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維也納國家歌劇院) |
多年的人生體驗使我相信緣份是存在的。我並不討厭布拉格,甚至覺得它有種神秘藏在那彷彿因近千年歷史沈積而發黑的石牆;但布拉格畢竟沒有令我心儀、驚豔、或陶醉。我卻是幾乎一頭栽進維也納似的喜歡上這座城市,並且這吸引力有增無減。或許是因為待在維也納的日子,天氣一派晴朗,早晚涼爽午後溫熱;或許是因為待在維也納的民宿夢幻般美好;或許是維也納溫和不急切的熱情;或許是維也納博物館令人目不暇給的館藏與看得到的用心。也或者是這一切表現出維也納這座城市的活力與友善,讓我為期四週的旅程,在這裡能劃下完美句點。
如果說我們的布拉格行旅以古蹟與咖啡館早午餐為重點,那麼維也納行程便是在咖啡館早午餐之外,加上重量級的博物館之旅。早在出發來歐洲前,Y已經與我取得共識,博物館是造訪維也納的首要考量,因此行程安排上也第一優先。這座曾讓貝多芬、海頓、莫札特先後綻放光芒的音樂之都,神聖羅馬帝國與奧匈帝國的首善之都,倫敦與巴黎以外第一座舉辦萬國博覽會的城市,當今德語區僅次於柏林的第二大城,輝煌的歷史遍寫在市中心開闊而井然有序的街道、居民與遊客交織熱絡的街景、以及維持良好的建築。這是個榮光不遠、餘暉仍在的帝國之都。
先來聊聊維也納的政治歷史,會發現它和布拉格有些微妙的關聯。
(Stephansdom) |
而哈布斯堡王朝於十三世紀征討維也納後,其家族經過一、兩百年的動盪而逐漸在奧地利落地生根。當布拉格在長年經營後邁向意氣風發的高峰的同時,維也納才開始打下王侯統治的基礎;維也納大學的設置與Stephansdom大教堂的啟建都出現在十四世紀,但因哈布斯堡王室繼承權的紛爭而引發的城市騷亂,也出現在這時期。也就是說,十四世紀時的布拉格意氣風發、威勢逼人,維也納還只不過是個小角色。
但風水輪流轉,十五世紀是個關鍵時期,布拉格與維也納的命運在此交會了。哈布斯堡王朝因政治聯姻而入主神聖羅馬帝國,一直在帝國範圍內維持有效統治、並把持皇位(直到神聖羅馬帝國於1806年在拿破崙手下終結)。維也納在1526年哈布斯堡王朝成功合併匈牙利與波希米亞王國後,取代布拉格成為神聖羅馬帝國首都。同時,哈布斯堡王朝於1556年因皇位繼承的關係,分裂成西班牙與奧地利兩支,而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寶座留在奧地利,由原皇帝查理五世之弟斐迪南繼承。自此維也納扶搖直上,包括王朝在十八世紀因婚姻緣故而質變為哈布斯堡洛林皇朝,1806年神聖羅馬帝國遭一筆勾銷後、哈布斯堡洛林皇朝轉型為奧地利帝國,再於1867年改制為奧匈帝國,國勢在更迭中走向茁壯,一國之都也因此受益。
到了十九世紀,維也納憑著哈布斯堡皇朝耕耘四百年的實力,整合各王室的資源,在列強並起的歐洲尚能穩住陣腳。同時期的倫敦,在海外殖民與工業革命兩股動力挹注下躍升為大都會;至於巴黎,則經歷路易十四與拿破崙先後開拓海陸強權、中產階級的雄厚財力與第二帝國激烈都市改造等洗禮,邁向十九世紀之都的絕代風華。內陸國度奧地利,則先後聚攏當時最頂尖的音樂家、藝術家,維持歐洲文明中心的地位。1873年維也納舉辦了倫敦與巴黎以外的第一次世界博覽會時,是當時歐洲第三大城;也大約是同時期,維也納開始構築規模龐大的環城道路(Ringstrasse)時,幾乎傾全國之力,務要彰顯哈布斯堡王朝與奧匈帝國的功業。爾後兩次大戰讓奧地利政制洗牌,維也納進入另一次的整頓,聲勢燒退但風騷不減。
(環城道路。右邊的建築物是國家歌劇院) |
有關哈布斯堡王朝、神聖羅馬帝國的流變興衰以及布拉格、維也納的地位消長,只潦草交代如上,再多寫怕乏味了。其實也有一件麻煩:光是手邊有的、讀到的資料太混亂,有的甚至彷彿相互牴觸矛盾,一時之間也難以考證哪筆資料才正確。以上提供的,是我想辦法整合出來、儘可能不出錯的資料了。
其實,不耙梳這些圍繞著維也納的哈布斯堡王朝與神聖羅馬帝國的政治史,也不妨礙我們在維也納走逛、喝咖啡。但回頭想起待在維也納的那些日子,再往回想起布拉格,越發覺得想要花點時間認識這段我完全陌生的歷史。總之,這次將布拉格與維也納放在同一趟旅行裡,箇中微妙不言可喻,或許冥冥中真有什麼在召喚我,讓我不由自主做了這麼點功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