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海報生猛有力的台味令人激賞) |
我認為有關蚵子寮小搖滾,事件本身比電影還引人入勝。根據片中說法,這是一個完全無心插柳的偶然事件,並且辦到如今第二屆,仍然純由地方人士自辦,沒有任何專業策展人的參與。更令人驚喜且感佩的是,這不是個營利活動;自費籌辦、請樂團,攤位收入捐給地方慈善機構,對當今國內的音樂展演活動來說,根本是不可能的事。但蚵子寮這群人憑著純手工的熱情一股腦地投入,不但讓小搖滾在三年前無中生有,還辦得有聲有色、去年擴大舉辦。
簡單來說,這從頭到尾就是個社區活動意外成為小型音樂盛事的傳奇,而且草根、本土味十足、無比熱血。而這也顛覆了鄉村漁村的本土氣息與(多數)搖滾樂的叛逆與都會性格兩相扞格的刻板印象,從而更凸顯本土農漁村可以開發突破的文化多元向度。誰說搖滾不能下鄉,誰說鄉村不能玩搖滾樂呢?
對應於活動本身,《蚵子寮漁村紀事》聚焦於主事者、蚵子寮居民與志工,並且一一拉出芷玲、嘉榮等人的生命史與蚵子寮的對應關係,有助於建構影片的脈絡、拉出小搖滾的歷史與空間縱深。有點可惜的是本片並未同時訪問參與的樂手,訪談他們如何看待小搖滾;全片只有黑仔謝銘祐發表意見,而不見其他如巴奈、拍謝少年等人的說法。一個根植於地方、單純為了地方、回饋地方的音樂活動,如何引起音樂人的共鳴、參與、進而對話、融合與催化,我認為也是活動很重要的一部分,何況是蚵子寮小搖滾。若本片能收錄更多相關訪談,對於電影紋理會有莫大幫助。
但瑕不掩瑜,《蚵子寮漁村紀事》已繳出頗漂亮的成績單。期待本片入圍年底金馬紀錄片、並放眼明年台北電影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