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忖」這樣的較古典、通常武俠或歷史小說或較講究的文章會有的用語,我們都不陌生。記得曾聽過別人念自「ㄈㄨˋ」,後來盲從也跟著念自「ㄈㄨˋ」;前幾天注音打字怎麼找都找不到「忖」,這麼一查才終於發現自己大錯特錯。
忖,心部三畫,讀作ㄘㄨㄣˇ。早在《說文解字》便收了「忖」,許慎不囉嗦,只用一字解:「度」,用白話説就是心裡揣度,很會意的一個字。後來的《廣韻》解作「思」,也相去不遠;後來在其他文獻便可以看到「忖度」、「忖思」這類衍伸出的同義複合動詞。這字解一直到《康熙字典》乃至於今日也都沒什麼變化。
當然「忖」正如同許多中文字,可當作姓,只是我沒聽過哪個聞人從此姓,字典給的例子也不認識。倒是《康熙字典》裡收了一則有趣的條目:《禮記》的〈玉藻〉篇有「瓜祭上環」,東漢經學家鄭玄這麼注解「上環頭忖也」,慚愧自己的文言文程度有限,查了幾個網頁也只能約略忖度,這大概說明的是某種尺寸的玉器吧。
(關於何謂「瓜祭」以及古人為何對吃瓜如此慎重,《萌典》網站這麼解,提供參考)
「忖」幾乎沒有同音字,唯一另個音同的字「刌」根本見都沒見過。「刌」,以寸為單位或間隔來切割,可想而知是相當精細的刀法。確實,刀部三畫的「刌」不但是切割,往往還帶著須有節度的恭謹慎重。有趣的是,最晚到了清朝,如《康熙字典》和段玉裁《說文解字注》都提到「刌」「忖」相通,一時卻查不到這兩個原意相去甚遠的字,是何時開始、又是怎麼個通用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