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 17, 2015

維也納 袖珍美術館:分離派與Albertina篇

Secession Building

距離我們夢幻民宿最近的Secession Building,圓頂方形身的外觀看來有點像清真寺,建體不大、除了漆金的圓頂有點醒目之外,看不太出美術館的氣質或氣派。但這座超過百年歷史的建築物在1897年落成時可是喧騰一時。這棟建築物本身可看作是維也納分離派(Vienna Secession)美學運動的一部分,在設計之初,其用途也是作為分離派藝術家展示作品的專屬場地。1897年一群來自繪畫、雕塑、建築等不同領域的奧地利藝術家,決定與當時藝術界的學院派主流分道揚鑣,另組流派、發起一場運動,開發藝術創作更多的可能性,是為分離派。也因為他們主要交集在於反對學院派、追求新穎多樣化的藝術創作形式,所謂的分離派並沒有一致、共同的美學風格。

分離派運動伊始,這群藝術家便決定打造一個屬於自己的活動場地,地點選在維也納內城區南端、Naschmarkt北端之間的一個路口。這專屬展示館於1898年便興建完成,並開始密集舉辦展覽。雖然這棟建築在二次大戰期間因空襲而導致部分損毀,但修復完成後便作為前衛或新興藝術作品的展示空間。分離派建築看起來並沒有永久館藏,目前唯一的常態展是分離派草創成員中最出名的克林姆(Gustav Klimt)在地下室的壁畫。這幅沿著地下室四面高牆上緣鋪設展示的壁畫,原本並不是繪製於這間地下室。1902年第十四次的分離派美展,由於適逢貝多芬逝世75週年,為了紀念貝多芬的成就,於是分離派特別以這次美展向貝多芬致敬,而克林姆則以貝多芬的第九號交響曲為主題,於主會場繪製這幅長達34公尺的壁畫Beethoven Frieze,以繪畫的形式演繹他心目中第九號交響曲所展現的人對於幸福追求的過程。


這次的美展的觀展人次雖只有六萬人次,卻已是分離派美展中最受歡迎的一次。而這巨幅壁畫原來並無意永久保存,但歷史的偶然讓這代表性的克林姆作品得以保留下來。1903年,這幅壁畫經收藏與轉賣、並在二戰期間轉運至他處而得以逃過戰火摧殘,最後再由私人收藏家轉賣給奧地利政府後回到娘家分離派美術館,終於在1986年整修完成後,成為分離派美術館的永久館藏。

此番造訪,還遇上中國藝術家曹斐的裝置及多媒體藝術特展「錦繡香江」,不僅在她的家鄉廣州蓋了棟一模一樣的Secession Building,尖銳地諷刺廣州乃至於整個中國社會的照抄造假現象,還弄了個五分鐘的錄影作品,拍攝這棟建築前川流不息的車潮,更直接在Secession Building的門面掛上「錦繡香江」四個大字的招牌,以假亂真真亦假,頗有布希亞的精神,忍不住玩味再三。

Albertina Museum

位於內城區南側,緊鄰霍夫堡皇宮與Hotel Sacher的Albertina Museum,是我這次在維也納最心蕩神馳的美術館體驗。這座堪稱袖珍嬌小的美術館,建體不大,因此能夠展出的館藏也相對受限制;但是Albertina在博物館界地位尊隆,因為它有全世界最大的版畫室,也有多達六萬五千幅的素描或筆畫館藏以及超過百萬幅的古版畫館藏。大概講得出來的藝術家筆畫作品,從達文西到畢卡索,這裡都有。

(Albertina內部一景。感覺得到我的驚嘆了嗎)

不過,Albertina之所以令我驚豔讚嘆,還在於它的建築本身,其格式與裝飾完全保留了奧地利皇朝最顯赫巔峰時期的富麗。今日的Albertina,其建築規模大約是在十八世紀確立下來並逐漸擴建成今天的規模;本建築於十八世紀末時為時任哈布斯堡皇朝尼德蘭省長的Albert公爵的住所,而Albertina Museum今日的館藏最早也是由他開始打下基礎,並在家族經營逾百多年來不斷累積藝術品。到了1919年,這座建築物及其館藏正式移交給改朝換代而新成立的奧地利共和國政府,並於1921年正式更名為Albertina。

畢竟在曾經是王侯人家的居所裡,Albertina注定要和其他的美術館博物館不同。在Albertina看藝術品,也看館內(主要是)洛可可與新古典風格的裝潢,遊走在保留完整的起居室、茶几餐桌椅之間,是少有的美術館體驗。在這裡,真能體會到富麗堂皇與雕梁畫棟這樣的描述具體呈現在眼前的模樣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