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片的主角不是人(自然也不會是布萊德彼特),而是職棒的球隊與球員經營管理制度。根據《魔球》所示,奧克蘭運動家隊在2002年啟用的統計數字投資管理學,根本違逆了傳統中看重明星特質的球隊管理哲學,在一片譏諷質疑的聲浪中進行革命性的運動管理實驗(豪賭)。球隊經理Billy Beane (Brad Pitt)找來耶魯經濟系畢業的年輕人彼得(Jonah Hill),引入純由統計數字主導的球員投資經營策略,跌撞顛簸地展開球季,最後締造20連勝的大聯盟歷史紀錄,並以超過百勝的閃耀戰機結束球季,雖然最後還是無法挺進季後賽而留下遺憾,但以全新思維管理球隊的成果,在大聯盟乃至於職業運動中已光芒四射。
正所謂運籌帷幄,真正的戰爭發生在戰場上抑或談判桌/戰略室,而真正的球賽發生在球場上或球隊經理室/戰術手冊,本片提供了褪去英雄、明星、球賽現場光環的冰冷觀點。球員分析師以統計數字拆解球員作為一個「球員」的意義,也是高度理性化的管理思維下的冰冷產物。在有效管理球隊、追求勝場與總冠軍的終極目標下,數字等於球員,球員只剩下數字。導演Bennett Miller從《卡波帝:冷血告白》(Capote, 2005)建立起的冷冽疏離影像語言,在此與職業棒球場上的空前異化完美結合;而作為一部反高潮的「勵志」電影,本片充分表現了殘酷現實與熱血理想緊密交織且相互滲透的矛盾與複雜。
所以,要深入探討《魔球》其中的矛盾與複雜,需要去挖掘故事線中不同的對位關係。奧克蘭運動家隊經理Billy Beane (Brad Pitt)從幻滅中體悟殘酷人生現實、追求全新職棒經營制度的理念/執念、職業棒球中球員素質的魅力與光環、和職業棒球中戰績與資金兩相緊扣的殘酷現實,四個元素不斷交相對位、辯證,是本片電影敘事的深層紋理。美國職棒大聯盟,神話中有殘酷現實,現實中仍能再造魅力光環,君不見2002年奧克蘭運動家隊,就這麼從斤斤計較的統計數字管理學與名不見經傳的雜牌軍中堆疊出百場勝績的神話嗎?人生比故事編出來的還有戲劇效果,不過如此。
本片第一男配角Jonah Hill一反既有的搞笑路線,成就了嚴肅戲劇的綠葉角色,其轉變令人驚喜。 |
*延伸閱讀:影評人藍祖蔚的評論我近年來不太看了,不過其部落格「藍色電影夢」的這篇「魔球:動眼動腦又揪心」可以一讀。
2 則留言:
藍先生的影評就電影本身著墨不多,往往只是借影抒發自我情感,複雜多面的電影在他筆下只是人生淺薄道理的佐證,他方張兄的影評亦值得一看。
http://blog.chinatimes.com/redhot/archive/2011/11/13/1036960.html
哈哈
閣下您對藍先生的批評真直接
顯得我倒是太含蓄了
我就是對他的這點太不滿
所以後來都不看了
感謝您的推薦
我就繞去看一下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