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水仙》法文版海報,由氣勢驚人的影像可看出不俗的攝影 |
改變自同名小說的《黑水仙》是巨星黛博拉蔻兒較早期的作品,雖能看出彼時其清新面容,但還看不出隨後藉《國王與我》(The King and I, 1955)與《金玉盟》(An Affair to Remember, 1957)等經典發光發熱的神采。本片於今觀看或嫌呆板過時,但在當年頗為風光,以甫開發的彩色底片及攝影技術,還有精製的場景設計,奪得次年奧斯卡的攝影與藝術指導等兩個技術獎項;本片攝影還贏得金球獎的攝影獎項,而黛博拉蔻兒本人也以本片及I See a Dark Stranger (1946)兩部作品得到紐約影評人協會年度最佳女演員的肯定。
本片有許多插絮與倒敘的片段,藉由回顧Clodagh修女的年輕往事,來表現她的心靈掙扎、牽絆、並暗示她對迪恩先生的情感緣由。這些頗有心理分析意味的剪輯與敘事技巧,加深這個原本不過是三角情愫的拔辣劇情之可看性與複雜性,或許是本片引人入勝之處。畢竟,一個關於修女在東方深山中廢棄修道院的性靈衝擊的故事,卻沒有任何關於靈魂掙扎與信仰試煉的深刻描寫,只能往精神焦慮去經營。
不過本片最讓我感到興味者,應該在於它是一部古典東方主義論述的標準示範。若細讀鉅著《東方主義》可以發現薩伊德曾提醒過,關於東方形象建構歷史的論述,作者本人僅限於十七十八世紀以英法兩帝國的近東經驗及亞洲想像為主;對於十九世紀以降由美國的社會經驗與通俗文化建構的亞洲(遠東)經驗與想像,應該要有不同的東方主義論述的分析與批判。而本片中的東方意象,舉凡靜止而遙不可及的遠山,神祕的苦修老者,妖嬈媚惑的印度女子,帶著陰柔氣息的印度男子(且是位將軍),在在是非常典型且僵化的刻板印象下的東方想像。由此不得不引人遐想:整部電影從未提及的「黑水仙」究竟所指為何,是對於聖潔修女和不可違逆之人心慾望的諷刺,還是對於神祕不可知的暗黑印度次大陸的某種想像與慨歎?
不過本片最讓我感到興味者,應該在於它是一部古典東方主義論述的標準示範。若細讀鉅著《東方主義》可以發現薩伊德曾提醒過,關於東方形象建構歷史的論述,作者本人僅限於十七十八世紀以英法兩帝國的近東經驗及亞洲想像為主;對於十九世紀以降由美國的社會經驗與通俗文化建構的亞洲(遠東)經驗與想像,應該要有不同的東方主義論述的分析與批判。而本片中的東方意象,舉凡靜止而遙不可及的遠山,神祕的苦修老者,妖嬈媚惑的印度女子,帶著陰柔氣息的印度男子(且是位將軍),在在是非常典型且僵化的刻板印象下的東方想像。由此不得不引人遐想:整部電影從未提及的「黑水仙」究竟所指為何,是對於聖潔修女和不可違逆之人心慾望的諷刺,還是對於神祕不可知的暗黑印度次大陸的某種想像與慨歎?
2 則留言:
"整部電影從未提及的「黑水仙」究竟所指為何", actually it did, i am wondering whether you did not pay attention OR simply the version you watched got it cut? anyway, it's the perfume that the Indian general put on, implying something strong/tense but would not last for long.
Maybe it's the version I watched; it could also be that I didn't pay attention. Either way, I guess I'll watch it again to find out. But thanks for pointing that out.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