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 08, 2021

2021台灣國際紀錄片影展 海的風景 (Seestück, 2018)

由於疫情干擾,原該在去年舉辦的紀錄片影展延到今年,主題仍然沿用過去兩屆的「再見真實」。今年的焦點影人是德國老將Volker Koepp。依稀記得幾年前在另個場合應該看過他的維茨托克或布蘭登堡系列的作品,這次選了近作《海的風景》。

《海的風景》以波瀾捲襲的浪濤為電影揭開序幕,緊接著是巨闊龐然的豪華郵輪通過港口,四周的矮小漁船、渡輪呈強烈對比,郵輪的轟然嗚笛聲響與漁船渡輪彷彿綿羊嬌聲嘶啼的嗚笛,也是不無黑色幽默的強烈對比。直到漁夫與導演的對話,我們或許才正意識到:以波羅的海為場景的《海的風景》,並不僅僅是海景的謳歌、導演戀慕故鄉的寄情之作;這是Volker Koepp走訪北德、瑞典、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等國度,呈現波羅的海周邊海洋生態、產業活動、人文社會風貌等景致遞嬗的力作。

生長於北德的波羅的海港鎮的Volker Koepp,譜出這部「歸鄉」之作,將波羅的海紛雜歷史、詭譎政治與資本佈局收攏在135分鐘篇幅。排入海灣的塑料與化學物質衝擊生態與漁業;國家追求發展而廣設工業區與觀光區、卻造成彼此土地傾軋;同時,國際間也因競逐豐富自然資源而騷動,強國的戰略佈局與小國勉力求生存間難以協調折衝。另一方面,海灣蘊藏的深遠人文傳統也不斷召喚對於自然的溫柔照望;搖晃的帆船投入藍海宛如回到羊水環繞的子宮,Kaliningrad(前身為Königsberg)城市裡Immanuel Kant大學校園中的哲學對談,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繪畫,又或只是一段關於廢棄燈塔過往的簡敘。凡此種種,交織出這片海洋的風景。

Volker Koepp年逾七旬繳出《海的風景》,既是冷眼審視家鄉數十載的變化,也留下波羅的海沿岸港鎮的眾生相,更是獻給家鄉的情書。Volker Koepp極有誠意,還特別錄製一段影片(又或者是主辦單位請他錄製)附加在電影放映結束後播放。影片中Koepp以不無浪漫主義情懷的語調,再度抒發他對家鄉的人文與自然風情的深情呼告。Koepp對波羅的海的溫柔與擔憂,正如《海的風景》裡那些屢屢引述康德、盧梭、Caspar David Friedrich的人們,也像片中總是勁風翻浪的波羅的海,想要從股股翻攪擾動中尋找安定的力量。


*延伸閱讀:「報導者」網站專題報導值得一讀。另外附上Volker Koepp在錄製的短片中提到的Caspar David Friedrich畫作〈海邊的僧人〉(Mönch am Meer)。

沒有留言: