼形容這兩種西瓜?
............................................................................................................啥?
大約過了三十秒,我能有的反應只能如上所述,就是無法反應。整顆腦袋一片空白。
怎麼會有這種問題啊?!轟ㄟ我於是反問老母,怎麼會想出這種問題,得到的答覆當然是很白爛的要我回答就對了。我只好說我不知道。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問老母那妳覺得呢?
轟媽就開示了:她覺得紅色的西瓜像少婦,而黃色的西瓜像少女。問她為何這麼想,她也說不上來。
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那段對話滲出一股又搞笑、又彷彿很情色的古怪氣息。
轟ㄟ我還沒開始想,舌尖彷彿已經嚐到我最愛水果之一的那股香甜沁涼。我頓了一頓,回道:紅色的西瓜吃起來口感比較密實,黃色的西瓜果肉比較清脆。
想也知道轟媽不可能就此放手。她再出一招,緊接著問道:那我問你,如果拿紅色西瓜和黃色西瓜來比喻女人,你會怎麼形容這兩種西瓜?
............................................................................................................啥?
大約過了三十秒,我能有的反應只能如上所述,就是無法反應。整顆腦袋一片空白。
怎麼會有這種問題啊?!轟ㄟ我於是反問老母,怎麼會想出這種問題,得到的答覆當然是很白爛的要我回答就對了。我只好說我不知道。我無法回答這個問題。我問老母那妳覺得呢?
轟媽就開示了:她覺得紅色的西瓜像少婦,而黃色的西瓜像少女。問她為何這麼想,她也說不上來。
有那麼一瞬間,我感覺那段對話滲出一股又搞笑、又彷彿很情色的古怪氣息。
7月 28, 2011
George Orwell
"I perceived in this moment that when the white man turns tyrant it is his own freedom that he destroys. He becomes a sort of hollow posing dummy, the conventionalized figure of a sahib. For it is the condition of his rule that he shall spend his life in trying to impress the 'natives', and so in every crisis he has to do what the 'natives' expect of him. He wears a mask and his face grows to fit it. ...A sahib has got to act like a sahib; he has got to appear resolute, to know his own mind and do definite things."
-------Shooting an Elephant and Other Essays
-------Shooting an Elephant and Other Essays
7月 24, 2011
魏振恩詩選:穿過山水的溪
穿過山水的溪
魏振恩(原刊載於《笠》 詩刊 283期,2011年6 月)
魏振恩(原刊載於《笠》 詩刊 283期,2011年6 月)
冬天的盡頭
造訪已是遲疑的顏色
浮冰上
你的心情
嘩啦啦如夜裡
水泊的星
無盡的蒼穹
漂流著山水
秘密交錯
澎湃我的身體
俯仰盡是你的光影
一朵冰
捧著一瞬今生
崩裂的靜
7月 17, 2011
魏振恩詩選:顧忌
日落
慾望也歇止了
彩霞不被注意
以為旅程今晚為止
那些唇語
停留的味蕾
忘記儈子手的銳利
日落
影子也寫字了
紙本不被注意
想著哽咽的島嶼
身旁的胸膛
起起落落
延展土地的呼吸
日落
夢不被注意
窗外
紛紛掉落的顧忌
拾起
又是一頁灑脫的過去
6月 28, 2011
2011夏天上半場票房亂談
今天,夏季最重量級的超級大片變形金剛在全球超過四十個國家同日上映。包括向來保護本土電影產業著力甚多的日本法國韓國,都在博狂兩派的淫威下淪陷(唯一還沒看到表排放映日期的大國是中國,太跩了)。好的,在預期機器人征服全球電影市場的前一刻,或許可以來稍微整理一下今夏到目前為止北美還有國內的票房表現。
這裡只取五月以來、美國與台灣這兩個月票房前五名的電影做交叉比較,來看看有甚麼好玩的情形。首先來看美國方面,五月開跑至今的前五名賣座電影分別是:
醉後大丈夫2 (The Hangover Part II).................$243,651,860 USD
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幽靈海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229,287,226 USD
玩命關頭5 (Fast Five).......................................$207,752,210 USD
雷神索爾 (Thor)................................................$177,223,364 USD
功夫熊貓2 (Kung Fu Panda 2)..........................$153,065,641 USD
國內方面同時期的前五名賣座電影則是:
玩命關頭5.................14,994萬(大台北票房數字,下同)
神鬼奇航:幽靈海...11,176萬
雷神索爾...................8,567萬
X戰警:第一戰........5,203萬
功夫熊貓2.................4,893萬
由於我國貴為美國第51州(誤),這些好萊塢強檔片都是和美國市場同步上映,而從這兩組電影的票房數字與排行,可以大略看出電影本身的某種在地的吸引力還有比較相似的共同趨勢。首先,這兩組影片只有一部片不同。美國方面,《醉後大丈夫2》的票房累積速度或許說明了建立起品牌形象的喜劇續集片,畢竟存在它的既有號召力,在五部片中最晚上映(美國5/26上映),但票房也衝得最快最高。相較之下,結合科幻動作與特效元素,或許在國內依然比較吃香,同時不必負擔未必人人適用的美式幽默,使得《X戰警:第一戰》以千萬差距勝過言行免責男的曼谷大冒險。若反過來看這個差距在美國的表現,將壯闊的動作場面壓縮到五部系列電影以來最少的《X戰警:第一戰》,票房也因而難以拉抬,目前票房僅僅是《醉後大丈夫2》的一半:已逼近下檔邊緣的異能者們,目前的吸金功力為$132,895,408USD。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巨頭部分。美國方面,因為《醉後大丈夫2》暴衝造成的擠壓效應,並沒有在台灣出現,反而是提前在四月開跑的《玩命關頭5》一路遙遙領先,大台北票房甚至超過海盜足足三千萬之多。就這點來說,撞車片風光寶島或許有點民族情感使然,畢竟台裔導演可以登上好萊塢殿堂,大約也是當年王建民登上洋基球場投手丘的規格。而進一步看《玩命關頭5》全球票房的分配,可以發現美國以外的地區貢獻了65%的高比例;相較之下《加勒比海盜》的美國海外地區更貢獻了超過76%的全球總票房,不知該說這兩部片真正體現娛樂的全球同步,還是好萊塢的世界殖民。
至於從台美兩地的票房表現的相似趨勢,首先是超級英雄類型開始表現出進入半衰期的敗象。《X戰警:第一戰》打從美國方面開出系列電影中最低的首周票房,就已經在同業間耳語頻頻;甫上映的《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強打了一整年,結果開出更令人臉色發青的票房數字,眼看隨後還要上映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後勢究竟是跌深反彈還是持續探底,決定未來十年科幻電影的大勢。同時,續集電影不斷剝削再剝削的結果,再能撈金的巨獸也終於現出疲態。傑克船長弄妖耍寶到第四回,人也有看煩的時候:《加勒比海盜》仍暫居今夏賣座榜眼,但相較於前三部系列電影的成績,美國票房幾乎是腰斬的程度;另一方面,顯然是倉促成軍的功夫動物軍團,無論是美國或台灣,票房成績都差強人意,無法再造三年前熊貓龍族戰士的神威。或許正是如此,好萊塢更需要開發海外市場,才足以填補美國市場留下的營收空洞:《功夫熊貓2》的美國海外票房佔該片全球總票房高達七成的比例。
也許好萊塢必須依賴全球電影市場方能存活,才是鐵錚錚的事實吧?
(後記:國內電影票房表現還有個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導向的《永生樹》,在代理商CatchPlay強力宣傳下,上映十天以來累積四百餘萬大台北票房的驚人成績,確定是歐美以外地區第一名,究竟是布萊德彼特的光環還是金棕櫚獎加持使然,可能也不重要了。)
*本文票房數字,美國部分參考Box Office Mojo 2011 Yearly Domestic Grosses;台灣部分參考開眼電影網票房排行榜
這裡只取五月以來、美國與台灣這兩個月票房前五名的電影做交叉比較,來看看有甚麼好玩的情形。首先來看美國方面,五月開跑至今的前五名賣座電影分別是:
醉後大丈夫2 (The Hangover Part II).................$243,651,860 USD
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幽靈海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229,287,226 USD
玩命關頭5 (Fast Five).......................................$207,752,210 USD
雷神索爾 (Thor)................................................$177,223,364 USD
功夫熊貓2 (Kung Fu Panda 2)..........................$153,065,641 USD
國內方面同時期的前五名賣座電影則是:
玩命關頭5.................14,994萬(大台北票房數字,下同)
神鬼奇航:幽靈海...11,176萬
雷神索爾...................8,567萬
X戰警:第一戰........5,203萬
功夫熊貓2.................4,893萬
由於我國貴為美國第51州(誤),這些好萊塢強檔片都是和美國市場同步上映,而從這兩組電影的票房數字與排行,可以大略看出電影本身的某種在地的吸引力還有比較相似的共同趨勢。首先,這兩組影片只有一部片不同。美國方面,《醉後大丈夫2》的票房累積速度或許說明了建立起品牌形象的喜劇續集片,畢竟存在它的既有號召力,在五部片中最晚上映(美國5/26上映),但票房也衝得最快最高。相較之下,結合科幻動作與特效元素,或許在國內依然比較吃香,同時不必負擔未必人人適用的美式幽默,使得《X戰警:第一戰》以千萬差距勝過言行免責男的曼谷大冒險。若反過來看這個差距在美國的表現,將壯闊的動作場面壓縮到五部系列電影以來最少的《X戰警:第一戰》,票房也因而難以拉抬,目前票房僅僅是《醉後大丈夫2》的一半:已逼近下檔邊緣的異能者們,目前的吸金功力為$132,895,408USD。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三巨頭部分。美國方面,因為《醉後大丈夫2》暴衝造成的擠壓效應,並沒有在台灣出現,反而是提前在四月開跑的《玩命關頭5》一路遙遙領先,大台北票房甚至超過海盜足足三千萬之多。就這點來說,撞車片風光寶島或許有點民族情感使然,畢竟台裔導演可以登上好萊塢殿堂,大約也是當年王建民登上洋基球場投手丘的規格。而進一步看《玩命關頭5》全球票房的分配,可以發現美國以外的地區貢獻了65%的高比例;相較之下《加勒比海盜》的美國海外地區更貢獻了超過76%的全球總票房,不知該說這兩部片真正體現娛樂的全球同步,還是好萊塢的世界殖民。
至於從台美兩地的票房表現的相似趨勢,首先是超級英雄類型開始表現出進入半衰期的敗象。《X戰警:第一戰》打從美國方面開出系列電影中最低的首周票房,就已經在同業間耳語頻頻;甫上映的《綠光戰警》(Green Lantern)強打了一整年,結果開出更令人臉色發青的票房數字,眼看隨後還要上映一部超級英雄電影,後勢究竟是跌深反彈還是持續探底,決定未來十年科幻電影的大勢。同時,續集電影不斷剝削再剝削的結果,再能撈金的巨獸也終於現出疲態。傑克船長弄妖耍寶到第四回,人也有看煩的時候:《加勒比海盜》仍暫居今夏賣座榜眼,但相較於前三部系列電影的成績,美國票房幾乎是腰斬的程度;另一方面,顯然是倉促成軍的功夫動物軍團,無論是美國或台灣,票房成績都差強人意,無法再造三年前熊貓龍族戰士的神威。或許正是如此,好萊塢更需要開發海外市場,才足以填補美國市場留下的營收空洞:《功夫熊貓2》的美國海外票房佔該片全球總票房高達七成的比例。
也許好萊塢必須依賴全球電影市場方能存活,才是鐵錚錚的事實吧?
(後記:國內電影票房表現還有個值得一提的是,藝術導向的《永生樹》,在代理商CatchPlay強力宣傳下,上映十天以來累積四百餘萬大台北票房的驚人成績,確定是歐美以外地區第一名,究竟是布萊德彼特的光環還是金棕櫚獎加持使然,可能也不重要了。)
*本文票房數字,美國部分參考Box Office Mojo 2011 Yearly Domestic Grosses;台灣部分參考開眼電影網票房排行榜
6月 18, 2011
魏振恩詩選:驪歌雪落
驪歌雪落---紀念逐流海嘯的仙台小學畢業生
魏振恩 (原刊載於【台灣現代詩】26期,2011年6月)
雪落
如我們的畢業
走出教室
走向沙灘那片白色
放風的禮堂
提著遠處旅行的波濤
你聽
雪落去年蟬聲滿溢的樹
你聽
雪落這片流水黃昏
看你梳妝
這首漂泊的三月
隨著老師彈奏的風琴
看見夏天的星
看見點點漁火
突然知道
參加畢業典禮的你
是雪
落在我們的眉心
落在送行的窗
落在汪洋中旋轉的屋頂
是你
跳躍在這首
行踪不明的歌曲
是你一踏出
即是雪的國土
魏振恩 (原刊載於【台灣現代詩】26期,2011年6月)
雪落
如我們的畢業
走出教室
走向沙灘那片白色
放風的禮堂
提著遠處旅行的波濤
你聽
雪落去年蟬聲滿溢的樹
你聽
雪落這片流水黃昏
看你梳妝
這首漂泊的三月
隨著老師彈奏的風琴
看見夏天的星
看見點點漁火
突然知道
參加畢業典禮的你
是雪
落在我們的眉心
落在送行的窗
落在汪洋中旋轉的屋頂
是你
跳躍在這首
行踪不明的歌曲
是你一踏出
即是雪的國土
6月 15, 2011
漫談變種人、第一戰、及認同政治
X戰警:第一戰 (X-Men: First Class, 2011)
相信在五年前的夏天,當科幻片迷眼睜睜看著互換導演筒的《X戰警3:最後戰役》(X-Men: The Last Stand, 2006)與《超人再起》(Superman Returns, 2006)最終落得雷聲大雨點小、賣座影評均不如預期的窘境,心中不免嘮叨:隻手打造X戰警系列電影前兩集佳績的Bryan Singer,何以遺棄自己的心肝寶貝?到了三年前與X戰警團隊和Singer均無直接關聯的系列庸作《X戰警:金鋼狼》(X-Men Origins: Wolverine, 2008),已讓人幾乎倒盡胃口,只覺MARVEL打算將這科幻英雄系列的剩餘價值剝削殆盡,然後封進時光膠囊。得知此系列(竟然還有)最新一集的上映消息,只讓人既期待又怕受傷害,會不會像《金鋼狼》一樣再玩大而無當的特效以及沒有重點的故事?而接手導演大位的新秀Matthew Vaughn,能否維持他一貫的故事密實,讓我們再度領略這批超人英雄的迷人魅力?
《X戰警:第一戰》延續十年來科幻片未見衰竭的起源故事風潮,主要時空設定在1962年、爆發古巴危機的美國,講述的是變種人們在「教授」Charles (James McAvoy)與「萬磁王」Erik (Michael Fassbender)主導之下並肩合作、終致分裂成主和及主戰兩大陣營的過程。在這無比真實卻又完全虛構的時空當中,最大反派是從納粹軍官搖身一變成為遊走在美蘇之間的說客Shaw (凱文貝肯);這位政治立場看似搖擺不定、優雅迷人卻又十足陰邪的嗜血者,原來本身就是位變種人,而他之所以遊走於美蘇之間,並非為了賺戰爭才,而是要讓兩個人類強權自相殘殺,使變種人不再受凡庸的人類騷擾迫害,並得以進而統治人類。Charles與Erik,一為維護人種和平的大局,一為報復母仇,在(想當然耳)美國中情局的資助下,徵召潛伏在各地的變種人,要力阻Shaw的陰謀。
設計精緻的對白與細密鋪陳的敘事,是本片回歸故事主導打鬥或特效場面後得以引人入勝的關鍵;它很巧妙地將美蘇超級強權從二戰的連橫到冷戰的分裂,對位到變種人陣營的起源故事身上。巧的還是美蘇當年的共同敵人納粹德國,也不謀而合地出現在大反派Shaw的身上。除去片尾古巴飛彈危機的大高潮稍嫌虎頭蛇尾,使得全片費心構築的氣勢難以連續爆炸之外,為時一百三十分鐘的片長尚稱令人滿意。而其中編織最力的,是未來兩大變種人陣營的領導者邂逅與相處。性格與成長遭遇南轅北轍的Charles與Erik,如南北極般不對盤卻又並肩作戰,這種安排本身就極有戲劇張力;聚焦於他們從友到敵的關係轉變的故事進展,有助於電影本身的紋理,也使兩位要角顯得相當清楚而立體。也因為細心經營角色的成長,最後萬磁王戴上頭盔的那一刻,才顯得合理而不致突兀。同等有趣的是,綜觀全片故事,我們容易將愛恨分明的Erik與後來反派形象鮮明的萬磁王對號入座;但是與獨善其身、無意支配他人意志的Erik相比,看似不斷對眾人循循善誘、力阻冤冤相報的Charles,始終站在立意良善、顧全和平大局的道德制高點,才更是左右他人想法、四處發號施令的傢伙。我不知道本片是否有意藉此諷刺那些以道德、正義使者自許者;他們說得冠冕堂皇、自命仁者,卻往往做出最專斷最自以為是的決定。但話說回來,每個高舉道德大纛的好像都是這般嘴臉。道德本身帶有某種權力關係的真空狀態,其蠻橫暴力也就總是自動得到粉飾。
《X戰警:第一戰》的英文原片名是X-Men: First Class,中文譯名頗有精妙處,雖未點出第一個班級的題旨,卻從第一堂課的意涵延伸出首場戰役的雙關義。但若注意到那「第一」的前面沒有定冠詞,則First Class指涉的或許不僅是時間點上的初始,也是等級上的優勢。打從2000年的首部《X戰警》以來,變種人與人類在優生學上的拔河以及同志論述的自我認同驕傲,始終是這個系列在超級英雄類型當中的獨特標記。變種人挾其超人般的特異能力,究竟是不是人類的未來,這等問題可能沒有甚麼探討的必要;作為第一等人的變種人如何與人類相處,或是他們如何在廣大的人群中自處,同時處理第一等人的身分、歷史上的第一次聚集團結然後分裂、與人類社會的第一場戰役等等議題的第一堂課,才是變種人的First Class在本片展現的重要意義。
《X戰警:第一戰》保有Bryan Singer為本系列電影打造的重要題旨如自我認同、或是呼之欲出的同志隱喻等正字標記,使片中反覆推敲的認同政治依然是最值得細究的主題之一。特別是Singer雖不再回籠執導演筒(一說是在前製時因行程關係只好放棄導演一職),仍身兼製作人與故事構思,使電影在同志或其他認同形式的論述政治上,約略能看見本系列十年來的發展軌跡。片中有段科學家「野獸」漢克與「魔形女」瑞雯的對話,是漢克拿著能抑制變種人外表基因的試劑給瑞雯注射前,受到坦然接受自我的Erik啟發的瑞雯,猶疑間再次詢問漢克:難道我們就不能讓人類接受我們原本的樣子嗎?漢克回答,即使明天我們成功制止Shaw,終止一場可能的戰爭、並且拯救世界,人類或許會因此感激我們,甚至尊敬我們;但他們心底仍然不會接受我們。這等語重心長又意味深遠的話,道盡美國的性別、同志、與種族政治中平權運動顛簸崎嶇的漫漫長路上,某種充滿世故卻茫然、疲憊的體察;而此言從出櫃同志Singer之手藉「野獸」之口說出,如此擲地有聲、沉痛而深刻。
然相較於同志(或種族)認同的內省,本片對性別議題的處理,卻依稀看出這群變種人的小宇宙,並未如我們所想像地那麼「不正常」。在之前的X戰警系列作品中,以女性變種人的身分、卻能擁有摧枯拉朽、令人震撼驚駭的力量者,至少還有暴風女(琴葛雷勉強也算半個);魔形女的力量或許無法以強悍壯麗稱之,但也始終鋒芒奪目不讓鬚眉。到了前傳,我們看到的女性變種人,一律是以逃逸(飛行)、隱藏或變形、遙控心志等能力,作為標誌她們認同或存在的方式,即使是魔形女,也不斷擺盪於各種認同危機中(在追隨教授下自我懷疑或得到萬磁王啟蒙而接受自我)。誠然,我們可以說這類女性變種人不依循「你強我比你更強」、肌肉線條無限膨脹的雄性邏輯,以自有的陰柔邏輯塑造其超能力。姑且不論這種詮釋法是否掉入本質論的思考障礙,當女性變種人只有單面向的超能力可以發展時,我相信,那毋寧是X戰警系列作品中性別再現政治上一種創作力的倒退。
6月 09, 2011
阿波的親善任務
功夫熊貓2 (Kung Fu Panda 2, 2011)
好萊塢賣座電影開拍續集本是商業片必經之路,而且續集片十有八九乃狗尾續貂之作也是意料中事。可惜了首部《功夫熊貓》開拓的驚喜,至今淪為笑料堆砌,拖泥帶水的故事抓不到重點,僅僅九十分鐘的電影卻疲態畢露倍覺冗長,不免感到失落。本片在武學、武術「中體西用」已玩不出新招(雖說驚鴻一瞥的暗器頗是亮點,也稍稍反省了義和拳式的功夫觀),只好使勁堆疊笑料,並在阿波的身世上鑽營故事情節。蓋世五俠的戲份壓縮到可有可無的程度,只剩大師姊悍嬌虎還有故事可說,並和阿波保持很奇特(而且不無曖昧)的師門情誼。
本片引進較重要的新角色是原來即將繼承宮門城王的孔雀王沈王爺,他與阿波的身世有直接且極關鍵的牽連。除了阿波的身世之外,本片故事另一個同等重要的主軸,是阿波領略內在寧靜的武學境界,在神龍大俠的修為中更上一層樓的過程。由此,阿波的成長歷程,依然是新一集功夫熊貓的主要題旨,在本片為身世與武學等兩種追尋。而這兩種追尋互相扣連,串成全篇故事。電影開門見山,講述孔雀的沈氏皇朝,到了沈王爺一代,由於性格不為父王所喜,更為了預言而殺盡熊貓一族。沈王爺因滅族一行遭驅逐出宮,後憤而立誓要討回公道,重掌宮門城大權。後來我們得知阿波的身世與多年前沈王爺的滅族行動:阿波(可能)是熊貓一族的唯一倖存者。如今沈王爺帶著滿腔怨恨─以及精心打造的火炮─回到宮門城,發現當年熊貓竟有餘生,只待趕盡殺絕。在阿波宛如鎖在封印中的記憶裡,那屢屢召喚卻又太過駭人的襁褓經歷,好幾次像在冷汗浹背中從惡夢驚醒一樣,想回憶夢中情境,卻又不能、或不願想起,終於在最後關頭完全釋放出來。阿波面對親族滅絕的創痛後,也與不堪回首的身世取得和解,得到內在寧靜、成就武學更高的修為。
在看電影時,我將阿波定位為主軸心,於是將全片故事理解成帶著屈辱記憶的憤怒重新掌權的貴族,因神諭而挾帝國統治的野心,對無辜族類進行滅族…這種王子復仇、恐怖統治、以及政治迫害的故事典型,神話故事或寓言中所在多有,恍惚間還可以從沈王爺的滅族暴行與獨夫野心之中,看到反閃族主義迫害的歷史創痛,偷天換日在中原的動物王國中又上演一遍。但重新爬梳過後,我發現我可能整個想錯了。有別於首部《功夫熊貓》的故事圍繞在阿波在功夫天地中的自我成長與覺醒,也因此全片緊扣東方主義再現政治與亞裔族群的自我認同,《功夫熊貓2》的江湖卻已經不是與世隔絕的深山,而是擁有真正統治實力的宮門城。有了這個新的故事脈絡,敘事主軸以及倫理觀的原點固然還是阿波一路人馬,主人翁卻其實應該是沈王爺。從沈王爺的位置來回看阿波的道德制高點與整個正反兩派的鬥爭故事,或許可以理出《功夫熊貓2》微妙的通關密語。
高姿態再回宮門城的沈王爺,想重新掌握王國內的絕對統治優勢,更想以船堅炮利,一舉吃下整個中國。沈王爺的猙獰面目,同時表現在坑殺黑白分明的少數族類與統治天下的帝國野心兩者;他要藉由得到天下,來盡廢天下武功。如果沈王爺那霸道而充滿復仇恨意的東山再起、滅絕異己並強取天下的姿態,體現了某種當代華人的強勢身影,那我們或可將沈王爺理解為全球化時代下新興中國的代表無誤。神諭指示的凶兆與延續統治權的焦慮,逼使沈王爺一夕之間殺盡熊貓一族之事,在六四事件揮之不去的歷史陰影下寓意十足,而熊貓的毛色與珍稀,也成為是非分明與身影寂寥的政治隱喻。
宮門城裡外臣民都在勸阻沈王爺稱霸的野心,但正耀武揚威的沈王爺毫無意外想一步到位,順勢拿下江山。本故事的道德訓示,想當然耳要讓沈王爺遭到挫敗,並且接受阿波等人的教誨。尋得內在寧靜之武學至高境界的阿波,面對執迷於復仇與奪權而走不出過去的沈王爺,心平氣和說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你必須從那陰影走出來;重要的是,眼前的你可以選擇要做怎樣的人。猶記得第一部《功夫熊貓》,藉阿波在藏有蓋世武功的密卷上看見自己的鏡像,來對亞洲人在東方主義再現政治不斷往復的認同困境,投射一條可能的出路。到了本片,得到內在寧靜的阿波,如阿波的勸言、亦是夫子自道,因創痛而生的憤怒與怨恨,或許一時無法平復。但亞裔人士(次等公民)與炎黃子孫(東亞病夫)們無須永遠活在傷痕累累的歷史記憶中;我們可以謹記過去但與之和解,決定自己的未來。
我們或許不應兩相混淆,認為續集電影中的阿波,仍是以自身體會向美國亞裔乃至華語觀眾精神喊話。確實,謹記歷史卻不深陷其中,才能走出自己新的道路,或許仍是《功夫熊貓2》藉阿波之身送給亞裔人士自我成長的金玉良言,但它更有可能是好萊塢的替身,為當今危機感十足的美國,向全球政經主導權逐年傾斜過去的東亞招安。阿波圓渾討喜的身形委實鬼影幢幢,在飽受威脅的強權附身下,看似捍衛道德與古老技藝(功夫)的崇高,實不亞於上世紀初身穿西裝、操洋涇濱英語的買辦,要所有觀眾看著:沈王爺的龍頭火炮如此張牙舞爪,聖獸成四處亂射的禍害,到頭來還不是兩敗俱傷;新中國有錢有權有槍桿子,是不是放下身段與過去百年的委屈,咱們談生意好辦事,大夥和氣生財?
好萊塢賣座電影開拍續集本是商業片必經之路,而且續集片十有八九乃狗尾續貂之作也是意料中事。可惜了首部《功夫熊貓》開拓的驚喜,至今淪為笑料堆砌,拖泥帶水的故事抓不到重點,僅僅九十分鐘的電影卻疲態畢露倍覺冗長,不免感到失落。本片在武學、武術「中體西用」已玩不出新招(雖說驚鴻一瞥的暗器頗是亮點,也稍稍反省了義和拳式的功夫觀),只好使勁堆疊笑料,並在阿波的身世上鑽營故事情節。蓋世五俠的戲份壓縮到可有可無的程度,只剩大師姊悍嬌虎還有故事可說,並和阿波保持很奇特(而且不無曖昧)的師門情誼。
本片引進較重要的新角色是原來即將繼承宮門城王的
在看電影時,我將阿波定位為主軸心,於是將全片故事理解成帶著屈辱記憶的憤怒重新掌權的貴族,因神諭而挾帝國統治的野心,對無辜族類進行滅族…這種王子復仇、恐怖統治、以及政治迫害的故事典型,神話故事或寓言中所在多有,恍惚間還可以從沈王爺的滅族暴行與獨夫野心之中,看到反閃族主義迫害的歷史創痛,偷天換日在中原的動物王國中又上演一遍。但重新爬梳過後,我發現我可能整個想錯了。有別於首部《功夫熊貓》的故事圍繞在阿波在功夫天地中的自我成長與覺醒,也因此全片緊扣東方主義再現政治與亞裔族群的自我認同,《功夫熊貓2》的江湖卻已經不是與世隔絕的深山,而是擁有真正統治實力的宮門城。有了這個新的故事脈絡,敘事主軸以及倫理觀的原點固然還是阿波一路人馬,主人翁卻其實應該是沈王爺。從沈王爺的位置來回看阿波的道德制高點與整個正反兩派的鬥爭故事,或許可以理出《功夫熊貓2》微妙的通關密語。
高姿態再回宮門城的沈王爺,想重新掌握王國內的絕對統治優勢,更想以船堅炮利,一舉吃下整個中國。沈王爺的猙獰面目,同時表現在坑殺黑白分明的少數族類與統治天下的帝國野心兩者;他要藉由得到天下,來盡廢天下武功。如果沈王爺那霸道而充滿復仇恨意的東山再起、滅絕異己並強取天下的姿態,體現了某種當代華人的強勢身影,那我們或可將沈王爺理解為全球化時代下新興中國的代表無誤。神諭指示的凶兆與延續統治權的焦慮,逼使沈王爺一夕之間殺盡熊貓一族之事,在六四事件揮之不去的歷史陰影下寓意十足,而熊貓的毛色與珍稀,也成為是非分明與身影寂寥的政治隱喻。
宮門城裡外臣民都在勸阻沈王爺稱霸的野心,但正耀武揚威的沈王爺毫無意外想一步到位,順勢拿下江山。本故事的道德訓示,想當然耳要讓沈王爺遭到挫敗,並且接受阿波等人的教誨。尋得內在寧靜之武學至高境界的阿波,面對執迷於復仇與奪權而走不出過去的沈王爺,心平氣和說道:過去的就讓它過去吧,你必須從那陰影走出來;重要的是,眼前的你可以選擇要做怎樣的人。猶記得第一部《功夫熊貓》,藉阿波在藏有蓋世武功的密卷上看見自己的鏡像,來對亞洲人在東方主義再現政治不斷往復的認同困境,投射一條可能的出路。到了本片,得到內在寧靜的阿波,如阿波的勸言、亦是夫子自道,因創痛而生的憤怒與怨恨,或許一時無法平復。但亞裔人士(次等公民)與炎黃子孫(東亞病夫)們無須永遠活在傷痕累累的歷史記憶中;我們可以謹記過去但與之和解,決定自己的未來。
我們或許不應兩相混淆,認為續集電影中的阿波,仍是以自身體會向美國亞裔乃至華語觀眾精神喊話。確實,謹記歷史卻不深陷其中,才能走出自己新的道路,或許仍是《功夫熊貓2》藉阿波之身送給亞裔人士自我成長的金玉良言,但它更有可能是好萊塢的替身,為當今危機感十足的美國,向全球政經主導權逐年傾斜過去的東亞招安。阿波圓渾討喜的身形委實鬼影幢幢,在飽受威脅的強權附身下,看似捍衛道德與古老技藝(功夫)的崇高,實不亞於上世紀初身穿西裝、操洋涇濱英語的買辦,要所有觀眾看著:沈王爺的龍頭火炮如此張牙舞爪,聖獸成四處亂射的禍害,到頭來還不是兩敗俱傷;新中國有錢有權有槍桿子,是不是放下身段與過去百年的委屈,咱們談生意好辦事,大夥和氣生財?
6月 03, 2011
魏振恩詩選:鐵橋
鐵橋
滑向彼岸而等待著
但我總是失敗
滑過瞬間
你不能停格了
因為故事奔馳著
因為我們是如此遙遠的記念著
空蕩的鐵橋
原野
燈
與擦身而去的無盡黑暗
希望捕捉 夜車經過鐵橋
串聯的一格格光之窗櫺
像是電影慢慢播放
一串心靈滑向彼岸而等待著
但我總是失敗
列車太快越過
來不及捕捉你坐在車窗邊
望著黑暗的原野
想著一個剪影滑過瞬間
你不能停格了
因為故事奔馳著
因為我們是如此遙遠的記念著
空蕩的鐵橋
原野
燈
與擦身而去的無盡黑暗
6月 01, 2011
關於海盜片、歷史書寫與離題
加勒比海盜神鬼奇航:幽靈海 (Pirates of the Caribbean: On Stranger Tides, 2011)
這部《神鬼奇航》系列電影的最新作品,有著中文譯名與英文原名加起來可能是史上最落落長的片名。一反前一段三部曲的後兩部狗尾續貂之作的拖棚爛戲,本片從劇情設計、角色、到攝製主腦都做了許多更動,請來近年氣勢稍稍下滑的《芝加哥》(Chicago, 2002)、《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2005)導演Rob Marshall,借重他以歌舞電影展現華麗場面調度的長才,來為本片頗多的動作戲創造更流暢的動感(雖然過多的動作場面已顯得累贅)。演員部分則請來已成性感象徵的潘妮洛普克魯茲飾演傑克船長突然蹦出來的舊情人,還加入老牌演員Ian McShane飾演史上真有其人、惡名昭彰的海盜黑鬍子。
相較於本系列電影的前兩部,通篇故事盡是在眼花撩亂的妖異世界中沒頭沒腦亂轉打滾,本片回歸首部《神鬼奇航》電影故事的初衷:只追求一樣珍寶,此番乃使人永生的不老之泉。本片設定在大約是十八世紀初的虛構時空,恍惚於歷史並不重疊的英王喬治二世與大盜黑鬍子之間;但從本片英西兩大帝國競逐海上強權、還有新教傳教士在譏笑與迫害的夾縫中求生存等設定,又讓我們從帶著神怪奇幻色彩的事中,看到交錯閃現的歷史剪影。這些大時代的片段和電影精雕細琢的故事兩相輝映下,能看到許多文化詮釋與歷史真實交互覆蓋的景況。
片中有一段特別吸引我的劇情,出現在電影接近尾聲,英國、西班牙、與海盜各陣營都齊聚在不老之泉前之時。我們從一開始已經知道,海盜與英國兩伍人馬此行的私心,分別在於黑鬍子與英王能追求永生。而當領著整支軍隊有備而來的西班牙將軍(或者王族)強勢宣告不老之泉的所有權時,他不是要為誰續命,卻是公然宣稱,永恆的生命是只有上帝才能給予的,任何其他號稱永生能力者都是異教魔道,應受譴責摧毀,說罷便開始命令士兵破壞不老之泉。
看到這裡,大概所有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古今中外這麼多關於長生不老藥的故事中,還沒聽過哪個版本,竟然會有人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斷然拒絕眼前的永生誘惑,並且毫不猶豫摧毀它。但這其實完全合乎基督教信仰,就上帝乃唯一真理、體現別無分號的終極權威之信念來說,是完全符合基督教義的信仰邏輯。不過,這個非常有趣的片段,其中還有關於基督新舊教派交鋒的諸多轉折,可供我們玩味。首先,基督教總是打擊異教的嗎?是,也不是。西班牙始終是個天主教主導的國度沒有錯;而天主教和其他不同宗教信仰衝撞的歷史過程中,卻並不總是單方面處於打壓異己的位置。更多的狀況,其實是與地方信仰混雜變種,出現在地的天主教版本;也因此,比如說墨西哥的聖母瑪麗亞,便出現與當地原住民信仰相混和的變形Our Lady of Guadalupe (Nuestra Señora de Guadalupe);東正教、菲律賓與台灣等亞洲地區獨特的天主教文化,何嘗不一一是羅馬天主教的在地版?在主要的一神信仰中,天主教對於異文化的信仰活動其實展現較多的包容性;像獵殺女巫那種迫害行徑,或許要從羅馬教會在歐洲建制的歷史過程中遭遇抵抗而下猛藥來看,比較能夠理解無法收編只好殺光的激烈排他性舉動。
與天主教對比之下,新教、或我們習稱的基督教,對於所謂的「異端」才往往打壓尤烈,特別是以西歐與北歐為起點的清教徒,在組織與美學形式的追求上甚至有種接近潔癖的倫理觀。片中的新教徒代表,是一個典型懷有淑世熱忱與宗教信念、卻被時人譏笑唾棄的傳教士Philip,而他卻與神話中才存在的生物—人魚—相愛。這部分有兩個個耐人尋味的片段,其一是傳教士某夜對著人魚彷彿訴情衷般,嘆道上帝造出如此美麗的生物,雖未讓它登上方舟而沒有名字,但不損上帝將它造得這般完美。其二則是傳教士力阻黑鬍子殺害貢獻出一滴淚水的人魚時,黑鬍子帶著嘲諷的口吻問傳教士:你竟如此維護這生物,卻不知她名字為何?此時傳教士帶著交雜遲疑與憐愛的眼神看著人魚,回答道:她的名字叫Syrena!
如果人魚只存在於歐洲海上傳說中,而讓新教傳教士愛上人魚、並對它賜名,除了宗教史觀的錯置外,其實還可以有其他的解法。從馬丁路德開始爆炸的宗教改革運動,雖在十六世紀就催生新教的出現,緊接而來羅馬教會(歐陸方面)與英國國教派的排擠與迫害,使新教各派的顛沛流離,足足又走了兩個世紀(才因此有各新教教派飄搖過北大西洋,為今日美國打下宗教根基)。以單子論為啟蒙哲學開啟一扇大門的史賓諾莎,在1670年出版的《神學政治論》(Tractus Theologico-Politicus)提出自然神學觀,相信天地萬物、包括四季運行的自然規律,都是上帝的造物,本身內含上帝本身的意志,因此自然萬物本身都蘊含上帝的完美,而上帝的神聖律法與權威應該從理性與自然當中去尋找,而不是盲目的信念。這種說法在今日已無奇特之處,在十七世紀羅馬教會仍有極大影響力的歐陸,仍是洪水猛獸般使人駭異。到了十八世紀初,啟蒙運動在歐洲大鳴大放,自然神學結合宗教與科學的新潮思維,可能逐漸深入新教教徒的心裡,或許還伴隨著荷蘭、英國、德國等新教興盛的國度海外殖民事業,在各殖民地陌生的人事物身上見證上帝造物的「神妙」。傳教士Philip看著人魚喚出Syrena的名,大約也相當於上帝六日造天地、指物命名的神聖權威。而Syrena在傳教士為它賜名、甚且祈求原諒後,終於也開口說話,進而引領他進入人類所到不了的神祕樂園。
倘若如此,本片看似由一個無特定宗教立場的類民主觀點,來演繹一個靈妖亂舞的神怪奇幻故事,實則包裹了一種開明的新教世界觀。它為本片裝置了一層薄如蟬翼的膜,向我們展現一種十八世紀的歐洲人文風景:舊教心態封閉、保守固執,如同日漸沒落的西班牙帝國,無視新帝國崛起的威脅,尚且昧於昔日叱吒威武的榮光;同時,急起直追的新教有如自岩縫中抽芽而生,勃發生機與希望,過度天真卻有活力十足的樂觀與簡直帶有侵略性的進取,像西歐北歐新興民族國家,更像美國。本片副標題幽靈海,其英文原名更能貼切指出這層層遮掩、重述、交錯覆蓋、再重新詮釋的歷史演繹:On Stranger Tides。歷史本身或許是對過去的各種詮釋不斷交互洗刷的產物,有如浪濤一般,此番潮水沖來新的說法,下波更離奇新穎的說法,或許還未成形,又或者正要拍擊那我們稱為真實的扁舟。而我們都只是扁舟上未得救贖的眾生,危顫顫又殷殷盼望下一波浪,終能將扁舟帶往真理的崖岸。
這部《神鬼奇航》系列電影的最新作品,有著中文譯名與英文原名加起來可能是史上最落落長的片名。一反前一段三部曲的後兩部狗尾續貂之作的拖棚爛戲,本片從劇情設計、角色、到攝製主腦都做了許多更動,請來近年氣勢稍稍下滑的《芝加哥》(Chicago, 2002)、《藝伎回憶錄》(Memoirs of a Geisha, 2005)導演Rob Marshall,借重他以歌舞電影展現華麗場面調度的長才,來為本片頗多的動作戲創造更流暢的動感(雖然過多的動作場面已顯得累贅)。演員部分則請來已成性感象徵的潘妮洛普克魯茲飾演傑克船長突然蹦出來的舊情人,還加入老牌演員Ian McShane飾演史上真有其人、惡名昭彰的海盜黑鬍子。
相較於本系列電影的前兩部,通篇故事盡是在眼花撩亂的妖異世界中沒頭沒腦亂轉打滾,本片回歸首部《神鬼奇航》電影故事的初衷:只追求一樣珍寶,此番乃使人永生的不老之泉。本片設定在大約是十八世紀初的虛構時空,恍惚於歷史並不重疊的英王喬治二世與大盜黑鬍子之間;但從本片英西兩大帝國競逐海上強權、還有新教傳教士在譏笑與迫害的夾縫中求生存等設定,又讓我們從帶著神怪奇幻色彩的事中,看到交錯閃現的歷史剪影。這些大時代的片段和電影精雕細琢的故事兩相輝映下,能看到許多文化詮釋與歷史真實交互覆蓋的景況。
片中有一段特別吸引我的劇情,出現在電影接近尾聲,英國、西班牙、與海盜各陣營都齊聚在不老之泉前之時。我們從一開始已經知道,海盜與英國兩伍人馬此行的私心,分別在於黑鬍子與英王能追求永生。而當領著整支軍隊有備而來的西班牙將軍(或者王族)強勢宣告不老之泉的所有權時,他不是要為誰續命,卻是公然宣稱,永恆的生命是只有上帝才能給予的,任何其他號稱永生能力者都是異教魔道,應受譴責摧毀,說罷便開始命令士兵破壞不老之泉。
看到這裡,大概所有人都會感到不可思議:古今中外這麼多關於長生不老藥的故事中,還沒聽過哪個版本,竟然會有人因為宗教信仰的緣故,斷然拒絕眼前的永生誘惑,並且毫不猶豫摧毀它。但這其實完全合乎基督教信仰,就上帝乃唯一真理、體現別無分號的終極權威之信念來說,是完全符合基督教義的信仰邏輯。不過,這個非常有趣的片段,其中還有關於基督新舊教派交鋒的諸多轉折,可供我們玩味。首先,基督教總是打擊異教的嗎?是,也不是。西班牙始終是個天主教主導的國度沒有錯;而天主教和其他不同宗教信仰衝撞的歷史過程中,卻並不總是單方面處於打壓異己的位置。更多的狀況,其實是與地方信仰混雜變種,出現在地的天主教版本;也因此,比如說墨西哥的聖母瑪麗亞,便出現與當地原住民信仰相混和的變形Our Lady of Guadalupe (Nuestra Señora de Guadalupe);東正教、菲律賓與台灣等亞洲地區獨特的天主教文化,何嘗不一一是羅馬天主教的在地版?在主要的一神信仰中,天主教對於異文化的信仰活動其實展現較多的包容性;像獵殺女巫那種迫害行徑,或許要從羅馬教會在歐洲建制的歷史過程中遭遇抵抗而下猛藥來看,比較能夠理解無法收編只好殺光的激烈排他性舉動。
與天主教對比之下,新教、或我們習稱的基督教,對於所謂的「異端」才往往打壓尤烈,特別是以西歐與北歐為起點的清教徒,在組織與美學形式的追求上甚至有種接近潔癖的倫理觀。片中的新教徒代表,是一個典型懷有淑世熱忱與宗教信念、卻被時人譏笑唾棄的傳教士Philip,而他卻與神話中才存在的生物—人魚—相愛。這部分有兩個個耐人尋味的片段,其一是傳教士某夜對著人魚彷彿訴情衷般,嘆道上帝造出如此美麗的生物,雖未讓它登上方舟而沒有名字,但不損上帝將它造得這般完美。其二則是傳教士力阻黑鬍子殺害貢獻出一滴淚水的人魚時,黑鬍子帶著嘲諷的口吻問傳教士:你竟如此維護這生物,卻不知她名字為何?此時傳教士帶著交雜遲疑與憐愛的眼神看著人魚,回答道:她的名字叫Syrena!
如果人魚只存在於歐洲海上傳說中,而讓新教傳教士愛上人魚、並對它賜名,除了宗教史觀的錯置外,其實還可以有其他的解法。從馬丁路德開始爆炸的宗教改革運動,雖在十六世紀就催生新教的出現,緊接而來羅馬教會(歐陸方面)與英國國教派的排擠與迫害,使新教各派的顛沛流離,足足又走了兩個世紀(才因此有各新教教派飄搖過北大西洋,為今日美國打下宗教根基)。以單子論為啟蒙哲學開啟一扇大門的史賓諾莎,在1670年出版的《神學政治論》(Tractus Theologico-Politicus)提出自然神學觀,相信天地萬物、包括四季運行的自然規律,都是上帝的造物,本身內含上帝本身的意志,因此自然萬物本身都蘊含上帝的完美,而上帝的神聖律法與權威應該從理性與自然當中去尋找,而不是盲目的信念。這種說法在今日已無奇特之處,在十七世紀羅馬教會仍有極大影響力的歐陸,仍是洪水猛獸般使人駭異。到了十八世紀初,啟蒙運動在歐洲大鳴大放,自然神學結合宗教與科學的新潮思維,可能逐漸深入新教教徒的心裡,或許還伴隨著荷蘭、英國、德國等新教興盛的國度海外殖民事業,在各殖民地陌生的人事物身上見證上帝造物的「神妙」。傳教士Philip看著人魚喚出Syrena的名,大約也相當於上帝六日造天地、指物命名的神聖權威。而Syrena在傳教士為它賜名、甚且祈求原諒後,終於也開口說話,進而引領他進入人類所到不了的神祕樂園。
倘若如此,本片看似由一個無特定宗教立場的類民主觀點,來演繹一個靈妖亂舞的神怪奇幻故事,實則包裹了一種開明的新教世界觀。它為本片裝置了一層薄如蟬翼的膜,向我們展現一種十八世紀的歐洲人文風景:舊教心態封閉、保守固執,如同日漸沒落的西班牙帝國,無視新帝國崛起的威脅,尚且昧於昔日叱吒威武的榮光;同時,急起直追的新教有如自岩縫中抽芽而生,勃發生機與希望,過度天真卻有活力十足的樂觀與簡直帶有侵略性的進取,像西歐北歐新興民族國家,更像美國。本片副標題幽靈海,其英文原名更能貼切指出這層層遮掩、重述、交錯覆蓋、再重新詮釋的歷史演繹:On Stranger Tides。歷史本身或許是對過去的各種詮釋不斷交互洗刷的產物,有如浪濤一般,此番潮水沖來新的說法,下波更離奇新穎的說法,或許還未成形,又或者正要拍擊那我們稱為真實的扁舟。而我們都只是扁舟上未得救贖的眾生,危顫顫又殷殷盼望下一波浪,終能將扁舟帶往真理的崖岸。
5月 17, 2011
心歸屬影展又兩帖
暗夜飛行 (2010)
據說這是導演李靖惠第一次公開放映她的這部新作,也因此本片很「難得」還沒有任何獎項光環的加持或參展紀錄。《暗夜飛行》用五十分鐘的篇幅,近距離觀察兩位滯留台北的非證照菲律賓移工、以及她們在菲律賓的家人境況。
不論是非證照(non-documented)移工、或是非法(illegal)外勞,這些技術用語或許表現出使用者的基本立場,背後那官方對外來勞動力幾乎是緊掐著脖子的控管、制約、與遣返驅逐的權力技術,以及深深的歧視,其實是一樣的。她們是外籍勞動力中最弱勢的一群,甚至是在邊緣之外、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卻必須永遠躲躲藏藏的無身分者。也因此李靖惠極為保護她的拍攝對象與這部電影,刻意等到片中的關係人都離開台灣、不會因為電影曝光而有遭逮捕遣返之虞,才願意公開放映。
策略性的延遲,或許是保護,或許是不得已;但延遲或許也造就了延宕,弔詭地讓執政執法單位得到姑息推諉的轉圜空間。電影中的菲律賓移工因為這延遲,得以在台北又爭取到工作兩三年的時間,攢足匯回家的錢和「旅行」到工資和勞動條件更寬裕的國家的積蓄。但這延遲也使政府毋須將非證照移工的輔導、管理、與雇傭關係的監督視為迫切問題,只要沒出人命、勞工組織不抗爭,非證照移工的工作與生活問題還可以繼續延宕下去。映後座談中我問,拍攝過程中是否曾試圖訪談雇主、相關行政或執法單位,是否遇到障礙或被拒絕等。導演毫不遲疑回答,她只想要從移工的立場拍這部片,既然只要移工的觀點,也就沒必要去知道官方或雇主會講些甚麼。
那麼,既然雇主與官方沒有立即回應的壓力,這些掌握較多權力資源者,或許也暫時偷得苟且耍賴的縫隙。
片刻暖和 (2009)
溫知儀勇奪前年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片刻暖和》,篇幅只有短短二十八分鐘,卻透過主要是婆婆(入圍當年女配角獎的劉引商)與外勞(Adinia Wirasti)兩人在窄小公寓的互動,爆發出極大的情緒感染力與沉重的戲劇張力。在這狹小、簡陋、冷冰冰的水泥公寓中,存在一個扭曲而古怪的世界。無法溝通的婆婆與外勞之間,醒時相對無語,入夜卻共用同一張床、同枕共眠。她們兩人之間僅有的片刻溫暖,只有婆婆想起死去的女兒時,忍不住伸手去摸背對著她的外勞。那晚,外勞在床的另一邊靜靜流淚;隔日,她發現婆婆走了,腳上爬滿螞蟻。
這部短片同時掌握了外勞、老年看護與照顧等社會議題,並且毫不畏懼地採取低迷冰冷卻又不灑狗血的技巧,來呈現這兩個殘破與脆弱、彼此依賴卻又時常互相傷害的人物。《片刻暖和》攝影、剪接均不俗,配樂使用很節制(雖然音效有點問題,但這可能是現場放映設備之故),讓我們的觀影情緒能充分進入近景特寫與光線等畫面視覺的情境中。特別要提到的是,本片拍攝的地點應位於台北南機場住宅區,老舊的水泥建築與交錯縱橫的線條造成的獨特空間感,是南機場清晰可辨的特色。轟弟與LC住在南機場時,耳聞一切為發展的大有為台北市政府,有意將都更魔爪伸向南機場。我不反對都更;但我希望都更的代價,不要是讓有歷史價值與獨特空間性格的建築成為明日的塵埃。
據說這是導演李靖惠第一次公開放映她的這部新作,也因此本片很「難得」還沒有任何獎項光環的加持或參展紀錄。《暗夜飛行》用五十分鐘的篇幅,近距離觀察兩位滯留台北的非證照菲律賓移工、以及她們在菲律賓的家人境況。
不論是非證照(non-documented)移工、或是非法(illegal)外勞,這些技術用語或許表現出使用者的基本立場,背後那官方對外來勞動力幾乎是緊掐著脖子的控管、制約、與遣返驅逐的權力技術,以及深深的歧視,其實是一樣的。她們是外籍勞動力中最弱勢的一群,甚至是在邊緣之外、與我們生活在同一座城市、卻必須永遠躲躲藏藏的無身分者。也因此李靖惠極為保護她的拍攝對象與這部電影,刻意等到片中的關係人都離開台灣、不會因為電影曝光而有遭逮捕遣返之虞,才願意公開放映。
策略性的延遲,或許是保護,或許是不得已;但延遲或許也造就了延宕,弔詭地讓執政執法單位得到姑息推諉的轉圜空間。電影中的菲律賓移工因為這延遲,得以在台北又爭取到工作兩三年的時間,攢足匯回家的錢和「旅行」到工資和勞動條件更寬裕的國家的積蓄。但這延遲也使政府毋須將非證照移工的輔導、管理、與雇傭關係的監督視為迫切問題,只要沒出人命、勞工組織不抗爭,非證照移工的工作與生活問題還可以繼續延宕下去。映後座談中我問,拍攝過程中是否曾試圖訪談雇主、相關行政或執法單位,是否遇到障礙或被拒絕等。導演毫不遲疑回答,她只想要從移工的立場拍這部片,既然只要移工的觀點,也就沒必要去知道官方或雇主會講些甚麼。
那麼,既然雇主與官方沒有立即回應的壓力,這些掌握較多權力資源者,或許也暫時偷得苟且耍賴的縫隙。
片刻暖和 (2009)
溫知儀勇奪前年金馬獎最佳創作短片的《片刻暖和》,篇幅只有短短二十八分鐘,卻透過主要是婆婆(入圍當年女配角獎的劉引商)與外勞(Adinia Wirasti)兩人在窄小公寓的互動,爆發出極大的情緒感染力與沉重的戲劇張力。在這狹小、簡陋、冷冰冰的水泥公寓中,存在一個扭曲而古怪的世界。無法溝通的婆婆與外勞之間,醒時相對無語,入夜卻共用同一張床、同枕共眠。她們兩人之間僅有的片刻溫暖,只有婆婆想起死去的女兒時,忍不住伸手去摸背對著她的外勞。那晚,外勞在床的另一邊靜靜流淚;隔日,她發現婆婆走了,腳上爬滿螞蟻。
這部短片同時掌握了外勞、老年看護與照顧等社會議題,並且毫不畏懼地採取低迷冰冷卻又不灑狗血的技巧,來呈現這兩個殘破與脆弱、彼此依賴卻又時常互相傷害的人物。《片刻暖和》攝影、剪接均不俗,配樂使用很節制(雖然音效有點問題,但這可能是現場放映設備之故),讓我們的觀影情緒能充分進入近景特寫與光線等畫面視覺的情境中。特別要提到的是,本片拍攝的地點應位於台北南機場住宅區,老舊的水泥建築與交錯縱橫的線條造成的獨特空間感,是南機場清晰可辨的特色。轟弟與LC住在南機場時,耳聞一切為發展的大有為台北市政府,有意將都更魔爪伸向南機場。我不反對都更;但我希望都更的代價,不要是讓有歷史價值與獨特空間性格的建築成為明日的塵埃。
5月 16, 2011
心歸屬影展:女移工 (2010)
以三天時間悄悄開始與結束的心歸屬影展,是偶然間在媒體知道的微型影展。本影展由女性影像學會主辦,展場在目前以放映紀錄片為主要功能的倉庫藝文空間。倉庫藝文空間隱身在光華商圈的邊陲,其實很好找、卻又非常容易忽略,難怪之前完全沒留意過。影展規模小,場地也很秀氣,約莫四五十人就接近滿座的程度。昨天是影展的最後一天,下午去看了兩個場次,各七十多分鐘的友善長度。
女移工 (2009)
本片以一位膚色稍深、貌似馬來人的女子自白揭開序幕,對著鏡頭以英文、粵語交叉表達,訴說到澳門工作的經歷。慢慢有越來越多的女子進入畫面,譜成一小張印尼女移工在澳門工作與生活的故事網。
導演何穎賢首部以澳門的外籍勞工為題材的《女移工》,頗有散文的況味。它以人物為骨幹區分出不同章節,各自呈現不同的問題或處境:有約滿返鄉結婚組織家庭者;有因逾期居留又產下一子而遭遣返者;有未滿三十便已是三四個孩子的媽、既是逃避丈夫毆打也是必須出外工作養家者;更有從未現身在片中,僅以一只棺木、在攝影機凝視下靜默者。本片採取旁觀策略,雖有配樂煽動觀影情緒,卻無旁白來引導觀眾必須接收的信息。導演透過略帶感性的畫面片段,讓我們窺見這些在澳門短暫居留、卻以驚人的熟練操持粵語、並且以高度行動力組織客居生活與自力救濟的一小撮印尼女子。
在映後的小型座談中,何穎賢說明她選取本片題材的一個原因,在於自己以生長於香港、近年才到澳門工作定居的身分,其實也算是個女移工。面對澳門境內為數曾高達五千人 (約達澳門本地人口之1%)、並且收入始終維持低水準的的印尼外勞幫傭,何穎賢有某種感同身受。她自承本片的感性基調,一個原因是來自澳門政府對於公共言論高度監控下的不得已考量。更麻煩的是,在她眼中,澳門並沒有所謂的獨立傳媒,持續對大眾冷感的外籍勞工等議題投注應有的關注。就這點來說,製作出這麼一部紀錄片,為的不是參展、激烈的政治訴求、甚或神聖的時代使命;或許它只是為了留下些社會的剪影。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何穎賢拍攝本片的主要資金來自澳門政府的官方機構,乃澳門文化中心一項大型且長期的企畫。澳門近年來之快速變遷,單是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工,已占當地居民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不斷興建開張的大型賭場吸納越來越多的外籍勞動人口,也屢屢翻新澳門地景。澳門政府開始意識到留下這些社會變動與文化面貌的影像紀錄的必要。在豐厚的預算下(「澳門政府就很有錢嘛」何導演這麼說),這個計畫以每部拍攝計畫八萬元澳幣的規模,資助各種影像紀錄作品,要求是要在一年內攝製完成並公開放映。八萬元或許沒多少錢,一年或許太倉促,但是官方單位有此心意與執行力,足堪國內上下各級文化部門檢討學習。
女移工 (2009)
本片以一位膚色稍深、貌似馬來人的女子自白揭開序幕,對著鏡頭以英文、粵語交叉表達,訴說到澳門工作的經歷。慢慢有越來越多的女子進入畫面,譜成一小張印尼女移工在澳門工作與生活的故事網。
導演何穎賢首部以澳門的外籍勞工為題材的《女移工》,頗有散文的況味。它以人物為骨幹區分出不同章節,各自呈現不同的問題或處境:有約滿返鄉結婚組織家庭者;有因逾期居留又產下一子而遭遣返者;有未滿三十便已是三四個孩子的媽、既是逃避丈夫毆打也是必須出外工作養家者;更有從未現身在片中,僅以一只棺木、在攝影機凝視下靜默者。本片採取旁觀策略,雖有配樂煽動觀影情緒,卻無旁白來引導觀眾必須接收的信息。導演透過略帶感性的畫面片段,讓我們窺見這些在澳門短暫居留、卻以驚人的熟練操持粵語、並且以高度行動力組織客居生活與自力救濟的一小撮印尼女子。
在映後的小型座談中,何穎賢說明她選取本片題材的一個原因,在於自己以生長於香港、近年才到澳門工作定居的身分,其實也算是個女移工。面對澳門境內為數曾高達五千人 (約達澳門本地人口之1%)、並且收入始終維持低水準的的印尼外勞幫傭,何穎賢有某種感同身受。她自承本片的感性基調,一個原因是來自澳門政府對於公共言論高度監控下的不得已考量。更麻煩的是,在她眼中,澳門並沒有所謂的獨立傳媒,持續對大眾冷感的外籍勞工等議題投注應有的關注。就這點來說,製作出這麼一部紀錄片,為的不是參展、激烈的政治訴求、甚或神聖的時代使命;或許它只是為了留下些社會的剪影。
有一點值得一提的是,何穎賢拍攝本片的主要資金來自澳門政府的官方機構,乃澳門文化中心一項大型且長期的企畫。澳門近年來之快速變遷,單是來自中國與東南亞的移工,已占當地居民人口的六分之一左右;不斷興建開張的大型賭場吸納越來越多的外籍勞動人口,也屢屢翻新澳門地景。澳門政府開始意識到留下這些社會變動與文化面貌的影像紀錄的必要。在豐厚的預算下(「澳門政府就很有錢嘛」何導演這麼說),這個計畫以每部拍攝計畫八萬元澳幣的規模,資助各種影像紀錄作品,要求是要在一年內攝製完成並公開放映。八萬元或許沒多少錢,一年或許太倉促,但是官方單位有此心意與執行力,足堪國內上下各級文化部門檢討學習。
5月 05, 2011
丼
這誤會大了。
自古以來(是第一次認識這個字的意思),就一直跟著別人唸做ㄉㄨㄥˋ,想也知道是因為日本料理的關係,以為就是這麼回事。哪知上星期跟美食魔人柳澤熊聊天時,發現微軟新注音把這個字放在ㄐㄧㄥˇ這個音下面,才知道從來就沒唸對過。
丼,根據本家供著的《新辭源》,為「井」的本字,音同「景」、「警」。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在「丼」字項下的說明是:「八家為一井。《穀梁傳》曰:古者公田為居......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皆謂八家共一井也。《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韓而命之也。」
這麼說來丼是象形字囉?《新辭源》還說「丼」也可以唸做ㄉㄢˇ,音同「膽」,狀聲辭,用來描述投物入井的聲音。但是我沒看過任何人這麼用過。
「丼」和「井」雖然本一家,但在字典中分屬不同部首,「井」為「二」部二劃,「丼」則是「丶(ㄓㄨˇ)」部四劃。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總之字典裡就是這麼分的。
不過如今「丼」這個字的原音原義可能差不多壽終正寢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的官方網站上根本沒收這個字,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的官網更把它列為「井」的異體字,這是不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看來咱們政府是真不打算讓它苟活了。但絕處有逢生,字在異鄉找到他自己的生命,還衣錦還鄉,以ㄉㄨㄥˋ之名家喻戶曉了。
只是不知道咱家的教育部有沒有這胸襟,在我們都將錯就錯多年後,將「丼」字再收近辭典,並在項下多加個ㄉㄨㄥˋ的讀音?果真如此那可妙了,也許又過個十幾年,某部暢銷小說中會出現下面這樣的kuso用法:警察!不要丼!
自古以來(是第一次認識這個字的意思),就一直跟著別人唸做ㄉㄨㄥˋ,想也知道是因為日本料理的關係,以為就是這麼回事。哪知上星期跟美食魔人柳澤熊聊天時,發現微軟新注音把這個字放在ㄐㄧㄥˇ這個音下面,才知道從來就沒唸對過。
丼,根據本家供著的《新辭源》,為「井」的本字,音同「景」、「警」。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在「丼」字項下的說明是:「八家為一井。《穀梁傳》曰:古者公田為居......古者二十畝為一井,因為市交易,故稱市井,皆謂八家共一井也。《孟子》曰:方里而井,井九百畝,其中為公田,此古井田之制,因象井韓而命之也。」
這麼說來丼是象形字囉?《新辭源》還說「丼」也可以唸做ㄉㄢˇ,音同「膽」,狀聲辭,用來描述投物入井的聲音。但是我沒看過任何人這麼用過。
「丼」和「井」雖然本一家,但在字典中分屬不同部首,「井」為「二」部二劃,「丼」則是「丶(ㄓㄨˇ)」部四劃。我不知道為什麼會這樣,總之字典裡就是這麼分的。
不過如今「丼」這個字的原音原義可能差不多壽終正寢了。教育部重編國語辭典修訂版的官方網站上根本沒收這個字,教育部異體字字典的官網更把它列為「井」的異體字,這是不是有本末倒置的嫌疑?看來咱們政府是真不打算讓它苟活了。但絕處有逢生,字在異鄉找到他自己的生命,還衣錦還鄉,以ㄉㄨㄥˋ之名家喻戶曉了。
只是不知道咱家的教育部有沒有這胸襟,在我們都將錯就錯多年後,將「丼」字再收近辭典,並在項下多加個ㄉㄨㄥˋ的讀音?果真如此那可妙了,也許又過個十幾年,某部暢銷小說中會出現下面這樣的kuso用法:警察!不要丼!
5月 01, 2011
絕望之詩
《最後的美麗》 (Biutiful, 2010)
電影一開始是男女對話,我們看不見男女的臉,只依稀能辨認是父女之間在閒聊著父親手上的戒指。隨後畫面切換到雪埋三尺的樹林中,鄔斯巴(哈維爾巴登)與不知名年輕男子談著死去的貓頭鷹及海水與風的聲音。這兩個簡短片斷之後,我們才漸漸知道這是個環繞鄔斯巴而開展的故事:他因攝護腺癌擴散到全身而只剩幾個月的生命;他的家庭失序破碎,妻子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自己對兩子女充滿關愛卻無能好好照顧;父親下葬的墓園面臨改建,他與胞兄決定趁此機會賣地小賺一票;同時,他仲介中國與塞內加爾非法移工,牽線盜版精品包的街頭買賣,從中抽取佣金。他還是個超感應者,能在死者靈魂離開身體的前一刻聽到死者的聲音,也因此時常應要求為死者親人提供服務。
自首部作《愛是一條狗》(Amores perros, 2000)便揚名立萬的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接連以《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火線交錯》(Babel, 2006)令世界影壇驚豔。到了第四部劇情長片《最後的美麗》,儘管Iñárritu宣稱只說一個關於單一角色、背景設在一座城市的故事,其多線錯綜且互為因果的敘事依舊清晰可辨;同時,其挖掘人性深沉重量的哲學深度、以及充滿內爆力道的戲劇衝突經營功力,只有更見成熟。本片雖以巴塞隆納為背景,主要故事人物不多,並都圍繞著鄔斯巴運轉著,整個故事的架構卻極為龐大。Iñárritu以大師手筆穿針引線,將近半世紀前流亡墨西哥並客死異鄉的父親,到今日西班牙的非法移民境況、都市開發的土地炒作與利益交換、以及警界惡劣的貪污吃相,一一串起,瞬間拉出整個時空的縱深。這些歷史與政治的作用,穿過巴塞隆納的街巷與密室,也穿過鄔斯巴的身體。
關於死亡
從半世紀前逃避佛朗哥獨裁政權而遠走墨西哥的鄔斯巴的父親,到當今西班牙逃生無門的中國移民,這兩條故事軸在擁有超感應力卻瀕死的鄔斯巴身上交會,提示了關於死亡的讀法。在這三個時空當中都瀰漫著死亡氣息,死亡將他們繫在一起,使他們活著有如死亡。即使在死的面前他們也得不到尊嚴與安適。他們或者必須流離失所、或遺體被當作廢棄物般散落外海、或在絕症的威脅下尚且承擔因無心之過而必須無盡地自責、且於彌留之際仍在為安頓子女及朋友奔走打算。因死之輕,而有生之沉痛,無時無刻不在背負著下一刻安身立命的重荷。
鄔斯巴父親之死與中國非法移工之死,乃至於塞內加爾移工與棺木的顛沛流離,其中的似有若無的牽連,我有以下的聯想:鄔斯巴生父之死,間接的原因是為了逃避佛朗哥獨裁下的政治迫害;中國工人之死,則有一部份來自他們非法移民的身分。獨裁統治與推動跨國非法人口流動的全球資本主義,都是令人窒息的「死亡」力量。這兩種權力機制作為現代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表述形式,同具有強烈而極端的排他性格,對於無法收編到體制中者,若不是讓其潛伏到地下進行無止盡循環而近乎絕望的抗爭,就是在精神、生理、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層次上將他們逼入絕境、直到死亡。而這兩種有如權力吸星大法的社會與政治機制,更與異性戀霸權交相掩護,本片才會讓我們透過一對中國男同性戀,即使在中國政府法制地區之外也必須偷偷摸摸的不堪,看到這種集權穿透國族疆界而無所不在。
這種政治與社會意義上的死亡或許不比身體實質意義上的死亡更迫切,但它往往更為殘酷、恐怖、持久。電影中最使人不安的畫面,並不是那陰冷色調、處處宛如廢墟、毫無高第熱情弧線建築之美的地中海港市巴塞隆納。那讓人不寒而慄的視覺意象,來自於鄔斯巴亡父蠟化僵硬而不得腐朽的軀體;它也來自二十多名中國非法移工在密閉反鎖的工廠地下室、因暖氣瓦斯漏氣中毒而死時,靈魂飄在天花板不得昇華、而隔日軀體已遭遺棄在外海。遠在他們軀體的消殞之前,獨裁與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推波助瀾下的全球資本主義,早已以令人難以抗衡的威力,將他們的生命推向死亡門前。這兩道相隔半世紀的死亡之氣,經由鄔斯巴具有感應能力的特異身體而接續起來;鄔斯巴的感應能力彷彿是個瀏覽器/照妖鏡,讓我們看到這兩條故事線的交會處,更因此得以窺見兩種社會政治機制之間血濃於水的秘密。但那秘密或許太過沉重、太惡毒、太劇烈,鄔斯巴身上終於長出毒瘤。那毒瘤從他創造、延續生命的部位發作擴散開來,也因此蝕穿了他的生命。
關於生命
但也正是如此,在如此多的莫可奈何與死亡的迫切之下,更顯得生命自身不斷在生活的縫隙間抽出新芽,尋找持續下去的動力。鄔斯巴對屢屢出狀況的妻子和胞兄百般包容、對中國與塞內加爾非法移工(尤其是莉莉和Igé)情義備至、對子女展現無盡的疼愛;而Igé在丈夫遭遣返回塞內加爾後,在鄔斯巴收留下,也體貼地幫忙照顧鄔斯巴的子女,更陪他走完最後一程。誠然,電影的原文標題「biutiful」,原是對生之沉痛與莫可奈何、卻仍保有一絲愛與希望的謳歌;拼字錯誤宛如生命的扭曲與荒謬,但我們都仍能準確無誤讀出「美麗」的聲音,一如我們總是能毫無窒礙地領會美麗的涵義。生命的美麗有時不在於那如夢似幻的、溫柔的、雅致的,卻往往來自在困境逆境的縫隙中仍必須繼續走下去的掙扎、忍耐、與堅韌。電影最後一段畫面,回到一開始鄔斯巴與陌生男子在雪地裡的對話,我們這時知道了,那位陌生男子是他流亡、病死異鄉的父親。鄔斯巴與未曾謀面的生父終於以透過超越生命的方式見面了。潔白無瑕的雪地上躺了一隻貓頭鷹的屍體,他們談笑風生,有如多年不見的老友;父親領著鄔斯巴走出畫面,留下一個沒有回答的問題:那裏有甚麼?
是啊,那裏有甚麼?
我曾經修過一門社會所的課,祕魯籍教授以批判論點來考察現代世界運作與殖民意識型態、以及資本主義機制的共謀相生,在學界小有名氣。課堂上,口音頗重但談吐不俗的教授對當今全球化資本主義下的市場運作,做了這樣的詮釋:資本主義全球化到了今天,整個世界的市場機制已經牢牢制約著我們。我們被深深地嵌在這裏面動彈不得,在跨國企業與國家機器的宰制下,每日生計愈來愈難以維繫;但是沒有這個市場,我們更是不可能生存。於是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但是頭髮花白的教授並非要我們就此放棄,而是要從中思考我們的未來,從一點一滴的反省與抗爭中衝撞出新的可能性。
也許,鄔斯巴、他的父親、還有莉莉等中國移工的生命已然走完,但「biutiful」的美麗還沒走到盡頭。
*本片英文官網有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導演手記,自述本片創作歷程,文字絕美如詩,極力推薦。
電影一開始是男女對話,我們看不見男女的臉,只依稀能辨認是父女之間在閒聊著父親手上的戒指。隨後畫面切換到雪埋三尺的樹林中,鄔斯巴(哈維爾巴登)與不知名年輕男子談著死去的貓頭鷹及海水與風的聲音。這兩個簡短片斷之後,我們才漸漸知道這是個環繞鄔斯巴而開展的故事:他因攝護腺癌擴散到全身而只剩幾個月的生命;他的家庭失序破碎,妻子無法管理自己的情緒,自己對兩子女充滿關愛卻無能好好照顧;父親下葬的墓園面臨改建,他與胞兄決定趁此機會賣地小賺一票;同時,他仲介中國與塞內加爾非法移工,牽線盜版精品包的街頭買賣,從中抽取佣金。他還是個超感應者,能在死者靈魂離開身體的前一刻聽到死者的聲音,也因此時常應要求為死者親人提供服務。
自首部作《愛是一條狗》(Amores perros, 2000)便揚名立萬的墨西哥導演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接連以《靈魂的重量》(21 Grams, 2003)、《火線交錯》(Babel, 2006)令世界影壇驚豔。到了第四部劇情長片《最後的美麗》,儘管Iñárritu宣稱只說一個關於單一角色、背景設在一座城市的故事,其多線錯綜且互為因果的敘事依舊清晰可辨;同時,其挖掘人性深沉重量的哲學深度、以及充滿內爆力道的戲劇衝突經營功力,只有更見成熟。本片雖以巴塞隆納為背景,主要故事人物不多,並都圍繞著鄔斯巴運轉著,整個故事的架構卻極為龐大。Iñárritu以大師手筆穿針引線,將近半世紀前流亡墨西哥並客死異鄉的父親,到今日西班牙的非法移民境況、都市開發的土地炒作與利益交換、以及警界惡劣的貪污吃相,一一串起,瞬間拉出整個時空的縱深。這些歷史與政治的作用,穿過巴塞隆納的街巷與密室,也穿過鄔斯巴的身體。
關於死亡
從半世紀前逃避佛朗哥獨裁政權而遠走墨西哥的鄔斯巴的父親,到當今西班牙逃生無門的中國移民,這兩條故事軸在擁有超感應力卻瀕死的鄔斯巴身上交會,提示了關於死亡的讀法。在這三個時空當中都瀰漫著死亡氣息,死亡將他們繫在一起,使他們活著有如死亡。即使在死的面前他們也得不到尊嚴與安適。他們或者必須流離失所、或遺體被當作廢棄物般散落外海、或在絕症的威脅下尚且承擔因無心之過而必須無盡地自責、且於彌留之際仍在為安頓子女及朋友奔走打算。因死之輕,而有生之沉痛,無時無刻不在背負著下一刻安身立命的重荷。
鄔斯巴父親之死與中國非法移工之死,乃至於塞內加爾移工與棺木的顛沛流離,其中的似有若無的牽連,我有以下的聯想:鄔斯巴生父之死,間接的原因是為了逃避佛朗哥獨裁下的政治迫害;中國工人之死,則有一部份來自他們非法移民的身分。獨裁統治與推動跨國非法人口流動的全球資本主義,都是令人窒息的「死亡」力量。這兩種權力機制作為現代的社會政治與文化表述形式,同具有強烈而極端的排他性格,對於無法收編到體制中者,若不是讓其潛伏到地下進行無止盡循環而近乎絕望的抗爭,就是在精神、生理、社會政治、意識形態等層次上將他們逼入絕境、直到死亡。而這兩種有如權力吸星大法的社會與政治機制,更與異性戀霸權交相掩護,本片才會讓我們透過一對中國男同性戀,即使在中國政府法制地區之外也必須偷偷摸摸的不堪,看到這種集權穿透國族疆界而無所不在。
這種政治與社會意義上的死亡或許不比身體實質意義上的死亡更迫切,但它往往更為殘酷、恐怖、持久。電影中最使人不安的畫面,並不是那陰冷色調、處處宛如廢墟、毫無高第熱情弧線建築之美的地中海港市巴塞隆納。那讓人不寒而慄的視覺意象,來自於鄔斯巴亡父蠟化僵硬而不得腐朽的軀體;它也來自二十多名中國非法移工在密閉反鎖的工廠地下室、因暖氣瓦斯漏氣中毒而死時,靈魂飄在天花板不得昇華、而隔日軀體已遭遺棄在外海。遠在他們軀體的消殞之前,獨裁與所謂的新自由主義推波助瀾下的全球資本主義,早已以令人難以抗衡的威力,將他們的生命推向死亡門前。這兩道相隔半世紀的死亡之氣,經由鄔斯巴具有感應能力的特異身體而接續起來;鄔斯巴的感應能力彷彿是個瀏覽器/照妖鏡,讓我們看到這兩條故事線的交會處,更因此得以窺見兩種社會政治機制之間血濃於水的秘密。但那秘密或許太過沉重、太惡毒、太劇烈,鄔斯巴身上終於長出毒瘤。那毒瘤從他創造、延續生命的部位發作擴散開來,也因此蝕穿了他的生命。
關於生命
但也正是如此,在如此多的莫可奈何與死亡的迫切之下,更顯得生命自身不斷在生活的縫隙間抽出新芽,尋找持續下去的動力。鄔斯巴對屢屢出狀況的妻子和胞兄百般包容、對中國與塞內加爾非法移工(尤其是莉莉和Igé)情義備至、對子女展現無盡的疼愛;而Igé在丈夫遭遣返回塞內加爾後,在鄔斯巴收留下,也體貼地幫忙照顧鄔斯巴的子女,更陪他走完最後一程。誠然,電影的原文標題「biutiful」,原是對生之沉痛與莫可奈何、卻仍保有一絲愛與希望的謳歌;拼字錯誤宛如生命的扭曲與荒謬,但我們都仍能準確無誤讀出「美麗」的聲音,一如我們總是能毫無窒礙地領會美麗的涵義。生命的美麗有時不在於那如夢似幻的、溫柔的、雅致的,卻往往來自在困境逆境的縫隙中仍必須繼續走下去的掙扎、忍耐、與堅韌。電影最後一段畫面,回到一開始鄔斯巴與陌生男子在雪地裡的對話,我們這時知道了,那位陌生男子是他流亡、病死異鄉的父親。鄔斯巴與未曾謀面的生父終於以透過超越生命的方式見面了。潔白無瑕的雪地上躺了一隻貓頭鷹的屍體,他們談笑風生,有如多年不見的老友;父親領著鄔斯巴走出畫面,留下一個沒有回答的問題:那裏有甚麼?
是啊,那裏有甚麼?
我曾經修過一門社會所的課,祕魯籍教授以批判論點來考察現代世界運作與殖民意識型態、以及資本主義機制的共謀相生,在學界小有名氣。課堂上,口音頗重但談吐不俗的教授對當今全球化資本主義下的市場運作,做了這樣的詮釋:資本主義全球化到了今天,整個世界的市場機制已經牢牢制約著我們。我們被深深地嵌在這裏面動彈不得,在跨國企業與國家機器的宰制下,每日生計愈來愈難以維繫;但是沒有這個市場,我們更是不可能生存。於是我們求生不能、求死不得。但是頭髮花白的教授並非要我們就此放棄,而是要從中思考我們的未來,從一點一滴的反省與抗爭中衝撞出新的可能性。
也許,鄔斯巴、他的父親、還有莉莉等中國移工的生命已然走完,但「biutiful」的美麗還沒走到盡頭。
*本片英文官網有Alejandro González Iñárritu的導演手記,自述本片創作歷程,文字絕美如詩,極力推薦。
4月 22, 2011
魏振恩新詩又一則 (沒辦法學長交代要工商服務一下而且好詩大家讀)
從花蓮下雨
--給黃春明與國峻
靠懸崖的戲劇樓台
雨落如你的名字
我把雨點接住
不再捨去
而風從花蓮吹來
從宜蘭吹來
從你斷碎的靈魂吹來
掃落了我的眼睛
於是黑夜
風狂雨急是你叫我的聲音
催促我不要駐足
人世的崖邊
從花蓮下雨
我抱著你的磷光
看宿命把你撒在太平洋上
我抱著你的戲服
抱著一片無聲的喝彩
你在聲音裡面
為我鞠躬下台
但我來不及
抓住布幕的繩索
為醉心演戲的你
送上鮮花
這一朵一朵花蓮山上
採集的故鄉
(刊載於《笠》詩刊282期,2011年四月)
--給黃春明與國峻
靠懸崖的戲劇樓台
雨落如你的名字
我把雨點接住
不再捨去
而風從花蓮吹來
從宜蘭吹來
從你斷碎的靈魂吹來
掃落了我的眼睛
於是黑夜
風狂雨急是你叫我的聲音
催促我不要駐足
人世的崖邊
從花蓮下雨
我抱著你的磷光
看宿命把你撒在太平洋上
我抱著你的戲服
抱著一片無聲的喝彩
你在聲音裡面
為我鞠躬下台
但我來不及
抓住布幕的繩索
為醉心演戲的你
送上鮮花
這一朵一朵花蓮山上
採集的故鄉
(刊載於《笠》詩刊282期,2011年四月)
4月 21, 2011
魏振恩新詩兩則
(以下兩首詩皆原刊於《笠》詩刊278期 ,2010年八月)
在嘉狄斯與非洲對你
----非法移民溺斃命地中海的下午
躺在沙灘的一具屍體
他的摩洛哥沙漠
翻船時化成水
淹死了夢
他的夢是敞開的手
鼓起卷毛的胸
他戴著變形的陽具
蝦群短暫交尾的禁區
他的眼睛是鹽的洞穴
他進入你白色的海岸
你的國給我同樣的海
滿船地圖
你是我的聖水
星夜橫渡
你是我撒在沙裏的國度
萬年古都
午休的夢
請不只愛我的肉體
請在林中牽我
請給我一個簡單的骨頭
做著埋藏的動作
午休的夢
請唱著星空熠熠的安達魯西
請托管我們的駱駝
請抱著我們的異國
請讓我們在沙灘膨脹如非洲的山脈與沙丘
牆內
呼吸禁止了
手指也禁止了
圍牆內偷偷思考
挖一條古道
往自由的光束爬行
風飄著
但夢也禁止了
狗急促的叫聲
遙遠不斷的槍鳴
腦波也禁止了
那墜落的煙灰
或希望的碎絲雨點
冷也禁止了
感覺是禁止的
言語是禁止的
顏色是禁止的
心跳動著你我都
醒著也禁止著
在嘉狄斯與非洲對你
----非法移民溺斃命地中海的下午
躺在沙灘的一具屍體
他的摩洛哥沙漠
翻船時化成水
淹死了夢
他的夢是敞開的手
鼓起卷毛的胸
他戴著變形的陽具
蝦群短暫交尾的禁區
他的眼睛是鹽的洞穴
他進入你白色的海岸
你的國給我同樣的海
滿船地圖
你是我的聖水
星夜橫渡
你是我撒在沙裏的國度
萬年古都
午休的夢
請不只愛我的肉體
請在林中牽我
請給我一個簡單的骨頭
做著埋藏的動作
午休的夢
請唱著星空熠熠的安達魯西
請托管我們的駱駝
請抱著我們的異國
請讓我們在沙灘膨脹如非洲的山脈與沙丘
牆內
呼吸禁止了
手指也禁止了
圍牆內偷偷思考
挖一條古道
往自由的光束爬行
風飄著
但夢也禁止了
狗急促的叫聲
遙遠不斷的槍鳴
腦波也禁止了
那墜落的煙灰
或希望的碎絲雨點
冷也禁止了
感覺是禁止的
言語是禁止的
顏色是禁止的
心跳動著你我都
醒著也禁止著
4月 19, 2011
樂園
「人類吃了上帝告誡千萬碰不得的禁果,從此有智慧、知羞恥,卻也觸怒了上帝,被趕出樂園。
如果那是真的,那就也意味著人們所追求的樂園總是一開始就失去了。
但人們還是努力求幸福,也的確抓到過幸福。那不是錯覺,也不是幻覺。不管在海另一邊的上帝是怎麼說的,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總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的樂園,那怕只是短暫的一瞬間。」
宮部美幸,《樂園》下冊,頁333。
如果那是真的,那就也意味著人們所追求的樂園總是一開始就失去了。
但人們還是努力求幸福,也的確抓到過幸福。那不是錯覺,也不是幻覺。不管在海另一邊的上帝是怎麼說的,活在這個世界的人們總有一天能夠找到自己的樂園,那怕只是短暫的一瞬間。」
宮部美幸,《樂園》下冊,頁333。
4月 07, 2011
看片小記: 我的超人男友 (2008)
這部笑中帶淚的韓國喜劇,是轟弟死命推薦下得見的(「這是我最近看過最好看的電影!!」他慷慨激昂地這麼說)。或許是在國內直接發DVD的緣故,本片中英文譯名都頗混亂,各有兩個版本,並且各只差一個字。DVD上的片名打的是《我的超人男友》(The Man Who Was Superman, 2008),網路上具規模的中文電影網站卻寫著《我的超酷男友》(A Man Who Was Superman)。為什麼會出現這種不一致,我不清楚,只能說代理商喜歡發揮想像力、自創中文片名,不免讓人困擾。
一個與超人自稱、卻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平凡、不起眼得無以復加的男人(黃政民),每天在街上行善助人,天真且樂觀。他相信自己是落難的超人,由於被光頭壞人在腦中植入克普頓石而失去所有能力。但他不能因此放棄超人的使命,並且必須保持快樂,就能有一天把克普頓石排出身體、找回超人能力。在電視製作人秀晶(全智賢)看來,這位超人既自溺得愚蠢、癡癲瘋狂、又可笑至極。秀晶找上超人作街頭人物的節目題材,原來只是想當作一個娛樂與笑話,直到她與他長時間並深入相處後,才慢慢挖掘出他悲劇性的背後故事。
本片至少可以從三四種不同的切入點來賞析箇中妙趣。比方說生活中的奇觀作為一種表演(戲劇)、媒體的窺奇與剝削(影像消費)、超級英雄類型的反省,等等等等。每個切入點都很有值得發展的詮釋與論述。雖然電影到了後半段,不能免俗地讓我們知道超人故事背後的「真相」,但無論如何本片無關乎真實與虛構、理智與瘋狂。超人是裝瘋還是真傻、他究竟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異常」、或是心智「正常」的秀晶應否「幫助」他變回到「正常」人,絕非觀看本片的重點。
《我的超人男友》蜻蜓點水般帶過韓國的國族政治與世界當代時勢題材,包括環保、全球暖化與光州事件,為一個小故事拉出頗寬闊的視野和歷史縱深。本片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巧妙利用超人概念與基督教的救世主象徵,來支撐全片的論述基礎。片中有個高度自覺的橋段,精準演繹這個觀察。在這片段中,超人正對著應是宣教小貨車上的大型電子看板,宣傳車的音響溫情喊話,有如他已過世的父親在對著他說:「兒子,你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超人彷彿在感應父親的慈愛口吻,微笑回道:「爸!請給我勇氣!」這時超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打出這樣的字幕:「你並不軟弱…每個人都有助人的能力…幫助人們,直到他們察覺為止」。僅僅以極低限的技術與視覺效果,能做出如此貼切而巧妙穿越文本的交叉指涉,並以不帶成見、甚至正面積極的方式看待所謂的瘋狂,著實令人激賞。
如果放在超級英雄的次類型光譜中,本片很能讓人聯想到雷聲大雨點小的《特攻聯盟》(Kick-Ass, 2010)。不過,在沒有好萊塢強力金援的後盾下,本片識時務地走小成本製作、以扎實的劇本與聰明的穿針引線,來講一個沒有炫目或昂貴特效、也不搞英雄崇拜的劇情片故事。它很有後設的趣味,但更多了反思類型的深度。
一個與超人自稱、卻從任何角度來看都平凡、不起眼得無以復加的男人(黃政民),每天在街上行善助人,天真且樂觀。他相信自己是落難的超人,由於被光頭壞人在腦中植入克普頓石而失去所有能力。但他不能因此放棄超人的使命,並且必須保持快樂,就能有一天把克普頓石排出身體、找回超人能力。在電視製作人秀晶(全智賢)看來,這位超人既自溺得愚蠢、癡癲瘋狂、又可笑至極。秀晶找上超人作街頭人物的節目題材,原來只是想當作一個娛樂與笑話,直到她與他長時間並深入相處後,才慢慢挖掘出他悲劇性的背後故事。
本片至少可以從三四種不同的切入點來賞析箇中妙趣。比方說生活中的奇觀作為一種表演(戲劇)、媒體的窺奇與剝削(影像消費)、超級英雄類型的反省,等等等等。每個切入點都很有值得發展的詮釋與論述。雖然電影到了後半段,不能免俗地讓我們知道超人故事背後的「真相」,但無論如何本片無關乎真實與虛構、理智與瘋狂。超人是裝瘋還是真傻、他究竟是否意識到自己的「異常」、或是心智「正常」的秀晶應否「幫助」他變回到「正常」人,絕非觀看本片的重點。
《我的超人男友》蜻蜓點水般帶過韓國的國族政治與世界當代時勢題材,包括環保、全球暖化與光州事件,為一個小故事拉出頗寬闊的視野和歷史縱深。本片另一個有意思的地方,是巧妙利用超人概念與基督教的救世主象徵,來支撐全片的論述基礎。片中有個高度自覺的橋段,精準演繹這個觀察。在這片段中,超人正對著應是宣教小貨車上的大型電子看板,宣傳車的音響溫情喊話,有如他已過世的父親在對著他說:「兒子,你與眾不同,獨一無二。」超人彷彿在感應父親的慈愛口吻,微笑回道:「爸!請給我勇氣!」這時超大尺寸的電子看板打出這樣的字幕:「你並不軟弱…每個人都有助人的能力…幫助人們,直到他們察覺為止」。僅僅以極低限的技術與視覺效果,能做出如此貼切而巧妙穿越文本的交叉指涉,並以不帶成見、甚至正面積極的方式看待所謂的瘋狂,著實令人激賞。
如果放在超級英雄的次類型光譜中,本片很能讓人聯想到雷聲大雨點小的《特攻聯盟》(Kick-Ass, 2010)。不過,在沒有好萊塢強力金援的後盾下,本片識時務地走小成本製作、以扎實的劇本與聰明的穿針引線,來講一個沒有炫目或昂貴特效、也不搞英雄崇拜的劇情片故事。它很有後設的趣味,但更多了反思類型的深度。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